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強
離合人生 是非成敗轉頭空
楊慎的人生離合,除了與家人、朋友的悲歡離合外,更加刻骨銘心的是他自我的離合。在巔峰與谷底間找到適應的感覺,需要修為的基礎和灑脫的心性。楊慎的一生72年,恰好一分為二,上半輩子36年處在權貴中心的高位上,下半輩子處在罪恨離愁的低位上。但是假如沒有煙瘴之地云南的履歷,恐怕難以成就他“明朝第一才子”的稱謂。
在云南,大多數(shù)時候和場合,楊慎都被人們稱為“楊狀元”,人們大多談到的是他一些傳奇故事;在四川,大多數(shù)時候和場合,人們都習慣稱楊慎為楊升庵,人們談到的大多是他的一生成就和他的家史。所以云南人關注楊慎大多是狀元郎在云南的風流倜儻、瀟灑旅居;四川人關注的大部分是楊慎顯赫的家世、絕世的才華,以及無可企及的成就名聲。明朝最大的政治事件“大禮議”是楊慎從京城到云南人生路上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他一生非同一般的分水嶺。作為“大禮議”的首倡者,楊慎因此而遭遇了史上絕無僅有的跌宕起落。如果是常人,一定是粉身碎骨了;但楊慎卻在不同地域環(huán)境的文化風情塑造下,有了兩面?zhèn)髌妫阂粋€是順風順水充滿傳奇色彩的風流倜儻形象,一個是以才立世卻命運多舛的悲劇人物。
史籍上的楊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四川(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人,祖籍廬陵,出生名門望族,少年時期就顯現(xiàn)過人天資,24歲高中狀元,官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其歿后7年,穆宗皇帝即位,頒布了《嘉靖遺詔》,赦免楊慎戴罪之身,官復原職,并追贈他為光祿少卿。楊慎生平著述400余種,內(nèi)容涉及文學、戲曲、史學、哲學、天文、地理、醫(yī)學、生物、音樂、宗教、民俗、金石等,后人多有“冠絕前儒”“罕有匹比”“博學鴻文”“學者恨難睹全”和“為古來書最富第一人”等類辭藻冠以其名。尤其是他的《廿一史彈詞》,是流傳至今最具盛名的長篇彈唱敘史之作,其中第三章《說秦漢》開場詞《臨江仙》成于1525年,有“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經(jīng)典之句,乃千古絕唱?!睹魇贰钌鱾鳌吩疲骸懊魇烙浾b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惫时缓笕送瞥鐬槊鞒谝徊抛?。清代紀昀稱譽楊慎道: “慎以博洽冠一時,其詩含吐六朝,于明代獨立門戶?!泵駠鴷r學大師陳寅恪也說:“楊用修為人,才高學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笨偨Y楊慎一生,博物治聞,才高德昭,著述繁富,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文化巨人。
這是楊慎在光環(huán)下的明面:他帶著光環(huán)出生,不負天資輝煌的一生。
故事中的楊慎,在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獲罪,兩次受到廷杖,謫戍于云南永昌衛(wèi)。到了嘉靖中期,朝中人員有較大變動,140余名謫戍人員先后被赦免,其中卻唯獨沒有楊慎。即使根據(jù)明代法律規(guī)定:謫者65歲以上便可由子侄后輩代替服役,年過70者可用錢贖身,朝廷對此也視而不見,堅持要楊慎服役終生。因此,在嘉靖三十七年,楊慎71歲時,還被云南巡撫王昺派人至瀘州逮押回戍所。對此,楊慎悲憤寫詩道:“七十余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歸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為滇海囚?!奔尉溉四?,病歿于永昌戍所。
這是楊慎在光環(huán)下的暗面:他的生命力處在脆弱與無奈間,個性所導致的命劫躲過一時,卻難脫一世。他終究不得老而終去,心性在老弱時被極端捆扎第二次,就再也沒有緩過氣來了。
