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瑾
[摘要]《哥德堡變奏曲》是“西方近代音樂之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742年所作的一部晚期鍵盤杰作。因其演奏難度較高,且演奏時間較長,令很多鋼琴家望而生畏。但也有不少鋼琴家注入自己的情感,本著對《哥德堡變奏曲》不同的理解,用自己的一生來演繹它。本文通過簡析《哥德堡變奏曲》,欣賞古爾德在1981年的演奏版本,分析其對《哥德堡變奏曲》的感情及其在演奏上的特點。
[關鍵詞]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格倫·古爾德;《哥德堡變奏曲》
[中圖分類號]J6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2-0105-03
筆者初次聽到《哥德堡變奏曲》是在電影《英國病人》中,護士安娜在別墅廢墟中,用一架傾倒的鋼琴投入地彈奏著。一位印度籍的排雷兵告訴她,鋼琴是德國人最喜歡藏地雷的地方。安娜說:如果彈的是巴赫,就算是有炸藥也不會爆炸。因為巴赫是德國人,德國人并不都是惡魔,這個德國人的音樂暫時治愈了戰(zhàn)爭的傷痛。后來了解到,安娜所奏的是《哥德堡變奏曲》的主題。巴赫是一位怎樣的人,這是一種什么樣的音樂,才會給安娜帶來這么大的力量。欣賞了加拿大鋼琴演奏家古爾德的演奏視頻,使我更加體會到《哥德堡變奏曲》的輝煌龐大,也從他的演奏上學習到了許多。本文立足于《哥德堡變奏曲》,通過仔細欣賞古爾德1981年的演奏版本,體會古爾德對此曲的感情,簡析其在演奏上的特點。
一、巴赫與《哥德堡變奏曲》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音樂世家,是“西方近代音樂之父”,西方音樂集大成者?!陡绲卤ぷ冏嗲纷饔?742年[1]。有著龐大而精密的結構,這部作品共三十二段,由一個為薩拉班德舞曲旋律的主題(ARIA)(相傳來源于1725年巴赫為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馬格德琳娜所作的一首溫柔小品,充滿著纖弱而自制的情感),經(jīng)過三十個變奏最后又緩慢且平靜地重新回到主題,樂曲的基本情緒輕松愉快,富有無比的活力與魅力。
巴赫將這全部三十個變奏進行編排分組,每三個為一組,共分為十組。這部作品在演奏技術上難度很高,且當時人們是在雙層鍵盤的古鋼琴上演奏的,而今天要在單層鍵盤的現(xiàn)代鋼琴上演奏,難度無疑是更大了,因此成為了眾多鋼琴家想要挑戰(zhàn)的曲目?!陡绲卤ぷ冏嗲窐酥局吐蹇藭r代變奏曲的頂峰,在整個鋼琴變奏曲史上,除了18世紀貝多芬所創(chuàng)作的《迪亞貝利變奏曲》和19世紀后期德國音樂家約翰·勃拉姆斯所創(chuàng)作的《亨德爾主題變奏曲》之外,沒有一首能與之匹敵。這部1742年出版的巴赫晚期鍵盤作品被埋沒了長達幾個世紀,直到20世紀上半葉,女大鍵琴家蘭多芙斯卡(Landowska)將它發(fā)掘出來,人們才廣泛在音樂廳和錄音中接觸到。
二、古爾德與《哥德堡變奏曲》
古爾德,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多倫多市,他出眾的音樂天賦在童年時期就展示了出來。13歲時,他就舉辦了首場管風琴音樂會。19歲時開始了職業(yè)演奏家生涯,連軸飛遍北美各處演出。除了天才音樂家的身份,他的其他一些“怪癖”好像更被人們津津樂道,他身上有太多的話題:演出或者錄音時,都要坐著他那把破舊并且比普通琴凳矮很多的椅子上,哪怕最后椅子已經(jīng)破舊不堪,不得不用鐵絲和螺釘加固;演奏時肢體語言極度夸張,喜歡搖頭晃腦并且要大聲哼唱,雖然他的錄音都做了后期處理,但還是很容易地就能聽到他哼哼唧唧和椅子吱呀作響的背景音。古爾德自然十分清楚《哥德堡變奏曲》于巴赫以及他本人的意義。