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乾嘉文人吳照家世生平行跡考證

2022-04-16 18:26:58趙軍偉劉衛(wèi)濤
關(guān)鍵詞:嘉慶總目詩集

趙軍偉,劉衛(wèi)濤

(1.東華理工大學(xué)撫州師范學(xué)院,江西撫州 344000;2.東華理工大學(xué)文法學(xué)院,江西南昌 330013)

乾嘉文人吳照(1754—1811),字照南,號白庵,負才名三十年,困諸生籍,己酉年(1789)始得拔貢,入太學(xué)不用久之;在仕途可謂屢經(jīng)挫折,未嘗有幾微不平之意,后主講書院,用詩以教其邦人;以詩畫游四方,結(jié)交乾嘉諸名士,“當(dāng)世賢士大夫咸降階申禮”[1]1。

但有關(guān)吳照的專門著述,僅有《吳照其人其詩述考》一篇[2],總體極為簡略,與其創(chuàng)作成就極為不符。此前對吳照的研究多散落在對乾嘉時期其他文人或文學(xué)現(xiàn)象的研究中,如《桐城派新城作家群生平及著述考略》[3]、《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研究》《樂鈞及其詩歌研究》《彭兆蓀詩歌研究》①詳見李陽陽《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研究》,東華理工大學(xué)碩士論文,2016 年;張曦《樂鈞及其詩歌研究》,西北師范大學(xué)碩士論文,2020 年;黃偉《彭兆蓀詩歌研究》,南京師范大學(xué)碩士論文,2012 年。等,且均作為他人交友的資料出現(xiàn),簡略記述,并無專章研究,這使得吳照的研究出現(xiàn)了重大空缺。

本文依據(jù)吳照本人詩文集以及其好友詩文集、方志等文獻資料,爬梳吳照的家世生平和行跡,以冀為吳照研究及江西本地文人研究奠定必要而堅實的基礎(chǔ)。

一、家世考

“看人文字,必推本其家世,尚論其師友”[4]21。筆者通過吳照的文集及相關(guān)史料考論吳照家世,以見其對吳照生平事跡及創(chuàng)作思想的影響。

吳照的家世并不是很顯赫,“我家世本農(nóng),質(zhì)樸古道敦。我祖始登第,鄉(xiāng)里稱恂恂”[1]107。其祖父吳天麟,雍正七年己酉進士,生卒不詳?!赌铣强h志》僅有“吳天麟,蜀駙馬宣之后”[5]108簡略記載;《江西通志》則更為簡略:“吳天麟,南城人,進士?!盵6]其父吳纮生卒年不詳,雍正乙卯年間舉人,乾隆乙丑年位列明通榜,資料同樣不多,僅在《南城縣志》中有所記載:

吳纮常年在外為官,為政勤懇,頗有政績,性格侃直,才氣卓犖,書法瘦健,創(chuàng)作不困于陳言。吳纮之于吳照性格與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影響深遠,故吳照為人勤勤懇懇,詩風(fēng)蒼秀超拔,雖古人亦不肯多讓,不名一家而自成其一家之詩。

吳纮有兩房妻室,吳纮為官時,她們留在家中負責(zé)吳照和哥哥吳煊的生活起居以及教育。她們的名字無所考據(jù),僅在吳照與吳煊的詩中提及兩母的培育。

我父校官于雙溪,奉祖母櫬歸山麓。葬畢我父東西游,我年七齡母課督。較公我乃兩母存,我身漸長互顧復(fù)。我隨我兄?jǐn)y書囊,街南百步羅家屋。塾師點句誦如流,歸索餅餌充饑腹。母曰兒完一卷書,典衣定買花豬肉。獎我勵我神氣揚,面垢頭蓬忘櫛沐。母言夜誦心愈專,一家書聲紡聲相接續(xù)。其時能作擘窠書,復(fù)又亂涂幾叢竹。索錢買紙更買書,我時十齡兄十六。市頭購書歸,夜窗燈代燭。茶湯母子煎,寒冱暑則溽。春時雨連綿,墻壞何曾筑。我母顧視屋漏痕,聞在陋巷三字熟。陋巷屋漏音則同,兒能課文烹雛伏[1]72。

