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 顧圣瑩
[摘要]“支部”是從日本引入的現(xiàn)代漢語外來詞,原義為“分支機構”。在民初政黨文化的影響下,支部成為中共早期一種習慣性的組織稱謂,但未被正式納入黨的組織體系。中共四大在總結建黨以來組織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參考青年團二大章程,將支部確定為黨的基本組織,奠定了黨的支部制度基礎,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支部;黨支部;基本組織;中共四大
[作者簡介]黃明,中共四大紀念館助理研究員,上海 200086;顧圣瑩,中共四大紀念館助理研究員,上海 200086。
[中圖分類號] D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22)04-0015-03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支部”詞條的解釋:“1.某些黨派、團體的基層組織。2.特指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比欢?,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支部只用作團體組織的分支機構和政黨的地方分部。支部作為黨的基層組織形式,始于1925年1月召開的中共四大。目前學界對這一史實已有較多關注和分析,但鮮有深入探討其原因的研究。本文通過考察“支部”一詞的源流以及黨、團早期組織建設實踐,試圖厘清黨支部定名的歷史邏輯。
一、“支部”一詞從日本引入
支部是一個純粹日語來源的現(xiàn)代漢語外來詞①,原義為“分支機構”②。明治時代早期,日本一些團體和機構中開始出現(xiàn)以支部命名的組織,如“赤十字社支部”“正金銀行支部”“憲兵分隊支部”等等。同時,日本一些政黨,如自由黨、立憲改進黨、憲政黨等也將其地方分部稱作“某地支部”。③
甲午戰(zhàn)爭時期,支部開始出現(xiàn)在中文報刊中。1895年6月11日《申報》載:“五月初一日,日本民政支部訊明,搶劫蘭姓等家盜犯桂林、常某、姜拙臣、劉住四犯,押至市曹,斬首號令。”此處所謂“民政支部”,即日本在中國東北、山東等地軍事占領區(qū)內建立的管理民政事務的侵略機關。
甲午戰(zhàn)后,隨著中日兩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支部”一詞被引入國內,作為一種組織名稱。
第一類,效仿日本創(chuàng)建的新式組織機構。清政府推行新政后,曾派遣載澤、徐世昌、紹英等人赴日本考察,效仿日本建立憲兵制度。前文提及,日本憲兵中設有“分隊支部”等組織。清政府在引進日本憲兵制度的同時,也采用了“支部”這一組織名稱。
第二類,受日本政黨文化影響的黨派、政治團體。1905年,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率先采用日本政黨“本部—支部”的組織體系,其總章規(guī)定:“設本部于東京,設支部于各地?!雹?908年,北京憲政研究會成立,設總裁、副總裁主持會務,于各地設立支部,由支部干事長負責地方黨務。
此外,在清末的一些民間組織乃至譯文、小說中也可見“支部”的使用。1907年11月11日《申報》登載《血淚痕傳奇》,其中有這樣一段對白:“〔旦〕官人立的民意會。現(xiàn)在曾否已有端倪?!采骋磺胁贾谩>阎芡住V挥懈魈幹Р俊I形丛O立。只好隨后陸續(xù)添設罷?!?/p>
民國初年,由于黨禁開放,中國政壇出現(xiàn)組黨熱潮,上百個黨派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其中,多數(shù)采用了“本部—支分部”的組織體系。比如,民主黨為“本部—支部—分部”,其黨章規(guī)定:“本黨設本部于國都,綜理全國黨務,統(tǒng)轄各支分部及交通處。各省省會設支部一所,綜理各省黨務,指揮各分部。各府廳州縣設分部一所,掌管各地黨務?!惫窦边M黨為“本部—分部—支部”,其章程規(guī)定:“本黨立本部于上海,置機構于國都,設分部于省會、置支部于各行政區(qū)域?!敝袊鴩顸h、進步黨、社會黨、共和黨、工黨以及奉直魯協(xié)會、福州國民協(xié)會等黨派、團體都設有支部組織。
綜上,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支部作為“分部”“分支機構”,已被廣泛應用于軍政機關、民間團體和政黨組織中。
二、“支部”成為中共早期一種習慣性組織稱謂
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受民初政黨文化的影響,在黨的組織尚未健全和規(guī)范時,習慣性將某些地方黨組織稱作“支部”或“地方支部”,甚至黨自稱為“國際共產黨之中國支部”。⑤
1920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早期組織在上海成立,初稱“社會共產黨”,后定名為“中國共產黨”。⑥其后,北京、長沙、武漢、廣州等地先后成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分別稱“共產黨北京支部”“共產黨湖南支部”“共產黨武漢支部”和“共產黨廣東支部”。⑦中共一大召開后,北京、武漢兩地按照《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中“凡有黨員五人以上的地方,應成立委員會”⑧的規(guī)定,成立了地方委員會。1921年11月,陳獨秀以中央局書記的名義發(fā)出通告,要求“上海、北京、廣州、武漢、長沙五區(qū)早在本年內遲亦須于明年能夠開大會前,都能得同志三十人成立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⑨1922年5月,湖南、廣東兩地黨員人數(shù)達到要求,分別成立中共湘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和中共廣東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
1922年6月,陳獨秀在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提出黨務發(fā)展計劃,第一條便是“在全國各都會增設支部”。⑩此處的支部應為黨的地方組織,即地方委員會。此外,中共二大、三大黨章中也有組、小組“隸屬地方支部”的表述。所謂“地方支部”,即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
在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前后,各地黨組織已開始在社會基層單位中建立黨的組織,其中不乏以“支部”命名者。比如1921年至1922年北京黨組織建立的北京大學支部、中法大學支部、長辛店機廠支部等;1922年春至1923年夏,湖南黨組織在長沙、衡陽、安源、水口山、平江、岳陽的學校、鐵路、工礦和手工行業(yè)中建立了一批黨的基層組織,如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支部、長沙泥木工人支部、粵漢鐵路新河支部、長沙縫紉工人支部、水口山支部、安源路礦支部等;中共四大前,廣東地執(zhí)委、區(qū)執(zhí)委下屬基層組織有粵漢鐵路支部、黃埔軍校支部、廣三鐵路支部、廣州婦女支部、順德縣支部、東莞支部等。?
