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兩漢時期京兆鄭縣邊界考

2022-04-25 07:46鹿習健
西部學刊 2022年1期

鹿習健

摘要:“鄭”地稱謂源于西周時期,鄭縣初置于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到元初廢止,共計沿用約1945年。在此期間轄地、縣界屢有變遷,今以文獻為基礎(chǔ)結(jié)合考古材料佐證,考定兩漢時期鄭縣北、西、南、東邊界分別為渭水、酋水(今游河)、少華山脈、敷水(今羅敷河),這體現(xiàn)了“山川形便”的劃界原則。西漢時期鄭縣與沈陽武城兩縣的東、南、西界分別為:東石橋水(今構(gòu)峪河)、少華山北麓與長壽坡村—蓮花寺鎮(zhèn)—北馬村—三吳村至渭河一線。武城、沈陽兩個馮翊屬縣嵌入京兆鄭縣,體現(xiàn)了犬牙相制的劃界方式。

關(guān)鍵詞:鄭縣;武城縣;沈陽縣;縣界

中圖分類號:K921/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1-0009-05

“鄭”地原稱棫林、拾,西周宣王封其弟王子友于鄭,是為鄭桓公,并在此地建立鄭國,此后才改稱“鄭”?!妒酚洝む嵤兰摇?載:“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鄭?!此麟[〉:桓公居棫林徙拾,宋忠云:棫林與拾皆舊地名,是封桓公,乃為鄭耳。”[1]1758鄭縣初置于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史記·秦本紀》載:“(秦武公)十一年,初縣杜、鄭。”[1]182后被歷代沿用,直到元朝初年省入華州,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雖復(fù)置鄭縣,但很快再度廢入華州。從秦武公置鄭縣到元初廢止,鄭縣這個名字共計沿用約1945年。

兩漢時期京兆鄭縣承襲秦代而來,轄地大體位于函谷道中段。該縣南依少華山、北臨渭河,境內(nèi)有南逾秦嶺的山路和北過渭河的渡口,戰(zhàn)國時期商鞅曾率軍自商邑北越秦嶺進攻鄭縣,《史記·商君列傳》載:“商君既復(fù)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fā)邑兵北出擊鄭。”[1]2237新莽時期赤眉軍樊崇擁立劉盆子,然后從鄭城以北渡黃河進入馮翊境內(nèi),《水經(jīng)注》載:“(劉盆子)與崇及尚書一人,相隨向鄭北,渡渭水,即此處也。”[2]465由此可見,鄭縣實際上是函谷道中段的“十字路口”,正所謂“內(nèi)扼秦雍之口,外拊河洛之背”,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此外,該縣境內(nèi)有諸多山脈蘊藏豐富的鐵礦,是西漢京兆尹中唯一設(shè)有鐵官的屬縣,具有重要的經(jīng)濟地位。

對兩漢時期鄭縣邊界的相關(guān)研究,散見于明清地方志和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不過明清地方志多從本縣建制沿革角度闡述歷史轄地,對兩漢時期鄭縣進行割裂研究,而《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著眼于京兆與馮翊交界,僅對郡界所涉及的鄭縣北、東、東南部分縣界進行簡略概述,并未有專門探討。故此本文在文獻梳理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考古材料,對兩漢(包括新莽)時期鄭縣邊界進行考證,旨在為研究漢代縣域規(guī)劃提供新視角,以促進陜西渭南史地相關(guān)研究,不到之處還請各位專家學者指正。