自號博南 一壺濁酒喜相逢
楊慎又號博南逸史、博南戍史、博南山人、楊博南、滇南戍史 、金馬碧雞老兵等。由于楊慎這些與云南、與我生長地有關的名號,讓我對他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也就是這一種親近感覺,促使我努力去接近他的輝煌與沒落。最終,我在他人生36歲的分水嶺上,看到了他的兩面人生,也從他的跌宕起落中看到每個生命存在的某些真正支點。楊慎四個帶有“博南”的字號,是最初誘惑我關注他的引子。再后來,由于集中關注到他在云南的生活和作品,知道了是他使中原文化在云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廣泛推行,也是他促進了漢族文化與邊疆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融合發(fā)展,為中華民族的凝聚和成長做出了重大貢獻。如今,云南人民以楊慎為驕傲,在昆明建有升庵祠。四川人也以楊慎為驕傲,在新都建有升庵祠、在瀘州市建有臨江仙廣場等數(shù)十處紀地紀念他,而且將其入選為四川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人,設立了楊慎研究會、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楊慎研究中心等機構,研究楊慎的才學及其對滇蜀文化做出的巨大貢獻。新都人更是世代傳頌“相如賦,太白詩,東坡文,升庵科第”,把大魁天下的楊慎,與漢賦大家司馬相如,唐代詩圣李白,宋代文學家蘇軾同列,視為巴蜀文化史上流光百世的閃耀明星。
這樣一位名聲顯赫的大神,卻有著用“博南” 一詞貫注的四個大號:博南逸史、博南戍史、博南山人、楊博南。但是至今也沒有太多記載他與“博南”的關系,也很少人研究關注這一層關系。楊慎本人就是詩河文海,對他的研究、以及研究出來的文章、成果、結論都有著豐富的層界、角度。然而,提注到他與博南關系的話題卻少之又少,這與他以“博南” 為號的事實不相稱。這些不對稱,以及不合常理,給我留下了一個走進這位歷史人物的機會和空間。
云南民國期間著名文化人李根源在《跋楊用修竹杖拓片》記述:“用修竹杖,刻有銘曰:‘中空外直,節(jié)勁心虛?!f藏高峣之碧雞精舍。民國初元,余避囂華亭寺,精舍塌圮,余出資修葺,三至其地,嘗把玩之,后移藏翠湖圖書館(原注:大理感通寺即升庵寫韻樓故地,有升庵曳杖石刻像,壬子之夏偕張督文光瞻拜之。又在北平得升庵四嬋娟圖卷,失于瓊州)。今何君自滇來,以拓片見貽,懸壁展覽,猶想見扶杖碧峣、鸚鵡、點蒼、雞足、博南、九隆之楊狀元也。用修《碧峣精舍記》謂:高橋之為高峣,以山形似秦峣關。又慨滇地名失之陋,若而為祿,呂閤而為呂合,金浪顛而為丁當丁,瀾蒼江而為浪愴江,不止峣之為橋也。并附錄于此。十七年戊辰十一月?!?/p>
在這一段文字里,有兩個地方隱匿著楊慎與“博南”的關系。36歲以后的楊慎屬于云南,因為遍游云南,廣交云南朋友,故才有李根源“猶想見扶杖碧峣、鸚鵡、點蒼、雞足、博南、九隆之楊狀元也”的感慨。從這句感慨上,可以看出他所提及到的這些地方是楊慎在云南時,經(jīng)常抵達駐留的地方。事實上,他在昆明、建水、大理、保山留下了很多足跡和作品,在這些地方駐足的歷史典故,保留下來的也很清晰完整;但唯獨他在博南這個地方的留存記載歷史卻很少。另外,“金浪顛而為丁當丁”一句,是對楊慎曾經(jīng)點校內(nèi)容的轉述,其中金浪顛所指就是博南山,丁當關所指就是博南山博南古道的至高點,是從西漢以來就已形成的一個重要軍事關隘,所謂“金齒西來是漢關”指的就是此地。已經(jīng)考古發(fā)掘的升庵祠就在丁當關的位置,而且曾一直被當?shù)刭t達立碑刻記為:楊狀元升仙處。有待考證的楊慎戍所也極有可能就是升庵祠所在位置。所以李根源的這一段題跋中,描述楊慎與博南山博南古道的關系,極其少見、并且珍貴。與這類記載相反的是,楊慎自己稱“博南”名號的署款和別人稱他為“博南”名號的記載卻是相當常見,綜合起來,有以下四類:
