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佳濱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碩士研究生
林俊挺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碩士研究生
王 卡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副教授(通訊作者)
為了穩(wěn)定就業(yè),《2020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合理設定流動攤販經(jīng)營場所[1]。地方政府出臺了允許臨時占道經(jīng)營的管理措施,自上而下推動地攤經(jīng)濟的發(fā)展[2],使得地攤空間成為城市生活中的一種剛性組成。地攤空間如何嵌入街道空間并使之一體化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3]。筆者發(fā)現(xiàn)橋西直街地攤空間的一體化展現(xiàn)出良好的效果,嘗試總結并提取其地攤空間的一體化方式和特征,為今后地攤空間在既有街道空間中的嵌入提供思路。
橋西直街是杭州橋西歷史街區(qū)的沿河步行街,位于大運河西側,北至拱宸橋頭,南至登云大橋。在近現(xiàn)代歷史上,橋西直街所轄的區(qū)塊一直被稱為“北關夜市”,地攤文化歷史悠久[4]。古代北關夜市的地攤包括固定地攤和流動地攤(圖1)。橋西直街在保護和更新再利用的過程中,一直在傳承地攤的歷史文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城市管理的需要,橋西直街采用了長期不可移動的設施作為地攤落地的方式(圖2)。目前,地攤位于橋西直街中段的沿河步行場地。該區(qū)域共有16 個地攤,從南向北編號依次為1#到16#(圖3)。
圖1 北關夜市(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
圖2 橋西直街地攤設施(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圖3 橋西歷史文化街區(qū),橋西直街及地攤空間的空間關系(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界定元素是微觀層面界定領域的要素。調(diào)研后得到橋西直街歷史街區(qū)存在盆栽、片墻、陽傘等八種界定元素(表1),具體可分為點狀的行為界定元素和面狀的界面界定元素。
表1 地攤空間界定元素類型總結(表格來源:作者自繪、自攝)
文章將提供行為發(fā)生條件和過程的點狀設施定義為行為界定元素,其能夠界定空間的行為屬性。橋西直街地攤空間的行為界定元素包括易移動的桌椅,它為地攤空間中的消費者提供可停留性的空間,最典型的是餐飲地攤的就食空間。
界面界定元素,指限定某一領域的面狀元素。根據(jù)元素的可移動程度,可分為不可移動、不易移動和易移動三種類型。其中不可移動型界面界定元素作為最基礎的界定元素,它的材質(zhì)和顏色與原有街道系統(tǒng)相統(tǒng)一,維持街道風貌的一體化。并根據(jù)業(yè)態(tài)需要,在不可移動型界定元素基礎上組合運用易移動和不易移動型界定元素,創(chuàng)造可供人停留和不同開敞程度的地攤空間。
不可移動型界定元素有屋頂、片墻和鏤空矮墻,具有長期固定的特點。屋頂和片墻適用于地攤空間中交易空間的界定。交易空間是完成商品交易的場地,具有經(jīng)營者展示商品和消費者臨時停留選購商品的功能。鏤空矮墻適用于地攤與其他消極空間的分隔,如街道小型電力設施場所,起到界面裝飾、視線遮擋和空間隔斷的作用。
不易移動型界定元素有花槽,具有體積中等、重量大、不便移動的特點,主要適用于分隔兩個地攤的個體空間,使其互不干擾。
易移動型界定元素有盆栽、遮陽傘,具有體積小、方便移動的特點,主要適用于地攤空間的沿街兩側界面和頂界面的界定。其中,盆栽能遮蔽街上行人的視線,為地攤空間提供私密性。遮陽傘起到遮陽避雨的作用,暗示停留場所,界定地攤空間的頂界面。
地攤空間載體是承載地攤經(jīng)營活動的街道個體空間[6],除了交易與消費行為外,還承載休憩、交談等行為。根據(jù)丹麥著名建筑師揚·蓋爾的《交往與空間》,休憩、交談、休閑購物等屬于自發(fā)性活動[7]。根據(jù)停留時間長短,地攤空間載體可分為停留性空間載體和半停留性空間載體。本文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橋西直街共有16 個地攤空間載體。其中#7 和#13 空間載體沒有承載經(jīng)營活動,將其剔除后共選取14 個空間載體進行歸納(表2)。
