李夢園
一、安史之亂前的顏真卿書學地位
“家族”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主要的基石,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儒家宗法觀念不僅影響了人們的道德倫理觀,還影響了文化藝術(shù)傳承,中華文化,可以說是從家族觀念上筑起。顏氏作為名門郡望,世代擅長書法?!恫葑吩裕骸白阅铣詠?,上祖多以草隸篆籀為當代所稱”,其父顏惟貞之舅父殷仲容的家族殷氏也以翰墨聞名,顏真卿父輩的書法全出自殷仲容。顏真卿受其家學影響,耳濡目染,自小便打下良好的基礎,其祖上善書者眾多,使顏真卿具備了成名的條件。雖然書法的基礎條件已經(jīng)打好,但顏之推曾在《顏氏家訓》明言“此藝不須過精”“慎勿以書自命”。在傳統(tǒng)士大夫的眼中,書法的教育是以儒家“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為主導的,顏氏深受儒家影響,認為書法是“壯夫莫為”的小道,不可用來安身立命,多以實用性傳承為主要內(nèi)容。
顏真卿曾說“資質(zhì)劣弱,又嬰物務,不能懇習,迄以無成”,這不是自謙的話語,而是顏真卿“不以書名自重”的反映。但“不以書自命”和“資質(zhì)劣弱”并不是因果關(guān)系,“不以書自命”和時人認為“顏書”水平高不高是不能對等的,這兩個概念不能混淆。在整個古代社會,“藝”一直都被視為小道,這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不以書自命”是整個社會的常識性認識。
根據(jù)史料,安史之亂以前,我們能看到的顏真卿的流傳作品極少,加上最近新出土的《羅婉順墓志》,也僅僅只有六件作品。按時間順序來排列即下表:
這么少的作品流傳是什么原因呢?我認為跟他早期風格不成熟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對顏真卿書法地位的分析離不開其作品本身。以上都是他早期的作品,顏真卿早期的書法特征深受時代影響,尤其是《多寶塔》仍然能從中看出他受典型的宮廷風格的影響,直到《東方朔畫贊并碑陰記》開始才慢慢擺脫他原本非常鋒利的表現(xiàn)方式。在“以書判士”、大都擅書的唐代,顏真卿的早期風格并不獨特,所以書名不顯;活動于天寶年間的竇臮《述書賦》中曾記錄了唐代以來的書法家共有45人,他盛贊張旭、賀知章,同時也稱贊與顏真卿同時期的徐浩、李陽冰、蔡有鄰等人,但未提及顏真卿。竇臮作為一個專業(yè)的書法評論家,他的書論是相對客觀的,他記錄的這些書家都是受到時人廣泛認可、知名度較高的人物,這其中沒有顏真卿,就能看出此時的顏真卿并沒有很高的書法成就,也沒有形成自己獨樹一幟讓人認可的書法風格。安史之亂以前,顏真卿官名不顯,統(tǒng)治者對他還沒有印象,在統(tǒng)治者掌握絕對話語權(quán)的封建社會,不被統(tǒng)治者認同則很難有所成就。下面的資料就可以展現(xiàn)出靠近統(tǒng)治者對書名的影響。
唐代石刻資料很多,在其他類型的資料流傳很少的情況下,大量碑刻(包含墓志)不僅給我們提供了文字意義,還提供了書法價值上的意義。根據(jù)對朱關(guān)田先生編著的《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后的隋唐五代書法史大事年表進行整理,從公元734年到公元755年,也就是對從顏真卿進士及第到安史之亂之前這期間各名家書寫書碑的數(shù)量進行了統(tǒng)計。(其他數(shù)量少者忽略不計)
雖然這份統(tǒng)計并不完全準確(顏真卿后期出土的書碑未在其中),但從這個表格中可以簡單地得出結(jié)論,安史之亂之前,顏真卿的書名并不為時人所極度認可。跟顏真卿同時代的徐浩、史惟則則被視為當時的書壇紅人,顏真卿似乎還不能與他們相提并論。從歷時性的眼光來看,徐浩才是引領當時書壇的人,雖然在書法史上,徐浩的身影已經(jīng)遠不及顏真卿。