父親常年在外,母親敦促課程,家中春時雨連綿,墻壞不曾筑。“我母養(yǎng)我時,教我無不備。兒好書畫詩,購寶典簪珥”[1]44??梢妳钦崭赣H雖在任為官,但吳照幼時的家境并不殷實?!吧贂r食貧,即負米四方?!盵1]3

吳煊,號退庵,清代詩人,山水畫家,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卒年不詳。乾隆五十四年(1789)恩科舉人,授國子監(jiān)典,后屢試不第,裘敝而歸,晚年主講石陽書院。著有《菜香書屋詩草》十三卷、《唐賢三昧集箋注》等。

吳照妻子夏氏的資料稀少?!杜R川縣志》有云:“夏氏,五十四都吳照南妻,夏清顯女,年三十五歲,家貧守節(jié)孝,事姑嫜,撫繼子,際春邑,庠春承祧”[7]。吳照有兩子:一子曰同;另一乃老年得子,名字不詳。

關(guān)于吳照家世的考證限于資料至此,其祖父及其父走上仕途對于吳照的影響是可見的。青年時期的吳照一直將為官視為人生理想,雖多年掙扎在科舉中未曾及第,僅以拔貢官至大庾教諭。但其詩書畫時號三絕,與乾嘉文人以詩畫相交,“一時名公卿,如王西莊、錢籜石、王蘭泉、畢秋帆,諸先生皆倒屣相迎”[5]55。

二、生卒著書考

(一)生卒年考釋

吳照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卒于嘉慶十六年(1811)。

關(guān)于其生年,有“生年不詳”“1754 年”和“1755 年”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與清代文獻中有關(guān)吳照的資料很少有關(guān),對其記載較為詳細的《南城縣志》也無其確切生卒年月:

第二種說法如紀(jì)寶成《清代詩文集匯編》:“吳照(1754-1811),字照南,號白庵,江西南城人”[8]1。第三種說法如李靈年、楊忠主編的《清人別集總目》:“吳照(1755-1811),字照南,號白廠,南城人”[9]。

筆者檢索吳照文集及文獻史料加以考察,可確切知曉吳照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吳照詩集卷一八《開先寺宋牧仲先生小像即用卷中自題原韻》云:“我便與公同甲戌,百年前是白須兄?!逼涠巴胃型汀本渥宰ⅲ骸肮庞嗯c余皆甲戌生”[1]94。乾隆甲戌年,即乾隆十九年(1754)?!堵犛挲S詩集》楊倫有序云:“昔杜少陵集所載多四十后詩,四十以前存者寥寥無幾,蓋所謂老去漸于詩律細者。今白庵年甫四十,所造已若是,余又安能量其所至哉”[1]2。此序作于乾隆甲寅年(1794),時楊倫來豫章,吳照請序于楊倫,楊倫言:“今白庵年甫四十。”[1]5即乾隆甲寅年時,吳照四十歲?!恫讼銜菰姴荨分袇钦沼行蛟疲骸坝嗄昃艢q,從兄學(xué)吟詠,兄時年十五,所作已百余首,錄成一冊”[10]5。而其兄吳煊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可見吳照確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而并非其他資料顯示的乾隆二十年(1755)。

嘉慶十六年(1811)吳照卒于蘇州金閭是確定無疑的?!鞍租忠鈿夂厘矗皇逻叿?。喜飲酒,酒酣耳熱,筆墨橫飛,見者無不色飛眉舞。其詩勁氣直達,指事類情,無復(fù)遺蘊。當(dāng)其沉思一往,顧盼自豪,跌宕淋漓,亦莫辨其為唐為宋也。愛吾吳山水之勝,嘗欲卜居石湖,寫圖見志,辛未卒。知行春煙雨,魂魄猶應(yīng)戀之矣”[11]10劉嗣綰有《訪吳白庵武林寓舍知一月前已于吳門即世感賦此章》一詩云:“尋君直上白公樓,不到江潮并淚流。垂老鄭虔三絕盡,辭家王粲一身休。楹書有托魂應(yīng)慰,池草無靈夢亦愁。舊句誰知竟成讖,此生真?zhèn)€死蘇州。”[12]此詩屬卷四十四,卷末有注作于嘉慶辛未年,即嘉慶十六年(1811)。

