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興隆洼遺址的發(fā)現、發(fā)掘與研究歷程

2022-04-19 13:55邵國田

摘 要:本文回顧了興隆洼文化的命名地——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鄉(xiāng)興隆洼遺址從調查發(fā)現,到發(fā)掘,再到研究的四十年歷程,概述了幾代考古人為這一東北地區(qū)重要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考古學文化的探索所付出的艱辛和取得的重要學術成果,歸納為:興隆洼文化的文化譜系、聚落形態(tài)、旱作農業(yè)、宗教信仰、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步中的作用等。興隆洼遺址的考古發(fā)掘能評上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就說明了它在中國考古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關鍵詞:興隆洼文化;興隆洼遺址;考古大發(fā)現

中圖分類號:K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2)03-0010-10

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的評選活動牽動著每一位考古人的心,尤其是參與其中的人們更是高度關注。預選時內蒙古有5項,其中我親歷調查和發(fā)掘的就有2項——興隆洼遺址和大甸子遺址。這2項也曾入選由《考古》雜志社于2001年初組織舉辦的“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fā)現”的評選,興隆洼遺址的發(fā)掘被列為第14項,大甸子遺址的發(fā)掘被列為第41項。{1}本次最后的評選萃取出興隆洼遺址,對大甸子遺址的落選還是感到惋惜,因為這處遺址和墓地從發(fā)現到發(fā)掘再到整理,我經歷了全過程。為興隆洼遺址在最后評選中萃取感到高興。內蒙古共入選3項中就有敖漢旗1項,這是家鄉(xiāng)的一種榮譽,也引發(fā)了我對這處遺址發(fā)現和發(fā)掘過程的回憶。雖已過了幾十年,所經歷的田野調查和發(fā)掘的往事仍歷歷在目。

對于興隆洼遺址的調查和發(fā)掘以前曾寫了一篇小文發(fā)表,但不夠精細。{2}此文是在原來小文的基礎上有所增減,從調查發(fā)現、考古發(fā)掘和探索研究這三個方面加以概括,并以此祝賀興隆洼遺址的入選。

一、發(fā)現

楊虎先生執(zhí)筆編寫并發(fā)表在1985年《考古》第10期的《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發(fā)掘簡報》中首次提出了“興隆洼文化”這一命名,也是向學術界宣布這一新石器中期的新的考古學文化的發(fā)現?!逗唸蟆烽_篇即簡要介紹了對這處遺址的調查經過:“1982年秋冬,敖漢旗文化館和我隊(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筆者注)于該旗東南部進行文物考古普查時,發(fā)現在興隆洼遺址上散布一種厚胎夾砂陶罐及陶缽等殘片,其中飾有壓印復合紋飾,不同于已知考古學文化的同類陶器?!眥3}在《簡報》的結語中寫道:“以興隆洼文化遺址為代表的遺存,既有特征鮮明的器物群,有一定的分布面,又有一定的存在時期,具備了考古學文化定名的基本條件,可稱作興隆洼文化。在普查中,我們和敖漢旗文化館邵國田同志認為,興隆洼遺存代表一種新的考古文化。”{4}

上述所提的敖漢旗文化館和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于該旗東南部文物考古普查即指全國進行的第二次文物普查。敖漢旗的工作起始時間為1981年10月1日至1988年8月,共歷時8年,分8期進行。興隆洼遺址和趙寶溝遺址發(fā)現于第2期,即1982年10月2日至12月22日,共普查敖漢旗東南位于牤牛河源頭的王家營子、大甸子、寶國吐三個鄉(xiāng)。調查完寶國吐鄉(xiāng)已到了12月初,又開往教來河流域的豐收鄉(xiāng),發(fā)現了趙寶溝遺址,填補了興隆洼文化與紅山文化之間缺環(huán)。

這兩處遺址發(fā)現至今也40年了。代表著兩種新發(fā)現的考古學文化是如何在諸多遺址中區(qū)分出來的呢?在田野調查中能夠分辨出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須找到與已知的文化不相同的標本或文化性質單純的遺址,并有一定的空間分布,就基本上可以確定。興隆洼文化的遺存最先應該是在興隆溝遺址發(fā)現的,即1982年春內蒙古文物工作隊隊長李逸友先生在寶國吐鄉(xiāng)范杖子發(fā)掘夏家店下層文化墓地時,吩咐我調查周圍遺址,我便調查了興隆溝(當地稱為鍋腔子地)遺址,采集到一些陶器和石器標本。在二期普查最后一個鄉(xiāng)——豐收鄉(xiāng)的三家村小范杖子南梁時,又見一處文化性質十分單純的興隆洼文化遺址,這里與寶國吐的興隆洼、興隆溝分屬遼河和凌河的兩條流域,即說明有更廣泛的空間分布,命名一種新文化的要素已具備。在二期普查的第一個鄉(xiāng)——王家營子鄉(xiāng)時,我和楊虎同在一個調查組,共同認識這是種新的文化,在調查柳樹行子北山坡至西臺遺址的一群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上,采集到興隆洼文化陶片時,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到豐收鄉(xiāng)范杖子遺址得以確認,認識這支考古學文化前后經歷一個半月的時間。

20世紀30年代因發(fā)掘紅山后遺址所獲取的那些材料,于1954年命名“紅山文化”是遼西地區(qū)第一支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5}又過了30年,到20世紀60年代初,由于發(fā)掘了巴林左旗富河溝的遺址,命名了“富河文化”。{6}因此遼西便有兩種青銅文化和兩種新石器時代文化。再過10年即1973年,為配合沙通鐵路建設所進行的沿線考古調查發(fā)掘中,確認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即“小河沿文化”,{7}填補了紅山文化與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一個缺環(huán)。但學者們的總體印象仍然是:“經近年的田野考察得知,盡管這個地區(qū),今天所見到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分布得比較稀疏,遺物(主要是陶器)數量較少,文化層較薄,但仍可找到相當數量的有原生堆積的遺址的印象?!眥8}