為什么在書法史上沒有什么蹤跡的徐浩在唐代引領風氣?唐代作為歷史上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到高峰的一個朝代,書法人才輩出。帝王們熱愛書法留心翰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設崇文、弘文館廣納學士,當科舉考試加入書法的內(nèi)容后,學習書法的士人也越來越多,出現(xiàn)“以書判士”的史實,“書判”考試幾乎成為了唐代人獲取任官資格的唯一途徑,“書判”已然成為唐代選官的核心標準,它在社會上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非常廣泛和深入的。因此產(chǎn)生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御用書家”,他們成為唐代書法家的主流,從初唐的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到中期的徐浩、史惟則、韓擇木、蔡有鄰和后期的柳公權(quán)等當時的書壇名家都是屬于“御用書家”這一主流群體,他們不是供職于集賢院、翰林院就是擔任太學的專職教師,或者就是皇室的書法教師。他們是時代書風的代表,有更多的機會接近統(tǒng)治者,也更有書壇的話語權(quán),而這是顏真卿沒有的條件,他一直不屬于主流書家的隊列。
二、安史之亂后的顏真卿書學地位
公元755年末,安史之亂發(fā)生,安史之亂作為顏真卿的一生轉(zhuǎn)折點,讓他從一名普通的官吏一路加官進爵,走進統(tǒng)治者的視線中。隨著他官名的不斷顯赫,忠臣的形象不斷深入人心,他的書名也開始慢慢有了起色。
唐代立碑風氣盛行,《容齋隨筆》中“長安中,爭為碑志,若市賈然。大官薨卒,造其門如市,之有喧競構(gòu)致,不由喪家?!崩铉咴休W事,“邕早擅才名,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數(shù)百首,收納饋贈,乃至鉅萬?!薄杜f唐書》中也有記載:“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quán)手筆者,人以為不孝?!笨梢娙藗儗Ρ虝鴮懻咚降闹匾?。從書寫書碑數(shù)量的角度來看,顏真卿的書碑比安史之亂前的數(shù)量有了顯著提升。下表是公元756年至公元785年也就是安史之亂之后到顏真卿去世之間的書碑數(shù)量。
但從書碑數(shù)量角度來說,顏真卿已經(jīng)有了跟“御用書家”一較高下的機會,這基本都是因為“安史之亂”才讓他有了這個機會。顏真卿一生的書碑數(shù)量有23通,其中一半是給自己的家人或親戚。而徐浩的書碑中只有一通是寫給家人的。從這個比例來說,顏真卿還是無法和徐浩相比的。關(guān)于顏真卿書法的記載最早是懷素在《自敘》中提到:“書家者流,精極筆法,水鏡之辨?!睉阉卣J為顏真卿筆法精到。顏真卿的好友陸羽在《論徐浩·顏真卿書》中認為他;“得右軍筋骨心肺?!币陨蟽扇硕际穷佌媲涞呐笥眩幻庥锌滟澲?,不具有普遍意義,這也是他生前僅有的兩個有記載的文本評價了,雖然還是在“二王”的書法評價系統(tǒng)下。綜上所述,顏真卿在安史之亂后書名的稍有提升主要依賴于他的官名漸顯,被統(tǒng)治者熟知。
公元783年,宰相盧杞建議讓已經(jīng)73歲顏真卿去許州勸降叛將李希烈。公元785年,顏真卿“守吾兄之節(jié),死而后已”,李希烈因弟弟之死遷怒于顏真卿并將其殺害。唐德宗知道后,贈其謚號為“文忠”。