第一類為“博南山人”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年)七月一日書于云南大理三塔寺篆書《題大觀堂修造記碑額》拓本,長178厘米,寬85厘米。署款為:“博南山人成都楊慎用修篆額?!北挠浭隽舜罄砜な夭坦仍诤胧ニ滤笮拊齑笥^堂的緣由及經(jīng)過。據(jù)《云南金石目略初稿》載:“《大觀堂修造記》,李元陽撰,秦時賢集趙松雪字,楊慎篆額,題‘大觀堂修造記’六字。高八尺,廣二尺八寸,二十一行,行五十字,行篆。嘉靖二十五年歲次丙午孟秋吉旦,今在大理縣城西弘圣寺?!?/p>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年)十二月書于云南鶴慶府篆書《題鶴慶軍民府城碑額》,長200厘米,寬110厘米。署款為:“博南山人成都楊慎用修篆額”。
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年)冬書于云南安寧縣行草《禹碑考證卷》紙本,長29.5厘米,寬213.5厘米。署款為:“博南山人楊慎”。鈐印二:“臣楊慎”、“玉堂金馬”。嘉靖十三年(1534年),張素任湖廣兵備道職,至長沙巡視,發(fā)現(xiàn)何致(字子一)所摹刻的《禹碑》,感到十分驚異,看到上面的文字奇古難辨,于是就拓了這些碑文。嘉靖十五年(1536年)冬,張素晉升四川巡撫,將《禹碑》拓本帶回云南安寧故鄉(xiāng)。楊慎正好寓居安寧,見到這件拓本,乃釋跋其文。
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年)六月書于云南安寧的《水經(jīng)碑目引》署款為:“博南山人楊慎書?!卑凑Z解釋:此序未署年月。據(jù)《四庫總目提要》史部目錄類存目著錄云:“楊慎《水經(jīng)注碑目》一卷,天一閣藏本,嘉靖丁酉云南按察副使永康朱方為之刊版。”從中知道升庵其序當撰于嘉靖十六年六月。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年)書于云南昆明西山高峣《古音駢字題辭》署款為:“嘉靖戊戌秋八月丙寅,久雨新霽,博南山人書于蟄窟?!?/p>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年)書于四川《跋貴精集》署款為:“博南山人楊慎跋”。按語解釋:此跋未署年月。據(jù)張含自序文中“歲庚子,楊子復謂:諸集之析而未萃,近作之增而未續(xù)”句,從中知道其跋應當書于這一年。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年)十月六日書于云南昆明西山高峣《萬松吟卷序》署款為:“嘉靖癸卯十月六日,博南山人楊慎書?!?/p>
《滇程記》自按語:博南山人曰:余竄永昌去都門,陸走萬余三千里,買舟下江陵,乃登陸鬟流弓折幾萬里而倍矣。
第二類為“博南戍史”類。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年)十二月一日書于云南昆明西山高峣《跋古滇說集》署款為:“時嘉靖己酉十二月塑日,治屬博南戍史楊升庵跋。”《玄覽堂叢書》影嘉靖本、《升庵詩文補遺》卷二《文卷下》著錄。按語: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二月一日,總戎云南沐朝弼令梓人刻《記古滇說集》,升庵得披閱而跋書于卷尾?!缎[堂叢書》影印《天一閣》藏嘉靖二十八年己酉刻《記古滇說原集》一卷,題張道宗撰,前有嘉靖己酉欽差鎮(zhèn)守云南總兵官征南將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沐朝弼序。后有楊慎跋文,題“嘉靖己酉十二月朔日,治屬博南戍史楊升庵跋”。
《四川總誌序》校勘記,按此文實為嘉靖總志藝文志序,又單刻為《全蜀藝文志》,亦冠以此文,后題:嘉靖辛丑九月十五日,博南山戍史成都楊慎序。
第三類為“博南逸史”類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年)五月三日書于云南大理《仙樓瓊華序》款署為:“嘉靖丙午五月三日,博南逸史成都楊慎書?!奔尉傅峥瘫尽ⅰ渡诌z集》卷二十三《序》著錄。
第四類為后來人、以及現(xiàn)當代的專家學者對楊慎的別號考證和記述。
長水孫弘祖令孫父撰《合刻赤牘世說原本序》:《赤牘》《世說》,楊博南遺緒,王瑯琊稍益成書,最后王本出而楊本遂湮滅不傳……此言貴精不貴雜也,則博南功臣也夫。