我們回看20世紀80-90年代的有限幾篇調查和發(fā)掘報告及文物圖錄,多見有興隆洼文化的文化遺存,如典型的鋤形石器,最早見于富河溝的發(fā)掘簡報中,{9}也見于20世紀70年代出版的內蒙古文物圖錄中。后來,我們在編輯巴林左旗博物館館藏文物圖錄時,才將這種特征明顯的石器歸到興隆洼文化。{10}1974年在奈曼旗大沁他拉遺址采集的陶片中,標本W5:01即是從口到腹分別飾以“不規(guī)整的橫線劃紋,頸部有用手指捺出的兩排凹圓點紋,以下腹部飾連續(xù)折弧線篦紋?!眥11}壁厚、圓唇外侈、夾砂紅褐陶,從陶質陶色到三段式的紋飾,都具有興隆洼文化晚期陶器的特征。

另一處較為典型的含有興隆洼文化遺存的遺址便是巴林右旗那日斯臺遺址。這處遺址于1980年秋由巴林右旗博物館調查發(fā)現,“所采集的陶器中,有大量的夾砂灰褐之字紋陶器,泥質彩陶器。它們的紋飾及器形,都同赤峰紅山后遺址發(fā)現的十分接近……因此,那日斯臺遺址應屬于紅山文化遺存。”{12}其實,無論陶器還是石器,均含有部分典型的興隆洼文化遺存,與紅山后遺址的陶器與石器有顯著的區(qū)別。故可以推斷,那日斯臺遺址是至少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疊壓在一起的遺址。

其實,最早的興隆洼文化遺存見于巴林左旗的金龜山遺址。在1961年、1962年局部發(fā)掘中,“分兩期,其中一期相當于興隆洼文化?!眥13}還有一些調查另見有興隆洼文化遺存,但未能及時地公布新材料,除前述的興隆溝遺址外。還見于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市松山區(qū)昭蘇河的調查,“1980年9月在赤峰昭蘇河上游左岸大五十家子遺址采集到夾砂陶罐,上有壓印復合紋飾。蘇赫同志和我們(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筆者注)都認識到,這為探索昭烏達盟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文化提出了值得注意的新線索。”{14}

敖漢旗文物普查中發(fā)現第一個史前文化就是興隆洼文化。有了這些認識后,對這一文化遺址的分布規(guī)律也逐漸在實踐踏查中進一步得以總結和提升,如有成群分布現象,每一群往往有一處中心的大遺址,而且是兩連或三連體的遺址,如興隆洼遺址相對的是河北岸的老礦申遺址以及東部的小束龍溝遺址。興隆溝遺址則分相連的三個區(qū)。北城子是在同一臺地南北相鄰雙連體遺址,面積超出興隆洼遺址約2萬平方米。{15}在敖漢旗全境8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幾條河流的兩岸均發(fā)現了興隆洼文化遺址。收錄于《中國文物地圖集·內蒙古自治區(qū)分冊》中有61處。{16}后經補查和復查,至1998年春對全旗的興隆洼文化遺址測繪時,已達到72處。{17}

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發(fā)現興隆洼文化的遺址還有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查海遺址,{18}與興隆洼遺址處在同一條河的流域上。在第二次文物普查中發(fā)現一小群共3處,其中查海遺址面積2萬平方米。

赤峰市除敖漢旗以外的其余11個旗(縣、區(qū))在第二次文物普查中,有8個旗(縣)調查發(fā)現了42處遺址,其中巴林右旗最多。{19}兩區(qū)和一旗一縣未見興隆洼文化遺址,有的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得以補查,如在寧城縣小黑石考古發(fā)掘夏家店上層文化墓地時,便見有興隆洼文化的遺址分布。阿魯科爾沁旗在興隆洼文化遺址采集到數件十分珍貴的制玉工具等標本。{20}

二、發(fā)掘

對于興隆洼遺址的發(fā)掘最先是1983年的秋后的第一次試掘,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的楊虎先生主持。這一年在敖漢旗由考古所內蒙古工作隊主持發(fā)掘的有三個地點,即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墓地、柳樹行子河南墓地和興隆洼遺址。試掘時在興隆洼遺址的A區(qū)僅“發(fā)掘880平方米,內有7間房址,3個灰坑和一段圍溝?!眥21}圍溝屬于紅山文化,打破了興隆洼文化的堆積層,這便找到了興隆洼文化早于紅山文化的地層關系。

發(fā)掘興隆洼遺址時正是秋翻地,地表顯現的片片灰土更加清晰,下面就是座座房址,揭開表土后,就找房址的四邊。清理完一座房址,再挖別的房址就有一定的經驗,知道這種文化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建筑。

興隆洼遺址自1983年始至1993年止,先后進行了6次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將環(huán)壕內的房址、灰坑全部揭露,并清理部分環(huán)壕和寨門。清理房址共184座,含環(huán)壕外的20余座,灰坑462個,居室墓30余座,弄清了環(huán)壕的形狀結構。

1984年夏秋兩季第2次發(fā)掘的是1號遺址的Ⅱ區(qū)東部,共清理半地穴房址30余間,灰坑140余個和一段環(huán)壕。還在隔溝相望的興隆洼文化老礦申遺址清理了3間半地穴房址。{22}