在顏真卿去世后,令狐垣在為顏真卿撰寫的神道碑中說:“尤工文詞,善隸書,書格勁逸,抗行鐘張?!彼J為顏真卿的書法地位近于王羲之(還是沒有脫離王羲之的評價系統(tǒng)),但這種書法地位的評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沒有得到認可。在同代史學家的眼里,他也僅僅得一句“得筆法于張旭?!保ɡ钫亍秶费a》)其他也沒有一句評語。劉昫《舊唐書》中對顏真卿書法的評價只有一句輕描淡寫的“尤工書”。朱關(guān)田先生《中國書法全集·顏真卿卷》中認為顏真卿在當時史學家的心目中、只是一個忠臣的形象,他的書法藝術(shù)成就,并未得到他們的承認。如果說史學家偏重政治方面的記事,輕視藝術(shù),是不成立的。史學家講究真實客觀地再現(xiàn)歷史真相,如果說是為了突出顏真卿的“忠臣”形象,而有意減輕其在書法上的成就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同樣的例子,虞世南、歐陽詢也是一代明臣,在史學家的記錄中既有他們的政治上成就,也沒有忘記他們的書家身份。所以用“忠臣”形象來模糊顏真卿在唐代的書法地位是不客觀的,我們只能推測,他的藝術(shù)成就只是沒有被認可。
三、晚唐及五代對顏真卿書法認識
顏真卿書法再次被人提及,已經(jīng)到了唐末五代時期。最早稱贊他的書論家是呂總,他在《續(xù)書評》中提到;“真卿真行書,鋒絕劍催,驚飛逸勢?!贝藭r顏真卿位列唐代真行書家二十二人之一的行列,朱關(guān)田先生認為按照古代人行文習慣來看,徐浩一直位于顏真卿名前,徐顏并稱,那么在評論家的眼中,徐浩的書法地位還是高于顏真卿的。包括在張彥遠的《法書要錄》、盧攜的《臨池妙訣》中的記載,徐浩一直位于顏真卿名前。晚唐釋亞棲主張通變,故他認可顏真卿將其列為極高地位,并與王羲之等開始并稱,“凡書通即便。王(羲之)變白云體,歐(陽詢)變右軍體,柳(公權(quán))變歐陽體,永禪師、褚遂良、顏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書中法,后皆自變其體,以傳后世,俱得垂名。若執(zhí)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號為書奴,終非自立之體。是書家之大要。”釋亞棲受時代的影響,主張“通變”,因此顏真卿成為了亞棲筆下唐代一流書家之一,這也是顏真卿書法被認可的過程中的一大跨越。將顏真卿列于唐代一流書家的還有南唐李后主李煜,他在《書述》中記;“書有七字法,謂之‘拔鐙,自衛(wèi)夫人并鐘、王,傳授于歐、顏、褚、陸等,流于此曰,然世人罕知其道者?!贝颂幑P法傳承中的書家皆是名家,李煜顯然已經(jīng)把顏真卿列為唐代名家之一,但是依然將顏真卿筆法傳承列為傳統(tǒng)的“二王”一路。雖然李后主曾鄙之曰:“真卿之書,有楷法而無佳處,正如叉手并腳田舍漢耳。”他認為顏書楷書沒有好的地方,正如叉手并足如“田舍郎翁”耳。因為他們的評判標準和審美依然停留在魏晉風韻,顏真卿的書法仿佛如異類,不符合大眾審美。
有批評的聲音就有學習的影子,現(xiàn)今所知最早的學習顏真卿書法并近其風神的應該是林藻。他于貞元六年(790)登進士科,其人雖然在書法史上名聲不響,但他僅存的行書作品《深慰帖》刻帖,流傳至今。這是最早的被認為學顏得其神的書家,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記;“唐林緯乾書學顏平原,蕭散古淡,無虞、褚輩妍媚之習。五代時少師特近之?!绷珯?quán)書法出于顏魯公也是當今書壇較為認可的說法,柳公權(quán)(778—864)作為書法史的重要人物之一,是翰林侍書學士,在當時也是一流書家,求其書者眾多,歷任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書,擔任宮廷專職書法教師長達二十年,名聲顯隆。在蘇軾眼中柳體有謂“本出于顏,而能自出新意”。至范仲淹《祭曼卿文》謂“曼卿之筆,顏筋柳骨”,“顏筋柳骨”被世人承為定論。在解縉《春雨雜述》中直接將柳公權(quán)記為魯公嫡系。五代時期,書壇日漸凋零,人物凋落,到五代時文采風流已經(jīng)掃地殆盡,惟獨楊凝式(873—954)其人,“筆跡雄杰,有二王、顏、柳之馀,此真可謂書之豪杰,不為時世所汩沒者?!睏钅綍鴮W顏真卿也是現(xiàn)在被學界認可的論調(diào),楊少師擅長行草,其行草得力與顏書的筆法最多,天真爛漫、氣度非凡。