楊慎的生死好朋友張含,他們之間相互唱酬的作品很多,其中有《僑坐懷博南山人二首》之類直呼楊慎“博南山人”。
善于用對聯(lián)總結刻畫人物的趙藩,1912年經(jīng)過博南山頂博南古道旁的升庵祠留下了一副對聯(lián):自號博南山人,唱酬遙寄張公子;地近寧西禪寺,英魂常依李晉王。
杜春雷《楊慎〈史緒〉偽書考》:《史緒》內(nèi)中各書,在表述作者個人見解時多以“用修逸史曰”“用修外史曰”發(fā)端,楊慎有月溪、升庵、逸史氏、遠游子、華陽真逸、博南山人、博南山戍、博南逸史、博南戍史、金馬碧雞老兵、派天真逸等別號,卻從未見以表字“用修”加“逸史”“外史”的自稱出現(xiàn)。
以上列舉,并非全部,楊慎與博南之間的關系,至今為止依然有很多未知;但是,他以“博南”為名號的這些硬核事實,可以說明一個很少人觸碰的問題,也是我多年前就開始探索但一直未敢下結論的命題:楊慎謫戍永昌,他戍守的戍所到底在哪兒呢?他戍守的是不是博南山的丁當關呢?因為博南山從公元69年開始就屬于永昌郡、永昌府,直到1950年才劃歸了大理。由于類似的行政轄區(qū)變化,隱藏、混淆了許多歷史真相;同理,由于博南山的轄屬變化,把楊慎的戍所隱藏了起來,很多楊慎的研究者,固執(zhí)地在瀾滄江西邊尋找、考證升庵最初到永昌的戍所,結果可想而知。但是不管今后關于楊慎戍所的考證結果如何,博南逸史、博南戍史、博南山人、楊博南四個名號足以有一個指向:那就是36歲之后的楊慎,生命中增加了云南的印記,其中最深刻的便是關于“博南”的印記,假如他的戍所是博南山的話,博南就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
楊慎以“博南”為名號,包含著博南山和博南道兩個意思。其中戍守博南山還是個推論;但他后半輩子36年里7個來回14趟全程往返于南方絲綢之路,已經(jīng)是史書記載的確鑿事實。除此之外,短途翻越博南山,肯定是他的日常。
人生中,一次遠行可能是為了生活或者為了感受而行走,數(shù)次在一條道路上遠行往返,極有可能是與生命有關聯(lián)的行走了。楊慎7次往返于四川、永昌之間,重復地在南方絲綢之路博南古道上行走——這應該是只屬于楊慎個人的生命之途了。在這條路上,7次往返,無人企及。在途中,隨著無數(shù)過客、朋友、民俗、詩詞、風雨、情感相遇或者錯過,這條路上的塵土在他帶起的腳風中也不再是原來的模樣。毫無疑問,博南山在楊慎的腳下,多了幾許悲情,也多了幾分高度。
滇程一記 青山依舊在
1524年,秋風蕭瑟,明王朝的京城經(jīng)過“大禮議”事件一番鬧騰,終于塵埃落定。很多皇親、后宮、臣子等在事件中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也有人受到牽連,丟了東西、丟了性命。然而當事者雙方嘉靖皇帝與楊慎之間的是非對錯卻從此成了一個無法裁定的懸案。兩個從小在一起長大的君臣戴愛、朋友輔佐關系,就此被政治旋渦攪渾。嘉靖繼續(xù)當他的皇帝,楊慎帶著身體上的罪謫、精神上極端跌落的心情,離開京城,向有著死亡符號的瘴癘之地永昌走來。除一家人丟盡了所有豐厚殷實的名利,失去了曾經(jīng)的錦衣玉食,加負了充軍的沉重枷鎖;楊慎還在朝堂之上,被剝光了兩次,廷杖了兩次,顏面盡失,尊嚴全無。這樣的折磨,是明王朝最嚴厲的刑懲,說白了是那種非常不痛快的死刑;但作為古代的讀書人,總有兩條生命,能在春秋更迭間,綻放或是蟄伏。
在楊慎出發(fā)上路的那一刻,寫下了《南竄始發(fā)京》:“且喜脫幽摯,未暇悲道窮。矯首盼浮云,但羨高飛鴻?!币苍S是早就厭倦朝廷爭斗,也許被“大禮議”纏裹太久,楊慎離京有著一份私密的輕松喜悅在這首詩中若隱若現(xiàn)。詩人個性中的韌性,讓他能夠很快放下是非,一路大飽眼福:“江陵以西,山川益以遐,目益以曠,心益以悲,壯趾竭來,夢想未到,豈詩人之登高,史氏之足跡耶?”拾起了一路上的風景,飽滿了被掏空的積存,著成云南歷史上的第一部交通經(jīng)典《滇程記》,成為現(xiàn)存系統(tǒng)記載云南南方絲綢之博南古道交通路線、程途的最早文獻。可謂非常之人非常之時非常之心的非常之行也。《滇程記》也是楊慎奠基大理或者說是云南歷史的第一篇章,與他的《南詔野史》《南詔備考》《云南山川志》《滇載記》《滇候記》《滇產(chǎn)記》,參與編纂的《大理府志》等,還有大量富有史實信息的詩歌,共同構建了楊慎洱海流域歷史文化的科目體系,梳理了以洱海流域為代表的云南人類文明來龍去脈。其中的《滇候記》《滇產(chǎn)記》雖然已經(jīng)失傳,但它存世時的影響是不能忽略的。
