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冬天的冷,總在不經意間悄悄圍了過來。常常,晚飯之后,冬夜來臨之際,祖母的火盆,帶著特有的暖意驀然出場了。
祖母自從上了年紀,冬天就特別怕凍。每年寒冬來臨前,伯父都會給她做一個火盆。做火盆,其實材料相當簡單。一個舊瓷盆,一堆黃泥,一把干稻草和穩(wěn)子。做火盆的技術雖然講究,對于窯技師出身的伯父來說,卻是小菜一碟。
院子當中,倒扣一面不能用的舊瓷盆。黃泥被反復攪拌,不停往里面撒穩(wěn)子。泥草混合物粘稠熟透之際,裹著稻草,一圈圈朝舊瓷盆上箍,邊箍邊拍打,層層拍實。盆外沿,必先涂一層黃泥打底。最后用泥漿仔細涂抹,表面光滑溜平。糊好的火盆放在大椿樹下,陰干,之后揭去舊瓷盆,一個像樣的火盆就成了。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家中剛買了電視,一家人擠在西頭屋看電視劇,火盆就在中間。碎穩(wěn)子煙大,煪眼。稻草不耐燒,一把火過后只剩灰。豆秸性躁,火頭高。木柴樹枝耐燒,卻是寶貴。常常把這幾種柴火搭著燃,火頭熬得長,且無煙。頭把火點著之時,外面還會罩上一撐荊條架子,搭上白天沒有曬干的尿布,或是棉襖棉褲。祖母支著打著綁腿的小腳,挨在火盆外沿。腳暖和了,就縮回來盤著,一會兒想起來,腳冷了,又伸過去。
有時,我們小孩遇到電視里不太精彩之處,就開始搞怪。抽個冷子,朝火盆里丟兩粒大蜀黍,或黃豆?;ㄉ>劬珪裆熘^盯著電視的祖母,忽然被兩聲噼噼啪啪的聲音嚇得一激靈。我們就大笑起來。她左右掃一遍,嘟囔兩聲“短命鬼”,也跟著笑起來。
兩集電視劇過后,屋里人少了,火盆里只剩下星星的火焰。荊條架子撤掉,祖母還想再看一會兒,就輕輕把腳搭在火盆外面。
夜?jié)u漸深了,火星漸漸暗了下去,祖母的頭也慢慢低了下去,隱隱聽到輕微的鼾聲。父親起身叫醒她,在火盆里添了幾根木柴,一道送過祖母的廂房。
白天,祖母惜柴,不肯點火盆。大雪之后,逢鄰居或親戚來看她,火盆才再度亮相。進了門,先張開兩手在火盆里烤一小會兒,寒風中抱起的架子馬上松弛下來。大人就著火盆圍成一圈,有的納鞋底,有的捻麻線,我們小孩湊在火盆邊上玩耍?;鹋柚杏袝r會埋兩截小芋頭,或者上面放一個平整的鐵片,撒些黃豆玉米之類。大人們東家長西家短地閑聊之際,我們的手和嘴也陸續(xù)開始動了起來,不多時,渾身上下都變得暖哄哄的。
一把火不夠就再添些柴草,不知不覺又消磨了半日,天也暗了下來。
2
一年冬天,連下幾場大雪。舊棉鞋的底部塞了很多稻草,仍覺得凍。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即使不停地跺腳,小腳趾仍被凍腫。祖母聽說后,從她的大床底下掏出一雙新鮮物件來。
那物件乍一看,有些似樹上的鳥窩。但直覺告訴我,這應該是一雙鞋。它有鞋的形態(tài),全身支棱八叉地聳著毛,有點像綿羊身上的毛,只是短了很多,卷曲著盤在上面。鞋面和鞋幫還透著孔,孔里仍然是層層毛絨絨的麻繩子,套口卻用一截細麻繩串起來的。
這種麻繩我倒是認識。祖父在世時,曾帶著我們打過麻。他先從后園和北塘底下割一大捆青苘麻,放在池子里漚上幾天,再撈上來剝皮。晾干后的苘麻皮有的被他搓成麻繩,粗的如小孩的手腕,細的似筷子般。難道這鞋都是用麻繩做的?
