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角色等級影響下漢語兒童故事講述任務中指稱引入的發(fā)展研究*

2022-05-18 05:42:34宋宜琪梁丹丹
語言科學 2022年3期
關鍵詞:配角百分比成人

宋宜琪 梁丹丹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7

提要 采用故事講述任務,比較了4-10歲兒童和成人在首次引入故事主角和配角時所使用的指稱形式。結果發(fā)現: 1) 隨著年齡的增長,主角引入和配角引入使用定指形式的百分比在減少,不定指形式的百分比在增加。2) 配角引入能力的發(fā)展早于主角,但主角引入能力的發(fā)展更加迅速。4-5歲以后,兒童配角引入能力開始發(fā)展,而主角引入能力在6-7歲以后才開始發(fā)展變化;9-10歲時,兒童配角引入能力尚與成人存在顯著差異,但其主角引入能力已與成人接近。3) 由于角色身份的差異,兒童和成人的指稱引入形式均表現出角色差異,但這一角色差異在不同年齡組的表現有所不同。

1 引言

敘事能力是兒童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兒童的讀寫能力和認知發(fā)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故事講述是典型的敘事形式。在故事講述中,必然會提及某一事物或人物,這時便需要根據提及信息的新舊屬性來選取合適的名詞短語(以下簡稱NP)對它(們)進行指稱。普遍的規(guī)律是:采用不定指形式引入新的指稱對象,采用定指形式重新提及先前已進入話語的對象(Lyons 1999:165)。這一規(guī)律來源于定指和不定指形式在NP對象的可識別性(identifiability)上的差異。如果說話人在使用某一NP時預設其指稱對象可以被聽話人識別,則該NP是定指的,反之則為不定指(Heim 1982; Lee 和 Wu 2013; 陳平 1987)。由于引入新指稱時,說話人傾向于預設聽話人無法將所指對象與語境中某個特定的事物等同起來,因而會采用不定指形式引入指稱。各種語言均存在定指和不定指之分,但是不同語言表達(不)定指的方式存在差異。

敘事過程中的指稱引入是一個涉及交際雙方的復雜動態(tài)過程。說話者需要整合聽話者的認知狀態(tài)和故事角色等級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指稱形式引入故事角色以完成交際溝通。對兒童來說,指稱引入能力是一種逐步發(fā)展的能力,這一能力反映了兒童使用語言進行溝通的能力,是兒童語用能力發(fā)展的重要觀測指標。

1.1 兒童指稱引入的發(fā)展趨勢

兒童指稱引入的發(fā)展研究始于對印歐語言(英語、法語)的研究。Karmiloff-Smith (1981,1985) 以法語和英語兒童在敘述話語中的指稱能力的系列實驗為基礎,提出了兒童指稱能力的三個發(fā)展階段:4-5歲兒童處于第一個階段,他們在指稱引入時主要使用具有指示性的名詞形式和代詞等定指形式,對其話語的理解需要依賴引發(fā)故事的圖片;6-7歲兒童處于第二階段,他們已經能夠建立與圖畫書相對獨立的故事語篇。這一階段也是指稱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該年齡段兒童定指形式的使用逐漸減少,尤其是現場依賴的指示性語言形式(如“這個小男孩”),更多地采用不定指形式引入故事角色(如“一個小男孩”)。8-9歲兒童處于最后一個階段,他們的指稱能力發(fā)展相對成熟,采用不定指形式引入故事角色的比例已經接近于成人。隨后,大量以印歐語言兒童為被試的研究(Bavin和Shopen 1985; Wigglesworth 1997; Schneider和Hayward 2010) 均驗證了這一發(fā)現,針對漢語兒童指稱引入的研究發(fā)現漢語兒童指稱引入能力的發(fā)展階段與印歐語言兒童一致(Hickmann和Liang 1990)。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母語背景的兒童的指稱引入表現出一致的趨勢,首次引入人物時更傾向于使用定指形式,隨著年齡的增長才逐漸形成了與成人一致的、以不定指形式為主的指稱引入方式。已有研究認為,年幼兒童傾向于使用定指形式引入指稱是由于年幼兒童的認知能力尚處于發(fā)展中,無法恰當地解讀新信息在聽話者頭腦中的認知地位,錯誤地預估聽話者對首次引入的對象已經有所了解(Karmiloff-Smith 1981; Bavin和Shopen 1985; Wigglesworth 1997; Schneider和Hayward 2010)。