1985年9-10月,進行興隆洼遺址的第3次考古發(fā)掘,發(fā)掘屬于興隆洼文化的房址17座,同時還發(fā)現了一處打破興隆洼聚落址圍壕的紅山文化房址,這再次證明此處的興隆洼文化早于紅山文化??脊潘鶎嶒炇覍εd隆洼文化119號房址所采集的木炭做C14年代測定,分別為距今7240±95年和7470±80年。經過三次發(fā)掘,揭露面積達13000平方米,相當于該聚落面積的三分之一。{23}

1986年9-10月進行興隆洼遺址的第4次發(fā)掘。共發(fā)掘11座房址,兩段聚落圍壕。在西北的最高點挖到圍壕的斷開處,疑為“門”。{24}

1992-1993年夏秋之際,興隆洼遺址迎來了第5次和第6次發(fā)掘,因為吉林大學考古系的師生參加,發(fā)掘面積增大,重要的是發(fā)現了居室墓,以及居室墓主所佩戴的玉器。還發(fā)現了蚌裙等服飾、人豬合葬墓。其范圍是整個聚落全部揭露。{25}

20世紀80-90年代,除興隆洼遺址外還有三處興隆洼文化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分別是:

1.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查海遺址

此遺址于1982年5月份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fā)現,比興隆洼遺址還早發(fā)現半年多,發(fā)掘時間比興隆洼遺址晚了3年多。1987-1994年先后進行了6次發(fā)掘,揭露面積7800平方米,清理房址55間,灰坑41個,居室墓5座,中心墓地一處共10座,長達19米的石堆塑龍一處。房址無門道,石鋤形器、陶器與興隆洼遺址相當,出土的陶器塑有龍紋、蛙紋格外引人注目。學界也稱之為查海·興隆洼文化。{26}

2.內蒙古林西縣白音長汗遺址

此遺址為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fā)現。1988-1991年3次發(fā)掘,共揭露面積7257平方米,清理屬于興隆洼文化的橢圓形環(huán)壕兩條,房址59座,灰坑75個,墓葬14座。除興隆洼文化的遺跡外,還見有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的遺跡,但主要遺跡歸興隆洼文化。這里的房址有門道、梯形石器等,與興隆洼聚落有差別,故稱為興隆洼文化白音長汗類型。{27}

3.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南臺子遺址

這一遺址于1991年5-7月間由內蒙古文物考古所發(fā)掘,為一處較為完整的興隆洼文化聚落,揭露面積3100平方米,清理房址33座、灰坑11個。還有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遺存。{28}

4.21世紀初興隆溝遺址的發(fā)掘

這處遺址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發(fā)現。1998年復查并測繪共發(fā)現房址145間,分布于自東向西三個區(qū)內。{29}“2001-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發(fā)掘,其中第一地點累計揭露面積5600平方米,清理興隆洼文化房址37座,灰坑58個,居室墓28座”,出土人頭蓋骨神面紋牌、玉玦等重要遺物,并首次采集到旱作農業(yè)谷子標本。{30}

除了以上四項規(guī)模較大發(fā)掘之外,還有一些小規(guī)模的發(fā)掘,如內蒙古庫倫旗小奈林稿遺址、{31}翁牛特旗南灣子北遺址、{32}林西縣野狼溝遺址、{33}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尺營子遺址。{34}在試掘塔尺營子遺址時出有一件雕刻細膩的神像石雕件格外引人注目。南灣子北遺址的房址中心的灶址背側立有兩件一男一女石雕人像,這是繼白音長汗遺址灶址旁出土石雕人像的第二次發(fā)掘出土,且雙目嵌有蚌殼,嘴又嵌有蚌牙,更加傳神。

已發(fā)現和發(fā)掘的遺址大都在燕山以北遼西地區(qū)。近年,在天津也發(fā)掘了薊縣青池興隆洼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屬典型的興隆洼文化,還出土一件黑色細石人頭像,發(fā)掘者認為是“興隆洼文化東寨類型”,此遺址分了三個年代組,其中的第一組為興隆洼文化東寨類型,第三組為趙寶溝文化西寨類型,只有青池二期屬于本地類型。{35}

各地博物館零星調查和收藏興隆洼文化的玉、石藝術品。

1.敖漢旗博物館在1982年調查興隆洼遺址采集石雕人像1件,發(fā)現于該遺址的一座房址上,地點明確,是第一件能夠確認的興隆洼文化石雕藝術品。{36}

該館還收藏4件興隆洼文化的玉器,玉錛1件,2001年采集于興隆溝遺址。匕形黃玉器1件,1976年在大甸子鄉(xiāng)旺興溝征集。青黃玉玦1件,1986年王家營子鄉(xiāng)水泉出土。玉蟬1件,1979年征集于薩力巴鄉(xiāng)烏蘭召村。{37}

2.巴林右旗博物館所藏的興隆洼遺物,除那日斯臺遺址外,還有幾處遺址出土了興隆洼文化的玉器和石雕人頭像,較集中的有洪格力圖出玉玦8件、石人頭像2件,{38}錫本色楞墓葬出土玉玦1件、玉匕2件,{39}巴日圖、{40}蘇達勒{41}也出玉玦、匕形器及人面像等。還有旗公安局移交的兩件面像中1件為神人面像,{42}1件與塔尺營子出土的神人紋石雕件非常相似,故將其歸入興隆洼文化。{43}

