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自古便有慎終追遠、緬懷先人、踏青郊游等習俗。清明掃墓祭祖,也是親人間別樣的相聚,是親情的另一種維系。
水有源,木有本。習近平總書記對家庭、家教和家風建設有許多論述,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等。如今,清明時節(jié)亦是傳承家風、培育家風、弘揚家風的良好契機。本期,我們圍繞“傳家寶”主題——追懷前輩先人,回憶家庭往事,感悟親情恩澤,傳承良好家風。
傳家寶,意為家庭里世代相傳的珍貴物品。在當今物質豐富的時代,大多物品在更新迭代中變得“速朽”,精神的傳承反而更加堅實、厚重,隨著時光凝結、后人繼承而發(fā)揚光大、生生不息。即使是小小的普通物件,也可能蘊含著前輩對后輩的期望與勉勵。很多情況下,“傳家寶”更多是比喻義,習近平總書記便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強調傳承好我們“黨的傳家寶”。
由物及人,托物言志。一枚浸潤著滿腔熱血、留有硝煙味的軍功章,一桿紅軍托付、幾代人視若珍寶的紅纓槍,一件精心保存、沿用70余載的軍用雨披,一架記錄親情、為戰(zhàn)友留下影像的老相機,一個有些“神秘”的小木箱,一方老兵背進軍營的小石磨……或訴說烽火歲月,或見證軍旅時光,或成為情感聯(lián)系的紐帶,無不蘊含著崇高信仰、家國情懷、紅色家風。
有國才有家,家和國興旺。舊時光里的老物件,既講述著往事,又續(xù)寫新篇,成為家風教育、國防教育的良好素材。從中回顧歷史、感念先輩、體味親情,由此肩起孝老愛親、知恩圖報、愛國愛家的責任,擔起新時代的使命。
2022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人民軍隊的浴血榮光,離不開無數(shù)軍屬、無數(shù)家庭的支持。面對一個個軍旅之家,我們將繼續(xù)挖掘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捧起祖輩父輩“傳家寶”,擎好強國強軍“接力棒”。
供圖者父親1955年被授予的解放獎章。供圖/王大慶
紅軍家信免扣郵花印章。供圖/李慶文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陜甘游擊隊挎包?
陸軍某旅“紅一連”戰(zhàn)士在連史館觀看傳家寶“紅菜盤”。攝影/姜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