一、兩漢時期鄭縣歷史沿革及轄地變遷概述

鄭縣雖然始置于秦武公時,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該地長期處于秦晉、秦魏相爭前線,轄地屢經(jīng)易手以致縣界并不穩(wěn)定。直到秦惠王前元六年(前332年)“魏以陰晉為和,命曰寧秦”,在秦國基本占據(jù)河西之地、對魏國形成戰(zhàn)略優(yōu)勢以后,秦國鄭縣的轄地才趨于穩(wěn)定,縣域四界逐步明晰,到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時鄭縣已有明確固定的邊界。西漢承襲沿用秦代鄭縣,先后為渭南郡、京兆尹屬縣,縣域格局基本不變,王莽時期亦然。東漢初年廢左馮翊武城、沈陽兩縣入鄭縣,使其東北段縣界北移至渭河,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又將下邽并入鄭縣,這使鄭縣成為一個地跨渭河兩岸的京兆屬縣。東漢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桓帝西巡時恢復(fù)下邽縣改隸左馮翊,鄭縣北界又南移恢復(fù)至渭河。總體上看,兩漢時期鄭縣轄地變遷均是在漢縣格局基礎(chǔ)上進行調(diào)整,并未對縣級政區(qū)進行拆分重組,至苻秦時期設(shè)置渭南縣才開始拆分縣級政區(qū)進行重組,使兩漢時期的縣域格局漸遭破壞。鑒于下邽縣僅在東漢時期短暫并入鄭縣,且復(fù)置以后改隸馮翊郡,而武城、沈陽兩縣并入鄭縣以后再未復(fù)置,故此本文研究的鄭縣邊界暫不涉及下邽縣,僅限于渭河以南地區(qū),即兩漢時期鄭、武城與沈陽三縣區(qū)域。

二、兩漢時期鄭縣四界考實

(一)北界

兩漢時期京兆與馮翊以渭河為界,《水經(jīng)注》載:“(渭)橋之南北有堤,激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柱北,馮翊主之?!盵2]452鄭縣作為京兆屬縣其北界也是渭河,大體上是今渭南臨渭區(qū)龍背鎮(zhèn)至華陰縣華西鎮(zhèn)之間的兩漢時期渭河故道。今渭河在渭南臨渭區(qū)龍背鎮(zhèn)至華州區(qū)赤水鎮(zhèn)之間呈U字形彎曲,這是漢唐漕渠廢棄以后,渭河曲流發(fā)育后隨泥沙淤積,南移改道南侵襲奪漕渠故道而形成的。兩漢時期渭河故道在臨渭區(qū)永勝—龍背—陳家灘—小張灘一線,并無彎曲。不過兩漢時期渭河東流進入華州區(qū)后曲流發(fā)育比較明顯,故此漢武帝時大司農(nóng)鄭當時建議開鑿漕渠,《史記·河渠書》載:“(鄭當時)言曰:異時關(guān)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馀里,時有難處?!盵1]1405結(jié)合《水經(jīng)注》“渭水又東逕平舒城北,城側(cè)枕渭濱,半破淪水,南面通衢”[2]465所載可知,漢魏時期此段渭河曲流發(fā)育以南侵為主。從古文化遺存分布情況看,流經(jīng)華州、華陰、大荔三區(qū)縣渭河北岸分布諸多新石器至南北朝時期遺址,距渭河僅1至2公里,而南岸同時期遺址則距渭河約4公里①,顯系渭河曲流發(fā)育南侵所致,與文獻記載一致。從這三縣流經(jīng)的漢代渭河故道是典型的曲流型河道形態(tài),在今沉降一級臺地南北前緣擺動,大體在華州區(qū)小張灘—大荔縣下洼村—華州區(qū)吊莊—華陰縣華西鎮(zhèn)一線,此即兩漢時期鄭縣北界。《水經(jīng)注》對此以“渭水又東”進行概述而未詳述渭水曲流情況,蓋因渭水曲流情況復(fù)雜或搖擺不定,酈氏難以詳細說明,故概言之也[3]。