(二)文集及其版本考述

吳照一生通詩畫,精小學(xué),“其學(xué)于經(jīng)傳文藝,無所不通,自幼即工為詩,中年出游吳越,每歸,而其詩益肆,雄奇磊落,適肖其為人?!盵1]3下面筆者結(jié)合有關(guān)史料,將吳照著述之版本、館藏、價值等情況略加考述。

1.《聽雨齋詩集》

《聽雨齋詩集》卷首共有十四人作序:癸丑十一月汪中序(1793)、乾隆五十九年金匱徐嵩序(1794)、嘉慶二年丁巳八月青浦王昶序(1797)、嘉定王鳴盛敘、乾隆甲寅陳懿本敘(1794)、乾隆甲寅九月陳茂本敘(1794)、甲寅十月二十三日張敦仁序(1794)、乾隆六十年乙卯歲季夏六月十四日魯嗣光序(1795)、乾隆乙卯八月金溪楊韺敘(1795)、臨川樂宮譜序、甲寅長羊湖楊倫序(1794)、嘉慶五年張瓊英序(1800)、程瑤田敘(1804)、嘉慶甲子王芑孫序(1804)。

《聽雨齋詩集》隨著吳照逐年的編纂,版本眾多,筆者搜羅眾多資料,將其版本略加陳列。

(1)《聽雨齋詩集》不分卷本。乾隆五十五年(1790)刻本,現(xiàn)藏于常州圖書館,《清人別集總目》第856 頁著錄[9]。

(2)《聽雨齋詩集》12 卷本。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現(xiàn)藏于江西圖書館,《清人別集總目》第856 頁著錄[9]。

(3)《聽雨齋詩集》12 卷本。乾隆五十九年(1794)吳照在南昌自刻,該刊本半頁11 行,行24 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現(xiàn)有兩冊本藏于北京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清人別集總目》第856 頁著錄[9]。

(4)《聽雨齋詩集》14 卷本。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清人別集總目》第856 頁著錄[9]。

(5)《聽雨齋詩集》22 卷別集1 卷補編1 卷本。乾隆五十九年(1794)吳氏刻本,現(xiàn)藏于四川圖書館,《清人別集總目》第856 頁著錄[9]。

(6)《聽雨齋詩集》10 卷本。嘉慶五年(1800)刻本,現(xiàn)藏于江西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清人別集總目》第856 頁著錄[9]。

(7)《聽雨齋詩集》14 卷補遺1 卷橫浦集5 卷別集1 卷本。嘉慶七年(1802)刻本,現(xiàn)藏于安徽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南開大學(xué)圖書館以及日本京都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研究所,《清人別集總目》第856 頁著錄[9]。

(8)《聽雨齋詩集》22 卷別集1 卷補編1 卷本。嘉慶九年(1804)刻本,現(xiàn)有19 卷不全本藏于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江西圖書館、遼寧圖書館、中國科學(xué)院、溫州市圖書館以及天津圖書館,《清人別集總目》第856頁著錄[9]。

(9)《聽雨齋詩集》26 卷別集1 卷補集1 卷本。嘉慶九年(1804)刻本,現(xiàn)藏于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中國古籍總目·集部·別集類·清代之屬·清中期》第1683 頁著錄[13]。

(10)《聽雨齋詩集》25 卷別集1 卷補集1 卷本。嘉慶間刻本,具體年限不詳,現(xiàn)藏于中國科學(xué)院圖書館,《中國古籍總目·集部·別集類·清代之屬·清中期》第1683 頁著錄[13]。

