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向煜
人人都有一張口,其作用有二,一為說,二為食。
說到食,蘇州人向來自信。吃在蘇州人的生活里是一種娛樂,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堅持。吃什么很重要,怎么吃也重要,如何看待食物同樣是一門學(xué)問。一代又一代蘇州人,經(jīng)年累月中,在味蕾上形成了自己的飲食習慣,在生活中養(yǎng)成了獨到的美食主張。
照理說,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但不止一位外地朋友跟我感嘆過,論吃面,只服蘇州人!
誰能想到,魚米之鄉(xiāng)的蘇州,主食以稻米為主的蘇州,竟然能將一碗面做得出神入化呢!
以前蘇州很多糧店主要就供應(yīng)大米和面條兩種食物,記憶中小時候爺爺就喜歡買很多面條回家,然后盤成一坨一坨的,在太陽底下曬干,中午不高興燒飯的時候,就拿一坨出來煮一煮,配上一些小菜就算一頓飯了。
當然,這只是蘇州人家里吃面的情況,如果正兒八經(jīng)去面館里吃,則講究得多,光是澆頭的選擇就有很多。我以前老是覺得,吃面一定是配澆頭的,后來才知道原來北方不是的,這種吃面還要配上菜肴的吃法并不多見,更何況是蘇州這樣可以將整個蘇幫菜菜譜都變成面澆頭的地方,更是難得。爆鱔、清炒蝦仁、鹵鴨……哪一道不是熱門的蘇幫菜,而到了面店,這些菜也不再是絕對的“主角”,因為蘇州人吃面對湯底也是甚為講究。
蘇州人的湯面,要先選湯底,紅湯或者白湯,因為湯底的選擇與澆頭是有搭配的,所以必須有兩種湯底。湯面味道取決于湯的味道,這個濃度既指味道醇厚,也指湯本身的物理特性。面條本身是無味的,所以面湯必須要濃稠,才能掛在每一根面條上,這樣面吃起來才能夠味。
說了面為什么好吃,就不得不再聊聊,為什么要早起吃面。因為在蘇州,時興吃頭湯面。何為頭湯面呢?就是面館一天剛開門,清水煮的第一批面條。很多老餮講究吃頭湯面的原因很簡單,面館大多用大鍋煮制,面下得多了,煮面的湯越煮堿水越重,水質(zhì)變稠,出水的面就變粘了,還會有堿水味,越到后面就越不好吃,蘇州人叫做“面湯氣”,會大大影響口感。
蘇州人吃面還有一個規(guī)矩,只能人等面,不能面等人,所以只有當客人坐定點了餐,廚房的師傅才會下面。記得小時候跟爺爺出門吃面,誤入了一家不太正宗的面店,爺爺看到灶臺上有三碗湯面擱著,根本不管已經(jīng)餓得饑腸轆轆的我,直接拽著我往外走,以前不懂為什么,后來知道了,這是蘇州人對湯面的尊重。
大概是從蘇州的超市開始賣菜,爸媽對去哪里買菜這件事情就產(chǎn)生了分歧。十幾年過去了,他們倆依然各有各堅持,我媽只去超市買菜,而我爸,即便家里什么都不缺,也要去菜場逛上一圈。如今各類買菜App、超市賣場大行其道,他也沒有改變這樣的習慣。
我嘗試著去菜場逛逛,記得很清楚,進門就聽到了“這個你放心,剛到的,新鮮!”“哦呦,你今天來晚了哇,看看,就剩這些了,你要買點什么?”“夠了夠了,15塊差不多了!”……
在一個賣蠶豆的阿婆門口看了看,阿婆就拉著我說:“小娘魚,放心,伲只賣本地豆,不賣外地豆的。”會心一笑,想起某次在App上下單,看到蠶豆就放進購物車,等拿回家我爸一看,就說你怎么買了外地蠶豆啊!春天當然要吃本地蠶豆,口感甜糯,殼軟而酥,相較而言外地豆要差很多。
我爸說他們逛菜場的那撥人,對哪個攤位賣的什么菜都賊清楚,哪家的蔬果最新鮮,哪家的菜是正宗本地菜,哪家的豬肉最物美價廉,都一清二楚。特別是當季的蔬菜,他們是會認準某幾家買的,如果那家沒出攤,寧可今天不吃了,甚至彼此還加了微信,如果某天菜品緊張,還會前一天詢問第二天是否要留菜。
實際上,我是清楚我爸的,他和很多老蘇州人一樣,菜場是他們從小生活的一部分。舊時的菜場大多是露天市場,到處是散布在街頭巷尾的飯攤和挑擔叫賣的小商販,他們從小就會跟著祖輩們流連于那里,聽討價還價的博弈,聞商販交流間的趣事,看雞飛狗跳的野趣。
