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利
一
20世紀80年代初,中央電視臺舉辦新年迎春征聯(lián)活動,其中上聯(lián)之一為“碧野田間牛得草”,下聯(lián)“金山林里馬識途”,最終獲得了一等獎。其上聯(lián)由三個人名組成,“碧野”是作家,“田間”是詩人,“牛得草”是豫劇丑角大師。與之相對,下聯(lián)亦由三個人名組成,“金山”是演員,“林里”和“馬識途”是作家,別具新意。
以上所列六個人名,所取皆日常詞語、成語典故,名與姓通,其構思與寓意均極佳妙。所以如此者,因漢字大多一字多義,姓氏除了標示家族血緣之外,還有字面意義。以姓氏的字義取名,二者互有關聯(lián),自成一體,此即所謂因姓取名、連姓成文。類此之例甚多,各有取義,約略言之可分為數端:
其一是常用詞或詞組,古今層出不窮,如南宋詞人周密、元代戲曲家高明、明代畫家鄭重、作家白樺、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潔、《世界文學》主編高興、評論家雷達、國際問題專家何方、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羅列、北京大學教授陸地、導演崔嵬,演員白楊、夏雨,歌手文章、黎明,相聲演員牛群,主持人楊柳、關鍵,記者長江、足球運動員高峰、攝影師高原,凡此諸例,隨取世人所悉知的詞語以命名,看似尋常,實則耐人尋味。
其二是成語,此類例子隨處可見,如前述作家馬識途,取義于成語“老馬識途”,用典甚妙。元朝政治家趙璧(完璧歸趙)、清初學者萬斯年(億萬斯年)、清代醫(yī)學家石成金(點石成金)、道光舉人高建瓴(高屋建瓴)、晚清文史大家平步青(平步青云)、中醫(yī)學家程門雪(程門立雪)、作家周而復(周而復始)、葉知秋(一葉知秋)、詩人嚴陣(嚴陣以待)、書法家程似錦(前程似錦),皆從成語中截取二三字,名與姓融為一體。編劇華而實,成語“華而不實”,反其意而用之。哲學家任繼愈有兩個兒子,分別取名任重、任遠,出自成語“任重道遠”。我有一個中學同學名陳出新,乃取自成語“推陳出新”,至為精妙。
其三是詩詞歌賦。歷史上不乏先例,如南朝宋大臣何求,乃用《詩經·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之典,其來有自矣。明代官員溫如玉(《詩經·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保宄瘜㈩I馬如龍(宋陳師道《和和叟第課還自都下》:“青云直上馬如龍,來往泠然若御風?!保宕娙它S河清(三國魏李康《運命論》:“夫黃河清而圣人生。”),文藝理論家胡風(《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畫家林風眠(對聯(lián)“山嵐擁月去,林下聽風眠”)、關山月(漢樂府橫吹曲名),雜文家何滿子(詞牌名)、作家林白(宋韓《五月十日》:“片月生林白,沿流澗亦明?!保?,皆由古人詩句脫胎而來,自有深意存焉。我當年上大學時,有一位高我兩級的同學,名叢中笑,本于毛澤東《卜算子·詠梅》:“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弊阋娖溆玫渲衙钜病?/p>
其四是典籍。例如南宋詩人葛天民,出自陶潛《五柳先生傳》:“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便是一個好例。物理學家于敏(《論語·里仁篇》:“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保娙朔邱R(公孫龍《白馬論》:“白馬非馬,可乎?”)導演齊聞韶(《論語》:“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保枋殖煞綀A(《孟子·離婁章句上》:“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作家路遙(宋陳元靚《事林廣記》:“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些人名皆有典據,俱得理趣之妙。
其五是地名。例如明朝兵部尚書彭澤、清末維新人士江淮、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北京市政協(xié)主席吉林、報人秦川、導演黃山、詩人亞丁、演員蘇丹、導演羅馬、重慶大學教授柏林、雙匯集團創(chuàng)始人萬隆,其出處皆為中外地名。以“沈陽”為名者尤多,單以百度百科為例,收錄的義項即達23條之多。重名之嚴重,于此亦可窺見一斑矣。
其六是英文名字。時下頗為流行,例如詩人麥琪、作家羅蘭、導演戴維、演員馬麗、歌手安琪、女高音歌唱家安娜、舞蹈家戴利等,皆為英文名諧音,別具一格。