客觀上,《滇程記》一書是楊慎在被押解到戍地永昌的途中,逐日記錄所經(jīng)過的驛亭歷程,其中包括沿途的地名、山川、氣候、民風、物產(chǎn)等。雖然楊慎“力疾冒險抵永昌,幾不起”,但他依然拖著病體第一時間整理了一路日記,并對中原抵達云南的各條道路進行了追溯,形成最初手稿,如后記里所說“休旅之暇,猶不忘性習,乃作《滇程記》”。在楊慎離世46年后,他的族孫楊宗吾才將手稿刊印成書。數(shù)百年后的1962年,云南學者方國瑜在閱讀《人民日報》時,偶然從上面一篇《訪書見聞錄》文章中得知,該文章的作者手上藏有一本《滇程記》。一直在研究云南歷史文化,包括考釋云南交通體系的方國瑜,暗自欣喜,專程到了北京尋訪該書。最終托朋友借閱了《滇程記》,并抄錄了副本寄到云南。幾經(jīng)輾轉,《滇程記》回到了它的誕生地云南?!兜岢逃洝返妮嗈D過程與我尋到一套舊書過程有些相似。有朋友知道我喜歡古籍,且常常談論有關云南的典故歷史,便邀我一起去拜訪他學識淵博、閱覽寬泛、喜歡藏書的師父。師父果然不凡,三言兩語,便知我所好,端出一套舊版書籍《南詔備考》來。師父說他在湖南尋到此書,經(jīng)誠意請求才得之帶回云南來。我粗略翻看,書上居然有《永平縣圖書館》的印章,知道了此書乃40多年前從永平流出去的。我是永平人,編著者又是“博南山人”楊慎,實在奇巧無比。我們慨嘆唏噓,師父說一切有緣,便發(fā)慈悲心,允許我翻印了一套帶回永平。
《滇程記》一書中開篇的綜述文字:中州達滇有三路,自邛、雅、建昌、會川渡金沙江入姚安、白崖曰古路。常額略通五尺道,蜀漢武侯南征乃大辟焉(今蜀碉門有大相公嶺、桐槽驛,有小相公嶺,小相公為昆彌,皆因武侯得名。姚安有諸葛營,白崖舊名昆彌。武侯軍次白崖川,斬雍闿,遂渡瀾滄入永昌。永昌城外七里許,有村曰舊漢,其人言語衣服皆類蜀人,蓋征南留居也),唐曰姚嶲路(《唐書》:高宗上元中,南詔犯邊,殺李知古,姚巂路絕;姚,姚州;嶲,越嶲也)。起瀘州,溯永寧,走赤水,達曲靖,曰西路。唐天寶中出師伐南詔,亦由此進(蒙國德化碑云:唐節(jié)度使章仇兼瓊遣都督竹靈倩,置府東爨通路安南。鮮于仲通取南谿路進,大將軍李暉從會同路進,安南都督王知進自步頭路入。又曰:仲通大軍至曲靖劫江口。按:此則西路,唐已通矣)。至元世,始開郵傳,今因之焉。出湖藩,轉辰、沅,經(jīng)貴州,曰東路,肇自莊。立傳則自國朝始也。
楊慎于1525年的元宵節(jié)前后從貴州的亦資孔驛進入云南,用了25天的時間到達永昌,共經(jīng)過了24個驛站、156個驛亭,總計1560里。
《滇程記》是第一部云南系統(tǒng)的交通檔案文獻,對云南那時的交通面貌作了全面拓展性記述。它不僅詳實客觀地把所經(jīng)過的官方設施驛、亭記錄下來,還把其間作者所見所聞所尋到的山川、風物、氣候、史跡、民俗、神話傳說、地名由來、生態(tài)環(huán)境等,作了精辟生動的延展描述,讓我們今天讀起來,猶如與作者一起,體驗到500多年前的沿線景觀。所以,有的專家把《滇程記》稱作是第一部中原抵達云南的旅游指南。另外,《滇程記》中,有的地方還引用了早已散失的《白古記》《佛祖記》等云南史籍,使這些史籍的部分內(nèi)容,依賴著《滇程記》得以傳承,后世學者也才能夠窺見其吉光片羽。因此《滇程記》成為現(xiàn)在研究云南交通歷史、邊疆民族歷史地理不可或缺的文獻。
記載在《滇程記》里的云南通往中原的道路體系,明顯就是漢朝之前被稱作“蜀身毒道”,后來被稱作“南方絲綢之路”的道路體系,完整性、史料性也是史無前例。其中有兩方面的信息非常值得關注:第一個信息是三條道路中最為古老的是從成都出發(fā)的那一條,也是記述最完整的一條;第二、三條道路最終與第一條匯合,所以敘述簡略?,F(xiàn)在各類有關南方絲綢之路的書籍和論文中,普遍常見的南方絲綢之路線路圖的來源根據(jù),應該也是來源于《滇程記》里的記載。今天對南方絲綢之路的普遍認可有兩個出發(fā)點,一個是從成都出發(fā),這條道路稱作靈關道;一個是從宜賓出發(fā),這條道路稱作朱提道。兩條道路在大理的祥云匯合成一條。第二個重要的信息是元朝時期,這條路開始了郵傳,郵傳開始意味著官道的功能更加強化,通暢保障設施更加完善齊全,當然沿途的熱鬧繁華就不言而喻了。這與我們今天講的“要致富先修路”一脈相承,當然其中也包含著在道路的鏈接區(qū)域,政治經(jīng)濟關系更加緊密的深層意義。
