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英元
老家的村名以前叫天圣寺村,前幾年鎮(zhèn)村機構改革并村后用了鄰村的名字——青春村。
“青春”這個詞,人人都喜歡。是女士的最愛,也深受男士的歡迎。用這個詞作村名,想來應是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為了提振人民信心的需要,老家像這樣帶有明顯時代印痕的村名很多:長征村、瑞金村、延安村、建軍村、進步村……青春村的名字也自有好處,永遠不過時。
我出生時父母在寨下紅巖溝邊修了一間土木結構房,是地無三尺平之處,修地基的石坎就砌了一丈多高,但勝在柴方水便。水在院壩坎下流過,對面山上就有自家的柴朳,算是當時農村人理想的居住之處。但即便看似這樣的理想之所,生活的艱辛卻一直陪伴著我,從兒童到少年、青年,即使現(xiàn)在我都記得懵懂時父親拿著蛇皮口袋出門借糧食空空而歸的情景,記得小學三年級前因沒電燈,晚上在煤油燈下寫作業(yè)看書、第二天早上鼻孔擤出兩條黑鼻涕的情景,記得家里因床少被子少客人多了,一家人圍著火爐熬一通宵的情景。
老家座落在洞河下游的半山腰上,溯河而下再有十余里便是漢江了,因而屬河邊的高山,生活習慣是用柴做飯、用炭取暖。我們家缺勞力,父親是村干部,又在鄉(xiāng)里的茶場兼副場長,沒多少時間照看家里,家里用柴多是他冬天地里沒莊稼時請幾個人幫忙砍的卷龍。何為卷龍?就是連刺帶柴一起砍,借用刺的纏繞作用將零散的柴薪束縛成一條長龍。然后幾個人拿著樹杈一字兒排開從上往下掀,不多久這條柴龍便翻滾到了家門前的溝邊上,一年用的柴便有了。
家里用炭則是我負責,從6 歲上學起便開始了。老家人幾乎家家屋里都要挖炭爐子,先從地面向下挖直徑為七八寸、深約一米的圓洞,上小下大,用來燃燒石炭。然后在離洞五寸左右挖個一米見方的大坑,稱之為爐坑,用來裝炭渣。再將洞與坑底部連通,稱之為爐門,是通風和排出炭渣的地方。我放學后幾乎天天都有活干,星期一到星期五多是打豬草,星期六下午是雷打不動地清理爐坑,星期天則要到老屋下面約一里地的炭場開采石炭并砸碎背回家,這個活極不好干。炭夾于石中,開采時首先要獨具慧眼辨清,否則忙活半天采下的卻是石頭;然后要根據石炭的紋理和長勢選準切入點,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如果能找到一條石縫那就有機可乘了;最后才是把鐵鉆放到切入點上,用鐵錘使勁錘,運氣稍好點,就能卸下一塊石炭,倘若能得到一大方,便如獲至寶,欣喜若狂了。有了炭,砸碎就相對簡單了,那時人小力氣也小,裝滿一挎籃就趕緊拼盡全力背回家,勉強夠一星期燒了。
上初中后,老屋下面炭場里的石炭被我們劫掠殆盡,只好到再往下七八里的一個炭場去背。老家那時不通公路,啥都靠背。養(yǎng)的豬、羊、雞,種的蔬菜到集市上去賣要靠背,在集市上買點煙酒醬醋、油鹽米面也要靠背,當然我記憶中背的最多的還是炭。正如一句俗語:“八十歲的老漢砍黃蒿,一日不死要柴燒?!比剂鲜敲總€家庭的必需之物,而且炭又很沉,所以記憶特別深刻。上高中時長了些力氣,一次能背一百五十斤左右,也剛好一背籠石炭,七八里都是上坡路,負重前行可以說是舉步維艱,陡峭之處走一步甚至還要退回半步。但為多背幾回,我很少中途歇息。出發(fā)時便將路程劃成若干段,每走過一段就鼓勵自己走到下一段才休息,到了后又鼓勵自己再到下一段再休息,如此往復,直到實在邁不開步或是汗水淌得眼睛都睜不開了才停下來。一路上不知流了多少汗,也不知匯聚在一起能形成一條小溪不?現(xiàn)在想想,這汗水還真沒白流,在當時是生活所迫,但卻實實在在磨礪了我的意志,煅煉了我的韌性,成就了我不服輸的性格。