(二)西界

兩漢時期鄭縣西接新豐縣,今學者對此段縣界已有探討,何清谷《三輔黃圖校釋》:“漢新豐縣轄地頗廣,東到赤水河,與鄭縣毗鄰……今渭南市渭河以南均屬漢新豐縣。”[4]34即漢新豐、鄭縣交界是赤水河;渭南縣志辦編著的《渭南縣志》:“前秦苻堅甘露二年(公元360年)割新豐、鄭縣地,設(shè)渭南縣,屬京兆郡?!盵5]即符秦渭南縣是拆分漢代新豐、鄭縣兩縣的部分轄地合并而成,不過并未指出縣界具體在何處。二者分歧在于對古渭南縣(臨渭區(qū)渭河以南)的轄地組成存在認知差異,何清谷先生認為古渭南縣僅是分漢新豐轄地而設(shè),《渭南縣志》則認為古渭南縣是拆分漢新豐與鄭縣部分轄地后合并而來。由此可見,考證漢新豐與鄭縣交界必須厘清渭南縣建制沿革。渭南縣初置于苻秦時期,《十六國春秋·前秦錄四》載:“甘露二年春正月,堅分司隸置雍州,又分京兆為咸陽郡,置渭南縣,屬京兆郡?!盵6]但該書與《魏書·地形志》均對雍州渭南郡及屬縣缺載,以致有關(guān)渭南縣的轄地與沿革情況僅能從后世文獻《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和《隋書·地理志》中進行追溯,其中《太平寰宇記》對該縣設(shè)置時間、地點記載最為詳細:“(渭南縣)本漢新豐縣地,蓋苻堅新置,漢初有渭南郡,因以取名。郭緣生《述征記》云:渭南縣,夷狄所置。則謂苻姚也。后魏孝昌三年,于今縣東四里明光原上置渭南郡及南新豐縣。西魏廢帝三年,改南新豐為渭南縣,周建顯德二年省郡,以縣屬京兆,割隸華州?!盵7]623按其所載,北魏明帝孝昌三年曾于今渭南縣城東南四里明光原上設(shè)置渭南郡,下轄南新豐縣,西魏廢帝二年(或三年)改南新豐為渭南縣,而渭南郡不廢[8]。且北魏的南新豐縣轄地僅有明光原,位于明光原以東的廣鄉(xiāng)原是鄭縣轄地,《魏書·地形志》載:“鄭,二漢、晉屬京兆,后屬。有廣鄉(xiāng)原、鄭城、赤城?!盵9]另據(jù)《隋書·地理志》所載:“后魏置渭南郡,西魏分置靈源、中源二縣,后周郡及二縣并廢入焉,”[10]西魏改南新豐為渭南縣的同時又分置靈源、中源二縣,以致渭南縣(南新豐縣)僅轄有明光原北半部分,或因轄地太小故將鄭縣廣鄉(xiāng)原劃入渭南縣,北周時期靈源、中源二縣廢入渭南縣后,才正式形成下轄明光、廣鄉(xiāng)兩座臺塬的渭南縣,隋唐繼承未變。綜上所述,南渭南縣最初確由漢新豐析置而來,北魏由南新豐復(fù)名渭南縣時,才將明光原(原屬漢新豐轄地)和鄭縣廣鄉(xiāng)原合并,從而形成下轄兩座臺塬的渭南縣。兩漢時期新豐縣與鄭縣交界本是新豐原、廣鄉(xiāng)原之間的沋河(今游河)。沋河有東、西兩個源頭,東源頭名為清水河,出自東南玄象山,即《水經(jīng)注》所稱“倒虎山”(坐標N34.26°,E109.63°),《水經(jīng)注》載:“渭水又東,酋水南出倒虎山,西總五水,單流徑秦步高宮東。”此山即鄭縣西南界點。沋河入渭河口在今渭南市人和公園,此段渭河為“奪漕”而成,并非漢代渭河故道,入渭河口當在稍北,即今渭南尤西村(N34.54°,E109.53°),此即鄭縣西北界點。

