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老師:
您好!
盡管我有您的手機號碼,但我還是想手寫這封信給您。在我看來,給您說的話,應該一筆一畫寫出來,這樣才顯得莊重、恭敬,而有些在電話里不好意思說的話,也能在此和盤托出。
回想起來,我認識您已經有半個世紀了。
1972年初春,我去高陵一中報到,當我看到教師宿舍(兼辦公室)門口木牌上寫著“董維常老師”的時候,我原以為您是位男老師。
“報告!”我邊敲門,邊喊報告,“進來!”一聲清脆的女聲令我意外。我忘記了第一次見您時說過什么,但我卻牢牢記住了您的樣子。那時您三十歲左右,我十二歲。您個兒比一般人高,留著兩根又黑又長的辮子,眼睛大,皮膚白,我不敢直視著看你,怯生生地低頭回答您的問題。您輕聲細語地說話,臉上總掛著笑。我開始蠻緊張的,但幾句話過后,我就放松下來,感覺自己遇到了一位可親可敬的班主任。
您不知道,我在張卜公社巖王大隊的巖王小學上了五年學,一直是班級里的后進生。當我成為我們村僅有的兩個進入高陵縣第一中學上初中的學生之一時,我既帶著小學時就有的自卑感,又帶著一點打個翻身仗的心思。
新學期一開始就選班干部,班長由張建榮擔任,學習委員則是我同村的發(fā)小王文超,他們家與我們家是對門鄰居。
看到董老師您在黑板上寫上班干們的名字時,我不能不說我當時對您是有一點怨氣的。為什么沒有我?沒有我也就罷了,偏偏班長與我的名字僅有一字之差。還有我的發(fā)小王文超。這讓我在與他倆的對比之下抬不起頭來。隨后不長時間,校團委在我們班發(fā)展了第一批團員三名,有張建榮、王文超、楊發(fā)林。而楊發(fā)林隨即還升任我們“初一四級四班團支部書記”;校團委書記王振杰老師是一位轉業(yè)軍人,他長年穿著沒有領章帽徽的舊軍裝,走路也是標準的軍人步伐。當他來我們班給新團員佩戴團徽時,全班同學對臺上的三個幸運兒“嫉妒得要死”。
董老師,您好像看透了同學們的心思。隨后,您在講話中要求同學們向新團員學習,向團組織靠攏,說今后條件成熟一個發(fā)展一個,不限名額。
我那時心想,既然當不了班干部,那就爭取入團吧,否則,我哪還有臉回村,哪還有臉回家背饃呀。
我很快給您遞交了《入團申請書》。
我們班大約有五十個同學,且大多數(shù)是來自農村的住校生,每周兩次回家背饅(饅頭或鍋盔);少數(shù)家在縣城的同學不住校,他們是“吃商品糧”的人,其父母要么當干部,要么當工人。他們說話大聲,笑聲肆意,看上去一個比一個牛。
我們住宿的同學,不敢與干部工人的子弟比,但我們卻相互比誰的家庭條件好。比較的指標有三條,其一是有沒有自行車,是新車還是舊車,車是名牌還是雜牌;其二是背的饃是小麥面粉還是玉米面粉,是白麥面粉還是黑麥面粉;其三是饃袋子里有沒有帶下飯菜,是咸菜還是辣椒醬?除了帶的菜之外,有沒有在學生食堂買的菜票?
