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朝霞
一、漢字文化表征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征,通過漢字可以知曉我們祖先的文明、文化、傳統(tǒng),還有政治、經濟、宗教信仰,等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是觀照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的一面鏡子。由于漢字的本身具有表意的性質,所以每個漢字都具備記錄語言、交流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必然將我們的文化通過漢字的方式傳承下去。所以,漢字的學習尤為重要,一方面,它是我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前提。學好漢字,我們才能筑牢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另一方面,它代表著我們作為中國人的民族性格特質。當前世界上唯一存在的象形文字其實只有我們的漢字,漢字的唯一性也注定我們的民族必然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民族,因此,學習漢字能夠培養(yǎng)我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就這一點而言也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另外,漢字的美又是別致的存在。它歷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草、行、楷的演變,現在書法更是被稱為“行走的藝術”,也被國際友人稱為“東方藝術的靈魂”,具有獨特的審美特質。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自文字至文章》中曾談及,漢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边@為我們字形、字音、字義“三部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把握漢字識字“三部曲”,努力夯實識字基礎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我們可以透過漢字來幫助我們建構適合當代社會發(fā)展的道德規(guī)范和思維方式,讓我們溝通交流無障礙,表達自我無障礙,展現自我無障礙。那么,如何識別漢字?如何正確運用漢字呢?我們將從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探尋漢字的奧妙。
(一)把握漢字字形——形象識字
漢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充分體現了祖先們偉大的生活智慧。我們要做的是先要學習漢字的字形,因為這是漢字的起源,更是基礎中的基礎。漢字的起源有結繩記事說、倉頡造字說等傳說。先說“結繩記事說”,傳說神農氏為方便記事和統(tǒng)治,用結繩子的方式來進行記事,并且約定發(fā)生大事就打大結,發(fā)生小事就打小結,這種記事方式的最大弊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祖先們難免會遺忘每個繩結所代表的事情的具體內容,傳說當時黃帝的史官倉頡起初也是用這樣的方法來記錄炎帝和黃帝的邊界爭議,但倉頡如此聰明的人也遺漏了重要信息,導致黃帝與炎帝的談判失利,于是才有倉頡痛定思痛決定“造字”。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曾提及:“皇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闭f的是倉頡受鳥獸足跡的啟發(fā),創(chuàng)造了字,被后世譽為“始作書契,以代結繩”,這種“字”確實賦予了物的意義,但是由于人世間事物種類繁多,事物之間的表示方法難免出現雷同,于是祖先們在生活中又進行稍微的修改。這樣隨著幾千年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字形又經歷了一系列演變過程,大致可以概括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新中國成立后的繁體字改簡體字)的演變,而經過一系列的演變,漢字才最終以現在的形態(tài)出現在我們的視野,并為我們生活、學習和勞動所用。下面,我們簡單地以“鳥”字的演變?yōu)槔M行簡要的說明:
