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評論員
商量,指的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互相探討和交換意見來達成某種一致的過程。小到家庭矛盾、職場沖突的化解,大到社會問題、國際爭端的調解,都需要雙方積極溝通、認真商量。但商量二字說來容易、做起來難?,F實中,我們常發(fā)現沖突如烈火烹油,光讓雙方坐下來談就很不容易;即便能談,也各執(zhí)一詞,能好好談很不容易;即便能好好談,又互不相讓,談出一個好的結果更不容易。商量為什么這么難?
難就難在彼此對稱。商量的前提是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生活中,許多父母貌似以平等姿態(tài)征求子女的意見,實際卻只希望得到期待的答案,一旦遭到“忤逆”,則勃然大怒,轉而提出硬性要求;工作中,許多領導以表面民主的氛圍鼓勵下屬發(fā)表看法,實際卻早已經有了預設的決定,一旦被異議,則面露不悅,立馬切斷對話的渠道。究其原因,在于雙方地位和資源的不對稱,強勢一方未必真心愿意與弱勢一方平等交流,弱勢一方不能或不敢表達真實的意見。久而久之,雙方商議之動機阻絕,甚至互生不滿。因此,開啟商量的通道,需要雙方暫時拋開地位高下、資源多寡之成見,擺正心態(tài),平等協(xié)商。
難就難在有效溝通。商量是多方傾聽、多方表達的過程,同時也是觀點碰撞、智慧迸發(fā)的過程。它需要每個人都認真聽、大膽想、放心說。在現實中,我們看到,有些商量是一味依賴或迎合對方,有需求卻不明說;有些商量是單方面滔滔不絕地輸出,不留商量余地。這些商量表面上一團和氣,實則一言堂,既沒有產生觀點的交換,也不曾發(fā)生需求的協(xié)商,更別說達成真正的溝通。因此,推進商量的進程,需要雙方暢所欲言、坦誠相待又彼此尊重。商量的過程就像打乒乓球,你一拍、我一拍,有來有往,方能進入溝通的佳境。
難就難在互利共贏。商量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存在的分歧、作出最優(yōu)的決策,最終達到雙方的共贏。商量之前雙方先澄清和明確自身需求,準備好表達訴求的依據;商量之時要放下謀求單方面絕對利益最大化的執(zhí)念,在明了雙方需求差異的同時暫擱爭議、求同存異,挖掘最大的共贏點?,F實中,很多商量事項歷時漫長、曠日持久,但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究其原因,無非是不知道“我要什么”、不了解“你要什么”、不清楚“我們要什么”。有效的商量需要做好充分的事先準備,善于換位思考,具備全局思維。既考慮自己也考慮對方,才能達成共識,商量出雙方滿意的結果。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國文化向來強調溝通和協(xié)商的重要。誠然,從分歧到共識,中間隔著千山萬水;從沖突到和諧,需要彼此不懈努力。但“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只要雙方放下成見、愿意商量,坦誠開放、敢于商量,認真務實、仔細商量,不論協(xié)商溝通之路多么曲折坎坷,終會迎來峰回路轉、云開日出的那一刻。
責任編輯/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