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田
‖ 張郁廉(1914-2010年):戰(zhàn)地記者、國畫家?!?/blockquote>
她的前半生是叱咤風云的戰(zhàn)地記者,后半生是聞名海內(nèi)外的國畫家——實謂才情兼?zhèn)?,風骨可贊。
張郁廉1914年出生于哈爾濱市,乳名“聚聚”寄托了父母企盼家園安定的愿望。動蕩的年月,張郁廉的生母在她兩歲半時不幸病逝,她由養(yǎng)母瓦娃撫育長大。瓦娃出身白俄貴族,不僅教張郁廉文學、藝術(shù),還堅持讓她在適齡階段接受正規(guī)的中國學校教育。張郁廉深愛這位養(yǎng)母,至晚年仍感慨正是瓦娃使得自己“尚有可取之處”。
讀中學時,身為同盟會會員的歷史老師所講述的東北狀況令張郁廉憂心不已。她多次參加示威游行捍衛(wèi)國權(quán),且學業(yè)上更加努力。1933年,張郁廉成為班里唯一一個考取燕京大學的學生。進入大學第二年,她在主修教育的同時輔修新聞專業(yè)。那時,顧炎武的“路遠不須愁日暮”一度成為她的自勉之語。
抗戰(zhàn)期間,張郁廉和同學被迫流亡武漢避難。恰巧設(shè)在漢口的蘇聯(lián)塔斯通訊社擴招員工,會寫新聞又擅長俄語的張郁廉得以錄用。起初,社長羅果夫安排她使用俄文打字機翻譯中文報紙上的消息,不久又安排她跟隨莫斯科總社派來的軍事記者赴徐州戰(zhàn)區(qū)采訪。時任國軍旅長覃異之對這位敢于出入烽煙戰(zhàn)場的女記者尤感欽佩,送給張郁廉一支德制小手槍自衛(wèi)。
往后,張郁廉輾轉(zhuǎn)各地,親歷了臺兒莊之役、徐州大突圍、武漢撤退、長沙大火、中條山戰(zhàn)役、重慶大轟炸等。徐州戰(zhàn)場上,張郁廉白天躲避日軍飛機轟炸,天黑時隨隊出發(fā),經(jīng)過二十一天的晝伏夜行才突破敵人的包圍圈。她曾寫道:“我趕緊面朝下抱頭趴著,子彈像雨點在四近仆仆作響,身旁有人呻吟。不知過了多久,敵機飛走了,我清醒過來,坐起,渾身是泥土,腿上有血?!?/p>
1938年年末,張郁廉調(diào)至重慶塔斯社,工作環(huán)境稍安定,遂根據(jù)自己一年來的前線見聞撰寫作品,其中《在前線》一文由《中央日報》連載發(fā)行。國人從她精準的戰(zhàn)地報道里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國之興亡,匹夫有責”。而對自小生活在東北熱土上的張郁廉來說,反抗侵略的民族意識如影隨形,“當國家需要我的時候,我就到前線去了”。
兩年后,張郁廉離開塔斯社進入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讀完前期因戰(zhàn)爭中斷的第四年大學課程,知識素養(yǎng)更進一層。1943年9月起,張郁廉入職中央通訊社,社長蕭同茲稱贊她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采訪戰(zhàn)地新聞的女記者”。
1944年,張郁廉與青梅竹馬的北大經(jīng)濟系才子孫桂籍結(jié)為伉儷。后赴臺灣,她在照顧家人的同時成為當?shù)厍缚蓴?shù)的女性銀行經(jīng)濟研究員。1950年年底,張郁廉拜師國畫大家黃君璧,自此利用閑暇時間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1957年,她邀請十四名女畫友成立“拾趣畫會”,被譽“把藝術(shù)帶進家庭,有轉(zhuǎn)移社會風氣之功”。
雖然并非科班出身,但張郁廉的國畫作品古樸蒼勁,氣韻不凡。她兩次舉辦個人畫展皆獲好評,對國際文化藝術(shù)交流更不遺余力。1980年退休后,她在家中開設(shè)國畫班,教授慕名而至的年輕畫者。
也是從那時起,張郁廉喜歡隨身攜帶紙筆,鍛煉、種植、旅行之余常常靜坐一隅。她將所思所想記入筆記,只為“讓子孫知道我的早年經(jīng)歷”。張郁廉去世后,其次子孫宇立等人將她的筆記整理出版為《白云飛渡》一書。這位畢生寬遠、波瀾壯闊的女子,為世間留得了獨一無二的飛渡聲。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
猜你喜歡國畫《鰷魚》 垂釣(2022年7期)2022-07-20國畫《鲿》 垂釣(2022年5期)2022-06-13“欲望”(國畫)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年10期)2021-11-26游子丹青弘國粹——記響水籍國畫家胡祝三 華人時刊(2020年21期)2021-01-14國畫欣賞 吐魯番(2018年1期)2018-06-12《國畫家》寫生創(chuàng)作研修班招生簡章 國畫家(2018年3期)2018-01-24以情感創(chuàng)作作品,用畫筆傳遞精神——訪國畫家袁鵬飛 丹青少年(2017年3期)2018-01-22與命運抗爭的國畫家——傅小石的藝術(shù)人生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廬山拾遺 中關(guān)村(2017年7期)2017-07-18國畫 團結(jié)(2014年2期)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