史前的“蜀身毒道”與漢朝的“博南道”,在有的時候相互代稱,后來出現(xiàn)的“南方絲綢之路”概念與“博南道”也有相互代稱的現(xiàn)象。如今的博南道所指隨著“博南”一詞的區(qū)域縮小,也被縮短,與南方絲綢之路是包含的關系,特指南方絲綢之路中唯一沒有岔道的一段,即大理境內(nèi)祥云至永平的一段。故在不同的專家、不同的文章里出現(xiàn)的“博南道”有時是不同的概念,有的是廣義的博南古道,有的是狹義的博南古道?!兜岢逃洝防锏牡缆敷w系都屬博南道廣義范疇,現(xiàn)在人們常說的博南古道大多指的是博南道狹義范疇。
《滇程記》記載描述祥云到永平一段非常完整細致,道路之外的內(nèi)容也十分豐富:
普淜驛六亭而達云南,土人曰“小云南”,以別于治城也。途經(jīng)桃樹坡、金雞廟、孟獲箐、武侯擒獲所也。下安南坡,地復坦夷,古云南郡治此,去驛有古城村焉。
云南驛八亭而達定西嶺,即古白崖,武侯南征立郡地也。蒙氏時改立文案,洞城、葉鏡、波犬、矣江,多段思平遺跡。(段思平逃難時,隱姓為獵者,以一犬自隨,至品甸投宿逆旅,主人舍中有戟一支,生牛革四疊。思平夜臥見風倒其戟,洞貫牛革,驚曰:是何铦利,豈神戟邪!天明問其主人曰:爾置戟何為?主人曰:防盜爾。思平曰:行路防盜莫如戟,居家防盜莫如犬,我行爾居,愿以我犬易爾戟。主人許之。因留犬取戟以去。地名波犬,由此也。思平又前至葉鏡池,得神馬自池躍出,因得脫關以東。后起兵取大理,問渡莫知,有一婦報之曰:人從我江尾,馬從三沙矣,爾國為大理)沙矣即矣江也。中途望洱海衛(wèi)城。又西有岐,通蒙化。岐左有青華洞,中極寬衍,天竅漏日,每歲季夏二十四日,土人士女雜至,以苣火之,云:不爾必有蜘蛛之孽。
定西嶺六亭而達趙州途經(jīng)定西嶺關,逾嶺乃夷。
趙州三亭而達下關。故名河尾,蒙氏龍尾關也。逾飛來寺,望點蒼山,山形聳拔,蒼顏侵漢,積雪貫四序,云氣恒帶其翠微。山端列峰匯溪,皆十有九,一峰帶一溪。五臺峰怪石是產(chǎn),巧出靈陶,文有云樹,人騎是斲屏障,走中原逾萬里,山麓浸以滄海,平吞百里,鎮(zhèn)以兩關(兩關,蒙氏閣羅鳳所筑,名龍首、龍尾。今名上關、下關)。
下關八亭而達樣備,樣備江實神莊水,出鶴慶入洱海。關西為天橋口,石梁中橫,下臨無極,當蒼山之沖,多暴風,貫四序不息,偃樹走石,人騎辟易。至碗水哨,籟乃平。又西為四十里橋,又西為響水澗橋。循澗行,巨石峭崿,鳴若轟霆,類嘉陵、散關。邇關有花橋,橋皆架木飛梯,橫懸度,人上之慄。
樣備驛九亭而達打牛坪,途經(jīng)橫嶺,其高侵云,緯箐以升,樹多松,花多杜鵑(土人名山紅)。鳥多鸚鵡,群飛蔽林,若朔方鴉然。又西為云龍橋,又西為大陡坡,相傳武侯南征駐師茲坪,辰值立春,鞭土牛以訓夷,遂以名驛也。
打牛坪十亭而奇達永平縣。有畢勝橋、觀音叫狗山(土人呼為娘娘叫狗山。諺云:娘娘叫狗山,九轉十八彎?!栋坠庞洝芳啊斗鹱嬗洝方暂d其事。云,昔珥河之地,有羅剎一部出焉。啖人睛人肉,因王其地,號羅剎國,觀音愍其受害,乃化為梵僧,自西天來,歷古宗、單、義、寧比、蒙茨和八靈應山、德源城。主喜張敬此羅貴巨也。見梵僧儀容,深禮敬之。介以見羅剎王,王京,乃具人睛人肉供之。僧辭:不愿肉食,王誠眷禮,愿為一庵居。羅剎王之,且曰:廣狹自裁。僧云,止欲一,我二躍之地足矣。羅剎笑其少。僧云:王勿后請立契券。傾國觀者萬人,既成契約,僧解袈裟一展,蓋國。叫犬令躍一族,盡其東西,再躍盡其南北。羅剎張皇聲日:如今我無居地矣!僧曰:不然,別有樂國勝汝國,乃上陽溪石室為金樓玉,以螺為人睛飲食,供張百具。羅剎高述移之。一入而石室遂閉,僧化為蜂,由隙出。自此羅之乃息。今此山乃海東有犬躍之跡存焉。土人事佛甚謹,而靈跡亦于他方。蓋此地即西天佛書稱妙香城毗羅國土也)
永平縣七亭而奇達沙木和。途經(jīng)鐵場坡、花橋哨、蒲蠻哨、玎當山。其高倍觀音叫狗山,蒲蠻實孟獲之遺種也。
沙木和十亭而奇至永昌府途經(jīng)瀾滄、江橋即瀾滄之委。后漢永平中,通道于博南,瀾滄行者怨之。謠曰:“渡博南,逾蘭津,渡瀾滄,為他人?!笔且?。土人呼為浪滄江。建枋書曰:“霽虹”,益失古始矣,仍漢之舊,為蘭津橋可也。越有大瘴,淋雨始旭,草玄葉脫時,行旅忌之。江流介二山之趾,兩岸壁峙,截若墉起,因為橋基。橋纜梯木,懸跨千尺,束馬以度。又西為江波,有徑路新辟,爰捷一亭。
