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林
當(dāng)夏天的熱一點點褪去,空氣中便多了一些涼意,我知道,是秋天來了。而秋天所有的食物中,我最喜歡板栗。
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也是吃板栗的時節(jié)。我的家鄉(xiāng)盛產(chǎn)板栗,小時候,每到初秋,大人便會三五成群地上山打板栗,我們這些小孩兒自然也會跟著過去湊熱鬧。
打板栗需要戴著帽子,穿上膠鞋,還要帶上工具。等到了山上,便看到高大的板栗樹上掛著一個個帶著刺的絨球。這時候,大人們拿起竹竿,對著樹上的板栗一陣猛打,我們這些小孩兒便躲在較遠(yuǎn)的地方偷偷地看。只見天空下起板栗雨,一串串毛球掉落在地上,像一只只刺猬。
等到打得差不多的時候,大人們開始腳踩板栗外的刺,然后用剪刀剪開板栗的外殼,接著,光滑渾圓的板栗便散落得到處都是。
我們便連忙跑過去,把板栗放進(jìn)自家的蛇皮口袋里。但是通常我們都禁不住誘惑,抓起一把板栗蹲在地上迫不及待地吃起來。生板栗是脆生生的甜——回想起上一次吃板栗,已經(jīng)過去了一年,對于這久違的味道頓時覺得要多吃幾個。等到確實吃不下去了,才把多余的板栗裝進(jìn)蛇皮口袋。
那些吃不完的板栗,通常會送給親戚鄰居。母親則會選上一個天氣好的周末,捎上半口袋板栗帶著我去姥姥家。每當(dāng)這時,姥姥總會殺只雞,等著我們的板栗,做小雞炒板栗。
炊煙裊裊,地鍋里的小雞和板栗融合在一起,這樣做出來的板栗除了甜,更多了一絲糯糯的咸。
到了上學(xué)的年紀(jì),我便再也沒有去山上打過板栗了,父母也忙于工作,不再有精力因為板栗耗上大半天時間。若是想吃,街上買一點兒便好了,省時又省力。
如今,心靈手巧的人們發(fā)明了更多的吃法,板栗也不再僅僅是或炒,或煮,可以做成板栗酥,還有板栗味奶茶等等。板栗的保存方式也變得更久了,人們不會因為一顆板栗,再等上一個春夏秋冬,它好像不再只屬于秋天。
現(xiàn)在的孩子恐怕也不再有打板栗的經(jīng)歷了,若是能花上大半天的時間,與秋天好好打個照面,已是難得??峙轮挥心菚r的我們,才會無憂無慮地坐在板栗樹下吃板栗吧。那時候,打板栗成了迎接秋的儀式,而那一顆顆板栗,是秋天送給我們的見面禮。
可是每年的秋天,我還是會忍不住買上一包板栗。因為我知道,只有秋天的板栗才是最香的,恰如那段打板栗的時光,是只屬于年少的甜。
一點就通:先聲奪人,自然過渡
文章開頭簡而得當(dāng),具有先聲奪人之效,通過描寫秋涼自然過渡到“我最喜歡板栗”,十分藝術(shù)化且起到點題的效果。文章結(jié)尾處作者表達(dá)對少年時代打板栗時光的向往與喜愛,既照應(yīng)開頭又總結(jié)全文。首尾連貫,一氣呵成。此外,小作者善于給文章命名,文章標(biāo)題新穎,作為作者感情的出發(fā)點,是文章的線索,貫穿全文,且表達(dá)效果上往往會起到設(shè)置懸念,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的效果。
編輯 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