(11)《聽雨齋詩集》24 卷別集1 卷補集1 卷本。嘉慶間刻本,具體年限不詳,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清人別集總目》第856 頁著錄[9]。

(12)《聽雨齋詩集》26 卷別集1 卷補集1 卷本。嘉慶二年(1797)刻本,現(xiàn)藏于南京圖書館、廣東圖書館以及日本內(nèi)閣文庫,《清人別集總目》第856 頁著錄[9]。

(13)《聽雨齋詩集》14 卷補編1 卷本。道光間刻本,具體年限不詳,現(xiàn)藏于上海圖書館,《清人別集總目》第856 頁著錄[9]。

2.《說文偏旁考》

《販書偶記》《增訂四庫簡明目錄》《中國古籍總目·經(jīng)部·小學(xué)類·說文之屬·部目》以及《四庫未收書籍刊》均記載吳照撰有《說文偏旁考》兩卷。吳照自序云:“說文偏旁考者,取說文之偏旁而考之者也,偏旁之文凡五百四十部。本于倉頡后漢許氏叔重據(jù)之為說文解字十四卷。會意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14]2。

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孟秋,吳照刻于聽雨齋,扉頁刻“青芝山人輯,說文偏旁考,聽雨齋藏版。”卷首有庚戌王鳴盛序“天下之書皆文字之所積也,故欲讀書必先識字?!盵15]5另有楊韺敘文與吳照自序。書上卷收《說文》卷一至七偏旁,下卷收《說文》卷八至十四偏旁?,F(xiàn)有民國八年(1919)蘇州振新書社石印4 冊本,該刊本每半頁大字行數(shù)字?jǐn)?shù)不等,小字12 行,行24 字,白口,單魚尾,左右雙邊,封面鐫“聽雨樓藏板”,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北京人文科學(xué)研究所以及京都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研究所。

3.《說文字原考略》

《中國古籍總目》《四庫未收書籍刊》以及《北京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古籍善本》等資料均記載吳照有《說文字原考略》六卷?!赌纸裨挕芬蔡峒皡钦兆写藭骸澳铣菂前租?,照,字照南。通六書,工詩,著有《說文字原考略》《聽雨樓集》,善山水人物,尤長蘭竹”[11]10。《說文字原考略》有吳照自序,試看其要略:

照頻年游歷燕、齊、吳、楚,車塵馬跡,倦而求息。將朝齏暮鹽,為終焉之計。今夏五月,遂攜家累僦居南昌,交游既寡,剝啄甚稀...所輯《說文偏旁考》重加排纂…伯琦南原所訂偏旁五百四十之文,皆合而參之,而南原隸辨皆所依據(jù)刪十之七八,存篆隸相承之由而巳,其諸家分部升降損益,細加考訂,綴詞篇末。既削許氏五百四十字,解而楚金部敘固許氏之羽翼也,統(tǒng)名之曰字原考略...乾隆五十七年歲在壬子冬十一月長至日南城吳照書于南昌寓館[16]。

這段自序為我們了解《說文字原考略》提供了諸多信息:一是撰寫的時間為乾隆五十七年;二是其編纂的依據(jù),即在《說文偏旁考》的基礎(chǔ)上,參考諸家說文考字,細加考訂,始成《說文字原考略》六卷。

扉頁刻“說文字原考略,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冬十一月鋟于南昌寓館,凡六卷,南昌吳照手輯?!痹摽久啃凶?jǐn)?shù)不等,白口,四周雙邊?,F(xiàn)有乾隆五十七年南昌寓館南城吳氏所刻六卷本藏于哈佛大學(xué)燕京圖書館。

4.《老子說略》

《南城縣志》記載吳照“著有《聽雨齋詩集》《說文字原考略》《老子說略》行世”[5]5?!短者m齋先生詩稿》也提及吳照“有《聽雨樓詩集》《說文字原考略》《老子說略》”[17]。《江西通志》也有記載:“《老子說略》吳照撰,照見經(jīng)部小學(xué)類”[18]。而筆者遍查文獻典籍,未曾發(fā)現(xiàn)吳照有此書行世。