我在這三個指標上都沒有優(yōu)勢,我沒有自行車,每次回家返校都靠雙腿走路,有時碰到了同村的王文超,他會騎車捎上我的饃袋子,而我在他的車后跑步;而我背的饃,偶爾有小麥面粉做的,但多數(shù)是小麥粉與玉米粉二合一的;我常用罐頭瓶裝著母親腌漬的咸蘿卜,偶爾也有小瓶辣醬,但總要備一包細鹽。我每次帶的咸菜、辣醬,往往一天半就消滅掉了。原因是有的同學什么菜都不帶,當我打開罐頭瓶用餐時,他們就會圍上來,我客氣一下,他們卻一點客氣也不講,于是秋風掃落葉,我就沒有了下頓的菜。
沒有菜了,我只好用開水泡饃,撒鹽而食。好在那時饑餓是常態(tài),人餓了,什么都好吃。
至于穿衣戴帽,那也是同學們暗自比較的項目。我有三個哥哥,他們穿舊了的衣服鞋帽,盡被母親轉作了我的新衣。有一款黃布制服上衣,我有三件,每周換一套,可是由于是同色,我就像從來不換衣服一樣。
“張建全,你咋就老穿這么一件不合體的上衣呢?”董老師,您有一次集合時突然問我這么一句,引得同學們一陣大笑,我一時無地自容,連辯解的勇氣也沒有了。
還有一次,學校組織體育比賽,要求大家都穿白色網(wǎng)球鞋上場,可我只有一雙洗得有點泛白的藍色球鞋。沒有辦法,我在上場之前悄悄用白色粉筆把鞋子涂了一遍,誰知上場才跑了半圈,旁邊就有同學笑著喊道:“那誰誰誰的鞋子冒煙了!”
說實話,我那時想找地縫鉆下去,由此也萌生了退學的想法。但當過兵的父親對我有鐵打一般的“原則”——“聽著,你想養(yǎng)狗,行!你想養(yǎng)兔,行!你還想玩鴿子,也行!但你要是不好好上學,我就打死你!”
我知道父親的脾氣,他是“軍中無戲言”。
我只好認真上課學習了,閑了就趴課桌上寫寫畫畫,練習寫空心字玩;我知道周樹人給自己取了筆名叫“魯迅”,我就給自己取了筆名叫“霞光”。
所幸的是,董老師您關注著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有一次,您走到我的課桌前,拿起我寫著筆名的課本,有點兒疑惑地讀道:“霞光?”
“董老師,這是我的筆名?!?/p>
“嗯,好!好!張建全取了筆名,好,這說明你有志氣!”
董老師對十二歲的我這么一句夸獎,令我大受鼓舞。我暗下決心,要學習寫好作文,不然對不起霞光這個名字,也對不起董老師的鼓勵。
男生宿舍是通鋪,十余個人住一間屋子,每到晚上大家就吵吵嚷嚷,議論老師長相也是常事。張建榮與我同舍,他作為班長、團員令人嫉妒,但他從來不帶咸菜卻任意吃其他同學的菜又叫人生厭,他的學習成績不好,也讓同學們少了對他的服從,心想“你還好意思”。
我們在議論老師的時候,常常把董老師您和另一個女老師薛慧霞作比較。由于薛老師和您一樣,都來自西安市,穿著打扮也比較干凈洋氣,只是薛老師沒給我們代課,我們沒有機會接近她。
同學中分兩派,有人認為董老師您長得好,有人認為薛老師長得好。我覺得董老師您親近學生,而薛老師清高得走路都揚起頭。我于是認為董老師好。但張建榮與我相反,他堅持薛老師應排第一。我心里不服,覺得張建榮恩將仇報,董老師那么器重他,他卻胳膊肘朝外。
有一天我鼓足勇氣,找董老師您,想打張建榮的小報告,于是我以“我來承認錯誤……”為由找您。
您笑著問:“好,你犯什么錯誤了?
我怯怯地說:“我們男生在宿舍里議論老師長相。”
“怎么議論的?”
“有人說您長得好,有人說薛老師好!”
“那你認為呢?”
“我當然認為董老師您好!”
“哈哈哈,你們不把精力用在學習上,議論老師干什么?人家薛老師漂亮著呢!比我強多了!”
董老師無意多問,只是說:“行啦,以后別議論老師了,知道了嗎?”