(三)南界

鄭縣西南界點倒虎山南麓有諸多溪流,其中清峪河是灞河主源,清峪河南流至灞源鎮(zhèn)后沿驪山南麓西流,古稱“藍田谷”,《水經(jīng)注》載:“霸者,水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矣……水出藍田縣南藍田谷,所謂多玉者也?!盵2]456按其所載,“藍田谷”是藍田縣境內(nèi)一條山谷,即倒虎山南麓山谷屬也藍田縣所境,那么藍田、鄭縣交界是此山分水脊。倒虎山東諸多山脈中蘊藏豐富鐵礦,遂于鄭縣置鐵官,《漢書·地理志》:“鄭,周宣王弟鄭桓公邑。有鐵官?!盵11]1544《后漢書·百官志》:“本注曰:郡國鹽官、鐵官本屬司農(nóng),中興皆屬郡縣?!庇帧俺鲨F多者置鐵官,主鼓鑄?!盵12]3617漢代鐵官主要負責冶鑄,同時監(jiān)管本縣境內(nèi)鐵礦資源的開采與管理。據(jù)《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所載,產(chǎn)鐵山脈有(自西向東)竹山、英山、符禺山三座:“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陽多銅,其陰多鐵?!薄坝治髌呤铮挥⑸?,其上多杻橿,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庇帧拔魑迨铮恢裆?,其上多喬木,其陰多鐵。”[13]此三山連同位于英山、符禺山之間的“石脆山”均應(yīng)是鄭縣境內(nèi)山脈。竹山即今箭峪山?!缎吕m(xù)渭南縣志(光緒)》載:“箭峪山,即竹山。在縣東南七十里?!渡胶=?jīng)》:竹山,其上多喬木,其陰多鐵?!薄端?jīng)注》:“竹水南出竹山?!盵14]箭峪嶺是秦嶺山脈中一個分水脊,山北麓河流向北流入渭河,南麓河流則向東流入洛河,名為“丹水”,《水經(jīng)注》載:“歡舉之山,洛水出焉,東與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東南流注于洛?!盵2]363是洛河源頭之一,今名洛塬鎮(zhèn)。不過此“丹水”是漢代上洛縣(今洛南縣)西北“丹水”而非今丹鳳縣丹水河,即今洛南縣“地畫岔水”,《陜西通志》:“地畫岔水,在縣西北百余里,源出渭南縣界,合于洛水……《水經(jīng)注》:丹水出西北竹山注于洛。按:此丹水別為一水,非商州之丹水。”②英山即今喬峪(橋峪),《陜西通志》載:“喬(橋)谷即古之英山,山有招谷,訛召為喬也?!盵15]符禺山即今澗谷(東、西澗峪),《陜西通志》載:“澗谷,即符禺山,在州西南四十里龍耳山之北?!雹谑嗌绞Э?,訛傳為今箭峪,《陜西通志》載:“《新志》以箭峪為,即石脆山恐誤。”②總之英山、符禺山、石脆山均是今華州區(qū)草鏈嶺支脈。箭峪嶺東部是少華山,即《山海經(jīng)》所載之少華山,又稱小華山,古今同名?!蹲x史方輿紀要·陜西一》載:“峰勢相連,視華山差小,故曰少華。其峰之名者,曰少華諸峰。”[16]山南麓有洛河支流石頭峪和文峪河③,按《漢書·地理志》所載洛水及其支流均在上洛縣境內(nèi),推知鄭縣與上洛交界即箭峪嶺—草鏈嶺—少華山分水脊。

少華山東連華山,華山又名太(泰)華山、西岳,兩漢時期一直是華陰縣境內(nèi)名山,《漢書·地理志》載:“華陰,故陰晉,秦惠文王五年更名寧秦,高帝八年更名華陰。太華山在南,有祠,豫州山。集靈宮,武帝起。莽曰華壇也。”[11]1544《后漢書·郡國志》載:“華陰故屬京兆。有太華山。”[12]3403華山處于東經(jīng)109°57′~110°05′,北緯34°25′~34°00′之間。東西長15千米,南北寬10千米。西至華州區(qū),華山山脈與少華山脈之間以大夫峪為界,古稱敷谷,《水經(jīng)注·渭水》載:“渭水又東,敷水注之。水南出石山之敷谷?!盵2]465該山峪即鄭縣與華陰交界,少華山脈分水脊東延與大夫峪交匯處即鄭縣東南界點,在今華陰縣羅敷鎮(zhèn)川街村(N34.41°,E109.99°)。

