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畫
我現在吃東西,就吃一個好奇。
早春時,在網上看到一個小吃,紅通通,水晶一般,名字特新鮮,叫榅桲兒。
這是什么東西?我平生第一次看見“榅桲”二字,不知該怎么讀。用“讀半邊”的土方法,蒙對了拼音,打出“榅桲”百度一查,說是一種薔薇科植物,果子長得像梨又像蘋果,和我見到的紅通通水晶一般的東西看似并不是一回事。
榅桲兒到底是什么?我很好奇,于是買了一盒驗證。
收到榅桲兒,見包裝盒上印了一行字:“老北京著名小吃。老舍、梁實秋、趙珩等名人筆下所珍愛的美食?!绷r就激動起來,享受的不是滋味,而是欣喜的過程。我們愛上某樣東西,有時真是跟著名人切入的。就像魯迅和弟弟周作人去日本留學,兩人就曾一起追捧過夏目漱石愛吃的點心。
榅桲兒其實是水晶山楂。一顆顆去籽山楂臥在果凍似的紅色果膠里,晶瑩透明,口水“嗞”一下就滲透出來。吃了一勺,酸酸甜甜,清涼爽口。這道小食,傳說是慈禧太后“作”出來的。有一天,吃膩了山珍海味的慈禧太后,點名要吃山楂解膩,宮里人不敢怠慢,立即動手研究,最終制作出水晶山楂。慈禧吃得開心,于是御賜親封榅桲兒。榅桲兒,即為滿語山楂的音譯——原來,榅桲兒同榅桲確實是兩碼事。榅桲兒是水晶山楂,榅桲則是另外一種植物。
前些日子,我去北京出差,特地跑到東四胡同追捧慈禧太后發(fā)明的菊花鍋。店內的菜單極富北京特色,用的都是北京土話,非常有趣,比如拔份兒的羊肉、念央兒的鮮雜、不老少的時蔬、砸窯兒的主食、見天兒響的料碟兒、真真兒的北京小吃……我當時點了一些涮菊花鍋的食材,還隨性點了份真真兒的北京小吃:京糕梨絲。
待到京糕梨絲端上桌時,我還沒意識到什么。吃了兩口,我驚喜地叫出聲來,這不就是梁實秋筆下的“榅桲拌梨絲”嘛。梁實秋在散文《饞》里提到一位親戚,于一個風雪黃昏,買了四只鴨梨回家。其父親啃了半只梨后放下來,披衣戴帽,拿著小碗,沖出門外。一小時后,碗里裝著榅桲兒回家了,原來父親是想吃“榅桲拌梨絲”這道風味菜。雪夜沖出家門去買菜,可想而知這道菜味美如何了。而我無意間點了道名人筆下的菜,自然而然,又興奮起來。
其實,如今物質豐富,“榅桲拌梨絲”未見得有多好吃。不過,我吃的時候聯(lián)想起梁實秋,又重溫了一番榅桲兒時光,面前的這道京糕梨絲就變得真的好吃了。
實際上,現在誰還差一口吃呢?我之所以汲汲不懈追求著吃,無非是想保持一顆好奇之心;不斷嘗新,乃是想為平淡生活加一塊糖。
編輯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