中共二大制定了第一部黨章,開始規(guī)范黨的基層組織,規(guī)定凡有黨員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組。上海、武漢等地黨組織按黨章規(guī)定,將其所屬基層組織命名為“組”。1922年7月至1924年4月,中共上海地執(zhí)委兼區(qū)執(zhí)委按地域或單位組建上海大學組、商務印書館組、虹口組、西門組、法界組、吳淞特別組等。?隨著“組”的規(guī)模擴大、數(shù)量增多,有的地方黨組織則將其改組為“支部”。比如,1921年7月后,北京地委先后派何孟雄、張隱韜等人到張家口從事工人運動和建立黨組織的工作。他們先后介紹張家口鐵路車務工人李澤如、李連生和周振聲三人入黨,于1922年6月成立了中共張家口鐵路工人小組(始稱工運小組)。隨著黨員人數(shù)增加和工作開展,1923年2月建立了中共張家口鐵路車務工人支部。再比如,1922年3月、4月,武漢區(qū)執(zhí)委在大冶地區(qū)建立了大冶鋼鐵廠組、大冶鐵礦組、大冶富源煤礦組等;6月,在各組的基礎上組建了(黃石)港(石灰)窯(袁家)湖地方支部。?
此外,在中國共產黨早期旅外組織中還有一個特殊的支部——中共旅莫支部(又稱旅莫C.P.支部)。1921年冬,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班學員羅亦農、劉少奇、卜士奇、吳芳、彭述之等由團轉黨,組成中共旅莫支部。直到1925年1月,中共旅莫支部才改組為中共旅莫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
三、青年團先于黨將“組”改組為“支部”
對于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而言,馬克思主義政黨組織是一種全新的政黨組織類型。每一個黨員必須參加建立在社會基層單位與勞動群眾密切聯(lián)系的基層黨組織,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現(xiàn)代政黨鮮明的組織特征。因此,當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創(chuàng)建黨的組織時,他們在傳統(tǒng)組織文化和民初政黨文化中都找不到一個與“基層黨組織”相對應的概念。例如,1920年11月7日,《共產黨》第一號刊載了一篇署名李穆的英譯文章《共產黨同他的組織》。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系統(tǒng)介紹共產黨基層組織的中文文獻,其主要內容是“共產黨支部組織大綱”。除支部外,文章還使用了“組織”“團體”“支部團體”等詞匯來翻譯基層黨組織名稱。?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附錄“第三國際的加入條件”,其中第九條規(guī)定“凡愿意屬于國際共產黨的黨,在工團、合作社及其他一切工人群眾的組織里面,必須從事一種堅忍的系統(tǒng)的宣傳運動,應以堅忍的工作在其中組織一些共產黨的核心,使一切工團都共產主義化”。?
