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玲
公明儀是春秋時期的音樂家,能作曲、善彈奏,七弦琴彈得尤其好。天氣好的時候,公明儀喜歡背著古琴到戶外彈奏。
這天風(fēng)和日麗、山色如畫,公明儀心情大好,一個人坐在地上彈奏美妙音樂,路邊一頭黃牛正在慢悠悠地吃草。公明儀心想,我的琴聲謐人心扉,使人陶醉,牛聽了是否很享受呢?想到這里,公明儀立刻對牛彈奏了一曲《清角之操》。公明儀彈得很投入,并深深沉浸于優(yōu)雅的音樂當(dāng)中。可那頭牛根本無動于衷,甚至沒有停下來看他一眼,這就是成語“對牛彈琴”的來歷。
“對牛彈琴”出自《理惑論》,后收錄于《弘明集》,但這只是故事的上半部分,故事的下半部分其實更精彩。公明儀見牛聽不懂高雅古曲,就以蚊子牛虻的“嗡嗡”聲和失群牛犢找母牛的“哞哞”聲臨時作了一首曲子,現(xiàn)場演奏給黃牛聽。
當(dāng)公明儀的“蚊虻之聲”和“孤犢之鳴”奏響時,神奇的一幕出現(xiàn)了,原本正在吃草的牛頓時垂下尾巴、豎起耳朵,踱著小步仔細傾聽。
聽不懂“清角之操”,但能聽得懂“孤犢之鳴”,看來,牛并非不懂音樂,只是對自己不感興趣的音樂漠不關(guān)心,對那些熟悉的音樂自然興趣盎然。有感于牛前后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弘明集》的作者僧佑感嘆道:“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