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聰
從初八開始秧歌出街,一直要到正月十六來一場匯演,這一年的秧歌才算鬧完了。那些年正月里的這幾天是街上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鑼鼓喧天,人山人海。
20世紀(jì)80年代,人們的娛樂活動少得可憐。過年的秧歌表演就是最紅火的事,還有扳旱船、踩高蹺、耍獅子龍燈,人們統(tǒng)稱其為“看紅火”。童年的我和大多數(shù)小孩子一樣,最愛扎堆看紅火。當(dāng)“咚咚嚓嚓”的鑼鼓大镲聲音從遠(yuǎn)處隱約傳來時,我趕緊拉著爸媽或是哥哥中的一人,穿過長長的巷子,跑到大街上,找一個有臺階的好位置站好,往往這時,秧歌隊已經(jīng)是里三層外三層地被包圍,大街兩旁臺階上地勢略高的地方也擠滿了人,大人們將小孩子高高舉起,騎到自己的肩膀上,幾乎是全城人民傾巢出動,誰不想湊這個熱鬧看這個紅火呢。
再說陜北大秧歌,一般是男女各排兩列,男的打花傘,女的舞彩綢或是彩扇。演員們畫著濃濃的彩妝,傘柄在手中轉(zhuǎn)著,花傘在頭頂旋成朵朵美麗的、流動的花;彩扇在手中舞著,紅色的、粉色的、綠色的,舞成了歡樂的海洋;彩綢也是,甩起來,扭起來……走在秧歌隊的最前面是指揮,指揮一般是學(xué)校的音樂女教師,記憶中有位南關(guān)小學(xué)的女老師,穿一件得體的半大衣,口里吹著哨子,兩只手在胸前、在頭頂做著各種動作,一邊指揮秧歌隊,一邊指揮鑼鼓家當(dāng),利索、瀟灑、帥氣,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秧歌隊在街上的重點(diǎn)路段會停下來表演,南街上快到鐘樓洞跟前的郵電局門口是固定表演地帶,那個地方相對寬闊,又有銀行、郵局、文化館、百貨公司幾個大單位,是縣城最繁華的位置。運(yùn)氣好擠到最里面的時候能看到扭秧歌的高潮環(huán)節(jié)。他們變換隊形,一會兒兩列,一會兒四列,首尾相接繞八字,-會兒變成圓圈,一會兒擺個造型,舞彩扇的背靠著站成一圈兒,將彩扇拼成高低起伏的環(huán),抖動彩扇,像是流動的彩帶,特別好看。秧歌隊里打頭的一般是長得最俊,扭得最好的??h城里的每個學(xué)校都有自己的秧歌隊,由學(xué)生來表演。單位各個系統(tǒng)也要出秧歌隊,比如文化系統(tǒng)、銀行系統(tǒng)、建設(shè)系統(tǒng)等。
學(xué)校會在寒假里在各個班挑選個頭勻稱、長相端莊的學(xué)生參加排練,大家都眼巴巴地盼望能被老師選中,我也一樣,多么希望能穿上漂亮的演出服,上街扭一次秧歌。四年級的時候,本來是被老師選中了一次,可是卻遭到我媽的反對,她認(rèn)為一來放假前排練會影響期末考試,二來大冬天穿的單薄走街串巷容易感冒。我只排練了兩天,她就找了個熟人把我退了出來。我雖然老大不情愿,又想想正月里春寒料峭的天氣,只能無奈地接受。一顆熱愛舞蹈、渴望被關(guān)注的心就這樣涼涼了。
花傘彩扇式的秧歌喜慶漂亮,更有意思的是扳旱船的那類角色表演,前面是旱船表演,一個人走在用架子和彩綢做好的水船中間,兩邊跟著手拿槳的艄公,他們跟著鼓點(diǎn)左右擺動,船下面的綢子隨之飄蕩,真像是水上漂著的小船,對于很少見船只的北方人來說,這個節(jié)目帶來了江南的氣息。水船后面會跟著各種扮演的人物,有拿著大煙鍋的媒婆、背著媳婦的豬八戒、揮舞著金箍棒的孫悟空、八仙過海的八仙、大頭娃娃等,最搞笑的是媒婆,這是個由男人打扮成的媒婆,戴個老太太頭套,臉上打著厚厚的粉底和腮紅,嘴角還畫了一顆痣。他扭起來很夸張,表情也很搞笑,逗得大家笑個不停。這位表演者名字家喻戶曉,他叫李煥忠,可以說是我們當(dāng)?shù)氐南矂∶餍牵灰犚姟敖裉煊欣顭ㄖ夷亍钡囊宦曔汉?,全院大人小孩早早就吃罷飯,扶老攜幼地出動了。無關(guān)雅俗,他帶給我們很多的歡樂,成為幾代人不可磨滅的記憶。
各類秧歌表演中最驚險的是踩高蹺。表演的人可能不覺得什么,在我看來這個難度最大、最驚險。人的腿被綁在長木頭上,穿上各種衣服,扮演成劉備、關(guān)羽、張飛、唐僧、孫悟空等,下面的木頭成了延伸了的腿,總是讓我想起神話故事里的巨人。他們不僅要踩著鼓點(diǎn)走路,還要拿著道具打斗,比如三英戰(zhàn)呂布,都有完整的劇情,做出各種高難度的動作??锤哕E表演很讓人揪心,我一直在擔(dān)心他們會從“木腿子”上面掉下來。高蹺隊都是從綏德米脂那邊來的,神木人生性穩(wěn)妥,不太具有冒險精神,沒有自己的高蹺隊,這項秧歌表演看得少,只見過幾次,后來就再也沒有了。
最精彩的要數(shù)舞獅子耍龍燈,這個表演最好是晚上去看,因為晚上獅子和龍的眼睛里安著燈泡,亮了的時候才最好看。獅子由兩個人表演,一個舉獅子頭,一個拽著獅子尾。獅子頭的道具很大很重,獅子尾又只能一直很低地彎著腰,頭尾兩人要配合默契。獅子頭經(jīng)常要猛然跳起來,表現(xiàn)獅子的威風(fēng)凜凜,這個表演特別費(fèi)體力。前面還有個人舉著繡球,繡球往上一舉,獅子馬上就跳起來,繡球往下一來,獅子頭下來,尾巴還轉(zhuǎn)上去,演員們演得活靈活現(xiàn)。再說龍燈,龍燈一般是兩條,因為龍的身體長需要好多人來表演,最前面有個人舉著彩色圓球,兩條龍圍繞著這個圓球上下飛舞,稱為“二龍戲珠”。無論是“獅子滾繡球”還是“二龍戲珠”,都有避邪消災(zāi)、保佑四季平安、?求吉祥如意的意思。
秧歌散了之后,鐘樓洞南的小吃攤攤是最好的去處,新衣服里裝著新票票,正月里的消費(fèi)向來是很寬松的,想咋花就咋花,海紅果子做的冰糖葫蘆來一串,粉面紅糖打的藕粉來一碗,醋湯湯碗托兒打一個,圍著小火爐,吃得那個美。
回想起三十多年前的過年,能擠進(jìn)人群里看一場完整的秧歌表演,在鐘樓洞買點(diǎn)小吃,那個高興勁兒無法形容。每個正月都熱鬧非凡,人們扭秧歌、看秧歌的場景和氣勢,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和未來的渴望。
欄目責(zé)編:北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