3.赤峰市博物館收藏興隆洼文化玉玦2件,匕形玉器1件,刻“人”字紋角形石杯1件。{44}其中有2件出土于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遺址,這處遺址的面積較大,地表散布遺物豐富。{45}該館還有一件玉蟬也應屬于興隆洼文化,{46}其整體形態(tài)和白音長汗遺址第7號墓出土的玉蟬相似,{47}更接近敖漢旗那件黃玉蠶。同樣的玉蟬尚見于克什克騰旗博物館所收藏的2件和巴林右旗博物館所收藏的1件,{48}也應屬于興隆洼文化。

除了玉雕件外,尚在克什克騰旗萬合永鄉(xiāng)、宇宙地鄉(xiāng),林西縣的西門外和西山興隆洼文化遺址各出土一件興隆洼文化石雕人像,{49}均如白音長汗遺址所出土的那件石人。還散見小石杯,不一一列舉。

總之,這些保存在各館的興隆洼文化玉、石藝術品,有的僅知出土地點,不是考古發(fā)掘品。也是隨著考古發(fā)掘了有明確地層關系同型式的參考物不斷出現而明其所屬文化,這使我們從另一個側面來觀察興隆洼文化豐富的內涵,提高識別能力,更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興隆洼文化各種遺存的價值。

三、研究

興隆洼文化自1982年發(fā)現至今這40年間的發(fā)現和發(fā)掘幾乎沒有間斷,探索和研究也隨之展開,大體經歷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2年至1992年前,興隆洼遺址經過4次發(fā)掘,即遺址揭露到將近一半的面積,整個聚落的結構基本清楚。其后,又有查海和白音長汗兩處遺址的全面揭露,對興隆洼文化不同地域的不同類型分布有了廣泛的認識,興隆洼文化的主要特征逐漸全面。這一段是以興隆洼遺址發(fā)掘第一期簡報為標志的,前后大體經歷了10年時間。

第二階段,以興隆洼第5次和第6次發(fā)掘為新的啟程,全面揭露出一個完整的聚落,發(fā)現了居室墓和玉器,還有出土了蚌裙,人豬合葬墓。查海遺址發(fā)現有聚落中心擺塑全龍形堆,10座墓葬和部分居室墓。白音長汗發(fā)現的玉器中有動物形玉器,人面像,石人圓雕像。

第三階段,21世紀初至今,以敖漢旗興隆溝遺址的發(fā)掘為主要內容,篩選出碳化的粟和黍的籽粒,旱作農業(yè)考古成了震驚中外的事件。還在居室墓發(fā)現石人面及人頭骨神面像,男女合葬墓。白音長汗和查海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報告也相繼出版,其本身就是學術成果的集中體現,也為這支考古學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學完整的考古文獻資料。

研究的內容大體分有如下幾個部分:

(一)興隆洼文化特征、文化譜系及源流的探索和研究

有關文化譜系探索和研究是以發(fā)表于《考古》1985年第10期的《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發(fā)掘簡報》為開啟(以下簡稱《簡報》),拉開了一場對這一新考古學文化的持久不衰探索的序幕?!逗唸蟆芬?983年發(fā)掘的7座房址為主,也引用1984年的發(fā)掘材料,遺跡選擇第2號房址,紅山文化的壕溝打破興隆洼的地層剖面。遺物分別介紹陶器、石器、骨器三種,簡明扼要,高度概括該文化的器物群的特征有別于當地已發(fā)現的史前文化。重要的在《簡報》的結語部分,共談四個問題:其一,“興隆洼遺存代表一種新的新石器文化”,即宣告興隆洼文化正式確立。其二,“興隆洼文化的年代”。其三,“興隆洼文化發(fā)現的意義”,意義有4條,其中的前兩條是:1.本地已知諸文化的源流、體系探索工作向前推進一步,也就是說興隆洼文化的發(fā)現將遼西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文化向前推進了一千余年;2.東北、內蒙古東部地區(qū)與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較早階段的文化各具特色,平行發(fā)展,各有自身的源流。

第2條的提出有這樣的背景,即20世紀70年代在黃河流域的河北省和河南省分別發(fā)現了磁山、裴李崗文化。裴李崗文化C14測定的年代約為公元前5700-4700年。有學者認為:“裴李崗文化同東北的紅山文化也有一定聯系,不過沒有同磁山遺址的聯系那么密切。紅山遺址出土的一件下腹微鼓的深腹罐同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筒形深腹很相似。裴李崗出現的篦紋在紅山也受到了較深的影響。在裴李崗和磁山沒有發(fā)現篦點紋以前,過去一直認為它是東北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征?,F在,這種紋飾由于裴李崗和磁山都相繼發(fā)現,從而找到了篦紋的淵源是中原地區(qū),這就證明東北地區(qū)和中原地區(qū)從原始社會以來,在文化上的聯系是密切的?!眥50}“裴李崗和磁山陶器上的篦點紋,也是相當突出的特點之一?!@種紋飾曾被稱為弧線紋或之字形紋,一種呈弧線,另一種呈弧線篦點,可稱為弧線紋或弧線篦點紋。一般的發(fā)現限于遼寧西部,如錦西砂鍋屯,赤峰紅山和巴林左旗富河溝門等地都有出土……這些跡象可能說明中原和東北之間,在文化上存在著必然的聯系。{51}

興隆洼遺址的發(fā)掘者則認為:“興隆洼文化的之字紋,是迄今所見最早的線性之字紋,經過進一步的發(fā)掘和研究,可能對其淵源做出切實的分析,并將有助于對其文化和地區(qū)之字紋源流的探索?!眥52}

又過了一年,興隆洼遺址發(fā)掘主持者楊虎先生發(fā)表了專論興隆洼文化的文章,分析三個問題:“其一分析該文化的內涵、特征、分布、年代;其二分析其與有關文化的共性與區(qū)別,兼論小山遺址器物群的特點,在比較中進一步揭示興隆洼文化及其他文化的特征;其三分析興隆洼文化發(fā)現的意義?!眥53}這里的小山遺址屬于趙寶溝文化。

