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亞楠
(天津美術學院,天津 300011)
在合成染料出現(xiàn)前,草木染色是我國織物染色最常用的方法,它具備環(huán)保及藥用價值,獨特的美學與文化價值,但也存在經濟效益欠佳、染色重現(xiàn)性差等問題。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及工藝的重視,以及人們對藝術文化需求的提升,藍染重回大眾的關注視角,寂靜流走的時光沒有掩蓋草木染色藝術的光芒,反而讓其在當今時代下更加迷人,充滿活力。
藍染即用“藍”染色。古籍記載說明秦漢時期,人們將制取植物靛藍的植物統(tǒng)稱為“藍”(與今日“藍”指顏色的概念不同)或泛稱“藍草”。
藍草的種植歷史悠久,其所制取的植物靛藍價格低廉、健康環(huán)保且上色效果優(yōu)良,在中國傳統(tǒng)草木染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映照了我國古代社會獨特的“尚青”文化[1]。關于藍草最早記載可見于夏朝《大戴禮記·夏小正》的“五月,啟灌藍蓼”。藍草上下每一處都有藥用價值,藍草的根可制成中藥板藍根,所結的果可成為中藥藍實,制取靛藍時因還原發(fā)酵產生的浮沫就是中藥青黛,對它的記載,也常見于各種本草古籍中,如唐代《新修本草》、宋代《本草圖經》、明代《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
每部草本古籍中藍草的種類和名稱略有不同,通過研究學者對于《天工開物》、明至民國時期50 部地方志及70 多本藍染植物古籍的分析整理,另外參考《中國植物志》提到的5 種可作為藍色染料的植物,目前我國有文獻記載的藍草共10 種(包括變種),種類及分布范圍見表1[2]。
表1 我國藍草種類Tab.1 Species of bluegrass in our country
藍染是自古以來使用最普遍的染布技術。文獻記載,秦漢時期我國已出現(xiàn)染纈,六朝開始流行,到隋,貴族皇室特別偏愛這種手工藝品,匠人們?yōu)樗麄儎?chuàng)作出許多特殊花樣[3]。
用藍草萃取出來的鮮汁給織物染出的藍色溫潤雅致,又因取自天然健康環(huán)保,縱使人類社會發(fā)展經歷了數(shù)千年,藍染工藝在民間默默流傳,以各民族地區(qū)的圖騰文化為載體,成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和勤勞智慧[4]。藍染多在我國蠟纈、絞纈、夾纈(古代三大印花工藝)中使用,此外也被大量應用在牛仔面料的染色中。
1.2.1 蠟染工藝
蠟染在唐代蓬勃發(fā)展,主要流行于民間,當時的染色技術成熟,有單色染和復色染,復色染的顏色可達四五種,染出的織物顏色層次豐富,藝術價值極高,由于唐代國策開明、外交活躍和藝術氛圍自由,蠟染對國外尤其日本影響頗大。
宋代蠟染工藝開始衰退,但在南洋各地(爪哇、蘇門答臘島等)卻異常流行,直到今天,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人平時的衣物仍幾乎全用蠟染布料制造。
在我國廣西、云南、貴州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方,古老的蠟染工藝被世代流傳。圖案精致、色調古雅、獨樹一幟的蠟染,常被用于服飾和各式樣的生活實用品,或用蠟染產品裝飾房屋,2018 年,蠟染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tǒng)工藝振興名錄。
蠟染是先將蠟、油等熬制,后用特制的蠟刀蘸取熔蠟在布面上繪出花紋,用植物靛藍浸染后,去除面料的蠟,得到帶有白底藍花或藍底白花精美花紋的面料。浸染過程中蠟在變干后會收縮,表面形成裂紋,染液少量浸入裂紋處,便可讓布面呈現(xiàn)特殊的“冰裂紋”,如瓷釉“開片”的藝術效果,有很強的視覺美感魅力。
1.2.2 扎染工藝
