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未尖
“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這般敷衍?!薄皺M豎就拿那么一點工資,還要24小時使喚人了。”“你瞧,又開始畫餅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斷腸去了?!薄蝗恢g,林黛玉又火了,其在小說中的懟人語錄重出江湖,“林黛玉發(fā)瘋文學”一時風頭無兩。截至3月30日下午4時,相關話題在微博擁有1.5億閱讀量和1.3萬討論次數;在視頻平臺,“男版林黛玉發(fā)瘋文學文案”“林黛玉發(fā)瘋語錄剪輯”等話題,更是激發(fā)了網友們的創(chuàng)作與模仿欲望。(4月1日《北京青年報》)
所謂“林黛玉發(fā)瘋文學”,其實是網友結合當下一些年輕人在學歷內卷、人際交往倦怠、職場不如意等方面的心態(tài),對《紅樓夢》里林黛玉的語句進行現(xiàn)代化、生活化的解讀和修改而形成的文字。有聲音認為,這是在毀壞經典,“為什么要把你們發(fā)的瘋安在林黛玉身上”?更有論者直言不諱地指出,“經典作品不容被拿來娛樂與消費,流量不該‘綁架’令人回味無窮的文學形象,偏執(zhí)一端的大眾創(chuàng)作拉低了社會文化水準”。
其實,對這種“玩梗狂歡”,不必上綱上線。
正如《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所說,所謂“林黛玉發(fā)瘋文學”屬于“仿擬”修辭,是一種“說話”或者說“造句”方式?!胺聰M”在語言生活中無處不在,是推動語言發(fā)展的一種重要動因,不管是“知音體”“甄嬛體”,還是“黛玉體”大抵如此,是利用大家熟知或被社會熱捧的話語資料,創(chuàng)造新的話語形式,表達獨特的心理感觸。此番網友炮制的“林黛玉發(fā)瘋文學”,符合當下年輕人想懟人還想懟得特別、懟得有才情有文化的心理,其實是為了用黛玉式的溫柔嬌嗔,緩解尷尬境遇和現(xiàn)實焦慮。
從經典角度說,網友“仿擬”林黛玉的語句表達情緒,制造“熱?!?,根本上升不到毀壞林黛玉人設、毀壞經典的高度。他們“仿擬”的只是經典中的人物語言,用以嘲諷他人或自嘲。這與那種毫不嚴謹嚴肅、純粹游戲式解構和消遣經典作品的行為有本質區(qū)別。再說,從既有的“仿擬”語句看,其語言氣質其實與林黛玉的可愛、有趣、真實接近,反映了部分讀者捕捉并發(fā)揮了林黛玉形象中敏感、自我、直爽、語言鋒利的個性特點。不過,用“發(fā)瘋”一詞言重了,把這種再創(chuàng)作說成“文學”也夸張了。
實際上,許多經典都被娛樂化地傳播過,事后證明,經典仍然還是經典,經典只有得到廣泛傳播才有價值。正如一位長期研究網絡語境下紅學傳播文化的專家所說,只有被傳播、被喜歡,才會有更多人去關注,更多的關注就會吸引更多的人回歸到文本閱讀,關注林黛玉這個人物和《紅樓夢》這本書?!傲主煊癜l(fā)瘋文學”的出爐,恰恰是粉絲基于對《紅樓夢》的熟悉,在恰當的場合、恰當的時機,熟能生巧地對“黛玉體”進行了恰當的應用,為經典文學真正“火起來”提供了思路。
當然,對經典文學予以“仿擬”,必須帶著足夠的敬畏,不能違背文化審美趣味,摻雜進陰陽怪氣、油腔滑調、粗野庸俗等負面色彩。十年前,一場“杜甫很忙”的惡搞涂鴉曾風靡網絡,憂國憂民的杜甫被一些網友惡搞成狙擊手、送水工、肌肉男、西瓜攤主等,這種不可思議、沒有底線的惡搞行為,不能出現(xiàn)在“仿擬”經典人物語句等方面。對網絡“玩梗文化”再寬容,也要守護好經典作品的文化審美趣味的底線。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