又過了10余年即1999年,主持者再發(fā)表文章對興隆洼遺址收獲進行概括和總結,其題目便直接闡明“紅山文化源頭——興隆洼原始遺址”。{54}至此興隆洼文化在東北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中的位置更顯突出。遼西地區(qū)的六種史前文化中以敖漢旗地名命名了四種即小河西、興隆洼、趙寶溝、小河沿,加上紅山和富河兩種,遼西地區(qū)整體和系統(tǒng)的文化譜系建立起來了。

(二)興隆洼文化的聚落形態(tài)研究

興隆洼遺址有兩大特點,其一是中國迄今所知保存最完整的,其二是經過全面揭露的新石器時代聚落?!八蟹恐肪匚鞅薄獤|南方向成排分布,排列齊整。通排共有八排,每排房址數量為10-13座,夾排有三排。室內面積較大,通常每座約50-80平方米。最大的兩座房址并排位于聚落中心部位,室內面積各達140余平方米。居住區(qū)外側環(huán)繞一道橢圓形圍壕,直徑166-183米,西北側留有出入口,寬4.6米。圍壕寬約2米,現存深度0.5-1米。興隆洼一期聚落經過周密規(guī)劃,統(tǒng)一營建,其布局井然有序。”{55}正因為興隆洼聚落具備這樣的優(yōu)勢,所以成為中國史前聚落研究的引人關注的、最完美的標本之一。學者們紛紛探討,有的專題討論,有的專著中獨立成章。

郭大順先生對興隆洼聚落歸納出如下特點:{56}

1.適于采集和漁獵的聚落環(huán)境

興隆洼遺址所在地的崗地西南部,大都是在距主河川較遠,地勢較高地方而且大都是略有高差的山坡。坡地東高西低,高出坡下泉水溝20米,往東1.5千米才是牤牛河川。

2.強調群體性的聚落形態(tài)

有學者總結興隆洼文化遺址有“雙連體”的特點,但是三五成群是其特點之一,每一群有一處面積較大的中心聚落。還有的遺址分出幾個區(qū)來,反映出各區(qū)的獨立性和整個聚落的統(tǒng)一性。聚落內房屋的分布密集并排列有序,多數聚落都在外圍發(fā)現壕溝,尤以早期居多。集中分布的窖穴群,說明部分貯藏品是由聚落統(tǒng)一管理的,當然,這也間接地反映了集體分配的存在。

3.具有一定獨立性的生產和生活單元的房址形態(tài)。

(三)對興隆洼文化興隆溝遺址發(fā)現的旱作農業(yè)谷物種子的研究

興隆溝遺址未發(fā)掘之前,在其他遺址的調查和發(fā)掘中,見有與農業(yè)有關的石器,如鋤形石器、磨盤磨棒,多認為這是松土工具和加工谷物等食品的專用工具,也有認為是加工采集的果核和其他野生植物種子?!鞍殡S著考古發(fā)掘,我們在興隆溝遺址采集并浮選了1200余份土樣,出土了豐富的碳化植物遺存,從中發(fā)現了黍和粟兩種小米遺存,其中碳化黍粒的數量較多,計1400余粒,碳化粟粒的數量較少,僅60粒,根據形態(tài)特征和尺寸大小,興隆溝遺址出土的黍和粟都屬于栽培作物?!眥57}

(四)原始宗教信仰的發(fā)現與研究

興隆洼文化中的原始宗教信仰部分發(fā)現了較多的內容,也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內容主要有雕塑的人和神人、動物群像、特殊建造場所和舉行宗教活動的用具法器等。

雕塑品有人物、動物和雕刻的圖案。

人物又分人物類和神像類:

(1)整體琢成的人物。第1個能夠確認為興隆洼遺址的,是在調查采集于一座房址之上的那件盤坐的小人像,平底應為擺放的。{58}發(fā)掘出土共3件,第1件便是出在白音長汗遺址,體型較大,下端呈尖楔狀便于栽立。{59}立于灶址之后側,似灶神與火神、生育之神、老祖母等多重神格。以萬物皆為神為核心的原始宗教,發(fā)展到神的被人格化階段,已經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他仰面向上,目視蒼穹,儼然是族群的守望者。南灣子北遺址出土的兩件應是男女各一,也立于灶旁,男覡女巫成組合,且各有分工。這類石人有數件存于各博物館中,是興隆洼先民供奉的主神,雕法、造型高度一致。眼和齒嵌蚌僅見1件,證明這類人像雙目均嵌蚌睛,嘴嵌蚌齒。

(2)人面像。有蚌人面和石雕人面,典型的為白音長汗遺址出土1件蚌人面,張嘴露牙。{60}興隆溝遺址出土1件人面像為五邊形片狀黑色石,嘴嵌有蚌齒,雙目為圓坑,也當有鑲嵌物,掛孔之間有細槽。{61}

(3)神人面已見有5件。3件有獠牙,1件是白音長汗遺址出土的巴林石質片狀人面像,主要在牙部,嵌有蚌片獠牙。雙目有彎形凹槽,也應有鑲嵌物,脫落不存。{62}另2件即前述巴林右旗博物館所藏石片上刻神面像和塔尺營子出土刻有神面石,均為有獠牙的神面,這3件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另2件則是洪格力圖紅色石頭面像,原應有鑲嵌,面部神秘,腮部有兩道槽可理解為紋面。

