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明
攬鏡自照,凡人之好也。女性自不必說,如每天的“功課”,即便是男性,走上街頭,看見櫥窗可能也會放慢腳步,看一下自己的形象是否合適。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說到鏡子,有的人喜歡照放大鏡,因為頓顯高大偉岸;有女士喜歡把鏡子放得稍微傾斜,如此,鏡前一站,更見亭亭玉立。但,2500年前戰(zhàn)國時一位齊人卻照鏡求真。此者何人?乃齊相鄒忌。
且看《鄒忌諷齊王納諫》,以往筆者數(shù)讀之,感慨的多是鄒忌善于勸諫、齊威王善于納諫。今復(fù)讀,仔細品鑒鄒忌從妻妾及客人的溢美之詞中保持清醒、舉一反三諫威王的經(jīng)過,感到鄒忌“窺鏡”,還可以給后世人以新的啟示。
一天早上,身長體健貌美的鄒忌,穿好衣冠,頓覺颯爽,窺鏡更見精神,遂問妻:“我與城北徐公孰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再問其妾、其客人,皆然。鄒忌卻沒有陶醉其中,次日見徐公來時,仔仔細細地打量,感嘆“自以為不如”;再照鏡自審,更覺得與徐公“弗如遠甚”,于是確信徐公才是齊國之更美麗者也。
這是鄒忌留存后世的一筆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反復(fù)對照學(xué)習(xí)。人人點贊你,你就真的可贊,甚至飄飄然?殊不知,往往掌聲不歇,嘖嘖連聲,反倒更不真實。尤其是那些與自己親近的人,由于各種因素,這些“人鏡”多半會出偏差,或成凸透鏡,或變凹透鏡??梢?,照鏡子就是要能照出一個真實的自己。但古往今來,照出真實的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還需有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
唐代詩人劉禹錫《昏鏡詞引》講述了一段寓言故事:商鋪里購模糊鏡子(昏鏡)者十有九人,喜明鏡者十無一人,為何?只求可遮羞、遮丑。而鄒忌之妻、妾不能實事求是,皆因私心為上,亦自屬昏鏡之一種。
“觀于明鏡,則疵瑕不滯于軀;聽于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出自漢末文學(xué)家王粲的《仿連珠》。其意是說,經(jīng)常用明鏡照照自己,那么污垢就不會存留在身上;能聽取直率的批評,就可以擺脫錯誤行為的牽累。
漢代才女蔡文姬日日攬鏡自照,體會更深入,講得也更加細致:“攬鏡拭面,則思心當(dāng)潔凈;敷脂,則思心當(dāng)點檢;加粉,則思心當(dāng)明白;澤發(fā),則思心當(dāng)柔順;用櫛,則思心有條理;立髻,則思心當(dāng)端正;攝鬢,則思心當(dāng)整肅?!比裟苋绱耍瑢堢R自照與修身律己相結(jié)合,則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才會得到不斷升華。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提出了富含哲理的“三鏡論”: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這也與鄒忌“窺鏡”之理異曲同工。不過,其中的“以人為鑒”應(yīng)如鄒忌,心有自知之明,才能真正從“人鑒”中辨真?zhèn)?、正衣冠、知得失?/p>
責(zé)任編輯 / 鐘?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