他甚至專門錄了多次,這里要特別提到的一個是較少有人留意到的1954年版,是在55年版正式發(fā)行的前一年,古爾德于1954年6月21日在加拿大廣播公司(CBC)所作的廣播錄音,嚴格來說,這個才是古爾德最早的完整《哥德堡變奏曲》錄音[2]。這個版本的錄音最大程度保留了真實,他在演奏時碰錯的音都被真實地記錄了下來,這是在他初出茅廬的時候所錄制的。當時的古爾德,年僅22歲,他所煥發(fā)出來的光芒是每個聽到錄音的人都不會否認的。1955年正式發(fā)行的錄音不到40分鐘,古爾德正值盛年,他按照慣例并未反復變奏中的段落,而到了81年“垂暮”之時的錄音卻超過了50分鐘,某些變奏他幾乎放慢了一倍的速度。1981年他逝世前的那個版本,才是他的收官之作。筆者通過聆聽其錄音與演奏視頻,重點分析其1981年的演奏版本。
三、古爾德的1981版《哥德堡變奏曲》
在此版本中,古爾德依舊是坐在他低矮的椅子上,俯首演奏,嘴里哼唱著。
首先是Aria,是一首薩拉班德舞曲,筆者由對比可知,古爾德1981年的演奏版本(以下簡稱81版)的速度明顯要比1955年的演奏版本(以下簡稱55版)慢上許多,使聽者覺得氣氛更為凝重[3]。古爾德在演奏此詠嘆調時時常閉著眼睛,自我陶醉在旋律里。人們可以看到那個當年何等意氣風發(fā)的青年,變成了一個略顯憔悴,專心伏首在琴前,沉浸在神魂超拔境界中的老人,宛如一個圣徒。那場面真的令人潸然淚下。
接著左手一個有力的低音sol,風格突變,突然地就把人們從浪漫溫柔的Aria帶到了第一變奏中,他的第一變奏,就像是波蘭舞曲節(jié)奏的舞蹈,帶給人們力量,帶給人們信心。因為古爾德是左撇子,所以他的左手低音線條聽著非常明顯,使聽者能準確聽到左手的低音聲部。且古爾德對聲音的強弱控制真的很強,使人心生敬佩。
接著右手幾個顫音,把聽者帶到了第二變奏,中間部分左手斷奏,右手連奏,右手的兩聲部非常清晰,就像在對唱,非常的纖細、優(yōu)雅。他將雙手的三聲部演繹得極好。在演奏時,古爾德運用到了大量的裝飾音,且有時會將它作延遲處理,時間上的伸縮性較強。盛原老師說:“我們不能把巴洛克風格、浪漫主義風格及浪漫感情相混淆。例如我們演奏賦格時可以很有感情地演奏,可以適當處加踏板,但不要做過多局部的聲音變化以及時間的自由;也不要禁欲地演奏巴赫。”[4]可是筆者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所理解的巴赫,古爾德做了延遲彈奏不是混淆了巴洛克與浪漫派的風格,而是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感情到此,稍慢更能表達。
第三變奏是一首同度卡農(nóng),依舊是左手斷奏,右手連奏,且旋律非常舒展。
第四變奏是一首帕斯皮耶舞曲,這是筆者最喜歡的一首變奏。古爾德的演奏讓人聽著覺得很特別,歡快而有力,四聲部的創(chuàng)意四重奏。使人想反復聽此首變奏,可遺憾的是太短了,古爾德僅僅用了四十九秒就結束了此變奏。他在演奏時,各個聲部各個層次都彈得十分清晰有力。聽他的演奏,可以更有助于我們體會賦格曲這種形式。他可以把每個音符都變成米粒一樣,把它們清晰地彈奏出來,擺在我們的面前。
接下來是第五變奏,是一首前奏曲。速度極快,且因為此曲原本是為雙層大鍵琴而作,但要在一排鍵的現(xiàn)代鋼琴上演奏,技巧比較難,是對演奏家的一種考驗,需要雙手多次地進行交叉演奏。而古爾德就很完美地做到了這些高難度的演奏,流暢連貫。
第六變奏又是一首卡農(nóng),不同聲部交叉組成二音程的重復卡農(nóng),就像織布機一樣。
第七變奏是一首法國的吉格舞曲。古爾德在演奏此變奏時,嘴巴依舊在不停地哼唱著,就好像在給自己念詩,眉毛高頻率地挑動,額頭也隨之緊縮舒展,讓聽眾聽著音響,看著視頻畫面,就很想隨之動眉。在彈琴時忘乎所以的古爾德,所陷入的是一種超越常人感情的精神狀態(tài)。而這種精神狀態(tài),也許是只有殉道的圣徒才能體會到的宗教般的狂喜。
第八變奏是一首前奏曲,是一種意大利的舞蹈,旋律和第一變奏很相似,古爾德在這首變奏里,使用了部分弱音踏板,強弱對比,剛柔合并,聽著極其治愈。
第九變奏是一首三度音程的卡農(nóng)。