(四)東界

敷水發(fā)源于華陰縣華陽鎮(zhèn)塬頭村后溝,今稱羅敷河,循大夫峪北流至今華陰縣羅夫鎮(zhèn)出山,進入平原后直向北流,河東岸有集靈宮,《水經(jīng)注》載:“敷水又北逕集靈宮西,《地理志》曰:華陰縣有集靈宮,武帝起,故張昶《華岳碑》稱,漢武慕其靈,筑宮在其后。而北流注于渭。”[2]465按《三輔黃圖》所載:“集靈宮、集仙宮、存仙殿、存神殿、望仙臺、望仙觀,俱在華陰縣界,皆武帝宮觀名也,”[4]201西漢時期集靈宮位于華陰縣轄地,且就在華陰縣西界近旁。2010年秦漢離宮別館考古隊經(jīng)過調(diào)查,確認華陰市境內(nèi)楊家城遺址為集靈宮而非華陰故城,該遺址位于五方鄉(xiāng)楊家城、王到村一帶,主體位于柳葉河西岸的高亢臺地上,南靠華山[15]。同時,在遺址中采集到“華苑”瓦當一枚,表明集靈宮、集仙宮、存仙殿等建筑群均位于離宮別苑“華苑”中,華苑西鄰羅敷河、東臨柳葉河,占地面積較大。故此羅敷河就是漢華陰縣西界、鄭縣東界,至北魏時期設(shè)置敷西縣仍然沿用,以此為敷西縣東界。敷水向正北流至華陰縣敷北村折向東北流入渭河,受地形限制東西位移不大,秦漢時期故道與此大體相仿,縣界東北界點是今入渭河口華陰五合村(坐標N34.62°,E110.00°)。

三、武城與沈陽縣界考

西漢至東漢初年,鄭縣東北部有沈陽、武城兩縣,均為渭河南岸左馮翊屬縣,兩縣在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省并入鄭縣[5],因縣南界同時也是西漢京兆、馮翊交界,故此在《中國文物地圖集·西漢》中有簡略標繪,大體呈U形凹陷而未南北貫通割裂鄭縣④。從文獻記載來看,西漢時期鄭縣東接華陰遂經(jīng)常連稱,《后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載:“赤眉近在鄭、華陰間,旦暮且至?!盵12]469若武城、沈陽兩縣南北貫通,則鄭縣便無法與華陰接界,《中國文物地圖集·西漢》中的簡略標繪無誤,馮翊屬縣嵌入京兆體現(xiàn)了犬牙相制的劃界原則。

武城,王莽時期改稱桓城,東漢復(fù)名后省入鄭縣,后世又稱武平城、光武城,今經(jīng)考古調(diào)查確認是華州區(qū)柳枝鎮(zhèn)騫家窯城址,古城平面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東西長約360米,南北寬約250米,有部分城墻殘存,殘高1.5米~2米,整體高出渭河約60米[17]。武城軍事地位極其重要,城邑位于孫家莊村北臺塬北端,東臨東石橋水、北部是斷崖,能居高臨下直接控制函谷道(鄭縣段),一直是秦晉、秦魏相爭的重點城邑。沈陽,王莽時期改名制昌,東漢復(fù)名后省入鄭縣。古城遺址暫未發(fā)現(xiàn),在文獻中對其地望有三種記載:(1)沈陽城位于東石橋水(沈水)西岸?!短藉居钣洝份d:“沈陽故城:在州東北十五里驛路南、石橋東有沈陽城?!盵7]616北宋“驛路”大體在今侯坊—尚德堡—東甘村—堿家村—程家村一線,華州即今華州區(qū)治,以此為基準點向東測距,“東北十五里”(7020米)在今堿家村東⑤,此即沈陽城所在地。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騫家窯城址位置結(jié)合《大清一統(tǒng)志》所載“武平故城在州東十七里……沈陽故城在州東北十五里”來看,沈陽城在武城西北。那么《太平寰宇記》中的“石橋”是指鄭縣(華州)西石橋而非東石橋,按《水經(jīng)注》所載:“石橋水又逕鄭城東,水有故石梁,《述征記》曰:鄭城東、西十四里各有石梁者也?!盵2]464,鄭縣實有東西兩座石橋與石橋水,西石橋水即今遇仙河,在華州區(qū)沈陽鄉(xiāng),至明清時期此河上有侯坊橋仍名沈陽橋,《華州志》載:“(西石橋水)經(jīng)遇仙橋侯坊橋入渭。各橋創(chuàng)于前代,侯坊橋亦名沈陽橋?!雹迵?jù)傳經(jīng)此橋向東可通古沈陽縣城(沈陽城遺址)。由此可見,歷代文獻對古城位置相關(guān)記載并無抵牾之處,且有后世橋名旁證,記載無誤。(2)沈陽城位于西周時期古鄭城(今華州區(qū)治)西南周寧村,《華州志(乾隆本)》載:“鄭址,乃桓公友為司徒之采地,西南有沈陽廢縣址,前在渭水北……西曰周寧村?!雹薜度A州志》中對沈陽縣建制沿革記載錯誤,且缺乏考論過程,不足為信。(3)沈陽城位于東石橋水(沈水)東岸。陳橋驛《水經(jīng)注校正》:“《寰宇記》:‘沈水又北,經(jīng)沈城之西。當是‘(東石橋水)又北逕沈陽城北,注于渭下佚文?!盵2]476若此句確為佚文則沈陽城便在東石橋水(沈水)東岸,不過王文楚點?!短藉居钣洝芬芽甲C“經(jīng)沈城之西”[7]615實為杜撰,并在校注中刪除此句,足證此觀點有誤。