最奇怪的是鞋底是木頭做的。一截約莫兩厘米厚的平木板,前后各釘了一塊高約四五厘米高的木塊,如果不看鞋面,倒似電視里看到的日本木屐。
可能是長時間沒人穿,鞋面布著一層細細的灰塵。祖母一邊用干鞋刷撣灰,一邊說,你可記得了,這是你大爺穿過的麻窩子。
麻窩子,原來是它的名字。在鄉(xiāng)下,不管是人和物,名字里帶了麻的大都無法高調起來。比如說,人臉上很多小坑,就叫麻臉。用麻線織的透著很多細孔的袋子,叫麻包或麻袋。遇到白事孝子穿的衣服叫麻衣。甚至天天盤旋在房前屋后的小麻雀,也姓了麻。麻窩子,不僅用麻繩編織,周身透著孔,連長相都寒磣。
祖父在我六歲時就去世了,對于一些事只有個模糊的印象。至于他在冬天有沒有穿過麻窩子,確實記不起了。
家里其他人看見了,都笑著說,這可能穿?不知是幾百年的老古董了。祖母就爭辯起來,你大爺活著的時候不天天套在腳上,省了我多少棉鞋。怎么不能穿?要不是我腳小,早穿出去了。
祖母不再理他們,自顧著清理完麻窩子。她從牛棚抓來一把稻草,兩手捋著順了順。草變柔軟后全填了進去,又在上面墊了層舊布,最后擺在我面前,示意我試一下。
我利索地套在腳上之后,發(fā)現(xiàn)麻窩子并沒有看起來那般笨拙,走起來反而非常輕巧。最重要的是,腳上不覺得凍了。走在院子里的雪地上,撲哧撲哧的踏雪聲接連傳到耳中。
晚上要你媽放在火盆烤烤,明早穿起來會暖和些,穿到學堂就不會凍了。祖母看見我在院子里走來走去,欣慰地囑咐著。
第二天上學,我仍穿著那雙舊棉鞋。我若是穿著麻窩子去學校,腳底是暖和了,可這個怪物,也一定會成為全校師生的笑料吧。家里其他人也覺得難為情,怕被別人說家里沒鞋穿。我硬撐了幾天,母親趕制的新棉鞋做好了。
祖母見麻窩子派不上用場,隨便找了個由頭,拿回去又塞到了床底下去。
3
趁著冬夜,我們在冬青樹叢捉了十幾只麻雀后,目光又瞄準了房檐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們村里的房子由青一色大瓦房替代了茅草屋。房頂上雖然是紅瓦,幾面墻大都是用石頭砌的。村子西南角不到二里路,就有一座石頭山,造房子時多就近取材。石墻久了,填縫的泥沙就會松散,尤其是檐下的部分,成了麻雀的安樂窩。
麻雀順著石縫啄去泥沙,銜來細草樹葉,或羽毛填進去。檐下的石縫中,沒有風雨,也不用擔心貓和黃鼠狼,既溫馨又安全。產卵,孵化,育雛,及至冬天,從早到晚,檐下一片繁忙。長大的麻雀和父母進進出出,或攀在洞口附近嘰嘰喳喳。它們是一種很會持家的鳥類,在秋天就開始存儲過冬的糧食,并且盡可能讓自己的身體多積累一些脂肪。冬天,我們見到的麻雀基本都是圓滾滾的身材。這些,對于我們來說,可都是上等的肉菜啊。
冬天掏麻雀不用擔心會掏出蛇。一把手電筒,就著豎起的架車框就可以行動了。北風呼呼地鉆進棉襖的領口,房檐下一片晶亮。一排細長的冰錐,似冬夜的獠牙,又似麻雀窩外的守護者。手電筒齊著瓦檐一掃,一陣清脆的斷裂聲,接著就是“撲撲”落進雪堆的聲音。
就著石縫,比劃一下手腕的粗細。掏了兩下,只塞進幾根手指。遂用手指上下左右地一掏,夠著一片軟活活的東西,知是麻雀窩了。感覺一下溫度,知是有主的。或是掏進去一片冰涼,大多是空巢,也不必浪費表情,趕緊換一處接著來。
遇到石縫太窄,就用力晃動其中小一些的石塊。石縫剛剛能伸進一個手掌時,立刻伸手。手電筒對著洞口,一手掏進去,連著窩一把帶出來。麻雀短暫地動幾下之后,立刻被電光照暈。撿了獵物,直接拋進下面接應人張著的袋子里。移動架車框,再換一處。