慢慢地,他們長大了,變老了,依然會帶著那份“閑情雅致”去菜場和商販“攀談”,順便套了近乎可以講講價。雖然也就是幾塊錢的差額,但買賣雙方卻都樂在其中,你來我往,買菜買出來的感情,比比皆是。
馮唐曾寫過,菜場是一座城市美感所在。在這里,有最溫情的市井故事也有最讓人魂牽夢縈的舌尖美味。對于很多蘇州人來說,菜場早已不是一個只用來買菜的地方。每一個菜市場,都是一座城市的真實寫照,早起而作,熙熙攘攘一天又一天。
吃飯只是為了填飽肚皮和滿足味蕾嗎?若是真這么認為,估計是要被老一輩嫌棄的。在很多老蘇州眼里,除了特殊年代,吃食只是為了果腹外,飲食的過程更多是與食物交流的過程,是一種吸收文化的過程。
千年運河,靜靜流淌,在江蘇境內(nèi),它就流經(jīng)八座城市,蘇州便是其一。這條“黃金水道”,為沿河城市帶來的不僅僅是繁華與傳奇,更使得當?shù)氐拿朗掣S著文化的沉淀孕育而生,成就了一個舌尖上的蘇州。
“2017年,我們就開始研究、打造運河宴?!碧K州澹臺湖大酒店行政總廚孫佩洪告訴我們,“運河宴”自推出以來,一直根據(jù)四季流轉(zhuǎn)而不斷推陳出新,其中蘇州菜的部分,更極其講究地域特色和季節(jié)特點。翻開菜單,我們看到了包括松鼠鱖魚、雪花蟹斗、母油船鴨等等食材常見但烹飪方法“文氣”且步驟繁多的菜肴。擺盤也是很有講究的,就拿秋季宴里的運河風味涼菜拼來說,彰顯的不只是風味,還有美學(xué)。去骨帶魚卷搭配鹽水牛肉片、蘇式醬鴨、基圍蝦,再放置一個用豆腐干雕刻出的江南小橋,搭配出一幅小船經(jīng)由運河來到江南姑蘇城的“意境畫”,吃的同時還能感受到濃濃的江南風情。
不僅僅是“文氣”。二十四節(jié)氣被譽為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基因里的文化自信,蘇州人更把二十四節(jié)氣都寫到了食譜里。
比如,立春要“咬春”,需要吃春卷。到了清明,不吃青團子和醬汁肉,仿佛錯過了一整個春天。時節(jié)來到立夏,蘇州人有嘗三鮮的習慣,三鮮有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之分。民諺還有云,“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還要吃蛋、掛蛋兜。
夏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老蘇州在這天是要吃面的。霜降這個時節(jié),民間諺語有云,“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彼赃@一天,蘇州人常吃荸薺以滋補?!岸链笕缒辍保谶@一天,冬釀酒成為了蘇州人餐桌上必不可缺的元素。
將二十四節(jié)氣融入一碟一味,一時一餐之中,是蘇州對季節(jié)的敬畏,也是對節(jié)氣文化的重視。
什么菜最討蘇州人歡喜?上到掌勺大廚,下至廚房阿婆,都會告訴你:時令菜。
對于春天,總有一種感覺,別的城市是櫻花、梨花、桃花……慢慢在枝頭綻放,預(yù)示著春天已經(jīng)來了。而在蘇州,蔥綠的蠶豆、白嫩的春筍、肥美的螺螄……一道道爬上餐桌,才證明春天的序曲已被奏響。
螺螄是不少蘇州人的心頭好,可這個心頭好是有期限的,必須在清明前。為什么?因為只有清明前的螺螄才肥如鵝,一旦過了日子,螺螄就會懷上一肚子小螺螄,吃進口中就像吃了一嘴砂礫。不要不相信,曾經(jīng)有個北方剛來蘇州工作的朋友就試圖挑戰(zhàn)蘇州人的堅持,偏要到四月中旬再去買螺螄,結(jié)果直呼來年一定不“叛逆”了。
蘇州的春天確實很好“吃”,青團子、松花團子、酒釀餅……蘇州的春天可以是甜味的;醬汁肉、塘鱧魚、馬蘭頭、薺菜頭、香椿頭……蘇州的春天也是鮮嫩的。但如果你錯過了春天也不用太著急,夏天的蘇州,美味也不少,炒肉餡團子、三蝦面、綠豆湯、糟鹵……秋天則是屬于大閘蟹的季節(jié),雄蟹蟹膏最肥,腴而不膩,雌蟹三兩為宜,蟹黃像高郵鴨蛋黃,帶點紅色,味極鮮!到了萬物蕭瑟的冬天,蘇州人的胃同樣不安分,藏書羊肉上市了,就著像果凍一樣晶瑩剔透的羊糕,酒都能多喝兩杯,還有那霜打后的青菜,蘇州人稱為“矮腳青”,配上咸肉做成菜飯,即便是平時吃不了幾口米飯的人,都能吃上兩大碗。