其實記憶深刻的不僅僅是背炭,還有收獲地里的莊稼。那時科學種田講究洋芋和苞谷間套,說是產量高一些。洋芋成熟時正好是三伏天,也是苞谷葉最茂盛之時,在苞谷林里挖洋芋,穿多了悶著熱,穿少了苞谷葉子的鋸齒割人,出了力、流了汗,一不小心還會受點小傷。所以老家的農活中,我最怕干這個了。老家的土地大多很陡,而且零零星星的,我家有幾塊地都在柴山和荒草坡中間。20世紀90年代農村流行把蛇皮口袋拆了編織草鞋,很結實,但缺點是磨腳,而且不防滑。記得有次我穿著這樣一雙鞋背著一背籠洋芋往回走,本來腳被磨破了走路就吃痛一瘸一拐的,路過一荒坡時又踩上隱匿于草叢中的青苔,便結結實實摔了個四腳朝天,背籠里的洋芋頓時滾得滿坡都是,爬起來再也顧不得腳痛了,也顧不上屁股和背上火辣辣地疼痛,趕緊把路邊和眼睛能看見的洋芋撿起來,心急火燎往回走,生怕父親知道要受到責罰。
一說到吃苦就嘮叨,這大概是心里對苦難的記憶遠比對幸福的記憶要深刻的緣故吧!所以有人說,幸福的時刻總是很快,苦難的日子總是很慢。
其實,幸福也是綿長的!就說我的老家青春村吧!去年初冬縣作協(xié)會員采風時我回去了,今年清明節(jié)我又回去了。兩個時節(jié),兩種景色,但人卻一樣精神。不管是耄耋老人,還是中年男女、孩童稚子,大都身著干凈的衣褲,眉宇間掛著喜色。好多十多年未見的老熟人因臉上沒了往日的愁苦和擔憂,看著似乎比以前還年輕不少,怪不得老輩人說家寬出少年,還真有這個理。見有來客,不管生人熟人,都忙著和顏悅色打招呼問好。一個剛從地里回來的老表,以前老家人都說三年在他門上討不到一口水喝(意為吝嗇),見我們一行人在院壩里觀景,卻忙不迭地洗了手臉、換了衣服,拉我們進屋里坐,又是敬煙,又是泡茶,又是吩咐老婆做飯,這份熱情,倒真把我感動了。便想他以前不是吝嗇,而是窮。想起老輩人說的一句話:裝聰明要話說,裝富貴要錢使。什么都沒有拿啥大方?
村里的水泥路四通八達,上可到堰門、民主、縣城,下可到洞河、紫陽、安康,上下兩條主干道交織著好幾條聯(lián)戶路,成了風雨無阻、循環(huán)往復的公路網,條條大路可通北京,通向外面的精彩世界。我們以前最害怕肩挑背馱的歷史結束了,現(xiàn)在老鄉(xiāng)們別說是趕集、出門辦事,就是到地里種莊稼或摘個蔬菜都騎著摩托車。公路上隨時能聽到商販的叫賣聲,賣煙酒、賣肉、賣日用百貨的,此起彼伏,很是熱鬧。
村里的房屋也都變了樣,穿“新衣”、戴“新帽”、封了檐、壓了脊后的石板房氣派、敞亮多了,青瓦銀墻在藍天白云下顯得特別有范兒、有氣度。村里還建有移民搬遷安置點,好幾十幢一層或兩層的小樓如一條龍般整齊地排列著,村活動室、衛(wèi)生室、文化活動廣場、體育健身場盡在其中,這里是村里最熱鬧的地方,一到晚上燈火通明。鄉(xiāng)親們勞作歸來,茶余飯后聚在一起談收成、聊發(fā)展、話未來,人多力量大,自然就有些好想法、金點子誕生出來。
老家也有年輕人出外打工,但和我走過的別處鄉(xiāng)村相比,留在這里種地也不少,田間地頭不時能見到黑發(fā)、紅發(fā)、黃發(fā)、紫發(fā)的身影,勞作間歇的笑聲傳出老遠。
我們曹姓一直是嵐皋洞河流域的旺族之一,有曹家的翎子之說,在老家人口眾多,老祖先從湖北遷徙至此一共有三兄弟,形成三大房,我是大房的幺房,因而輩分較高?,F(xiàn)任青春村的支部書記叫曹光春,是我孫子輩的。他告訴我,這些染著紅發(fā)、黃發(fā)、紫發(fā)的年輕人以前都在外打工,現(xiàn)在回來了不少。我說外面的花花世界那么精彩,什么原因讓他們回來了呢?光春說主要現(xiàn)在家里條件好了,村里正在恢復幾百畝老茶園,以合作社的形式在老茶園里種植莓茶,這些年輕人都是回來種茶的。莓茶能治療支氣管炎,能養(yǎng)胃、保肝、潤腸,是土家族的神茶,我已在京東買著喝了幾年了。現(xiàn)在老家竟然種上了莓茶,于我而言,無疑是近水樓臺了。茶園不知承載了我兒時多少情感,那里曾是我追逐嬉戲的樂園,也是我們掙零花錢的地方。那時農村無其他掙錢門路,只要是采茶季節(jié),一放學我們就會到茶園采茶掙工錢,一年的學習用品全靠它!
臨走時,光春還道出了讓我更振奮的消息:鎮(zhèn)上還計劃在村里發(fā)展旅游產業(yè),維修長春寨、紅巖寨、蓮花寨,在原址上重修天圣寺,將青春村打造成集觀光、體閑、體驗于一體的旅游勝地,這真是動人的鄉(xiāng)村振興的實在樣本,是青春村變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