在我國,扎染秦漢始有之,現(xiàn)存最早的扎染制品出土于新疆地區(qū)。東晉時扎花技法成熟。當時的圖案有蝴蝶、海棠等,非常豐富[5]。
南北朝時,婦女穿著的服裝多用扎染技藝所做。到唐代,扎染紡織品普遍流行,這一時期,扎染技術也隨著開放的外交傳入日本等國。北宋時,扎染產品主要在中原和北方地區(qū)流行。明清以后,云南白族地區(qū)的染織技藝已達很高水平,到處都是以家庭為獨立單位的手工作坊,是當?shù)卦局行?。白族扎染、四川自貢扎染早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扎染包括“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它通過線繩、夾板等對織物進行捆綁、扎縫,形成扎花,以便防染,后入染缸染色,被扎結和未扎結的地方形成顏色對比。扎花的技法有上百種,每個地區(qū)又各有特色和獨門絕技。
扎染的花紋暈色豐富、變化自然,由于人工縫制總不免有偏差,因此每一朵扎花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藝術效果和情懷,恰好是刻板的機械印染不能做到的。
1.2.3 夾染工藝
夾纈,始于秦漢,盛行于唐宋,是中國最古老的印染藝術之一。尤其在唐朝,因其顏色豐富,極為盛行,曾被當作國禮贈送給各國使節(jié)。唐代夾纈是在兩塊等大木版上雕刻相同的紋樣,后將布料對折放入兩塊版間,染液浸入版的雕空處,形成對稱花紋。明朝以后,這門工藝及木版的制作樣式逐漸失傳。用植物靛藍染出的藍夾纈在我國有千年歷史,是我國雕版印染印刷的源頭,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
夾染工藝中,染液難以滲入夾板間的狹小縫隙,進而產生花紋,所以,花版的質量是夾染效果的關鍵。其特點是可以重復使用一套花版,能大批量生產同款花紋的布料,印染效率高,圖案統(tǒng)一。
1.2.4 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也稱“灰纈”,我國在北朝時期就已成熟掌握這種工藝。在宋朝,藍印花布就是“藥斑布”,明清時期,民間廣泛使用藥斑布,我們現(xiàn)在傳承的藍印花布,是宋代“藥斑布”和明代“澆花布”結合影響下的產物[7]。上個世紀,隨著大機器生產,這種工藝一度遭遇滅絕的危險,如今其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中,江蘇南通的藍印花布最具代表性。
印花一般分為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兩種。工藝流程為:先刻紙為版,將鏤空的花版鋪在白布上,用刮漿的木板把防染物質(常用黃豆粉和石灰粉)刮入花紋鏤空之處,等布面晾干后,放入植物靛藍染液中,然后取出、氧化,這個過程一般重復6至8 次,才能保證染出的藍色古樸幽雅。染后的布料晾干,刮掉表面的防染漿粉后再清洗一次,就會顯現(xiàn)藍白相間的花紋。藍印花布的圖案寓意吉祥,被平民百姓們喜聞樂見。
廣義的藍印花布包括蠟染、扎染、夾染和灰染,即它是上述四種藍染技藝的統(tǒng)稱,雖然防染方法不一,但都是用植物靛藍染制出藍白相間的花紋。狹義的藍印花布就指上述一種[8]。
1.2.5 牛仔布
牛仔布是一種密度高、粗厚的斜紋棉布,顏色有深有淺,分靛藍色和淺灰色,又名靛藍勞動布。目前市面上的牛仔布多為合成靛藍染色,但由于人們環(huán)保和健康的需求,許多牛仔布逐漸使用植物靛藍進行染色。
古法染色工藝主要為直接染色和還原染色。其中,直接染色法包括搓染和浸染,還原染色法包括天然發(fā)酵還原和人工發(fā)酵還原染色。
2.1.1 直接染色法(即浸搓染色法)
將纖維制品和藍草葉一起在石板或其他牢固堅硬的介質上揉搓,讓汁液均勻地浸透纖維,然后水洗、擰干、通風、晾曬,是最原始的搓染法。使用搓染法很容易擦傷纖維表面,導致染色質量低,不適合染制絲或毛。浸染法是將新鮮藍草葉放在容器內碾壓碎,入冷水浸泡,將漂浮的葉渣去除后,把纖維染色、水洗、晾曬,可獲得較均勻的染色效果,逐漸取代了搓染法。