農(nóng)業(yè)社會時代蘇州的精英本色,使得蘇州的飲食傳統(tǒng)一脈沿襲至今,并未被現(xiàn)代化浪潮所徹底裹挾——反季節(jié)的食物、長途外運來的食物、快餐型的食物,在蘇州基本上屬于曇花一現(xiàn)。可以說,不時不食、不鮮不用,是蘇州人今對美食特有的“倔強”,而在合適的時間,吃合適的菜,則是蘇州人的聰明。
說到蘇州的食物,外地朋友大多都會用一個“甜”字來形容。沒錯,蘇州人從來不避諱說自己吃得甜,走在大街小巷,人們總能不斷與甜蜜相遇。但是,蘇州人對甜可不是“一攬子”的喜愛,蘇州人吃甜是講究層次的。
從食物本來的清甜,到甜與酸、咸、辣的結(jié)合,蘇州人做菜對糖的把控可謂是登峰造極了。事實上,甜味的寬容度確實很高,其可與吃食五味中任一味道融合,并且有提升、豐富味道的功能。比如與酸味一起,成就了經(jīng)典的松鼠鱖魚,那種酸甜的口感深受喜愛,特別是對小朋友來講,即便是不愛吃魚的孩子,在松鼠鱖魚面前也毫無抵抗力。據(jù)大廚介紹,松鼠鱖魚的燒汁包含了白糖、香醋、番茄醬和番茄沙司等,幾者相互配合,讓酸味更加豐富,讓甜味有了層次感。
其實,甜酸口味的菜式在蘇幫菜中屬于小眾,而甜與咸配合的菜式則有很多。蘇幫菜中有一類菜的口味就是用“甜出頭,咸收口”來形容的,就是說這個菜剛剛被送入口中時,味蕾率先感受到的是甜味,隨著咀嚼和唾液的分泌,最后我們的舌頭會感受到咸的底味。春天典型的菜肴是醬汁肉,煮制這道菜時一開始和最后收汁會分兩次加入糖,鹽則只需要些許,點綴味道即可,這樣入口,醬汁包裹的肉是甜的,回味是鮮咸,肉質(zhì)很嫩,是蘇州人最愛的味道之一。
到了冬天,同樣需要甜與咸配合的另一塊肉——醬方就不一樣了,它的口感更多是“咸在先,回味甜”。烹制方式也不同,醬方選用的五花肉需要提前一兩天用鹽來腌制,然后煮制中再加入大量的糖,但因為多了腌制那一步,即便用糖的量與醬汁肉不相上下,但在口感上最終還是咸中帶微甜的感覺。
當然,蘇州的美食中,也是有那種純甜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則與糯有關(guān)——蘇州糕團冠絕天下,其中以甜食居多。實際上,蘇州的糕團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jīng)相當有名,后在清代時,蘇州糕團的發(fā)展到達了鼎盛時期,制作技藝已經(jīng)達到很高的水平。
蘇州有句俗語“糕里來,團里去”,什么條頭糕、重陽糕、糖年糕、桂花紅豆糕、青團、赤豆糕、棗泥糕、松糕、小方糕、蜜糕……雖然如今的糕團店內(nèi)糕團品類豐富,應(yīng)有盡有,但這并不妨礙自古以來的民俗文化積累,使得一些糕團在特色的季節(jié)、節(jié)日具有特殊的地位,這些糕團與節(jié)日一起,寄托了蘇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然,不變的是甜甜糯糯的口感,在西式甜點大行其道的今天,蘇州的糕團依然在蘇州人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不可否認,舊時吳人是不吃辣的,即便那時候蘇州就水陸發(fā)達,商貿(mào)往來密切,但是與“辣”相關(guān)的記錄依舊是零星的。腦海里只記得兩條,一條是民國時期蘇州面館里各種花色稱謂,其中有一檔“加辣”,實則就是加點辣油。另一條是美食愛好者記錄的:“條條黃鱔絲絲勒,莫為無鱗戒食魚。分付庖丁重糊辣,泳興館外別無如。”爛糊鱔絲里的“辣”還是胡椒粉。
當然,蘇州有著名的平望辣醬,但摸著良心說,那只是鮮咸,跟辣不著邊,雖然對很多口味清淡者來講,那個辣度也是挺結(jié)棍了。但蘇州人真的不吃辣嗎?非也。上個世紀90年代,蘇州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巨大轉(zhuǎn)型,制造業(yè)全面開花,人口大量擴張,天南地北的人們?yōu)樘K城發(fā)展注入了新鮮血液,或是思念家鄉(xiāng)口味,或是釋放情緒,蘇州的辣味也被火辣辣的點亮了。