1.2 指稱引入的角色差異

當故事包含不止一個角色時,角色等級會影響兒童指稱形式的選擇。研究發(fā)現,在指稱引入、轉換和維持時,兒童均會考慮故事角色的重要性,對主角和配角使用不同的指稱形式(Kail和Hickmann 1992; Karmiloff-Smith 1981; Lucero et al. 2021)。在指稱引入方面,Karmiloff-Smith (1981, 1985)發(fā)現在講述故事時,6-7歲的法語和英語兒童常將主角置于句首位置,引入指稱時,只對故事主角使用代詞,對故事配角一般不使用任何代詞,研究者將這種現象稱之為主角策略。隨后,另有研究者發(fā)現德語兒童敘述中的主角策略早在3歲半到4歲之間就已出現(Bamberg 1987:27),日語兒童5歲左右在指稱引入時也表現出主角策略(Clancy 1992)。Colozzo和Whitely(2015) 發(fā)現5歲半左右的英語兒童在指稱引入時表現出主角策略,而7歲和8歲兒童使用人稱代詞引入主角的比例較5歲半兒童明顯減少。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敘事經驗不斷積累,在成人的示范以及認知資源不斷增加的同時,對聽眾需求的認識也隨之增長(Kelly和Bailey 2012; Whitely和Colozzo 2013)。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兒童能否克服“使用代詞引入主角”這一簡化指稱形式的傾向,兒童指稱引入的角色差異隨著年齡增長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雖然尚未有研究直接比較兒童主角引入和配角引入的年齡發(fā)展趨勢,但在前人研究的數據中可以觀察到主、配角引入的發(fā)展趨勢。Küntay(2002) 考察了3-9歲土耳其語兒童和成人的指稱引入能力,從該研究的數據結果中可以觀察到主角引入和配角引入具有一致的發(fā)展趨勢,均可劃分為兩階段:3-6歲處于第一階段,他們均傾向于使用光桿動詞和指示形式等定指形式來引入主角和配角;7歲以后為第二階段,7歲兒童的指稱引入表現已與成人一致。在這一階段,指稱引入的語言形式表現出角色差異,與引入主角相比,引入配角時更傾向于使用不定指形式。

在針對漢語兒童指稱引入的研究中,僅有一項以粵語兒童為對象的研究考察了指稱引入的角色差異。Leung(1992:22) 發(fā)現,4歲粵語兒童在引入主角時明顯偏愛使用代詞形式,而引入配角時傾向于使用名詞性形式。但是,6歲粵語兒童指稱引入的主角策略已不太明顯,在引入人物時主要使用名詞性形式,極少使用代詞性形式,但仍與成人的指稱使用情況存在差異。由于該研究中兒童的年齡較小,因而從其數據結果中無法觀察到主角引入和配角引入的發(fā)展趨勢。

1.3 本研究的目的

現有研究證明角色等級的差異影響了兒童指稱引入形式 (Karmiloff-Smith 1981,1985),然而,現有研究并沒有將角色差異納入到整個指稱引入的發(fā)展趨勢中去考察,只片面地發(fā)現了學齡前兒童的指稱引入存在“主角策略”,未能全面描繪指稱引入發(fā)展過程中主角和配角各自引入形式的動態(tài)變化。因此,本文擬采用故事講述任務,采集4-10歲兒童和成人故事講述的語料,依據漢語的特點對指稱類型進行劃分,分別統(tǒng)計各年齡段人群主角和配角引入時使用的語言形式,檢驗漢語兒童指稱引入的發(fā)展趨勢是否受到角色身份的影響。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參照Karmiloff-Smith(1981,1985) 以及Hickmann和Liang(1990) 的被試年齡段,選取4-5歲、6-7歲和9-10歲三組兒童,每組24人,共72名兒童,所有兒童均來自普通幼兒園與普通小學;另外,選取成人被試24名,均為在讀研究生。所有被試母語均為漢語,且聽力、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兒童被試的平均年齡見表1。

