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希虎
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根據(jù)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發(fā)展的要求,積極轉變語文閱讀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诖?,文章提出了新課程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新課程;閱讀教學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初中生要不斷獲取豐富的知識,并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同時,教師也要幫助學生在閱讀學習中不斷提升自主閱讀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讀懂語文文章內容、分析段落大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語文語感和閱讀技巧,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創(chuàng)設豐富的閱讀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僅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詞匯儲備量為主,忽略了對學生情感價值和語文技能的培養(yǎng)。在當前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選擇的文本材料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注重高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教師要突破初中閱讀教學課堂的局限,創(chuàng)設豐富的閱讀情境,活躍課堂的閱讀氛圍,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加有趣。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教材”)七年級下冊《偉大的悲劇》這篇課文時,除了要讓學生體會“偉大的悲劇”這一標題的含義,還要讓學生領會人類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的悲壯美,進而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表達感想。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如播放南極的相關視頻,引導學生思考視頻的主要內容。在這一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有的學生在觀看后回答:這一段視頻主要介紹了地球的最南端——南極的風光;有的學生向其他學生分享:南極被人們稱為第七大陸,是地球上唯一沒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陸,氣候十分寒冷。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始終堅持探索未知的精神,選擇主動探索未知領域,意圖征服自然,即便是環(huán)境惡劣的南極,科學家們也始終堅持挑戰(zhàn)自我、推動科學發(fā)展的精神進行積極探索。接下來,大家一起跟著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筆記,看一看“偉大的悲劇”是如何誕生的。接下來,學生需要速讀課文,厘清具體故事情節(jié),了解本文節(jié)選了斯科特一行探險家在南極開展的探險,最后因各種事故絕望而歸,甚至悲壯覆滅的故事。
二、精心設置啟發(fā)問題,發(fā)展學生的辯證思維
初中階段的閱讀內容對于學生來說較為冗雜和枯燥,加之課程改革教學目標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教師要精心設置閱讀教學的問題。通過不同的問題,啟發(fā)學生的閱讀思維,引導學生體會閱讀語篇的語言結構形式,進而在閱讀語篇深層內涵的過程中掌握閱讀技巧,厘清閱讀思維。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葉圣陶先生二三事》這篇課文時,學生要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葉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質,并且能積極表達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想法。通過初步朗讀課文,學生了解到文章主要是講葉圣陶先生的日常生活瑣事。教師根據(jù)文章大意設置不同層次的閱讀問題,如“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文章主要寫了葉圣陶先生哪些方面的特點?”……,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質疑精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探討活動,引導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并在得到其他學生的反饋后完善對問題的回答。在學生組內探討的過程中,教師要留意小組內較為活躍的學生,并讓其多帶動其他學生表達,以促進整個小組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使學生頭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發(fā)展辯證思維。
三、開展個性化閱讀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初中語文閱讀課堂并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教師要和學生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在互動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展個性化活動,適當結合語篇泛讀和精讀的閱讀技巧,讓學生在教師設置的個性化活動中,主動探究文本內涵,提升自主探究能力,進一步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這篇課文時,教師帶領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概括蘇州園林的特征。首先,教師呈現(xiàn)有關“中國建筑”的視頻,讓學生初步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與杰出的創(chuàng)造力,感知我國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隨著鏡頭的推移,學生關注到了蘇州園林這一建筑,此時教師自然地將學生的注意力過渡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先自主探究、初步感知,根據(jù)個人理解厘清這篇課文的閱讀思路。學生回答:課文主要說明了蘇州園林的整體特征,然后具體展示了蘇州園林的藝術美,最后抒發(fā)了作者對蘇州園林的贊美之情,進而總結全文。在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框架和內容后,教師為學生提供幾張?zhí)K州園林的圖片,讓學生根據(jù)課文的說明順序介紹蘇州園林。在這一活動中,學生能夠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決定先從游覽者的角度去概括蘇州園林的特點,分別從亭臺軒榭、花草樹木,以及遠、近景這三個方面去展現(xiàn)蘇州園林的構造。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的機會,讓其在表達的過程中深入體會蘇州園林的特色。
四、適當延伸課外知識,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課外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深化對文本內容的學習,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因此,教師要立足語文教材的層次結構,在課外知識的輔助下幫助學生進一步解讀文本的相關信息,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學生也能夠在課外知識的幫助下,有效提高課內外閱讀的效率。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上冊《寓言四則》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整體感知閱讀文本內容,把握寓言故事傳遞的啟示。首先,教師通過導入“寓言故事”這一議題,激起學生已有的寓言故事知識儲備,與學生討論閱讀過的寓言故事。其次,教師讓學生自行閱讀《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穿井得一人》和《杞人憂天》這四則寓言故事,并通過提煉信息,了解故事發(fā)展,體會故事啟示三個主要閱讀步驟,完成對閱讀文本信息的梳理。最后,教師介紹寓言的概念,即寓言一般比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予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教師進而向學生提出閱讀文本問題,讓學生對寓言故事的三個基本要素,即故事、寓意和寓示進行探索,進一步細化閱讀文本的主要信息,深刻體會這四則寓言的主要議題,并得出寓言故事給人的啟示。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提出疑惑,如怎樣利用寫作技巧編寫一則寓言故事?教師要及時給予解答,利用寓言故事的模板深刻分析如何編寫寓言故事,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結束語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增強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同時關注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發(fā)展,積極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關注當下文化生活,積極提高個人閱讀水平。學生也要能積極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再創(chuàng)造,把握語文閱讀的思路,逐步提升語文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葉志林.改變教師教學行為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究[J].現(xiàn)代教學,2020(9).
[2]張國君.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初探[J].教育革新,2013(8).
[3]李鎖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翻轉課堂”的實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10).
[4]馬樹霞.群文閱讀——初中語文構建課內外一體化閱讀策略的思考[J].考試周刊,2020(4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