表2 地攤空間載體類型總結(表格來源:作者自繪、自攝)
半停留性空間載體承載的商業(yè)活動具有即買即食、即買即走的特點,所以停留交易和等待的時間相對較短,此類空間載體均為開敞型空間,主要是手工藝品的零售地攤。
停留性空間載體由可供消費者短暫停留的交易空間和長時間停留的其他功能空間組成。停留性空間載體具有兩個特征:一是空間范圍大,二是具有停留功能。站在行人對空間載體中停留空間的視線可達性角度,可分為不開敞型、半開敞型和開敞型三種類型的空間載體,為街道濱水區(qū)域提供多種不同開敞程度的停留空間。作為小微公共空間,多樣化的空間載體對街道一體化營造和微觀尺度的日常生活起到積極促進作用[8],可以提高街道空間的體驗感。
不開敞型空間載體是指行人對停留空間的視線不可達,主要用于對空間具有強私密性需求的地攤,如劃分場地的體驗類地攤,包括傳統(tǒng)樂器以及手工藝品制作體驗。由于藝術的體驗性需求,不開敞的空間為消費者營造不受外界視線干擾的空間氛圍。
半開敞型空間載體是指行人對停留空間的視線只有單向可達,適用于對空間具有稍強私密性需求的地攤,如劃分場地的附帶桌椅式的輕餐飲類地攤。由于消費者停留就食和休息等需求,圍合性的界面能夠給予消費者空間上的安全感。
開敞型空間載體是指行人對停留空間的視線具有雙向可達性,適用于臨近街邊小廣場的輕餐飲類地攤,其邊界模糊多變??臻g載體中的停留性空間可以視為廣場休息空間的一部分。
地攤空間界面是由所有地攤個體空間嵌入街道后形成的一體化街道界面。橋西直街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街道空間,其東臨大運河,屬于城市濱水步行街道,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視覺體驗[9]??臻g中的小木屋采用不連續(xù)的嵌入方式,形成不連續(xù)的空間界面,滿足行人對濱水空間的感知。根據(jù)相鄰小木屋的間距,不連續(xù)的地攤空間界面可以分為不等間距和等間距兩種類型(表3)。
表3 地攤空間界面類型總結(表格來源:作者自繪、自攝)
小木屋具有輪廓明確和易感知的特點,采用等間距的嵌入方式,形成了等間距的空間界面,維持了街道空間的秩序感和一體化。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高大喬木以固定間距種植在街道的濱水空間,受到喬木的限制,小木屋嵌入兩棵喬木之間,形成富有高低節(jié)奏感變化的街道空間界面(圖4)。
圖4 地攤空間西側側立面(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地攤空間中小木屋的不等間距嵌入,形成了不等間距的空間界面。橋西直街地攤空間有4 個較大間距的空間界面。分析發(fā)現(xiàn)橋西直街西側存在4個特殊的街道空間,分別為橋西直街的入口空間、刀劍博物館和傘博物館的3 個入口空間。首先,為了保證行人進入橋西直街后對濱水空間的感知,將街道入口對面的場地建成小廣場;其次,為了滿足博物館入口空間形象展示和人流聚集的需求,將3 個博物館入口對面的場地建成3 個小廣場。這4個濱水廣場的存在,限制了小木屋的嵌入,形成4個較大間距的空間界面(圖5)。
圖5 地攤空間東側側立面(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地攤經(jīng)濟對疫情后經(jīng)濟復蘇以及促進低收入者的二次就業(yè)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城市活力的提升和市井生活的豐富也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眾多一線城市的管理者擔心地攤的重新回歸會使城市公共環(huán)境治理多年來的努力付之一炬,因而推遲甚至拒絕地攤經(jīng)濟在城市出現(xiàn)。通過對杭州橋西直街地攤空間的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地攤和街道空間并不是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兩者可以從空間界定元素、空間載體類型和空間界面構成三方面實現(xiàn)空間一體化,從而進一步豐富街道空間的體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