其七是同姓的先賢,即在賢者姓名之間嵌入學、慕、希、景、愛、宗、敬之類動詞,以表仰慕之意。如清朝翰林張希良,暗寓慕效西漢開國功臣張良之志也,乃其一例。歷史學家王宗維、舞蹈家張若飛、畫家周景瑜,皆可作如是觀。
此外還有一種情形,名與姓相聯(lián)屬而成一短句,例如西晉氐族首領齊萬年,南宋政治家江萬里,明代詩人凌云翰、成始終,蘇州彈詞藝人馬如飛,京劇大師梅蘭芳,哲學家艾思奇,經濟學家駱耕漠,詩人何其芳、戈壁舟、苗得雨,作家張?zhí)煲?、田中禾,學者金克木、品也。十發(fā)為程?!笨芍俺獭迸c“十發(fā)”同義。作家柏楊、評論家秦晉,演員秦漢、寧靜,歌手齊豫、齊秦、平安,外交部翻譯朱彤,主持人朱丹,導演江海洋,探險家楊柳松,大抵屬于此類。明朝官員屈伸,作家曲直、墨白、陳新、魯敏,詩人張弛,武漢大學教授夏冰,北京科技大學教授牛敏,畫家簡繁,演員嚴寬,歌手方圓,其名與姓適相反,俱堪尋味。
巧妙運用諧音雙關,言在此而意在彼,為名字增添諧趣不少,而最擅此技者,則舍曹雪芹莫屬也。在《紅樓夢》中,甄士隱諧“真事隱去”,賈雨村諧“假語村言”,賈政諧“假正經”,霍啟、馮淵、王仁、傅試、詹光、單聘仁、卜固修、卜世仁,分別諧“禍起”“逢冤”“忘仁”“附勢”“沾光”“善騙人”“不顧羞”“不是人”。《金瓶梅》《儒林外史》中亦有相類者。似此之例亦不少,如作家茅盾(矛盾)、丁玲(叮鈴)、霍達(豁達),作家楊朔(陽朔),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終南山),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陳醉(沉醉),記者何平(和平)、李響(理想),人文學者丁當(叮當),詞作家閻肅(嚴肅),體操教練高健(高見)。此例尚多,不遑征引。
除了上述幾種類型,尚有不少特殊取名之法,名與姓表面觀之無甚關聯(lián),若究其微奧,則別有寓意。例如律師許如清,倒讀之曰“清如許”,當取義于朱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之句,頗得含蓄之妙。明代官員石天柱、詩人聞一多、北京大學教授李成言,亦是其例。此回文取名也。明初報人鄭千里,“千里”二字即由“重”字分拆而成,暗寓“鄭重”之意,頗饒妙趣。民國報人林白水,“白水”二字則由“泉”字分拆而成,當是指“林泉”而言。此拆字取名也。演員石羽二字,字面上似乎無甚關涉,然一重一輕,成為一個有趣的對照,不在明言而在暗示。
二
從姓氏的字音入手,取名與姓相結合,不但名與姓互相關聯(lián),念來亦覺順口。作為語音修辭之一種,大約可分為三類:一曰疊音,二曰雙聲,三曰疊韻。分別論述之于下。
所謂疊音,指名與姓音節(jié)重疊,復分為三:
一為同字復疊,例如書法家林林、詩人管管、作家趙趙、中國科學院院士穆穆、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方方、央視主持人周周,念起來和諧悅耳,極具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
二為同音異形字復疊,如魏武帝曹操,明代雕刻家陳辰,書法家虞愚,物理學家戈革,詩人羅洛,作家金近、譚談、韓寒,歌手韋唯等。
三為間隔復疊,例如中國第一位女外交官袁曉園,作家陳白塵、余秋雨,文藝理論家馮雪峰,中國經濟史學家傅筑夫,經濟學家林雙林,社會學家周飛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家炎,別具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韻律美。
所謂雙聲,指名和姓聲母相同,因為單名和雙名有所區(qū)別,約可分為四類:
一是單名雙聲,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命名雙聲疊韻”條云:“錢竹汀宮詹云:‘古人以二字命名者,多取雙聲疊韻,與夷犁、來濤涂、彌明、彌牟、滅明、由余、余姚,皆雙聲也。降、臺駘、吾、圍龜、且居、頑、州仇、魁壘,皆疊韻也?!睋丝芍噪p聲疊韻取名由來已久。即就雙聲言之,此類名字比比皆是,如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吳國刺客專諸、戰(zhàn)國思想家莊周、戰(zhàn)國天文學家石申、秦二世胡亥、西漢名將李陵、東漢史學家班彪、唐代詩人王維、唐代宰相楊炎、北宋詩人蘇軾、清代學者俞樾。現(xiàn)代則有作家唐,詩人曾卓、袁鷹、顧工,哲學家龐樸,其他類此者尚多,不遑詳舉。
二是姓與雙名首字雙聲,如東漢醫(yī)學家張仲景、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北宋畫家張擇端、南宋詞人吳文英、清代書法家王文治、晚清重臣左宗棠等,諸如此類,皆是其例。