經(jīng)以上分析可見,武城、沈陽兩城均在東石橋(沈水)水以西,且沈陽城在武城西北?!端?jīng)注》載:“渭水又東與東石橋水會,故沈水也,水南出馬嶺山,北流逕武平城東……石橋水又逕鄭城東……又北逕沈陽城北,注于渭?!稘h書·地理志》:左馮翊有沈陽縣,王莽更之曰制昌也。蓋藉水以取稱矣。”[2]465按其所載,東石橋水(沈水)從武城東部北流,又經(jīng)魏晉時期鄭城東部,最后從沈陽城東北流入渭。沈陽縣既因水得名,東石橋水(沈水)自當在本縣轄區(qū)內(nèi)。而東石橋水卻(沈水)并非為沈陽縣獨有,該河自南向北逕武城、沈陽兩縣,且漢文化遺存均分布于河西,推知其為兩縣共有的東界。東石橋水(沈水)即今構(gòu)峪河,《陜西通志》載:“構(gòu)峪水,即沈水,一名東石橋水,在州東。源出構(gòu)峪,俗名構(gòu)峪水,北流逕石橋入渭?!盵14]發(fā)源地是華州區(qū)泰山廟冰凌溝,在梁堡村出山,現(xiàn)北流注入二華干渠,鑒于《水經(jīng)注》并未記載該河有所曲折,且流經(jīng)區(qū)域也是平原,秦漢河流故道大體應(yīng)與此相仿,出山后北流直入渭河,入渭河口在今拾村北(坐標N34.58°,E109.87°),此即沈陽縣東北界點。