表1 各組被試的平均年齡(1)年齡采用分號隔離年份與月份的形式進行表述,如4歲4個月表示為“4;4”。

2.2 實驗任務及材料

選取無字圖畫書《青蛙,你在哪里?》(Mayer 1969) 作為故事講述材料。自80年代以來,該書被眾多語言學實驗所使用。圖書由24幅圖組成,講述了小男孩和狗找尋丟失的青蛙的故事。根據故事情節(jié)和前人研究(Colozzo和Whitely 2015),將故事中的兩個主要人物(小男孩和狗)設定為主角,把五個依次出現的次要人物——青蛙、蜜蜂、鼴鼠、貓頭鷹、梅花鹿設定為配角,便于研究主角和配角引入時指稱形式的差異。因此,每個被試需要引入2個主角和5個配角,在每個年齡段中,將得到48個主角引入的指稱形式(2個主角*24人)以及120個配角引入的指稱形式(5個配角*24人)。

2.3 實驗過程

實驗在安靜的房間進行。主試呈現無字圖畫書《青蛙,你在哪里?》,并引導被試講述故事:“這里有一本故事書,請你講給我聽?!痹谡街v故事之前,先讓被試自行將故事書翻閱一遍,然后再要求被試邊看書邊講故事。講述故事前提醒被試主試看不到圖畫書,并且在整個過程中,主試不看圖畫書。隨后,打開錄音筆進行錄音。如果被試在講述過程中停頓時間過長,主試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引導性和激勵性詞語,如“還有呢?”“然后呢?”等,但是不對被試講述內容作任何評價。錄音到被試完成敘述并說出“講完了”或“沒有了”為止。

2.4 語料轉錄與統(tǒng)計

實驗結束后,對錄音材料進行人工轉錄編碼,標記主角和配角使用的具體語言表達形式。具體形式包括光桿名詞(光桿NP)、數量+名詞、指示形式和代詞形式四類。主要分類原則及語料范例如下:

1)光桿名詞包括單獨使用的名詞,命名形式,如“小風”(LSQ,6;5(2)為保護被試信息,文中舉例所引用的被試姓名均采用字音首字母大寫表示。同時,考慮到引用的便利,本文對年齡采用分號隔離年份與月份的形式進行表述,如4歲11個月表示為“4;11”。,女);非表數量修飾語+名詞,如“旁邊的蜜蜂”(XL,成人組/女) 。

2)數量+名詞形式包括典型的數詞+量詞+名詞形式,如“一只青蛙”;量詞+名詞形式,如“有個小男孩”(ZC,4;4/男);表數量的修飾語+名詞,如“很多蜜蜂”(LJH,7;4/男)。

3)指示形式主要指包括指量結構,如“這個小狗”(YQY,4;9/女);所有格形式,如“他家的狗”(ZYH,9;8/男),以及出現在“這有……”、“這是……”等依賴即時交際情境的句子中的數量+名詞、光桿名詞如“這是蜜蜂”(ZHY,4;6/男)。

4)代詞形式包括顯性代詞形式,如“他”;零形代詞,即出現了相應的動詞描述但沒有出現動作發(fā)出者的情況,如“Φ(注:指貓頭鷹)就蹬他了?!?/p>

隨后,對上述語言形式進行分類,劃分為定指形式和不定指形式。分類標準參照趙元任(1968:45)、Hickmann et al.(1996)、陳平(1991:121)、刁世蘭(2007)、李臨定(1986:21)、徐烈炯(1999:176)和朱德熙(1982:95)的研究。本文既考慮作為局部標記的NP的類型,也考慮作為整體標記的NP的語序,即看NP位于動詞前還是動詞后。 因此,本文將按照以下標準對具體語言表達形式進行劃分,一方面,在定指形式中,根據是否依賴現場語境,分為了指示性和非指示性兩種。