之所以把這段記述完整地引述下來,首先是因為從中可以管窺到《滇程記》的整體風格,其次這段資料大概是目前為止,關于大理境內(nèi)“博南古道”記述最詳實的資料,也是研究大理交通歷史、邊疆民族歷史地理的重要史料。天啟年間編纂的《滇志·旅途志》在后記里指出:“太史公楊莊介公得罪南竄,自公安至博南,為《滇程記》?!笨梢姀V義博南一詞至少可以代永昌府治范圍,所以古代到達永昌的路被稱為“博南路”的說法也就無可厚非了。
從道路層面上看,在現(xiàn)在的大理境內(nèi),普淜驛六亭而達云南,云南驛八亭而達定西嶺,定西嶺六亭而達趙州,趙州三亭而達下關,下關八亭而達樣備(今漾濞),樣備驛九亭而達打牛坪,打牛坪十亭而達永平縣,永平縣七亭而達沙木和,沙木和十亭而至永昌府。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大理境內(nèi)的博南古道上,古時有普淜——云南驛——定西嶺——鳳儀——下關——漾濞——永平——杉陽8個驛站57亭,按每個驛站之間30公里算,路長250公里左右,路邊57個亭供行路人休息所用。康熙時期,出使云南的徐炯,沿著《滇程記》所記的路線進行考察驗證,認真詳細對照了沿途驛站、里程、路況,認為書中記述精準無誤,按照書中的記載安排一路行程、住宿,都不會犯錯,并成《使滇日記》一書。
從道路沿途的歷史典故和人文遺存上看,武侯諸葛亮擒放孟獲場所、古云南郡治、武侯南征立郡地、段思平遺跡、武侯南征駐師茲坪、西天佛書稱妙香城毗羅國、蒲蠻是孟獲之遺種、通道于博南等內(nèi)容都蘊藏著豐富的課題資源?!兜岢逃洝纷钤缈≌邨钭谖崴f“觀其所記,大言言山川,小言言花鳥,余言言風物。”所以,楊慎所記一言一詞都是滇程路線上有待深入發(fā)掘的文化元素,值得我們深究細品。
從道路文化內(nèi)涵上看,東來西去南來北往,道路陳釀的是豐富多元的文化現(xiàn)象,《滇程記》記述的在大理境內(nèi)的這段道路資料,描述了有關大理豐富的人文故事和歷史典故,甚至涉及了大理佛教來歷和大理國緣起的細節(jié)故事。雖然在有的學術專家的論著中,把最早從四川為起點達印度的“蜀身毒道”稱作“博南道”,但畢竟隨著歷史變遷、政區(qū)轄境變化、族群遷徙、人文強弱轉換等因素,博南道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被淡化湮沒,同時出現(xiàn)一些混淆模糊的概念,較為認可的還就是祥云——彌渡——巍山——大理——漾濞——永平——保山這一路段為博南道。從道路本身的路線上分析,東線靈關道與西線朱提道匯聚到祥云縣,然后到了保山又分為三條線路出境出國。從這個角度上思考,大理境內(nèi)的博南道就成為現(xiàn)在整條南方絲綢之路上唯一沒有岔道的一段;從名稱本身包含的意義上看,“博南”無論是指博大的南方或是博覽南方的意思,都能涵蓋整條南方絲綢之路所指的地理和文化范疇。因此,從代表性、重要性、豐富性三方面看,就是現(xiàn)在所指的“博南道”這一段道路也能夠代表整條“南方絲綢之路”所指。
《滇程記》后記“博南山人曰:余竄永昌去都門,陸走萬余三千里,買舟下江陵,乃登陸鬟流弓折幾萬里而倍矣。江陵以西,山川益窮以遐,目益以曠,心益以悲。壯趾朅來,夢想未到,豈詩人之登高,史民之足跡耶?然休旅之暇,猶不忘性習,乃作《滇程記》。肇筆江陵,滇首路也。繭足痛仆,數(shù)亭微以前,故于亭舍詳焉。山川書其歷,不書其望。遷怪謠俗或書,圖經(jīng)有存者則略矣。昔人志于役,紀行程后世有傳焉?!?/p>
以這段后記的署名,結合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情操,可以從中窺見楊慎剛剛抵達戍守之地,就找到了心儀之地,足以身相寄。他的心情從局促狹小的“升庵”之室,變成了博大寬泛的南方“山人”,從此開啟了思想上的新維度?!兜岢逃洝肥菞钌鞯皆颇献钤绲淖髌罚赃@是他第一次自號“博南山人”,之后這個字號是楊慎謫戍云南用得最多的一個自稱。云南文化大家趙藩在博南山上升庵祠門柱上曾經(jīng)有一對為楊慎寫的對聯(lián):“自號博南山人,唱酬遙寄張公子;地近寧西禪寺,英魂常依李晉王?!壁w藩在聯(lián)中撇開了楊慎的眾多號稱。