直接染色法的制靛原理在于:新鮮的藍草葉中含有靛甙(一種吲哚酚和葡萄糖縮合形成的物質),藍草入水后靛甙發(fā)生酶解,分離出吲哚酚和葡萄糖,吲哚酚能上色纖維,已染色的纖維在被拿出后,其表面與氧氣接觸,使吲哚酚發(fā)生雙分子的縮合,又變成不溶于水的靛藍。
2.1.2 還原染色法
(1)天然發(fā)酵還原染色
用過一次的藍草染液,經長時間放置,底部會生成藍色的沉淀物質,這種物質能被發(fā)酵進而上染纖維,古人通過長期觀察這種現(xiàn)象,最終總結歸納出了通過天然發(fā)酵——制取靛藍——進行染色的技術。文字記載最早可見于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這種天然發(fā)酵還原制靛的操作,至今還在被云南、貴州等地沿用,區(qū)別在于浸泡藍草的時間和石灰的用量。其實,早在文字記載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這種制靛技術,當時社會生產力提升,紡織業(yè)發(fā)展和染色需求增加,促進了這種技術的應用和推廣。荀子所言“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說明了當時制靛染色技術的進步,及直接染色和天然發(fā)酵還原染色交替使用的情況。
這種方法的制靛原理為:染液在發(fā)酵時變?yōu)閴A性,不溶性靛藍被還原成了可溶性靛白(一種隱色體鈉鹽,呈黃色),靛白比吲哚酚更容易直接上染棉、麻、絲、毛織物,也可以在織物氧化后,重新恢復成不溶性靛藍得深藍色,所以植物靛藍染色的布料具有很強的耐水洗性,也不易掉色。
(2)人工發(fā)酵還原染色
天然發(fā)酵染色依靠的是藍草葉子自身攜帶或隨意捕捉空氣中的微生物,為了還原充分,需要長時間等待,且有很強的不可控性。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智慧的勞動人民又發(fā)現(xiàn)了米酒或酒糟可以起到發(fā)酵還原染液的作用。
1850 年,西德的巴斯公司(BASF)首先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合成靛藍,1880 年,德國的拜爾(Barer)個人合成了靛藍,1901 年,德國波思發(fā)明的士林藍染料非常適合對現(xiàn)代工業(yè)化坯布染色。合成靛藍的發(fā)展與應用一瀉千里,很快就以上色快、成本低、產量豐富等優(yōu)越性取代了植物靛藍,被大量應用在染色中。
現(xiàn)代藍染工藝中使用最早、最多的便是通過燒堿保險粉法對植物靛藍進行還原,不僅還原速度快,且操作簡單。保險粉還原法原理為:在堿性溶液中,還原劑可以把靛藍轉變成可溶性的隱色體鈉鹽,呈黃色,然后上染織物、清洗,經氧化又再次恢復為不溶性靛藍吸附在織物上。過程中,起作用的是還原劑中的電子,它會產生還原電位,將染料分子還原成可溶性的隱色體。
植物靛藍的還原需要一定條件:還原電位一般在-780~-750 mV,溫度25~28 ℃,pH 值為11 左右,還原時間視情況而定,染液變?yōu)槌吻妩S綠色即可。
3.1.1 文化層面
植物藍染作為一門古老又傳統(tǒng)的工藝,曾遍布歐亞、美洲和非洲,是具有全球性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原生態(tài)的手工藝也是一代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藍染過程繁瑣、耗時耗力,藍染之藍是手藝人用日復一日的堅持、隱忍,收獲的最純粹、最寧靜的藍。藍染中蘊含的多樣文化與工匠技藝,既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物質載體,也是一方人的集體記憶,心尖的那一抹藍是人們對生活的認知與態(tài)度,也是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寄托。
3.1.2 美學層面