(4)以動物為題材的神器。包括白音長汗遺址出的石雕熊首、玉蟬、蛙形器,查海遺址陶器上的蛙、魚、龍紋貼塑等。這些均與原始宗教萬物皆有神相關聯。其中有明確出土于興隆溝7號墓的人頭蓋骨圓形牌飾和獸面形飾,{63}分別出土于墓主的腕部和胸部,這些應是舉行宗教活動的法器。

石熊首是圓雕,石質細膩,磨制光滑,面目清楚,憨萌可愛。“重要的是圓柱形頸底面的一圓坑(直徑0.6,坑深1厘米),很顯然是為安柄所設,即類似權杖的杖首。7號墓的墓主人應該是這一群落的宗教活動的首領,手持安有熊首的杖形法器,舉行原始宗教活動,以驅魔降妖或治病或保族群的平安。”{64}

場所及法器

(1)興隆洼聚落中心位置的兩座并列的超過140平方米的大房子,這當是舉行原始宗教活動或公眾議事的場所。

(2)查海遺址中心部位的廣場處緊靠聚落內最大房址和南側墓地,清理出一件大型龍形堆塑。{65}

(3)興隆溝遺址發(fā)現用豬頭骨和石塊擺塑龍一條。

(4)興隆洼遺址第180號居室墓為人豬合葬墓。居室墓的墓主人應是特殊的人物,這種葬俗也與宗教相關。

(5)骨笛已在興隆洼遺址發(fā)現。還應該有陶鼓等其他樂器。這些樂器的演奏當與宗教活動相關。

(6)還出土了半個同心圓石塊、蚌釧、蚌面飾、蚌裙,可能是與作法有關的道具和服飾。

(7)居住面有意擺放豬頭、鹿頭。如興隆溝第5號房址的居住面就出土有規(guī)律擺放的15個獸頭,其中豬頭12個,鹿頭3個,多數獸頭前額正中有或方或圓的孔,其中2例有明顯的灼痕,也有考證與拜天有關。{66}

(五)興隆洼文化與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

興隆洼文化的發(fā)現和研究,有助于中國文明探源工程的進展,使人們看到遼西地區(qū)從氏族向國家的轉折點。如蘇秉琦先生指出:“距今七八千年前的阜新查海和赤峰地區(qū)興隆洼遺址所反映的社會發(fā)展已到了氏族向國家進化的轉折點,所以文明起步超過萬年。特別是查海、興隆洼遺址都發(fā)現了選用真玉精制的玉器,它絕非氏族成員人人可以佩戴的一般飾物。正是從這一時期起,玉已被賦予社會意義,被人格化了。制玉成為特殊的生產部門,石制工具的專業(yè)化,制陶技術明顯改進,彩陶開始出現等等,都說明社會大分工已經開始形成,社會大分化已經開始。”{67}他還講道:“阜新查海的玉器距今8000年左右,全是真玉(軟玉),對玉料的鑒別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玉器的社會功能已超越一般裝飾品,附加上社會意識,成為統(tǒng)治者或上層人物‘德的象征。沒有社會分工生產不出玉器,沒有社會分化也不需要禮制性的玉器。因此,遼西一帶的社會分化早于中原。”{68}

蘇先生講遼西地區(qū)超過萬年的文明起步,重要依據是興隆洼、查海出土的玉器,有了玉器就有了“禮制”,有了“禮制”就是文明社會因素,而且超過一萬年。

除了玉器,還有以下要素與文明起源有關:

(1)農業(yè)的起源

前已述興隆溝遺址發(fā)現兩種谷子,專家們還注意到近年在北京東胡林遺址發(fā)現了一萬年前后的小米的籽粒遺存要早于興隆溝的發(fā)現。但也認為“小河西文化應該已經開始了小米的栽培”。{69}

蘇秉琦先生將河北徐水南莊頭農業(yè)的出現、新型石工具的產生作為“上萬年的文明起步的依據,如廣義而言,農業(yè)的出現就是文明的根,文明的起源。這一起源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到(一萬)兩千年前?!眥70}

(2)興隆洼聚落所反映出的社會組織結構

學界認為:“興隆洼村落至少存在以下三級組織,相當于(興隆溝遺址——筆者注)第2號房址那樣同一室包容了3-4人左右而稱作家庭的單位,這是最基層的一級;由有上述一排房址所反映的高于類似2號房址那樣單位的中間一級組織;由若干排同時并存的房址組成的整個村落,這是最高一級。如果借用民族學的概念,或可將家庭以上的兩級組織分別稱為家庭和氏族?!眥71}在興隆洼遺址周圍還發(fā)現兩個較小的村落,這便是更高一層組織,即類似氏族集團。如果再向大范圍擴展,如相距10公里的興隆溝集團,便構成一定范圍的群落。從這些情況來看,興隆洼文化時先民已經具備了多層次社會組織結構,這應該是原始社會發(fā)展到較為成熟階段的產物。

(3)房址之間和墓葬之間的差別

房址是人居住,墓葬是埋死人,這兩者反映當時活人社會生活習慣。房址有大型房址和特大房址,位于聚落中心,相應的居室墓也較大,這不僅反映出建筑本身的規(guī)模差別,也反映出擺放或隨葬器物多寡,品級的高低(如石器大小、玉器的精美程度)。興隆溝墓地還出現男女合葬墓。

(4)生產技術的提高,如大型陶器的出現,制陶技術的提高,表現最高端的當為制玉技術,在幾個興隆洼文化遺址采集的大型制玉的石質動力系統(tǒng)構件等等,表現制玉等生產技術向專業(yè)化和系統(tǒng)化方向發(fā)展。