麻雀是一種喜歡群居的鳥類,找到一窩,用不了多久,一定會在附近找到另一窩。寒風雖然陣陣襲來,仍擋不住我們連續(xù)作戰(zhàn)的熱情。常常用不了多久,一頓肉菜就湊齊了。
4
趕集須趕年集。年前最后一場大集才值得去逛。
雪停之際,路面融化的雪水被風一吹,又凍得結實了。趕集的人群中,騎腳踏車的倒不如走路來得快。同村的一位哥哥帶著對象,短短的幾百米就滑倒兩次。一次是對面沖來輛大卡車,他被迫往路邊讓。無奈路太滑,他一手攀著樹才沒有掉到溝里,坐在后座上的新嫂子倒是及時跳了下來。另一次是和熟人打招呼,沒看見前面的坑,車子一歪,兩個都跌倒了。好在路面沒有泥,且身上都裹著棉衣褲。兩人起身,笑著拍拍衣服,車子又歪歪扭扭地折騰起來。他那散開的火車頭棉帽護耳支棱著,半截帽帶子隨著車身扭動,在半空中伴著北風跳起了迪斯科。
我們幾個遠遠溜在后面,邊走邊議論著新嫂子。一個發(fā)小說她臉上肯定抹了兩層雪花膏,不然老遠就聞到香氣了。另一個覺得她的口紅抹得多了,看起來像吃了死小孩。我覺得她的發(fā)型肯定學錄像廳里演的香港片,頭發(fā)燙得像老鴰窩,卻圍著一條方格圍巾。一人說一句,其他人就笑一聲。好在人已走遠,要是被聽到,少不得被哥哥追著打。以后輪到自己找對象,會不會也像新嫂子一樣現(xiàn)世。
有人說話,就不會覺得路遠。北風似乎也悄悄避著我們。不知不覺挨近了集。把所有人的口袋掏干凈,勉強湊了些毛票子,卻又為怎么花爭論不休。終究是錢太少,想要吃的東西太多。每個人的嘴都是無底洞,何況是些正在長身體的半大小子。
老遠就聽到牲口行里牛哞豬嚎。糧行前,一個挨一個的口袋全部敞著口,白花花的大米,綠瑩瑩的綠豆,顆粒飽滿的黃豆,剝了殼的紅皮花生,甚至芝麻、紅小豆、高粱,小米,要多少有多少。
油圈子在鐵鍋里泛著油花,油條精神抖擻地靠在一處,小籠包熱氣騰騰一籠接一籠被清空,馓子一根根被炸得金黃脆生。沿街的小吃部家家敞開著門,門前大鍋下的火哧哧地往外冒。
越往里走,趕集的人越多。冬天離我們越來越遠,年卻越來越近。賣東西的人把路硬夾成一條窄縫,吃的穿的用的,農副產品,外地洋貨,尤其是年貨,看得眼珠子都快掉下來。
一輛送嫁妝的車子被堵在中間。車上喇叭嗚哩哇啦地吹了約個把小時,司機眼里的火不亞于小吃部前面的爐子,嗓子都嚎成了塘里的公鴨。
我們卷了幾角五香瓜子,一人一把,捏在手心里,慢慢嗑著往里逛。走到一座大院門口,看見里面鑼鼓喧天。伸頭一望,里面有擺旱船的,有踩高蹺的,有扭秧歌的,還有舞龍的,擺獅子的,唱戲的。一打聽,原來是在排練,準備正月十五逢會時演出,就在這條街上。
揣著這個消息,我們回程的路似乎也縮短不少。散前,各自約好,存了壓歲錢,元宵節(jié)一起再去趕會。
5
總在集市一處不起眼的角落,賣號人支起一個簡陋的攤子?;蚴墙栲徏业囊粡垱龃玻蚴谴钜粡埻革L的臺子,也有的干脆在身前攤開蛇皮袋子。一堆封面紅彤彤的新號,讓趕集的人停下匆忙的腳步。
兒時的陽歷年前,家人在趕集時一定會買一本新號。這些擺出來的新號,開始三五本疊在一起,一疊挨著一疊,排著整齊的隊伍占滿攤子。每本號足有半拃厚,小的寬僅有練習本的一半,大的也不過整個練習本大小。無論賣家擺得如何整齊,很快就會被人翻亂。買號的人三三兩兩地來,一手提著集上淘換來的東西,一手不停地挑選,相互議論著年成。直接從賣號人手里拿走的,多半是兩腳支著腳踏車,車把上掛著串串物件,車后座攀著孩子。