上述資料的出現(xiàn)給顏書地位的研究提供了許多參考,但是學習的人還不多,沒有在當時形成大范圍影響,而且上述書論中有三位被認定為是得顏書筆法,但是這種認定都源于后代的評論中,當時并沒有人將他們和顏真卿聯(lián)系起來,這可以從一個側(cè)面反映顏真卿書法成就的輻射范圍和影響不大。晚唐南北割裂,民生凋敝,士人對朝廷儒家不滿,很多文人試圖找尋新的通道,五代書家倡導擺脫拘束,藐視傳統(tǒng)嚴苛法式的權(quán)威性,追求筆墨。亞棲主張“通變”,顏真卿是自立的典范,故稱為時人眼中善書者。綜上所述,顏真卿書法地位到了晚唐五代開始稍有提升。
四、北宋初期的顏真卿書學地位
根據(jù)史料來看,北宋初期,顏真卿的書法地位并未發(fā)生明顯變化。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王溥《唐會要》中的卷三十五是書法卷,專門記載了有關(guān)唐人書法的事件和言論,其中提到了唐太宗、陸柬之、王方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甚至更晚的柳公權(quán),但是卻只字未提到顏真卿。這基本是延續(xù)了唐后期的觀點。到了宋太宗時期,李昉奉太宗的命令編纂《太平御覽》,此書用了三卷的篇幅來專門談論古今書法,凡是宋代以前的書法名家多有評述,但是依然沒有一筆提到過顏真卿。992年,宋太宗下令匯刻《淳化閣帖》,這是宋代的第一本刻帖,也是此后最著名和最有影響力的法帖?!洞净w帖》作為宋太宗時期的官方刻帖,是十分具有權(quán)威性的,但其中也并未有顏書的痕跡。直至1185年之前,在官方的刻帖中并沒有收錄過一件顏真卿的作品。這三本著述都是上呈宋代皇帝的官修之書,是“百科全書”性質(zhì)的著作,三本官方書籍都未提及顏真卿的書法,不免讓人聯(lián)想,顏書在北宋初期真的不溫不火。在田畸《蓬山志》中出現(xiàn)了有關(guān)于顏真卿書法的記錄,他在宋徽宗時期曾任秘書少監(jiān),專門負責管理館閣史料。同樣關(guān)于顏真卿書法的記載在《宋會要輯稿》、北宋末年《麟臺故事》《玉?!匪短趯嶄洝分芯谐霈F(xiàn)。為什么宋代宮廷有收藏顏書,卻不在官方刻帖中收錄?主要原因其一是:顏書地位還不及后代隆重;其二是官方刻帖第一次,拿《淳化閣帖》來說,它來源于南唐的《升州帖》,《淳化閣帖》不過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太宗秘閣所藏的一些“歷代真跡”。而且宋太宗時期宮廷有沒有顏書真跡還無從談及。
在北宋初期李建中曾學習過顏字,但沒有造成什么巨大的影響。專門論述顏書的文字也是鳳毛麟角,最早出現(xiàn)在關(guān)于宋太宗時期的大臣范質(zhì)(911—964)的一段文字中,即明人汪珂玉所著的《珊瑚網(wǎng)》卷二中所載的《顏魯公書華嚴經(jīng)跋》。在之后就只有釋夢英在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八月的《顏氏家廟碑跋》中提到顏真卿書法,但是像釋夢英這樣的顏楷被提拔在宋代初期難見第二例,這有可能只是釋夢英的個人興趣,是個例,不具有普遍意義。宋代有人在評論楊凝式時提到過顏真卿,但顏書只是評論楊凝式書法的一種必要的背景資料。在960年到1023年間的半個多世紀中,顏真卿的書學地位一直未得到提升,這當然也跟當時整個書壇低迷的現(xiàn)象有所關(guān)聯(lián),直到歐陽修、蘇軾、韓琦等人的出現(xiàn),才把顏書捧上神壇。
結(jié) 論
根據(jù)現(xiàn)存的史料來看,獨占書法史篇章的顏真卿顯然不是唐代時人眼中的真正的顏真卿。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是被宋代的文人集團有意識的制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