1)指示性定指形式。指示性定指形式是兒童在尚未發(fā)展出成熟的指稱機制時,借助眼神或身姿體態(tài)等來幫助指向指稱對象的一種指稱形式,具體包括:①具有定指性質的顯性代詞和零形代詞。② 表示定指的指代短語,標記是指示代詞“這”、“那”以及其復數形式“這些”“那些”。

2)非指示性定指形式。①賦予人物某個特定角色的專有名稱詞。 ②領屬代詞+名詞形式,如“小男孩和他的狗” 。③動詞前的光桿名詞。單獨使用的、無相應動詞描述的光桿名詞形式,也將其歸入動詞前一類。

另一方面,不定指形式既包括依賴局部標記的“數量詞+名詞”這種形式,也包括依賴整體標記的動詞后的光桿名詞。具體形式有:

1)局部標記:動詞前的數量詞+名詞形式。如“一個小朋友”。

2)整體標記:動詞后光桿名詞。如:“小男孩在看小青蛙(3)加下劃線的指稱詞語為當前編碼對象。?!?/p>

3)局部+整體標記:動詞后的數量詞+名詞形式。如“小朋友捉到了一只小青蛙?!?/p>

另外,特殊情況的編碼標準參照了梁丹丹和宋宜琪(2015) 的研究。最后,統(tǒng)計各類別的數量,并使用SPSS16.0進行數據處理和統(tǒng)計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主角和配角引入指稱形式的年齡比較

分別統(tǒng)計每個被試故事講述時引入主角和配角所使用的定指形式和不定指形式的數量,再除以角色總數,得到定指和不定指形式使用的百分比。從圖1中可以直觀地看到,不論主角引入還是配角引入,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使用定指形式的百分比在減少,使用不定指形式的百分比在增多。

由于數據不滿足正態(tài)分布,采用曼-惠特尼U檢驗,分別對主角和配角引入的指稱形式在四個年齡組間進行兩兩比較,分析主角和配角引入使用定指和不定指形式的年齡趨勢。結果發(fā)現主角引入時,成人和9-10歲兒童使用定指形式的百分比均顯著小于其他兩組(p < 0.05),使用不定指形式的百分比均顯著大于其他兩組(p < 0.05);而9-10歲兒童和成人之間使用的指稱形式沒有顯著差異(p > 0.05),同時,4-5歲和6-7歲兒童之間使用的指稱形式也沒有顯著差異(p > 0.05)。配角引入時,成人使用定指形式(不定指形式)的百分比顯著小(大)于其他三組(p < 0.05),9-10歲兒童與6-7歲兒童使用的指稱形式不存在顯著差異(p > 0.05),而這兩組兒童使用定指形式的百分比均顯著小于4-5歲兒童(p < 0.05),而使用不定指形式的百分比均顯著大于4-5歲兒童(p < 0.05)。具體檢驗結果見表2。

表2 主角和配角引入形式的年齡組間檢驗結果

3.2 主角和配角引入使用語言形式的比較

首先,我們使用卡方檢驗對各年齡組內部使用定指和不定指形式的百分比進行比較,具體結果請參見表3。

表3 指稱引入時定指和不定指形式的使用情況及頻數對比的卡方檢驗結果

由表3可知,主角引入時,4-5歲和6-7歲兒童使用定指形式的百分比顯著大于不定指形式 (p < 0.05);9-10歲兒童和成人使用定指和不定指形式的百分比沒有顯著差異 (p > 0.05)。而四個年齡組配角引入使用定指形式的百分比均顯著小于不定指形式 (p < 0.05)。

而后,對各年齡組被試在定指和不定指內部不同類型的使用百分比進行統(tǒng)計,結果見表4。從表4呈現的各類指稱形式的百分比可以直觀地看出,在各年齡組內部,引入主角和配角所使用的指稱形式均存在差異;在不同年齡組之間,主角引入或配角引入的指稱形式也均存在明顯的差異。

