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士毅
在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80名舞者走出一幅“垂柳圖”。365名各行各業(yè)、不同年齡的普通人手捧柳枝,匯集在場地中央,以這種方式,演繹中國人傳承千年的“惜別懷遠”“折柳寄情”,令人難忘。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僅“送別”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不乏文化意蘊,“析柳送別”就是個中之一。在我國人們折柳送別,寄托思念之情歷史悠久,《詩經(jīng)·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之吟唱。隋朝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顯露了離別的傷感。柳與“留”諧音,“絲”與“思”諧音,民間以柳絲依依來表達“留戀相思”,形成折柳贈別之俗,其意:一是寄托依戀難分之情;二是祝愿親友像柳那樣強健,不論到哪里,都能生長茂盛,開花結(jié)果。
相對折柳贈別,唐代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時,則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苗,以表達對故土的依依惜別,并親手將帶去的柳苗栽植于拉薩大昭寺前。從此,后人稱此柳樹為“唐柳”,也有的叫“公主柳”。
提起折柳贈別,自然讓人回想古代長安的灞橋。灞橋是古時進出長安的必經(jīng)之路,每天都有許多人在此送別自己的親朋好友。雖然當(dāng)時灞橋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對于平民百姓來說:這里就是一個寄托送行親朋好友,寄托自己情感的特殊之地。古代長安周邊水系發(fā)達,有把水繞長安之說。灞橋周邊楊柳垂堤,柳絲依依,灞橋畔的楊柳見證了無數(shù)離別,人們折柳贈別,依依相送,有的揮淚告別,有的長揖揮別。此情此景,至今仍為人們娓娓道來。
折柳贈別,曾牽動了不少文人墨客的情感,唐代詩人楊巨源的詩句:“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惟有春風(fēng)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蓖鹑粢环蛣e圖,在詩人眼中,河邊垂堤楊柳,勾起他這個將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停下馬來,請送行的人幫其折一枝楊柳吧。只有春風(fēng)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其手中已經(jīng)離開樹干的楊柳枝吹拂。
宋代詩人王十朋在《詠柳》詩中寫道:“縈牽別恨絲千尺,斷送春光絮一亭?!绷攘葦?shù)語,描繪了折柳贈別之情。是呀,古人重視離別之情,往往在分手的當(dāng)兒,折柳贈送行人,借柳條垂絲之長,縈牽離愁別緒,以示永不相忘。在春天將去的時候,柳絮紛飛,仿佛送盡了春光,也依依不舍地送著行人在話別的長亭。
明代陸娟的《代父送人還送安》詩:“津亭楊柳碧毿毿,人立東風(fēng)酒半酣。萬點落花舟一葉,載將春色到江南?!痹娙艘粧咚托性娭谐S械膫袣夥?,寫得歡快明朗,借楊柳表達了對友人的良好祝愿。
折柳相贈,不僅撩撥了詩人的情愫,也觸發(fā)了畫家的靈感。自古迄今,歷代畫家繪畫了許多《送別圖》,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有的《送別圖》中,畫面上就有楊柳的身影,如清代畫家湯貽汾《石城送別圖》,就是一幅再現(xiàn)昔人于金陵城西石城門外送別情景的畫作,但見畫面上秦淮河碧水流淌,一行人來到秦淮河邊,依依送別親朋好友,此時,舟子搖棹蕩漾,悠然載客而行。那河岸畔碧柳婆娑,柳絲搖曳,隱隱象征著眾人相送的眷戀之情。不難看出,作品借景抒情,繪畫寄寓,流露出依依送行惜別之意。
來時迎客松,走時送別柳,這是北京冬奧會帶給全世界的浪漫!也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獨特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