第十變奏是一首四聲部的小賦格,在此變奏剛開始,古爾德閉著雙眼,陶醉于其中。右手彈主旋律,左手離開鋼琴,打著指揮的手勢,指揮著節(jié)奏。接著雙手合奏了幾小節(jié)之后,左手又開始不自主地進行指揮,接著再回到鋼琴上進行合奏,足可見他對巴赫、對《哥德堡變奏曲》是真的熱愛。這首賦格旋律活潑,就像開玩笑一般的、幽默的對答。
變奏十一是一首二部創(chuàng)意曲,就像是一個過渡。
變奏十二是一首四度音程的卡農(nóng),其三拍子的節(jié)奏具有很強的舞蹈性。有些鋼琴家會把這一首彈得很慢,但筆者覺得三拍子的節(jié)奏,舞蹈性鮮明,若是使用慢速,就會使其舞蹈性喪失。古爾德的演奏速度恰到好處,節(jié)奏鮮明,使聽眾聽了就想隨之起舞。
在變奏十三開始前,古爾德又給自己加了一個雙手指揮手勢,也像是一個舞蹈動作,然后開始俯首演奏。這讓人覺得他不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藝術家,而是一個熱愛巴赫的溫柔又普通的老爺爺,消除了與聽眾的距離感。此首變奏,曲譜上并沒有什么高難度的技巧,旋律簡單感人,筆者反復聽其演奏此變奏,總覺得意猶未盡,也覺得暮年的古爾德蒼老又溫柔。
變奏十四是一首托卡塔,速度快,技巧性強,且也是為雙層大鍵琴而作,在現(xiàn)代鋼琴上演奏難度很高且需要大量的雙手交叉來演奏。變奏十三與變奏十四,一首溫柔如潺潺的溪水,一首歡快如奔騰的江河,但二者的銜接處卻聽著沒有讓人覺得那么地突兀,就像是古爾德在帶著我們走,走到轉角處自然而然的變換。筆者彈巴赫時由于左手的靈活性與力度不如右手而總是使右手音量蓋過左手,左手主旋律時聲部突出不夠明顯。而通過觀察古爾德的演奏,筆者發(fā)現(xiàn)其無論兩手是平行還是交叉,都能清晰的聽到主旋律聲部,交叉演奏時也能準確地把握好兩手的力度,這必定與幾十年來日復一日的練習有關。且古爾德為“左撇子”,他很重視左手的聲部,在演奏時總會不自覺突出。
接下來是變奏十五,又是一首卡農(nóng),五度音程。這是《哥德堡變奏曲》的第一首小調卡農(nóng),聽著很傷感,古爾德在演奏此變奏時,雙眼一直緊閉且身體隨著旋律晃動,接著又俯首鋼琴上,像在找尋什么東西,此時嘴里的哼唱,仿佛是在和鋼琴說話,帶給聽眾的全是感動,達到了琴人合一。
變奏十六是一首法國式的前奏曲與小賦格,像是典雅的開場白。
變奏十七也是一首前奏曲,速度快且有大量的雙手交叉。
變奏十八是一首六度音程的卡農(nóng),具有高貴的氣質。
變奏十九是一首小步舞曲,較為簡短,古爾德的演奏,給人一種小心翼翼、害羞而又靦腆的感覺,和前一個變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變奏二十是一首二部創(chuàng)意曲,雙手交叉演奏,類似于托卡塔風格。
變奏二十一是一首七度音程的卡農(nóng),也是很感人的小調性質。
變奏二十二是一首四聲部變奏。在此變奏中,可以清晰明顯地看到古爾德在演奏時,他的手指不同于大多數(shù)演奏家的拱形,也不同于我們從小學到的手型方法:手心要撐起來,就像握著一顆小雞蛋一樣,他的手指為了更好的在黑鍵上演奏,多數(shù)情況下會處于伸直的狀態(tài),手心也呈扁平狀。和大多數(shù)的演奏家有所區(qū)別。
變奏二十三是一首托卡塔,筆者認為此曲不論是從旋律上,還是從節(jié)奏上來看,都可以算是《哥德堡變奏曲》中最頑皮的一首變奏,活潑且跳躍性強,相傳巴赫作此首變奏是特意為了展示哥德堡演奏的精湛技巧。
變奏二十四是一首八度音程的卡農(nóng),這首變奏較長,在此曲中可以聽到,古爾德哼唱的是主聲部的旋律,再不時地配上他自己情不自禁的指揮手,真的是樂在其中。
變奏二十五是一首幻想曲,速度較慢,抒情的行板,較為自由的變奏。很多人認為它是最重要的變奏,很感人,左手多次指揮,琴人合一。筆者認為它和其他變奏不同,因為它有很多不協(xié)和的音程,非?,F(xiàn)代且很浪漫,很像肖邦。在圣經(jīng)中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耶穌知道彼得的軟弱,但還是把最重要的任務交給了他,建立教堂。但是到后來,彼得三次否認認識耶穌并背叛了耶穌。耶穌去世以后,他后悔不已,并且痛哭不止。在巴赫《馬太受難曲》里有一段哭腔,我覺得這首變奏和它很相似,也很像京劇里的哭腔。