三是姓與雙名末字雙聲,例如唐代詩人韋應物,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明代文學家李攀龍、徐中行,“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畫家黃賓虹,近代學者王國維,氣象學家竺可楨,經濟學家于光遠、江小涓等,其例頗多,茲不具舉。
所可注意者,此類名字在演藝圈尤為盛行,如李小龍、葉麗儀、趙雅芝、趙文卓、焦恩俊、劉嘉玲、劉玉玲、林憶蓮、林志玲、林依輪等,可資例證。
四是三字雙聲,如愛國將領張自忠、教育家楊蔭榆、哲學家何懷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佘樹森、澳門特首何厚鏵等,均是此例。
所謂疊韻,指名和姓韻母相同,與雙聲情形類似,可別為四:
一曰單名疊韻,例如“上古四圣”之一皋陶、齊國名將匡章、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商鞅、秦朝丞相李斯等,亦屬此類。
二曰姓與雙名首字疊韻,如唐朝名相杜如晦、元代戲曲家關漢卿、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地質學家李四光、數學家蘇步青、文史學家姜亮夫、藏書家李一氓、畫家關山月等,皆屬此類。
三曰姓與雙名末字疊韻,如北宋名臣范仲淹,明代文學家王廷相,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革命烈士林覺民,畫家齊白石,作家蘇曼殊、郭沫若、郁達夫、沈從文,哲學家金岳霖,文史學家唐圭璋等。諸如此類甚多,今不悉舉。
四曰三字疊韻,例如西漢大臣田延年、南朝宋文學家顏延年、上海市原常務副市長潘漢年。此類殊為少見,念來亦拗口,不宜多用。
南宋女詞人朱淑貞,院士夫妻錢三強、何澤慧,其姓與雙名首字疊韻,與雙名末字雙聲。西漢大臣田千秋、哲學家徐友漁,姓與雙名末字疊韻,雙名雙聲;哲學家湯用彤,姓與雙名末字雙聲,雙名疊韻。
三
漢字具有獨特的結構、豐富的筆畫,以姓氏的字形為依據,取名而與姓相連,不獨在觀感上合為一體,融洽無間,更可增益其趣味和美感。此類取名法古今多有之,今略舉于下。
把姓氏用字拆成兩個字以為名,如作家舒舍予、張長弓、董千里,畫家雷雨田、何可人等,皆為拆字取名之佳例。
把姓與名的第一字合為名的第二字,例如作家文武斌、清華大學教授王玉玨、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田力男、書法家秦至臻,皆此類也。
把姓氏用字拆分為兩個部件,取其一為名,如商朝政治家伊尹、宋朝太學生陳東、清代學者阮元、音樂家聶耳、翻譯家盛成、語言學家鄭奠、作家張長、連環(huán)畫畫家張弓等,皆其例也。
以姓氏用字作為偏旁組成新字,例如南齊學者王琰、當代演員王琳、東漢末年隱士田疇、明代散曲家金鑾、清代書畫家金鑒等。
姓氏用字加偏旁組成新字,例如作家魏巍、韋葦等,即此類是也。
以姓氏用字或偏旁重疊而成雙疊字、三疊字,如國民黨元老林森,演員牛、呂品、金鑫,作家木林,導演石磊,獨唱演員吉,此其例也。
名和姓同形旁,例如南朝文學家江淹,劇作家洪深,古典文學專家浦江清,數學家江澤涵,作家沙汀、流沙河等。
名和姓同聲旁,例如古典文學專家裴斐、足球教練傅博、畫家江虹、魔術師郝赫等,即屬于此一類。
名和姓皆屬對稱字,例如明代御史甘霖,明末清初女詩人商景蘭,詩人艾青、余光中、呂品貴,畫家黃胄,作家林非,都屬于此類。
加減筆畫取名,例如元朝鎮(zhèn)國將軍王玉、詩人李季、作家萬方、編劇栗粟,皆屬于增筆一類。中國地質大學教授萬力、評論家王干、導演戈弋,皆屬于減筆一類。把加減法發(fā)揮到極致者應推《鏡花緣》中王主、王玉、王三、王豐、王五、王壬、王毛、王全八兄弟。
名與姓字形結構相近,例如詩人屈原,名與姓均系左上包圍結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貴族田甲、西漢淮南八公之一田由、劇作家曹禺、作家田申等,亦屬于此類。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指出:“漢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彼^因姓取名者,名與姓相結合而成一體,從音、形、義三個維度呈現(xiàn)漢字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故就此點而論,名字不唯是身份識別的符號,亦是記錄、展示漢字之美的載體無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