趙藩擅用對聯(lián)入木三分總結人,成都武侯祠里的“攻心聯(lián)”是經(jīng)典例子,如果細探升庵祠里這對“處世聯(lián)”,其中的意喻實不輸其下。他在上聯(lián)提到的張公子指的是張含,下聯(lián)提到的李晉王指的是永歷皇帝的部將李定國,以“博南山人”與“寧西禪寺”相對,每一個人物、地點以及對應都富含典故暗語,整體隱含著一種人與人之間生死相交的友情關系。楊慎與張含之間、永歷帝與李定國之間的關系何其相似,而且他們都在博南山上發(fā)生了生死聚離的故事。這種關系正是楊慎詞《臨江仙》里“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具體詮釋,博南山由此平添悲情豪邁,自號“博南山人”便是一個永久的映照。再加之,楊慎流放充軍云南的是永昌郡,那時候由博南縣演化而來的永平縣轄屬永昌郡,戍守的是博南縣博南山丁當關,戍所就在博南山上的博南道邊上,所以在楊慎自己的道路專著《滇程記》中落題為“博南山人”是一個內(nèi)心深處臆造的結果,也是一個帶著個人情懷的隱題。
《滇程記》的文獻價值,從成書以來就一直被廣泛認可。方國瑜尋找到該書后,進行閱讀研究,評價說:“此書所記山川、俚俗、風謠可供考史,蓋明代記此路之作,莫先于此書,且多詳實可信也?!碑斎?,楊慎關于博南道的記述,不僅僅是《滇程記》,他的許多詩詞不乏說路喻人內(nèi)容。在他的戍滇詩詞中,有很多是在博南古道上踩踏出的人生過往體驗。其中就有一首《博南謠》道:“瀾滄自失姜兵備,白日公然劫行李;博南行商叢怨歌,黃金失手淚滂沱。鐵索箐邊山嵯峨,金沙江頭足風波;為客從來辛苦多,嗟我行商奈若何?!痹娭?,人生的旅程何嘗不像一趟長途行走呢!那些往來在博南道上的商人,千辛萬苦向著目標進發(fā),賺了錢滿心歡喜朝著家回返,哪知道一時間遇到意外,錢財盡失。人生多有不如意,做人從來與苦難相伴。廬陵楊氏一家,幾經(jīng)輾轉遷入四川新都,通過了七代人刻苦攻讀、謹慎為人、精心經(jīng)營,蘊制了楊慎其父楊廷和,官至首輔,楊慎本人則是資才過人、少年得志、高中狀元,成功介入明王朝政治權利核心。哪知楊家的立世之才、忠效朝廷的秉性,最終卻成了楊家全方位倒塌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楊慎的家族史極像《博南行商叢怨歌》里的行商遭遇,幾代人點點滴滴的蘊集一朝丟失,猶如行商“黃金失手”。還好,楊慎在這場九死一生的變故中活了下來。
楊慎無數(shù)次站立在瀾滄江的霽虹橋頭,因為這里是他戍守之地,也是他后半輩子的守望。開始時,橋頭柴山上的樵夫、古渡口上年邁的漁翁似乎都與他格格不入。后來發(fā)現(xiàn)是自己與這些人格格不入,他們春不喜秋不嘆,冷暖習以為常。于是,飽讀詩書的楊慎,就在公元1525年的春天里,所有重枷被朋友的酒全打開,魏晉風骨仕氣充盈,大無邊小無核的心境升騰,真正踹開了對榮華富貴的追逐、名聲欲望的癡念,讓一曲《臨江仙》唱成千古: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博南山因這一唱被墊高,博南古道因回音而悠長;博南山人因此永遠成為博南山的影子,成為永遠行走在博南古道上的靈魂。
如今的博南古道上,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是那些已經(jīng)變成繁華城市的驛站,還是那些已經(jīng)被冷落出局的村莊,都曾經(jīng)是《滇程記》曬過圈打過卡的推送點;無論是那些已經(jīng)長成風景的大樹下,還是那些已經(jīng)淹沒不見的路石上,都可能是楊狀元來去的歇腳點。
如今在博南山上,我們有一種期許,無論是天空之上變幻的云彩,還是樹枝樹葉篩下的斑駁陽光,或許那就是一直在等待相逢的知己博南山人楊慎。
滾滾長江,淘盡世事,卻終究洗白蒙污受屈的身軀;大道之上,青山依舊,終究會有飄浮的靈魂成為永恒。
編輯手記:
生于四川的楊慎在云南學術界有著非凡的地位。他涉獵范圍廣泛,后人在對他進行評價時也不吝華麗的辭藻,其前半生身處明朝官場高位,后半生卻淪落西南邊疆,但也因此獲得了他在我國古代文化史上超凡的成就。本文即講述了楊慎在“大禮議”后與云南、與大理之間的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