變奏二十六是一首前奏曲。
變奏二十七是一首九度音程的卡農(nóng)。
變奏二十八是一首前奏曲。
變奏二十九是一首托卡塔。古爾德在演奏這幾首變奏時,中間幾乎無停頓,一氣呵成,把它推向最輝煌的頂點——變奏三十。
變奏三十是一首贊歌,四聲部。使用了17世紀意大利和德國的流行民歌,歌曲名字分別是“我已很久不在你身旁”(Ihavesolongbeenawayfromyou)以及“白菜和蘿卜將我送往遠方”(CabbageandTurnipshavedrivenmeaway)。使兩者以旋律對位的方式互相纏繞。最后是主題重現(xiàn),回到了初始的Aria,首尾呼應,就像是一個循環(huán),劃了一個完美的圈;也像是輪回,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像是全人類的贊歌。
關于《哥德堡變奏曲》的演奏一直存在著爭議。其中一種意見是演奏時要遵循大鍵琴的彈法,注意觸鍵和音色。可筆者認為不應該模仿大鍵琴的演奏方法。因為大鍵琴是沒有踏板的,演奏時必須得使用很多的裝飾音來使音色豐滿,若是沒有,那音色一下就變得干癟了。古爾德的演奏剛好完美地展示了鋼琴的優(yōu)點,既突出了各個聲部,又使整體連貫。
就在這個版本發(fā)行上市后不久,1982年的10月4日,古爾德因突發(fā)腦溢血在多倫多逝世。他剛剛過完50歲的生日不久,終生未婚。在生前,戲稱自己是“最后的清教徒”。古爾德曾說過,他希望能出席自己的葬禮。他夢見他站在他的軀體之上,從高處往下看所有的人,而他自己則沒有形體。他的葬禮在圣保羅大教堂舉行,約有3000多人到場參與。在追思儀式中,加拿大廣播公司的技術員們通過預先安裝在教堂內的音響裝置,播放了他最后錄制的《哥德堡變奏曲》中的Aria。用古爾德的表妹杰西·格里格的話來說,就是“當《哥德堡變奏曲》在教堂四處回蕩時,我知道他出席了他自己的葬禮。他就在那里。”演奏《哥德堡變奏曲》需要超強的專注力與記憶力,這兩點古爾德都完美具備。55版的適合“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人聽,而81版的,更適合成熟、沒有銳氣的人聽。
結語
本文簡要分析了《哥德堡變奏曲》以及古爾德與此的感情,和其1981年演奏版本的特點。每個鋼琴家都專注于研究他們心中最簡單最純粹的音樂,貼近作曲家,與作曲家進行心靈溝通。古爾德對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的傳播功不可沒,最美的音樂應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與尊重。在古爾德的心中,他的神可能不是巴赫也不是上帝,而是專屬于他的音樂藝術,站在這個境界上的人往往是遺世而獨立的。
注釋:
[1]
高賀杰.歷史風格與個性詮釋——從郎朗《哥德堡變奏曲》談巴洛克音樂的演繹品質[J].人民音樂,2020(10):48—51.
[2]林嘉旋.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的創(chuàng)作特點及演奏版本比較[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01):138—139.
[3]王和松.格倫·古爾德與《哥德堡變奏曲》[J].音樂探索,2014(04):132—139.
[4]朱迪.變奏曲的藝術(二)——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及其演奏樂器[J].鋼琴藝術,2010(05):35—37.
(責任編輯:莊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