表4 定指和不定指內部各類指稱形式的百分比(5)加下劃線項為該年齡組內主配角引入時傾向使用的語言形式。

為了確定各年齡段被試在引入主角和配角時傾向于使用哪些語言形式,采用維爾克松符號秩和檢驗,對各年齡組內部占比超過20%的指稱形式進行比較,具體統(tǒng)計結果見下頁表5。

在表5中,各年齡組內部比較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每個年齡段的被試在主角引入和配角引入時傾向于使用的語言形式均存在差異,表5最右側列呈現了各年齡組被試引入主角和配角時最傾向使用的指稱形式。

從發(fā)展的角度看,非指示形式是所有年齡組引入主角時均傾向于使用的語言形式,隨著年齡的增長,主角引入的指稱形式經歷了從傾向于使用非指示形式到傾向于使用局部形式的變化趨勢。而配角引入時,僅4-5歲兒童傾向于使用非指示形式,隨著年齡的增長,配角引入的指稱形式經歷了從傾向于使用整體形式到傾向于使用整體+局部形式的變化趨勢。

表5 各類指稱形式百分比的兩兩比較結果

4 討論

兒童敘事過程中的指稱引入表現是評估兒童語用能力和溝通能力的重要依據。本研究從角色等級差異的影響入手,考察了4-10歲漢語兒童的指稱引入能力。研究結果不僅能夠揭示漢語兒童指稱引入能力的發(fā)展進程,而且能夠為溝通障礙兒童的語用能力評估提供來自典型發(fā)展人群的參照,為溝通障礙兒童的語用能力研究打下基礎。

4.1 指稱引入發(fā)展的角色一致性

通過3.1部分的數據分析發(fā)現,不論引入主角還是配角,隨著年齡的增長,漢語兒童使用定指形式的百分比在減少,使用不定指形式的百分比在增加(雖然相鄰兩年齡組間的差異并不總是顯著,但這一趨勢仍十分明顯)。這說明,角色身份并未影響指稱引入發(fā)展的總體趨勢。

本研究中漢語兒童指稱引入的發(fā)展趨勢與歐語系兒童是一致的。漢語的定指形式包括代詞、指代短語和動詞前的光桿名詞等,不定指形式包含動詞后的光桿名詞和數量詞+名詞形式。已有研究指出,3歲半以前的普通話兒童已經能夠產出光桿名詞、數量名和指量名等NP形式(Min 1994; Zhang et al. 2021)。由此可知,本研究中年齡最小的4-5歲兒童已經能夠使用表達定指和不定指的各類NP形式,但是他們仍然傾向于選擇定指形式引入指稱,這可能由于他們的語用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尚無法考慮認知對象在聽話者頭腦中的認知地位,錯誤地預估聽話者對首次引入的指稱已經有所了解,故而使用定指形式而非不定指形式來引入指稱。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認知能力不斷提高后,他們能夠正確地預估聽話者無法識別首次引入的指稱對象,便會像成人一樣更多地使用不定指形式引入指稱。

4.2 指稱引入發(fā)展階段的角色差異

雖然漢語兒童指稱引入發(fā)展的總體趨勢表現出角色一致性,但是這一總體趨勢的具體表現在角色間存在差異。Küntay(2002) 發(fā)現土耳其兒童主角引入和配角引入具有相同的發(fā)展階段,而本研究發(fā)現漢語兒童主角引入和配角引入的發(fā)展階段存在差異。從3.2部分的數據分析發(fā)現,漢語兒童主角引入的發(fā)展表現為兩階段:第一階段,4-5歲和6-7歲。兩組兒童引入主角的表現相當,使用定指形式的百分比均顯著大于不定指形式,他們引入主角時占比最多的指稱形式均為非指示形式;第二階段,9-10歲。9-10歲兒童引入主角時使用定指形式和不定指形式的百分比已無顯著差異,他們引入主角時傾向于使用的語言形式已不同于4-7歲兒童。配角引入能力的發(fā)展趨勢表現為三階段,4-5歲、6-7歲和9-10歲兒童引入配角時使用的指稱形式依次發(fā)生著變化,兩兩組間使用定指形式的百分比和傾向于使用的指稱形式均存在差異。這說明Hickmann和Liang(1990)發(fā)現的漢語兒童與印歐語系兒童一致的指稱能力發(fā)展的三階段在主角和配角引入時存在差異。