記憶中,也就是那段時間,蘇城的川菜館和湘菜館如雨后春筍一樣。店內(nèi)的蘇州人,一手抱著毛血旺、木桶鴨,另一只手邊則是拔絲水果,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嘗試起了辣味。再往后,四川火鍋、麻辣燙的興起,更成了不少80后、90后蘇州人味蕾中辣的記憶。
進入新世紀,蘇州人吃辣迎來了拐點。以方便面為例,2003年之前,超市里方便面的主打口味是紅燒牛肉面,蘇州老百姓真正接觸到辣味方便面是從香辣牛肉面開始的,后來還有水煮牛肉面、酸辣牛肉面、泡椒牛肉面。再后來,市面上陸續(xù)出現(xiàn)了辣白菜、重慶酸辣粉等選擇。
從飯店到家庭餐桌,食辣風潮已進入了普眾時代。面對辣,蘇州人不再是怯生生問“阿辣?”的段位了,而是開始討論各地辣味的特點。比如,大家慢慢開始了解到湖南菜以香辣與咸辣為主,以剁椒魚頭為代表;貴州菜以糟辣為主,以糟辣脆皮魚為代表;江西菜是水辣,以泡椒鳳爪為代表;湖北菜是鹵辣,以絕味鴨脖為代表。此外,還有廣西桂林的辣椒醬,以及每個家庭必備的老干媽,來自貴州貴陽。
需要強調(diào)的是,識貨的蘇州人在懂得欣賞重口味的百轉(zhuǎn)千回外,也有著自己的堅持。辣椒、辣醬只是調(diào)味品,永遠不能掩蓋食物本身的味道和層次感,就像很多蜜餞,如果只有甜膩的口感,而沒有甜咸調(diào)出的鮮,那就很難吃了。蘇州人自己講,這叫嘴刁。
不能堂食的日子里,蘇州人開始回憶大街小巷里的美食。說來也奇怪,即便是在社交網(wǎng)絡(luò)還不發(fā)達的年代,沒有鋪天蓋地的軟文,也沒有KOL小視頻推薦,只靠口口相傳,蘇州人街頭巷尾的“網(wǎng)紅店”也不少,并且很多店家一紅就是十幾、二十年。
從皇廢基搬到十全街的祥鑫飲食店就是一家。十全街上的店面還算亮堂,皇廢基的老店真的非常不起眼,售賣的品種單一不說,老板還很隨性,動不動就關(guān)門休息去了,但耐不住好吃,導(dǎo)致一撥又一撥“吃貨”寧可撲個空,也得來試試運氣。老祥鑫的隔壁還有家餛飩店,我至今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記得以前每次路過,都有一群人在門口等著,店內(nèi)沒有位置了,站著、蹲著吃都樂意。
話說回來,古城區(qū)的巷子里,確實散落著很多店面不大,食品單一,經(jīng)營多年又一直人氣爆棚的小吃店。單從店面來看,幾平方米或者十幾平方米的店鋪,有些甚至都不帶裝修,可謂是低調(diào)至極,可它們就這么歷久彌新地存在著。
深藏小巷深處的小吃店為何這么火?一方面,這些小吃店的配方和制作工藝都有“獨門秘籍”,其口感出眾、風味獨特,而且價格親民。它們以良好的食品品質(zhì)滿足了市民和游客的味蕾,深得喜愛,也就有了早期的口口相傳到后來社交網(wǎng)絡(luò)上的流量推薦。
另一方面,除了食物本身外,街頭小店的存在,還有情感歸屬和地域飲食文化的認同在里面,也就是還有感情因素在其中。事實上,這些小店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已經(jīng)成為了蘇州最有煙火氣的飲食文化符號,老蘇州帶著新蘇州,再加上旅游經(jīng)濟和網(wǎng)絡(luò)傳播的發(fā)展,飲食文化符號被持續(xù)放大,進而影響到新生代市民和外地游客。
網(wǎng)紅的前提是被發(fā)現(xiàn),蘇州人熱愛生活,懂得去挖掘那些隱匿在角角落落的美味,而街巷小吃憑借真材實料的好品質(zhì),依靠品質(zhì)的持續(xù)穩(wěn)定,用堅實的“里子”撐起了真正網(wǎng)紅店該有的“面子”,成為了蘇州餐飲江湖中低調(diào)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