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哈姆萊特》創(chuàng)作于16世紀初,當時英國正處在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該劇展示了新興資產(chǎn)階級人文主義者與腐朽的封建勢力之間的斗爭。曹禺的《雷雨》發(fā)表于1934年,當時全國上下掀起抗日的熱潮,該劇揭露了舊中國封建大家庭的種種丑惡,以及新興起的中國本土地主資產(chǎn)階級冷酷、偽善與罪惡的本質(zhì)。兩部作品中哈姆萊特和周沖的形象,猶如黑暗世界里的兩顆璀璨的流星,雖生命短暫,卻分別照亮了一個時代。
一、理想主義
哈姆萊特和周沖是兩部作品中近乎完美的人物,可以這樣說,莎士比亞和曹禺把人間最美好的東兩集中在他們身上,把他們塑造成了那個時代理想化的人物。
哈姆萊特是丹麥王子,他出身高貴,受人尊敬,在當時新文化中心——德國威登堡大學(xué)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是一個單純的理想主義者,他眼里的世界是“美好的花園”,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主張自由、平等,稱贊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周沖是周樸園的少子,同樣在學(xué)校里接觸到民主、平等的進步思想,他的內(nèi)心是純潔善良的,有著平等、博愛的進步觀念,他對父親礦上的工人沒有任何的階級歧視,即使在遭受“偏見”“嘲諷”和“誤解”后他依然要和魯大海做“朋友”。
所不同的是,哈姆萊特是一個時代的寵兒,他是文藝復(fù)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化身,肩負著一個時代的使命;而周沖則是舊中國封建大家庭里成長出的一朵脫俗的花朵,給人以清新、美好和希望。
二、抗爭精神
抗爭是哈姆萊特和周沖身上最為耀眼的光彩,也是體現(xiàn)這兩個形象藝術(shù)價值之所在。
抗爭是《哈姆萊特》劇情的主要沖突,更是哈姆萊特所肩負的責(zé)任和使命。面對殺父奪母的深仇大恨、丹麥國家的烏炯瘴氣,這位勇敢的王子義無反顧地承擔(dān)起重整乾坤的使命。在國仇與家恨面前,這位王子保持著頭腦的清醒,理性地去思考,與邪惡的勢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哈姆萊特式抗爭是英雄式的抗爭,哈姆萊特式的行動是理性的行動,如其所言:“真正的偉大不是輕舉妄動,而是在榮譽遭遇危險的時候,即使為了一根稻稈之微,也要慷慨力爭。”
周沖雖出生于封建資本家大家庭,卻與整個家族背道而馳,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在他身上有著強烈的反抗精神。他同情工人,主張給礦上受傷的工人發(fā)放撫恤金,對工人的勞動價值給予充分的肯定:“我以為這些人替自己的一群努力,我們應(yīng)當同情的。并且我們這樣享福,同他們爭飯吃,是不對的?!敝軟_的言語和行為處處體現(xiàn)出反抗精神,他是封建大家庭的叛逆兒,是舊社會的抗爭者。
三、悲劇意義
哈姆萊特和周沖都是以悲劇作結(jié)局,二人都是在抗爭中死去,這兩個形象的藝術(shù)價值正是通過與不可抗爭的現(xiàn)實以死抗爭得到完全展現(xiàn)。
西方古典悲劇多為命運悲劇,結(jié)局是個體在同命運的抗爭中不可避免地走向滅亡。哈姆萊特肩負著復(fù)仇的使命,他是孤獨的,他非常清醒地意識到邪惡勢力的強大。加之他做事猶豫,缺乏果斷的行動,這樣的性格缺陷是造成悲劇結(jié)局的另一大原因。哈姆萊特的悲劇首先讓讀者反思人性的弱點,這與當時興起的人文主義主張關(guān)注自我密切相關(guān)。更為重要的是,哈姆萊特雖然倒下了,他的對手克勞狄斯同樣也失去了生命,他的死能夠讓人們看到抗爭的價值,呼喚人們更加勇敢地去斗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哈姆萊特為人類在追求自由與解放的征途中樹立了一面大旗,引領(lǐng)人們奮然前行,這便是其悲劇的價值之所在。
周沖是他那個時代的叛逆兒,他善良純凈,對未來懷有美好的向往,正是因為有了他,“才襯出《雷雨》的明暗”。周沖的存在說明,在腐朽透頂、充滿罪惡的封建大家庭里,反動勢力阻止不了人們對美好的向往,對公平的追求,對快樂的憧憬。但是他同樣是以個人單薄的力量對抗一個封建大家庭,以單純和善良對抗一個時代的黑暗,所以失敗不可避免。周沖的死提醒人們,封建邪惡勢力依然強大,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道路還很漫長。因此,周沖這一形象以悲劇作結(jié)局,加重了整部《雷雨》的悲劇色彩,對揭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對深化小說的主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高考·語文學(xué)習(xí)(高一高二)202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