藍染之美,美在顏色。植物靛藍染出的顏色彩度不高,明度在紫和綠之間,既是一種鋪墊色,也是一種最容易和其他色彩搭配的顏色。雖然只用一種藍染色,卻因溫度、氧化程度等外在因素形成無窮變化,染出層次豐富、深淺各異的藍,有不可預測之美,每一款染出的藍都是獨一無二的。
藍染之美,美在人心。藍染工匠每日收工之時,都會仔細根據(jù)當天的酸堿度、溫度、濕度等給染水加入靛藍,日復一日的悉心照料,配方、手法都已爛熟于心,代代傳承留住了手藝,也留住了家族守護的根基。
藍染之美,美在意境。藍色在心理學具有沉穩(wěn)、鎮(zhèn)定的作用,質樸、原生態(tài)的藍色織物帶有染料的氣味和醇香,不矯飾,不做作,讓人心境沉醉,回味無窮。
以藍染工藝為主的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并不多,代表性的是藝術家兼設計師林芳璐,其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產品設計專業(yè),2014 年,她用白族扎染技藝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畢業(yè)作品。之后,出于對扎染的熱愛和癡迷,林芳璐多次往返大理搜集資料、進行實地調研。在與當?shù)厥止そ橙藢W習的過程中,她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感受扎染,感受它美的姿態(tài)[9]。
林芳璐最感興趣的是扎染未拆開時的肌理狀態(tài),她對白族扎染中的50 多種立體花紋做了大量研究,通過總結傳統(tǒng)扎花縫法,創(chuàng)作出了具有現(xiàn)代氣息的抽象構成紋樣,按照這些抽象構成紋樣,再扎出立體形態(tài),用于藝術裝置創(chuàng)作。她的作品中有對默默堅守藍染手藝的云南白族當?shù)乩掀牌艂儫o奈又復雜的感情,通過不停的勞作,創(chuàng)作大體量的作品,她也想傳達一種時間概念。林芳璐曾說“從板藍根中制取的靛藍染料在天然染料中固色最佳,即使在大理,現(xiàn)在做純天然染料的都不多了?!?/p>
通過將藝術元素、藝術概念融入到產品設計中,林芳璐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實在的、藝術生活的可能性,在傳統(tǒng)與當代的碰撞中,藍染藝術的原始生命力被完美詮釋,藝術與設計被完美融合,這不僅從物質層面提高了當代人的生活審美需求,更從精神層面打開了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之門。她的藝術裝置濃縮了時間和匠心,其藝術作品的龐大體量與細密層疊的扎花形成對比,讓人從中感受最純粹的手作之美和最堅韌的女性力量。
3.1.3 環(huán)保層面
隨著日常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健康、環(huán)保、綠色的消費需求反映在方方面面,天然染料正是因其對人體、對環(huán)境無公害的特點重新受到關注,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時代選擇。而一些化學染料如苯胺染料,由于染色后會在織物上形成名為芳胺的致癌物質,成為世界上最早被禁用的染料。在活性染料中,個別品種也含有少量芳胺成分,一些硫化染料會在染色時釋放毒性,污染環(huán)境的同時可致死亡。
3.1.4 經濟層面
藍染不僅環(huán)保性優(yōu)越還很實用,滲入纖維中的染料可以讓面料更結實耐磨,具有防蟲除臭,抑制皮膚病,有效防止紫外線,清熱消炎等保健功效,因此可以大量應用在嬰幼兒服飾的染色、功能性內衣、防紫外線服、牛仔裝的設計等多個與健康領域相關的方面,進而擴大其藥用價值。另外,其與傳統(tǒng)扎染、蠟染、藍印花布等染色技法結合起來,通過多次套染與復染,可得到層次豐富的藍色與獨特、不可復制的藝術效果,因此,藍染也可以大量應用于家紡產品、文創(chuàng)產品、裝飾性用品等的設計中,及一些高級成衣定制、奢飾品的開發(fā)中。今天,一些熱愛藍染的青年藝術家們通過更當代視角的藝術創(chuàng)作將藍染魅力展現(xiàn)給全世界,也為藍染開拓了新的潛力市場。