我的計劃半途而廢,但我在回宿舍的路上,反而輕松了許多。不然真打了張建榮的小報告,要是見了張建榮,豈不令我慚愧與不安。
我們班要成立板報組的時候,董老師您指名要我當組長,說是看我喜歡寫寫畫畫,讓我發(fā)揮特長。組員有兩個,一男一女。只是他倆只能當助手,擦擦黑板,扶扶凳子之類。我一人既畫報頭,又寫粉筆字,還要注意大小、顏色搭配。
開始的時候,我摸不到頭緒,后來我偷偷去高年級教室偷師取經,很快就掌握了要領。不久之后,我出的板報在學校評比中受到表揚。板報上表揚過誰,誰就像欠我人情一般,對我友好起來。
也許是出板報有功,我們班第二批又發(fā)展了三名團員,這一次,我的名字赫然在列。當我胸前戴上團徽時,我自此揚眉吐氣起來。
人逢喜事精神爽!一天上晚自習,同學們都在靜悄悄地寫作業(yè),我卻哼唧唧地唱起了樣板戲《我們是工農子弟兵》,當董老師您悄悄地站在我身后時,同學們的笑聲讓我吃了一驚。我準備接受您的批評時,未料您卻招呼道:“大家靜一靜,請張建全同學為大家清唱一段樣板戲好嗎?”
聽到嘩啦啦一陣掌聲,我小心翼翼地從座椅上站了起來,董老師您笑著注視著我,我硬著頭皮唱道:“老鄉(xiāng),我們是,工農子弟兵,來到,深山,要消滅反動派……”開始幾句,還勉強過得去,最后的高音我唱不上去,就只好變了調,甚至破了嗓子。終于結束時,全班同學鼓掌,叫好,敲桌子,我知道,多半叫的是倒好。我臉紅發(fā)熱,無地自容。這時,還是董老師您幫我解圍:“同學們,大家要學習張建全同學的勇氣,學習他接受新生事物快,有熱情……”
這個意外獲得的表揚,掩飾了我的尷尬,也激勵了我。我心想,下來要好好練習,以后再有機會,我得好好表現(xiàn)一番。
初二的時候,董老師您被學校抽調到校辦工場,先是養(yǎng)雞廠,再是橡膠廠,而我始終都是董老師您抽調的骨干學生之一。我由此跟您學會了培育“白洛克”“來航雞”等新品種,也學會了操作機床,通過“熱合”工藝制作菱形橡膠墊圈的技術,但更重要的是,我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有了“什么都可以學會”的自信。
1974年底,我的兩年初中畢業(yè)了,在升入高中時,我以自己有出板報的特長為由,選擇了“文藝理論班”。這個班四十多個學生,大多偏重文藝,不是愛唱歌,就是愛跳舞,要不就吹笛子,拉胡琴,喜歡“理論”的僅有三五個而已,我算一個。
高中兩年中,我除了出板報,還要給校廣播站寫廣播稿。我當班干部的希望落空后,卻因校廣播站常有“張建全的來稿”而令我暗自高興。語文開卷考試的作文,我往往第一個交卷,以至于成為同學們傳抄的對象。
1978年春,我參軍到了部隊。在新兵連,我因寫了一篇名為《湖南的山鄉(xiāng)》的散文,而被團政治處干事梁敦寧所發(fā)現(xiàn),他就此推薦我為“宣傳股重點培養(yǎng)的寫作苗子”,而后我就先當了一年文書,后來調到政治處,當了新聞報道員。三年后,我因在《解放軍報》《基建工程報》發(fā)表過為數(shù)不少的優(yōu)秀稿件而獲獎,也因此成為“優(yōu)秀戰(zhàn)士”,且獲得直接提干的優(yōu)待,我于是脫下了兩個兜的戰(zhàn)士裝,換上了四個兜的軍官服。
六年后,我轉業(yè)當了國企的黨委秘書,業(yè)余寫作小說、散文、詩歌,當我的作品變成鉛字,發(fā)表在報紙雜志上,或結集成書時,我確有一種打了翻身仗的感覺。
我想看望董老師您,您總是鼓勵我、表揚我,讓我在少年時代有個相適應的學習與鍛煉的臺階。
五十年光陰如風飛逝。當我以花甲之齡回顧過去時,我要說的是,倘若一個人要是沒有在少年時代打基礎,那么往后的一個個臺階,他也許是上不去的。董老師,您是我的啟蒙老師,我慶幸在十二歲時遇到了您。
謝謝您,我敬愛的董維常老師!
此致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