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小芳
英語是一種交際工具。學習英語的目的在于借助它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和交流,教師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使用這種交際工具的能力。課標強調從視聽說入手,注重聽說訓練,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初步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英語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能力時,應做到不拘泥于教材,一切活動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即做到活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何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充分表現出“說”的欲望呢?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fā)表達欲望
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開始學習英語,那時英語對學生而言是新鮮事物,學生容易接受,有好奇心,有征服欲,敢說敢講。進入初中,我們要適時抓住機會,把他們的積極性保持下去。初中是學生運用、鞏固和提高英語的階段,要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教師要注意引導,努力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創(chuàng)造說英語的氛圍,消除他們“怕說錯,怕說不好”的顧慮。如新學期的第一節(jié)英語課,我不上新課,也不向學生講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而是使用日常用語與他們隨意交談。學生積極地舉手發(fā)言,體驗到學有所用的快樂。我還會故意問一些學生沒學過的東西,吊一下他們的胃口,讓他們有進一步學習新知識的欲望。這樣一來,既增強了他們說好英語的信心和決心,又激發(fā)了他們說英語和學英語的興趣。
我要求學生平時盡量用英語向我和同學打招呼,并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學生興致很高,并很快形成用英語交流的氛圍,大大增加了開口說英語的機會。
二、開展游戲活動,提高口語能力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來組織游戲或猜謎活動,讓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充分發(fā)展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游戲活動,絕大多數學生會比較投入,他們會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擺脫英語的生澀感,從而自然大方地講英語,逐漸提高語言組織能力。例如,在教“There be句型”時,我設計了小組競賽:每一個小組利用身邊和教室內的物品進行造句,由小組成員接力完成,不能使用中文交流,不能中途停下,在規(guī)定時間內哪個小組造的句子多,哪個小組就贏得比賽。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注意力集中,嘴里“念念有詞”,準備隨時為小組集體榮譽“挺身而出”。在交流互動中,學生積極投入,思維敏捷,有效訓練了口語,真正做到了“學中玩,玩中學”,并加深了對舊知識的鞏固和對新知識的理解。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強化口語交流
現在的學生缺乏必要的鞏固和內化語言知識的交際環(huán)境。除了課堂之外,學生很少有應用英語的機會。不僅條件較好的小班教學如此,條件差的大班教學情況更甚,課堂英語交際機會十分有限,這就造成課堂上教材語言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背景知識的交際語境不協調。語言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和靈活性,要想在英語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是很重要的。
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能創(chuàng)設圖文并茂、聲色俱全、生動形象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參與到眼看、耳聽、口說、手寫、腦動等多種器官并用的學習活動中,保持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習動機,從而使他們更自覺地進行英語語言交流。如我在教授用英語談論價格的句型“How much is it?”“How many kilos do you want?”“That is too expensive.”時,利用多媒體中播放的英語購物場景,讓學生模仿練習,從看、聽、說等方面調動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積極性。
四、發(fā)揮評價作用,培養(yǎng)情感動力
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在學習中的差異,要看到每個學生都有其閃光的一面,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旺盛活力與潛能。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造輕松的學習氣氛,對學生的言語錯誤采取容忍態(tài)度,不以頻繁的糾錯打斷學生連貫的語言表達。同時,我堅持用不同的標準評價不同層次的學生,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發(fā)自內心的贊賞。我對學生能力的肯定和進步的期待,消除了他們用英語交際的膽怯心理,增強了他們渴望能再次表現自己的學習動力。
發(fā)展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給英語課堂帶來無窮的活力,但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非一日之功。作為英語教師,我們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深刻鉆研教材,不斷觀察了解學生,并通過多種手段來豐富課堂教學,真正實效地利用好課堂這塊“主陣地”,從而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不斷提高,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增強,為學生繼續(xù)學習英語打下良好而又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