(5)前舉樂器的發(fā)現、宗教的成熟并趨向神本社會,服飾專一化,雕塑藝術的發(fā)展,這些均是趨向文明社會。

(6)文化的傳播和溝通也是一種文明社會要素,有提出玉器傳播之路,分別向兩個方向傳播,即東北亞和東南亞。{72}河姆渡遺址出土的一對黃玉玦與興隆洼文化玉玦并無二致。興隆溝遺址出土的毛蚶來自海洋。天津青池遺址發(fā)現興隆洼文化的聚落,說明沿海也居住著興隆洼人。這是一支文化所屬先民擴展和外傳能力的體現。

興隆洼遺址發(fā)現恰40年。期間也斬獲四項殊榮,即1992十項考古大發(fā)現、“八五”期間考古大發(fā)現、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fā)現、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項項有其名。這不僅說明這處遺址以及發(fā)現興隆洼等三項考古學文化的敖漢旗第二次文物普查在中國考古史上占有重要一頁,也反映先后三代考古人為其付出的艱辛,其中既包括對興隆洼一處遺址的發(fā)現、發(fā)掘和研究,也包括對同一文化其他遺址和同一地區(qū)其他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探索及研究付出的心血。

——————————

注 釋:

{1}考古雜志社.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fā)現[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此次評選,內蒙古自治區(qū)共選上4項.除了興隆洼和大甸子外,還有第40項為內蒙古赤峰夏家店青銅時代遺址的發(fā)掘,第93項為內蒙古通遼市青龍山遼陳國公主墓的發(fā)掘.

{2}邵國田.華夏第一村——興隆洼原始聚落發(fā)現始末[A].紅山文化研究(第四輯)[C].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7.158-172.(原文載于2005年印刷的內部材料《敖漢文物考古紀事》).

{3}{4}{14}{21}{5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1985(10):865,971,873,866,872.

{5}尹達.中國新石器時代[M].上海:三聯書店,1955.

{6}{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內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溝門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1964(01).

{7}遼寧省博物館,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敖漢旗文化館.遼寧敖漢旗小河沿三種原始文化的發(fā)現[J].文物,1977(12).

{8}劉觀民,徐光冀.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fā)現與認識[A].中國考古學會編輯.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72-99.

{10}唐彩蘭.遼上京文物擷英[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5.2.

{11}朱鳳瀚.吉林奈曼旗大沁他拉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J].考古,1979(03):209-222.這是一處含有幾種文化的遺址,從文章提供的陶器拓片、器物圖看,除了紅山文化外,尚有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該文圖八:9,圖九:3,8,9,11等),小河沿文化的標本.小河沿文化的材料已于1977年發(fā)表,可見當年調查者尚不甚明晰這一新發(fā)現文化特征.此篇調查的報告中,有一些打制的石器也應屬興隆洼文化,典型的如圖四:1,3等砍砸器.

{12}巴林右旗博物館.內蒙古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調查[J].考古,1987(06):507-518.文中陶片拓本中較為明顯屬于典型興隆洼文化有3片,為圖三:19, 21,25.器物線圖中有3件陶器屬于興隆洼文化,為圖四:20,16,24.另外,石器中有2件鋤形石器也屬興隆洼文化,為圖六:4,6.

{1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方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文化[M]//新中國的考古發(fā)現與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77,180.

{15}楊虎,劉國祥,邵國田.敖漢旗發(fā)現一大型興隆洼文化環(huán)壕聚落[N].中國文物報,1998-07-26(01).

{16}邵國田.北城子、興隆溝遺址發(fā)現的意義和影響[N].赤峰日報,1998-10-30(松山副刊).

{17}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內蒙古自治區(qū)分冊(下)[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3.213-218.

{18}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遼寧分冊(下)[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9.251.

{19}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內蒙古自治區(qū)分冊(下)[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3.78-212.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赤峰市各旗縣調查發(fā)現的興隆洼文化遺址:巴林右旗共15處,林西縣7處,巴林左旗1處為金龜山遺址(1961年、1962年局部發(fā)掘,分兩期,其中一期相當于興隆洼文化,見《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輯,中國大百科全書1994年出版,這是最早考古發(fā)掘的興隆洼文化遺址,當時并未發(fā)表報告,是后來辨別出來),松山區(qū)3處,克什克騰旗5處,翁牛特旗7處,喀喇沁旗7處(見該書發(fā)表遺址表中統(tǒng)計).

{20}見阿魯科爾沁旗文物普查的標本。見寧城小黑石見刻有紋飾興隆洼文化石質筒形罐.

{22}中國考古學會編.中國考古學年鑒(1985)[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20.

{23}中國考古學會編.中國考古學年鑒(1986)[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99.

{24}中國考古學會編.中國考古學年鑒(1987)[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17-118.

{25}1992年的考古發(fā)現.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聚落遺址1992年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7(01).

{26}遼寧文物考古研究所.查海——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發(fā)掘簡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遼寧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省阜新查海遺址1987-1990年三次發(fā)掘[J].文物,1994(11).

{27}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林西縣白音長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3(07):577-586.

{28}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騰旗南臺子遺址[A].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集)[C].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53-77.在同書第一集發(fā)表了《克什克騰旗遺址發(fā)掘問題》.

{2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敖漢旗博物館.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溝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J].考古,2000(09).

{30}名譽主編王偉光,主編王巍.中國考古百年史·第一卷(上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339.

{31}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保護中心,庫倫旗文化旅游局.內蒙古庫倫旗小奈林稿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2020(03).

{3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年鑒(2017)[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199-200.此遺址為興隆洼文化晚期的小型聚落,清理房址9座.