由指稱引入發(fā)展階段的分析可知,一方面,配角引入能力的發(fā)展早于主角。引入主角時,6-7歲兒童的表現仍與4-5歲兒童一致,而引入配角時,6-7歲兒童已比4-5歲兒童更多地使用了不定指形式。另一方面,雖然配角引入的發(fā)展早于主角,但是主角引入能力的發(fā)展更加迅速。從表2中可以發(fā)現,9-10歲兒童與成人間的差異在配角引入時更加明顯:引入主角時,9-10歲兒童使用(不)定指形式的百分比均與成人無顯著性差異,而引入配角時,9-10歲兒童使用定指形式的百分比仍顯著多于成人。因此,Karmiloff-Smith (1981,1985)以及Hickmann和Liang(1990)研究的結論“8歲到9歲兒童已具有相對成熟的指稱能力”忽視了指稱引入能力的角色差異,基于本研究的結果可以認為9-10歲漢語兒童的主角引入能力已相對成熟,但配角引入能力仍與成人有明顯差距。

4.3 指稱引入形式的角色差異

主角策略的相關研究發(fā)現,年幼兒童(如4歲的粵語兒童)引入主角時比引入配角時更傾向使用代詞形式(Leung 1992:22)。而在本研究中,4-5歲組使用代詞形式的人數僅有3人,其中1人在主角引入和配角引入時均使用了代詞形式,2人僅在引入主角時使用了代詞形式。因此,本研究中4-5歲兒童的指稱引入并未表現出明顯的主角策略,但是從表4的數據結果中可以觀察到,兒童和成人的指稱引入形式均表現出角色差異,也就是說,不論年齡長幼,人們的指稱引入形式均存在“主角策略”。

一方面,兒童和成人指稱形式的“主角策略”表現出共性。不論兒童還是成人,與配角相比,引入主角時均更傾向使用定指形式。非指示形式這一定指形式是所有年齡組引入主角時均傾向于使用的語言形式:4-5歲兒童引入主角時傾向于使用非指示這一定指形式,而引入配角時使用數量最多的指稱形式是整體形式這一不定指形式;雖然成人指稱引入時定指形式的百分比已經減少,但在引入主角時非指示形式仍然是其傾向于使用的語言形式。這些結果說明,至少從4歲開始,兒童已經能夠意識到主角和配角的差異,并且能夠使用不同的指稱形式引入主角和配角。

兒童和成人引入主角時傾向使用定指形式,這似乎違反了指稱引入的普遍規(guī)律——指稱引入時,說話人傾向于預設聽話人無法將所指對象與語境中某個特定的事物等同起來,多采用不定指形式。如4.1所述,兒童違反指稱引入普遍規(guī)律的表現可以歸因為他們有限的語用認知能力,那么成人呢?成人的語用認知能力發(fā)展完善,已能夠正確預估所指對象在聽話者腦子里的認知地位,成人的指稱形式中定指形式的占比已經遠低于兒童,并且配角引入時定指形式的占比也僅有7%,為何引入主角時卻更傾向使用定指形式(占比38%)?