一年將盡,舊號如院中樹上剩下為數不多的葉子,在清冷的隆冬里,身子骨日益單薄起來。每過一日,即撕去一張。在鄉(xiāng)下,無論是家境窮富,也不管大姓小戶,高興是一天,悲傷也是一天,今天的日子總趕著昨天的日子,光陰從不會為某戶人家單獨停留。陽歷舊號最后一張揭去,元旦即將到來。
新號,仿佛是位待嫁的新娘子,周身都是新的,周身透著喜氣。紅紅的封面上,套印著各種喜慶吉祥的圖案,有八仙過海,有梅花報春,有三星高照,有財神到,有萬事如意。新的一年即將開啟,鄉(xiāng)下人誰都希望有個好兆頭。
買本新號掛在墻上,無論墻是刷著白石灰,還是掉了墻皮已顯斑駁的泥沙,屋子里也會立刻明亮不少。新號揭開第一張之際,農歷的新年抬抬頭就可以望得見了。
屋里掛著一本號,鄉(xiāng)下人過日子就不會發(fā)慌。每一本掛在墻上的號,都承載著一戶人家的生活狀態(tài)。撕去的一張是昨天,丟在地上的是昨天日落與黃昏。揭開的一張是當下,延續(xù)著昨日的煙火。揭開的剎那,一個新的希望就誕生了。
印象中,家里的大人常在早晨或晚上撕下一張?zhí)?,趁著偶爾短暫的閑暇時光,站直腰板,相互商量著,從容地安排著諸般事務。幾天后是某某親戚家的丫頭給婆家,什么日子是某某家小子戴媳婦,要隨多少份子,幾時遞過去合適。隔多少天要數九了,米能不能吃到月底……
祖母不識字,遇到家人撕號,就湊過來問,今天幾號了。家人馬上報上農歷日期。她聽后背著手小聲嘀咕起來,再過兩天就是大集了,家里存著的雞蛋可以拿去賣了,舊掃帚要換新了,過年的物件要準備了。
兒時的我,對于日子沒什么感覺,不知不覺從記憶朦朧到讀小學。一段時間,我常常將新買的整本號取下來,擺在椅子上一張一張翻。號上的字大都是白底黑字,偶爾也有紅色和綠色,除非是節(jié)假日或星期天。號的排版大都非常簡單,頂上一排印著公歷年號和月份,居中是最顯眼的加粗阿拉伯數字,下面一排是農歷、節(jié)氣,及星期數。
我最感興趣的是號面最底下的幾行文字?;蚴且欢蝿钪镜拿嗣裕蚴巧钚∶钫?,或是小笑話。這些內容,是課本上找不到,大人也不會教的。我抄錄在一個筆記本上,自家抄完了,也會拿大伯家的來抄。寒假走親戚,翻看他們的新號也是一番樂趣。
誰能想到,當年抄錄的東西,都成了我日后寫作的素材。號下簡略的文字,成為我打開通往另一個世界的一扇窗戶。
6
北風呼啦啦地搖著光突突的楝樹,我已溜出了院子。西塘沿的冰約莫結了半拃厚。沒有大人在場,我們幾個小家伙沒一個有膽量踩上去溜一圈。
斜著身子,塘邊撿起薄石片比試打漂漂。盡管戴著棉帽,清水鼻涕還是悄悄往下淌。在比試最關鍵時刻,誰也沒心思去管它們。我們的眼中只有上下起伏滋溜溜作響的石頭片子。最多,感覺到鼻涕快積到上嘴唇了,才快速地用袖頭抹一下。有時玩在興頭上,鼻涕也忘記抹,它們就拉成一條長長的晶瑩線珠,直滴在前襟上。
兒時鄉(xiāng)下的冬天,不僅陽光寶貴,洗衣服的熱水和洋胰子也不寬裕?;丶遥胰松俨坏靡活D數落??刹皇牵漕^,前襟,一片油光錚亮。前日的還沒干透,次日的又涂了上去。家人橫豎地提著耳朵問,手巾捏子哪去了。
手巾捏子?在寒冬里,我們每一次盡興玩耍時,它總是默默在口袋的某個角落沉睡著,總是在家人質問下才會想起的一件事物。
手巾捏子,那時在鄉(xiāng)下并不是什么稀罕物。每次去親戚家喝喜酒,總能分到一兩包糖果。尤其是過年之前,好像喜事都是扎堆一般湊在一起。手巾捏子就是包裹糖果的物件。喜事過后,糖果吃盡,唯有它們會一直保留下來,似對喜慶的銘記,又似對美味的留戀。