3.1.5 社會層面
如今在貴州、云南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方,人們仍在堅持用純手工染布的方式,對她們而言,藍染融入生命,正是由于生存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藍染藝術中蘊含著少數(shù)民族獨特的人文情懷、思考方式、心理及價值導向,體現(xiàn)了族群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淳樸的品格和審美需求,這些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尊重并悉心保護這些文化瑰寶,有利于新時代發(fā)展的民族平等、社會穩(wěn)定、共同繁榮。
目前,植物靛藍染色工藝主要存在工藝繁瑣,經驗為先;口頭相傳,文字記載不詳;封閉思想,家族傳承的問題。古法靛藍染色還原時間長,一次制靛量較多,對勞動力要求較高,多為成年男子主導操作。只有經驗豐富的藍染匠人才能練得一副好眼力,使染出織物成色均勻,古樸素雅。這些限制了藍染傳承人的培養(yǎng),或使培養(yǎng)周期過長,不利于吸引年輕人駐留。藍染匠人的寶貴經驗多在日常交流談話中傳授,缺少具體的文字記錄或整理,使得技藝傳承鮮有具體參考憑證,容易發(fā)生根源性錯誤。
未來古法染色工藝可以利用當?shù)卣C布相關福利政策,吸引外來年輕人才返鄉(xiāng)落戶;建立藍染藝術研究所、博物館,對靛藍染色方法進行古籍整理并出版;研發(fā)新型面料,研究藍染在新型面料上的染色方法;走訪藍染作坊,將當?shù)噩F(xiàn)有藍染技法整理,建立數(shù)據(jù)庫等創(chuàng)新方式,多方合力共同促進其傳承發(fā)展。
關于現(xiàn)代藍染工藝的創(chuàng)新,一類是設備更新,一類是染色方法更新,染色方法的更新又分三種,一是植物靛藍采用更清潔高效的現(xiàn)代還原方法;二是通過改變織物性質或研發(fā)新的纖維面料,使植物靛藍更好上色;三是對增強合成靛藍環(huán)保性、可降解性等的探索。
葡萄糖是一種多羥基醛,在水中呈開鏈結構,其在合適的條件下會將靛藍還原為隱色體,上染織物。相比傳統(tǒng)的保險粉還原工藝,用葡萄糖還原植物靛藍,上染棉織物的色牢度良好,也不會產生廢水污染,是一種比較環(huán)保的還原工藝。
用陽離子對棉纖維改性后,植物靛藍在棉纖維上的染色性能和色牢固度都有很大提升。改性后的棉織物上色效率提升,可節(jié)約染料用量,減少廢水排放。
經研究人員研究,基因改造的細菌可以生產靛藍,雖然這種方法目前還未應用于工業(yè)生產,但它提供了一種可替代當前化學生產靛藍的可持續(xù)環(huán)保的方法。
古語言:“萬物靜默無鳴,草木皆有心卻無語?!睂鹘y(tǒng)草木染色藝術的研究,尤其是對藍染的深入研究,對傳承發(fā)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保持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有重要意義,對于探索新時代下傳統(tǒng)與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新結合方式也具有實驗和借鑒價值。隨著中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及文化軟實力的顯著增強,未來將有更多基于中國傳統(tǒng)技藝底蘊的、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美學資源的優(yōu)秀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在國際舞臺綻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