研究發(fā)現說話人在選擇指稱形式時并不總是以聽話人的理解為前提。有時,說話人為了凸顯所指對象,引起聽話人對相關實體的注意而使用定指形式引入新指稱,類似情況在敘事性語篇中尤為常見(王義娜 2003)。主角在說話者意識中是最凸顯或最活躍的指稱,在故事講述時使用定指形式引入主角可以凸顯主角,引起聽話人高度注意,這可能是成人使用定指形式引入主角的原因。

另一方面,兒童和成人指稱引入的“主角策略”存在差異。以4-5歲和成人的指稱引入形式為例,引入主角時,4-5歲兒童和成人使用比例最高的語言形式分別為非指示形式和局部形式;引入配角時,4-5歲兒童和成人使用比例最高的語言形式分別為整體形式和整體+局部形式。雖然他們引入主角和配角時使用的具體語言形式均存在差異,但是局部形式這一主角引入時使用最多的語言形式是位于動詞之前的,而整體形式和整體+局部形式這些配角引入時使用最多的語言形式均是位于動詞之后的。因此,這些語言形式差異背后可能隱含著一個統(tǒng)一的趨勢,即兒童和成人在指稱引入時均傾向于將主語置于動詞前的位置,將配角置于動詞后的位置。為了驗證這一趨勢,對各年齡段被試指稱引入的位置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4-5歲兒童引入主角和配角時指稱位于動詞前的比例分別為:90%和50%;6-7歲兒童的比例分別為90%和38%,9-10歲兒童的比例分別為69%和42%,成人的比例分別為71%和21%。從數據差異中可以看出,四組被試指稱引入時將主角置于動詞之前的比例均高于將配角置于動詞之前的比例。這說明,漢語兒童和成人引入指稱時均傾向于將主語置于動詞前的位置,將配角置于動詞后的位置。

漢語是一種“話題凸顯”的語言,詞序常用來確定信息的新舊狀態(tài),一般而言,已知信息出現在動詞前的位置,新引入的未知信息出現在動詞后的位置(Hickmann et al.1996; Hickmann和Liang 1990)。

由此可以看出,兒童和成人引入主角這一新信息時均傾向于將其放置在動詞前的位置,違反了漢語新信息的表達習慣。與之相反,配角引入則遵從漢語新信息的表達習慣,出現在動詞后的比例更高。To (2006) 認為這可能與被試選取的敘事視角相關。在故事敘述中,被試一般會以主角作為整體敘述視角,因而更容易出現在動詞前的位置,而配角是作為主角在整個故事中的體驗而被引入故事,更容易出現在動詞后的位置。

5 結論

研究考察了故事角色的等級差異對兒童敘事中指稱引入的影響。得出的主要結論如下:

1)4-10歲漢語兒童指稱引入能力的發(fā)展速度表現出角色差異。主角引入能力發(fā)展的關鍵年齡為6-7歲以后,而配角引入能力在4-5歲以后便開始發(fā)展,配角引入能力的發(fā)展早于主角;但是,主角引入能力的發(fā)展更加迅速,9-10歲兒童的主角引入能力已接近于成人,但其配角引入能力仍與成人存在差距。

2)兒童和成人的指稱引入均表現出角色差異,這可能是由于主角和配角在敘事者頭腦中不對等的認知地位造成的。

猜你喜歡
配角百分比成人
一個三角函數配角公式及其應用
成人不自在
“配角”也點睛
最佳配角
雜文月刊(2017年19期)2017-11-11 07:57:43
普通照明用自鎮(zhèn)流LED燈閃爍百分比測量不確定度分析
電子制作(2017年20期)2017-04-26 06:57:46
故事里的那些配角們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19:32:06
肝癌患者外周血Treg、Th17百分比及IL-17水平觀察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療新進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云林县| 濮阳市| 阿勒泰市| 龙江县| 班玛县| 贵南县| 毕节市| 安达市| 黔南| 峨眉山市| 通州市| 石门县| 宁海县| 弥渡县| 汉中市| 兴安盟| 建始县| 涪陵区| 肃南| 图片| 静乐县| 土默特右旗| 建水县| 安宁市| 江西省| 万安县| 乳源| 嘉义市| 临夏市| 冕宁县| 永定县| 正定县| 六盘水市| 辉南县| 平南县| 马公市| 桦南县| 黄梅县| 武义县| 大宁县| 新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