保留下來的每一條手巾捏子都不會重色,即使是同一場喜事。它們的材質有差異,繡的圖案亦不盡相同,從常見的花鳥魚蟲,到吉祥小動物,以及山水。也有純色的,挨近邊上的地方繡著一個方框。
父親有一條純灰色的手巾捏子。不過,他很少用,總是疊成個四方形裝在上衣的口袋里。
祖母和外祖母也各有一條深色的手巾捏子。只不過,我每次見到時,它們總是皺皺巴巴的。每次,她們一掏出這件皺巴巴的物件時,我總是欣喜不已,這意味著又有好事情降臨。那皺巴巴的手巾捏子里,裹著一卷同樣皺巴巴的零散票子。我接過票子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村里的小店。
母親的票子卻不用裹在手巾捏子里,而是放在抽屜里。我偶爾打開抽屜時,除了看見一疊花花綠綠的票子,還有一疊折在一處的花花綠綠的手巾捏子。
“丟手絹,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訴他……”上了幼兒園,我發(fā)現(xiàn)手巾捏子還可以做游戲。同樣的一個物件,到了老師嘴里就成了手絹。
丟手巾捏子的游戲真是太簡單太有趣。通常,老師要我們一個班的同學圍成一個大圓圈。天暖和就席地而坐,天冷就直接站著。隨便點到兩個人,石頭剪刀布比劃一下,贏者拿著手巾捏子圍著圓圈外面跑,輸的在后面追。
拿著手巾捏子的人總會趁別的同學不注意,輕輕丟在他的身后。追的人就加快步子,總想趁他不注意一把撈住。若是雪沒有化完,跑起來很容易滑倒。一滑倒就沒了退路,被追上是改變不了的事實。也有眼看要被追上,索性犯規(guī),鉆到圈子里走捷徑。被捉住的人最終站在圓心表演一個節(jié)目,或唱首歌,或跳支舞,甚至背首詩,實在沒節(jié)目的,干脆學兩聲雞叫狗叫,惹得其他同學哄笑起來。
讀了小學之后,手巾捏子就成了我口袋里必備之物。若逢鼻子發(fā)癢準備打噴嚏,扭身之際,飛快掏出它掩住口鼻。一陣咆哮之后,對折一下再塞進口袋。一年級的時候,有幾次發(fā)現(xiàn)同桌的女生,用它悄悄地擦桌子中間用粉筆劃的三八線。體育課偶遇劇烈運動,手臂擦傷滲出血,多以手巾捏子捂一陣告終。
中學離家要翻座小山,午休就在教室。一次,挨近后門的一位男生一手支著下巴就睡著了,半張著嘴,頭倚著墻,同桌遂以一條手巾捏子蓋在頂上。后繼進入教室的同學莫不拍手大笑。受害者驚醒,追趕同桌,又上演一場兒時丟手絹的游戲。只不過,空手的被追,持手巾捏子的在趕。
紙巾出現(xiàn)之后,手巾捏子逐漸淡出我的視野。誰曾想到,在讀大專班,我與之再次邂逅。我們的班長,一位公認的校花,時常將一條淡雅碎花圖案的手巾捏子束在發(fā)后。每當大雪降落校園,她依依行走其間,仿佛就是梨花叢中一只翩翩而動的彩蝶。可是,我只能眼巴巴地遠遠盯著,并無勇氣說出任何一句完整的贊美話語。
不久,我去了南方,加入到打工的行列。每在清冷的冬季,當年那只在眼前晃動翅膀的輕盈彩蝶,頻頻飛入我的夢中。
【作者簡介】徐玉向,安徽蚌埠人,安徽省作協(xié)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作品見《天涯》《中國鐵路文藝》《石油文學》《陽光》《海外文摘》《散文選刊》《散文百家》《延河》《滇池》《小說月刊》《短篇小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