同學們,請認真看上面的表格,我們是不是能夠看出來“鳥”從最初的圖畫(甲骨文)變成我們日常使用的文字(簡體字),并且這種文字也兼具有圖畫的性質?讓我們閉上眼睛想一想:“鳥”上面的那一點(第一筆)就是鳥頭頂上的羽毛,“鳥”的第二筆“橫折鉤”構成了鳥的頭部和喙,第三筆(里面的那一點)就是鳥的眼睛,第四筆“豎折折鉤”構成了鳥的身軀,而最后的一筆“橫”可以看作是鳥的翅膀或者鳥抓住的樹枝,于是“鳥”的形態(tài)躍然于眼前,一切都是這樣的奇妙。此外,漢字的字形當中,還有形近字。如“情、晴、清”一類的字,要區(qū)分也很容易,“情”偏旁從“心”,它一般與心理、情感有關;“晴”偏旁從“日”,與天氣有關,所以我們組詞為“晴天”“晴朗”;而“清”偏旁從“水”,那就組詞為“清水”“清澈”,這些也是那樣的玄妙。像“坐”這個字,我們可以看作是兩個人背靠著背坐在土地上,至于“座”,我們不妨想象成人們在坐的地方加了一個墊子,于是“座位”的“座”就這樣延伸出來,正因為如此,“坐”表示的是動作,而“座”則是名詞(如“座位”)和量詞(如“一座”)。作為初學者,我們可以從漢字的字形入手來區(qū)分和辨認,不失為一個絕佳的識記漢字的妙法。
(二)把握漢字字音——字音識字
漢字的音節(jié)由聲、韻、調組成,每個組成部分都展現出漢字的獨特。我們作為初學者要把握諧音字、多音字這兩種情況。諧音字是一種較為獨特的文化呈現形式,在世界很多民族語言文字中也出現過,而體現在文化層面的理解,就是我們民族相對含蓄和內斂的吉祥用語。如“魚”和“余”,“魚”本來是餐桌上的食物,但一般情況下我們的父輩不允許我們吃光餐桌上的魚,因為在人們的漢字觀念里,“魚”與“余”諧音,象征生活有余,所以不吃光魚就代表著略有所余,這也代表著我們民族追求美好生活條件的愿望。又比如“柳”和“留”這兩個字,“留”有“挽留、留下”的意思,所以古代文人雅士選擇“折柳”來抒發(fā)自己對友人、對故鄉(xiāng)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就是說諧音字的出現,往往還蘊含著另外一層意思,唐代詩人溫庭筠在《楊柳枝》中寫道:“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逼渲小盃T”與“囑”,“圍棋”與“違期”都是諧音的字和詞,原來是詩人叮囑彼此之間不要誤了相約的日期。這種諧音字是自然而然、約定俗成的,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獨有特征。與此同時,有“眼尖”的同學又發(fā)現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明明字形一樣,意義卻不一樣,因為它們是多音字。這種字的出現精簡了漢字的數量,卻豐富了漢字的含義。如“鮮”這個字,當形容物的稀少,應該用“鮮有”;形容事物的新,可以用“新鮮”“鮮美”。這種字音識字要求我們在日常的使用中,不但要認清字形,還要認清字的讀音,這樣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否則認準了字卻讀錯了音會讓人貽笑大方的,作為初學者的我們尤其要注意。
(三)把握漢字結構——意義識字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漢字可以根據形象的符號和一定的音節(jié)來進行區(qū)分,但是漢字的意義還受特定的社會生活與社會文化的制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社會生活與社會文化的角度來對漢字進行一定的區(qū)分和辨認。如從“貝”旁的“貸、貨、財、購、貧、貴、賤、賞、賒”等,這些涉及經濟活動的漢字都與“貝”有關,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上古年代,我們的祖先用貝殼進行貨物交易,所以自然而然地,帶“貝”偏旁的字都與經濟活動有關。又例如,從“木”字旁的“森”“林”“樹”等字,都與“木”有關,這樣我們就能區(qū)分和辨別它們的意義;又如“人”和“眾”,它們都有共同的組成單位“人”,就“人”這個字而言,只有一撇一捺兩筆,其中一撇是人側身站著垂下的手,一捺是人的后背與雙腿,體現人在行走時的狀態(tài),也可以看作是一個人在鞠躬行禮;而“眾”由三個“人”字組成,自然而然地可以聯想到“人多力量大”“眾人拾柴火焰高”,所以“眾”代表著團結的觀念。通過分析漢字的結構,我們能夠分析出漢字的意義,而根據漢字的意義,我們就能更好地區(qū)分和辨識漢字。
三、后記——漢字成就自我
歷史上記載的倉頡造字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了,現在我們使用的漢字是世界文明史上最長壽同時又最具活力的文字,它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價值和深刻的文化底蘊,這是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的。但是,漢字的數量多,單一的漢字學習可能枯燥無味,而漢字的形、音、義學習可謂是“神來之筆”,讓我們窺見不一樣的文字世界:漢字的“形”讓我們看到了文字演變的奧妙與神奇,它原來如此真實;漢字的“音”讓我們懂得了語言文字的韻律變化,它原來如此美妙;漢字的“義”讓我們知曉了文字的意義內涵與深度,提升了我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駕馭能力,這些對漢字的感悟和運用都將促使我們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