{33}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發(fā)掘綜述[J].草原文物,2018(01).該遺址發(fā)掘中揭露面積5000平方米,分三區(qū)進行,其中第三區(qū)位于遺址南部,清理房址2座,灰坑3個.可能屬于興隆洼文化遺存或偏早.

{34}滕銘予,吉迪,蘇軍強.2015年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尺營子遺址試掘報告[M]//邊疆考古研究(第25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1-40.繼2015年試掘之后,2017年6月起,遼寧大學考古系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該遺址進行了發(fā)掘.

{35}紀烈敏,劉健,張俊生.天津薊縣青池遺址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2014(02);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系賈領.青池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陶器淺析[J].文物春秋,2018(01).

{36}{58}邵國田主編.敖漢文物精華[M].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52.

{37}邵國田主編.敖漢文物精華[M].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53,68.此書將玉蠶定為紅山文化,2004年秋經由內蒙古文物專家組鑒定屬興隆洼文化.

{38}蘇布德.洪格力圖紅山文化墓葬[J].內蒙古文物考古,2000(02):17-20.

{39}青格勒.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諾爾蘇木洪格力圖新石器時代古墓被盜[N].中國文物報,1997-07-27.

{40}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館,巴林右旗博物館.查干諾爾新石器時代調查簡報[J].內蒙古文物考古,2000(02):27-38.文中的撒旗花、哈不特蓋山遺址即為巴日圖遺址.

{41}錫本包楞墓葬和蘇達勒遺址出土的玉匕形器和玉玦分別見巴林右旗博物館編.文物載春秋——巴林右旗博物館文物精品薈萃[M].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2.22,23,26,27.

{42}烏蘭.從巴林右旗博物館收藏史前人面飾談原始崇拜[A].楊伯達主編.中國玉文化論叢[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342.

{43}《光明日報》2019年9月29日,記者劉勇在《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fā)現七千五百年前石雕神人面像》中談道:“此類帶獠牙的石雕人面像以前曾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采集過一件且為片狀。此語引自郭大順先生2019年6月11日的學術講座?!绷硪姽箜樤浦辈ァ妒非皶r期中華大地的神靈崇拜》(2020年6月14日).

{44}劉冰主編.赤峰博物館文物典藏[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7.2-5.

{45}赤峰博物館,翁牛特旗博物館.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鄉(xiāng)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報告[J].內蒙古文物與考古,2005(01).

{46}于建設主編.紅山玉器[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130.

{47}{60}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長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上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309,318.

{48}于建設主編.紅山玉器[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132-136.巴林右旗的玉蠶征集于查干寶力格.

{49}于建設主編.紅山玉器[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31,34.

{50}李友謀,陳旭.試論裴李崗文化[J].考古,1979(04).351.

{51}安志敏.裴李崗、磁山和仰韶—淺論中原石器文化的淵源和發(fā)展[J].考古,1979(04):338.

{53}{55}楊虎.試論興隆洼文化相關問題[A].《中國考古學研究》編委會.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鼎先生考古五十年紀念論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71,55.

{54}楊虎,劉國祥.紅山文化的源頭——興隆洼原始聚落遺址[M]//李父儒主編.中國十年百大考古發(fā)現(1990-1999)·上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149-155.

{56}郭大順.東北南部地區(qū)的史前聚落演變與早期文明[M]//北京大學中國考古研究中心編.聚落演變與早期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459-479.

{57}趙志軍.從興隆溝遺址浮選結果談中國北方旱作農業(yè)起源問題[M]//南京師范大學文博系編.東西古物(A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88-199.

{59}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長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上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308.另見506頁“原始信仰和藝術”一節(jié).

{62}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長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上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306.此書寫為葉臘石,現普遍認為是巴林石.

{63}用人頭蓋骨制作獸面和圓形牌飾見《敖漢文物精華》第19頁.在介紹中寫道:“整個造型酷似人面但不等于就是人面,從雙目及鼻孔看,該是獸面?!?/p>

{64}于建設主編.紅山玉器[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308;邵國田,王冬力.一件熊陶尊及相關問題[A].慶祝郭大順先生八秩華誕論文集(下冊)[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263.

{65}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阜新縣查海遺址1987-1990年三次發(fā)掘[J].文物,1994(11).

{66}邵國田主編.敖漢文物精華[M].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18.

{67}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113-114.

{68}蘇秉琦.關于重建中國史前史的思考[M]//蘇秉琦.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考古尋根記.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120.

{69}趙志軍.赤峰地區(qū)古代農業(yè)的形成和發(fā)展——自小河西文化至明清時期[A].赤峰學院紅山文化研究院編.第九屆紅山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C].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195-204.

{70}蘇秉琦.迎接中國考古學的新世紀[A].蘇秉琦文集(第三卷)[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204.

{71}蘇秉琦主編.中國通史第二卷·遠古時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57-358.

{72}參見《鄧聰考古論文集》卷Ⅲ《玉器考古學》之二,興隆洼文化玉器工藝、色調及社會意識中的“潤物細無聲——八千年玉玦擴散之路”等章節(jié).

(責任編輯 孫國軍)

Discovery, Excavation and Research Process of Xinglongwa Site,

One of the Hundred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China

SHAO Guo-tian

(Aohan Museum, Aohan 024399,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40 years' history of investigation, discovery, excavation and research of Xinglongwa site, summarizes the hardships and importa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made by several generations, it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cultural pedigree of Xinglongwa culture, settlement form, dry farming, religious belief, the role in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so on.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of Xinglongwa site has been evaluated as one of 100 major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Chinese archaeological 100 years, which shows that i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aeology.

Keywords: Xinglongwa Culture; Xinglongwa Sit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