文獻對西漢武城、沈陽兩縣的南界、西界無載,現(xiàn)從華州區(qū)漢文化遺存分布來推測。在騫家窯城址西、南均發(fā)布有大量漢墓⑦,距城址約1—2公里,是西漢時期居住于武城內(nèi)的平民,結(jié)合武城縣并未割裂鄭縣的情況來看,少華山的山區(qū)仍屬于鄭縣轄地,武城縣南界即少華山北麓,今華州區(qū)長壽坡—張橋村—梁堡村一線。構(gòu)峪河出山峪口梁堡村(坐標N34.51°,E109.86°)就是武城縣東南界點。武城、沈陽西有鄭縣故城,在今華州區(qū)治(舊縣城)稍北,《元和郡縣圖志·關(guān)內(nèi)道二》載:“古鄭城,在縣理西北三里。興元元年,新筑羅城及古鄭城,并在羅城內(nèi)?!盵18]鄭縣與武城、沈陽兩縣交界當在其間。從華州區(qū)漢墓遺存分布情況來看,本區(qū)中東部地域大體有兩個漢墓群組:一是以柳枝鎮(zhèn)為中心的漢墓群組,包括蓮花寺鎮(zhèn)漢墓、柳枝鎮(zhèn)寺溝漢墓、泉湖村漢墓等,均圍繞武城遺址分布,當是武城縣居民;二是以華州鎮(zhèn)為中心的漢墓群組,包括蟲陳漢墓、沙圪塔墓群、梓里墓群、李村墓群、東趙墓群等,均圍繞鄭城遺址分布⑧,當是鄭縣居民。兩個漢墓群組之間相距約十公里,該區(qū)域是漢文化遺存分布空白地帶,該地中部長壽坡村—蓮花寺鎮(zhèn)—北馬村—三吳村至渭河一線當為縣界,西南界點為長壽坡村(坐標N34.50°,E109.82°),西北界點為三吳村(坐標N34.26°,E109.63°)。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兩漢時期鄭縣北、東、西、南邊界分別為渭水、敷水、酋水(今游河)、少華山脈(如圖一),這體現(xiàn)了“山川形便”的劃界原則,不過西漢時期武城、沈陽兩縣嵌入京兆鄭縣,又遵循“犬牙相制”的原則。西漢時期鄭縣與沈陽、武城兩縣的東、南、西界分別為:構(gòu)峪河、少華山南麓和長壽坡村—蓮花寺鎮(zhèn)—北馬村—三吳村至渭河一線(如圖1)。

注釋:

①參見《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華縣/大荔/華陰》:渭河北岸華州區(qū)劉家寨烽燧遺址、大荔縣張家村遺址、下沙洼遺址、陳村遺址、拜家城址等戰(zhàn)國至南北朝時期文化遺存,距渭河僅1—2公里,如果渭河北移必然沖毀遺址。渭河南岸沙雷遺址、黃河遺址,華陰橫陣遺址距渭河約4公里。

②劉于義、沈清崖纂修:康熙《陜西通志》卷15《山川》,雍正十三年(1735年)刻本。

③《陜西通志》:“文峪川,在(洛南)縣西二十里,源出華州之金堆城,經(jīng)書堂山西入洛?!?/p>

④參見《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漢》。

⑤參見楊生民《中國里的長度演變考》,宋代一里為468米。

⑥張光孝纂修:明代《華州志》卷2《地理》,隆慶·萬歷八年增補本。

⑦參見《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華縣》:武城遺址周邊分布有蓮花寺鎮(zhèn)漢墓、柳枝鎮(zhèn)寺溝漢墓、泉湖村漢墓等。

⑧參見《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華縣》。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 酈道元.水經(jīng)注校證[M].陳橋驛,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2007.

[3] 黃學超.《水經(jīng)注》渭水流路考[J].唐都學刊,2015(3).

[4] 何清谷.三輔黃圖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 渭南縣志編纂委員會.渭南縣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 1987:45.

[6] 崔鴻.二十五別史·十六國春秋輯補[M].劉曉東,點校.濟南:齊魯書社,2000:264.

[7] 樂史.太平寰宇記[M].王文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8] 陳靜,東湖.《魏書·地形志》對于雍州渭南郡的疏漏[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4).

[9] 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607.

[10] 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806.

[11]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4.

[12]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3] 佚名.山海經(jīng)[M].袁珂,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2:24.

[14] 焦聯(lián)甲,等.新續(xù)渭南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192.

[15] 游富詳,梁云.漢代集靈宮與華陰故城考證[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8).

[16]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賀次君,施金和,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2505.

[17] 呼林貴.踏查春秋戰(zhàn)國時秦晉武城遺址[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3).

[18]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34.

汤阴县| 桃园县| 延吉市| 随州市| 五大连池市| 二连浩特市| 古交市| 南江县| 柏乡县| 台山市| 丰原市| 临安市| 自贡市| 平谷区| 景德镇市| 宜兰县| 哈密市| 祁连县| 克山县| 微山县| 河源市| 宜宾市| 桐柏县| 五台县| 宜君县| 黔西县| 巧家县| 通渭县| 黎川县| 游戏| 建始县| 三门县| 左贡县| 德兴市| 曲靖市| 舟山市| 桑植县| 博湖县| 聂拉木县| 襄垣县| 吐鲁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