目前所見正式文件中,最早將Nuclei翻譯為“支部”的是青年團二大文件。1922年5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制定了正式的章程,規(guī)定“各工廠、各學校、各鄉(xiāng)村及其他足資活動之機關中,有團員三人以上,即須組織小團體”。?隨后,團中央發(fā)出通告,解釋新黨章中的“小團體”:“這種小團體,就是本團的基本單位,為便利稱呼起見,我們當一律叫這種小團體為‘組’。每組人數(shù)限定三人以上,五人以下。”?這與稍后制定的中共二大黨章中關于黨的基本組織的設置和名稱是一致的。中共三大后,1923年8月,青年團二大在南京召開。大會通過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大會決議案及宣言》附有兩份重要文件——《共產國際“關于共產國際與共產少年運動決議案”摘譯》和《少年國際“關于工廠支部(Nuclei)運動決議案”》?!豆伯a國際“關于共產國際與共產少年運動決議案”摘譯》指出,“在國際的范圍內,政治上的指導及影響,只能屬之于共產國際;而在各國內,則屬之于各本國的共產國際之分部(Section即各國共產黨)”?!渡倌陣H“關于工廠支部(Nuclei)運動決議案”》是1922年12月少共國際三大通過的文件(青年團以英文版為底本、參考俄文版譯為中文),要求各國青年團將“支部”作為“團的新基本位”,改組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從以地域關系而定的地方團變更到以職業(yè)關系形成支部而成的地方團”。據(jù)此,大會通過第一次修正章程,規(guī)定“各工廠各鐵路各礦山各農村各兵營各學校等機關及其附近,凡有團員三人以上者,即當組織支部;支部之下,得按三人至五人分組小組”。?這樣,在中共四大召開前,青年團已將其基本組織由“組”改組為“支部”,為黨的改組提供了參考。
四、中共四大將“支部”確定為黨的基本組織
創(chuàng)建之初,中國共產黨主要表現(xiàn)為一個秘密的宣傳小團體,黨員人數(shù)少,組織規(guī)模有限。為便于組織的秘密活動,中共二大黨章規(guī)定黨員三至五人為一組,一個機關內黨員超過五人則分為多組,由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指定若干人為干部,秘密指揮機關的工作。中共三大對黨章作了第一次修正,規(guī)定“凡有黨員五人至十人均得成立一小組”,超過十人則成立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組”和“小組”都有人數(shù)上限,也從一個側面反映黨在創(chuàng)建時期發(fā)展黨員的“嚴守”態(tài)度和“閉關主義”?傾向。
第一次國共合作之初,受黨內右傾思想影響,中共中央要求全體黨員以國民革命為目前全部工作,“以擴大國民黨之組織及矯正其政治觀念為首要工作”。?中共黨員忙于為國民黨建立發(fā)展組織,而忽視了自身組織建設。1924年5月,中共中央擴大執(zhí)行委員會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開始改變以國民黨為中心的策略,強調黨現(xiàn)時的根本任務是“在大產業(yè)的工人里擴大我們的黨”,要求“小組的工作,除教育黨員征求新黨員外,還應當常常在工人群眾里做宣傳的工作。必須按照章程,凡有可能時從地域的組織進于產業(yè)的組織”。中共四大召開前夕,維經斯基致信給共產國際東方部主任拉斯科爾尼科夫,指出“代表大會的中心議題是黨滲透到城市工人群眾中去的問題,也就是從在小組中做宣傳工作過渡到在工人中做鼓動工作的問題”。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共四大在上海召開。大會通過《對于民族革命運動之議決案》,指出“若要民族革命運動得到較徹底的勝利,固然需要最革命的無產階級站在領導地位,同時這領導階級也要能夠抓住被壓迫的各社會階級的力量,向共同的敵人——帝國主義及其工具(國內軍閥及地主買辦階級)——作戰(zhàn),才免得處在孤立地位”。對于職工運動、農民運動、青年運動和婦女運動的議決案,全面部署了加強黨對群眾運動領導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秾τ诮M織問題之議決案》及《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修正章程》則從組織上為加強群眾工作、爭取革命領導權提供了保障,強調“在現(xiàn)在的時候,組織問題為吾黨生存和發(fā)展之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倘若擴大執(zhí)行委員會關于組織問題的議決案不能實際地實行,則吾黨決不能前進,決不能由宣傳小團體的工作進到鼓動廣大的工農階級和一般的革命群眾的工作”。
為適應黨的現(xiàn)時任務和組織發(fā)展要求,中共四大將黨的基本組織由“小組”改為“支部”,規(guī)定“各農村各工廠各鐵路各礦山各兵營各學校等機關及其附近,凡有黨員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支部人數(shù)不設上限,“人數(shù)過多時,得酌情形分為若干小組”。此外,大會還對黨支部的設置原則、職責任務、領導方式、組織活動作出具體規(guī)定,初步奠定了黨的支部制度基礎。
[注釋]
①高名凱,劉正埮.現(xiàn)代漢語外來詞研究[M].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82.
②劉正埮等.漢語外來詞詞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405.
③參見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網站.https://dl.ndl.go.jp/.
④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M].商務印書館,1944:41.
⑤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檔案文獻選編[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14.
⑥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1921—1933:中共中央在上海[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14.
⑦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第一卷)[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93,374,494,582.
⑧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4.
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10.
⑩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32.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第一卷)[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100-101,379-381,589-592.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第一卷)[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288.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第一卷)[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111,497-498.
?見《共產黨》月刊第一號.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檔案文獻選編[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15.
?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辦公廳.中國青年運動歷史資料1915—1924[M].內部資料:1957:131.
?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辦公廳.中國青年運動歷史資料1915—1924[M].內部資料:1957:141.
?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辦公廳.中國青年運動歷史資料1915—1924[M].內部資料:1957:378.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196.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146.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197.
中共四大史料編纂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43.
中共四大史料編纂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75.
中共四大史料編纂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