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萍
周末,和三五朋友一起騎自行車去郊區(qū)的古鎮(zhèn)轉了轉,來到一處叫“遇仙橋”的地方。這里有一座磨房,據說是在清朝乾隆年間,何仙姑和呂洞賓兩位神仙下凡來這里,幫助一戶有緣的窮苦人家謀生而修造起來的。
朋友的女兒小靈靈好奇地念著石磨兩旁的一副謎語對聯(lián):“石崖對石崖,雪花直飛下”。念完,她一邊摸著頭,一邊探尋地看著我們幾個大人。她媽媽也和她一樣做出動腦筋的頑皮樣,不斷眨著眼睛對視她:“靈靈最聰明了,好好動動腦子想想!”
“‘石崖對石崖……那就是和石頭有關了,可是,‘雪花直飛下又是什么意思呢?”靈靈還在不停地思索著。旁邊的游客里有個戴眼鏡的先生也被靈靈逗樂了,看著石磨提示她說:“再想想,再想想,哈哈!答案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哈!”就在這時,一輛標著“劉和尚水磨湯圓”字號的三輪車,伴著主人一聲聲洪亮的“劉和尚水磨湯圓,兩塊錢一碗”的吆喝叫賣聲,從古鎮(zhèn)的巷子深處而來??吹竭@來到近前的一碗碗飄蕩糯米香甜味道的湯圓,靈靈轉動她漆黑晶亮的大眼睛對她媽媽說:“好香哦!媽媽,我要買湯圓吃;吃了我就告訴你答案!”
一碗冒著熱氣的湯圓不一會兒就被小靈靈消滅進肚子里去了。小靈靈對大家宣布:“嘿嘿,‘石崖對石崖,雪花直飛下,說的不就是這座石磨嗎?我一看見湯圓就想到了?!聦κ?,雪花直飛下說的就是石磨把米粉碾出來,就像這冬天里的雪花飛落下來的一樣?!?/p>
一旁,眾人都翹起大拇指夸獎小靈靈:“小姑娘真是聰明!”
如今,城市里的湯圓大多是機器制作出來的,雖然也還是香甜可口,可是和鄉(xiāng)村老式水磨制作的湯圓相比,吃起來總覺得少了些味道。
小時侯,每年快要過年的時候,媽媽和家婆都會事先曬好一袋袋小粒小粒的酒米 ,并兌好適量的大米,和在一起攪均勻。等到落雨不用出門到地里趕農活的日子,她們就會把一大一小兩扇石磨抬出來洗干凈安好。通常是媽媽“咯吱咯吱”地推磨子,家婆配合著往石磨孔心放米和加水,我們的目光則在一邊順著雪白的米漿緩緩順凹槽流到大鍋里。石磨一圈圈地轉動著,糯米漿也一道道地流出來,等到推完一大鍋,媽媽就拿木頭鑿成的瓜瓢把乳白色的酒米漿舀到白棉布做的面粉袋里,扎緊袋口,在院門外的一棵粗壯桉樹上高高吊掛起,慢慢等水瀝干,再倒出來搟成薄薄的片狀,曬干收在米缸里。
等到大年初一或者正月十五的時候把它們舀到面盆里,用適量的水和面揉搓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面粉團。湯圓芯子有兩種,一種是香噴噴的熟花生米和芝麻混合而成,一種是剁得很細的新鮮年豬肉臊子。肉餡味道的,媽媽通常都會把它們做成又小又圓的那種櫻桃湯圓,那是專門給不喜歡吃甜食和糯食的我做的。
到現(xiàn)在,我仍然不喜歡吃甜糯的東西,但媽媽過年做的水磨湯圓卻是每年都要吃的,因為吃下去的還有媽媽如水磨湯圓般黏稠的關愛和親情。
(編輯·李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