眾多資料記載著錄此書的為清初文人張爾岐,號蒿庵處士。同時筆者翻閱吳照《聽雨齋詩集》第二十卷有詩云:“蒿庵著述從君假,鈔錄猶堪日幾行?!庇行∽ⅲ骸拜镡掷献诱f略鈔本?!盵1]106由此可初步判定吳照并沒有著錄《老子說略》,僅僅是抄錄此書,《南城縣志》記載有誤,而后世典籍并沒有詳細考述其正誤導(dǎo)致資料記載出現(xiàn)錯誤。

三、生平行跡考

有關(guān)吳照的生平經(jīng)歷,流傳下來的資料少而簡略,散見于《南城縣志》《國朝詩人征略》《湖海詩人小傳》《墨林今話》《懷舊集》等縣志、詩話、畫傳以及吳照《聽雨齋詩集》中。結(jié)合吳照詩文、與他人的交游酬唱以及文獻典籍,可進一步考證吳照的生平行跡,這將為今人了解吳照心路歷程提供新的窗口。

(一)少襲父路,“汝家素業(yè)惟詩書”[1]72

乾隆十九年(1754),吳照出生于江西南城(今隸屬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為江右文化區(qū)域,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素有“贛地名府、撫郡望縣”之稱。同治十二年李人鏡修《南城縣志》有序云:“尚弦歌,俗敦儒雅。朱文公所謂其地山高而水清,士多以文章經(jīng)術(shù)致,大名者自宋迄今班班可考”[5]9。

或許是南城山清水秀和人文色彩的熏陶,加上其父的影響和其母的敦促,“白庵生四歲能作畫及書,九歲學(xué)詩,自是未嘗一日去詩不學(xué)也”[1]1?!堵犛挲S詩集》卷首徐嵩序也提及“白庵四五歲,母夫人教以詩,九歲始詩”[1]1。在其兄吳煊的《菜香書屋詩草》中吳照有序言:“余年九歲,從兄學(xué)吟詠,兄時年十五,所作已百余首,錄成一冊。即又截竹紙,為余裝一小帙,題曰《照南詩草》,復(fù)為余作詩序一篇,稿中詩僅六七首而已”[10]5。

可見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吳照幼時遍覽群書,“因同往市上購買《全唐詩》《宋詩鈔》《宋詩紀(jì)事》《元遺山中州集》及顧立君所選《元詩三集》,以及諸大家名家有專集者,朝夕披覽”[10]5。

(二)轉(zhuǎn)益多師,“遍游東南名山川”

吳照青年時期,轉(zhuǎn)益多師,師從魯鴻、王鳴盛、王昶、翁方綱等諸名士,游遍名山大川,結(jié)交諸友,是其人生經(jīng)歷和心態(tài)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也是其交游和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時期。

乾隆四十一年(1776),吳照以詩謁蔣士銓?!堵犛挲S詩集》卷四有詩《蔣秋竹孝廉招飲藏園》云:“水軒面面芰荷風(fēng),邱壑都藏曲折中。忽憶十三年舊事,瓣香曾此拜涪翁?!痹娭杏行∽⒃疲骸氨暌栽娭]苕生太史”[1]26。

《留別賓谷運使》云:“照當(dāng)感知遇,最先光祿卿。戊申迨已酉,青浦與北平”[1]51。有注光祿卿為王西莊先生,青浦為王述庵先生,北平為翁覃溪先生?!墩f文偏旁考》吳照有序言:“憶甲辰歲月下江南,謁西莊王先生于吳閭,先生首以偏旁之學(xué)相詰”[15]3??梢姡呵〖壮侥辏?784)吳照從王鳴盛學(xué)訓(xùn)詁考據(jù)學(xué),乾隆戊申年(1788)師從王昶,乾隆已酉年(1789)受業(yè)于翁方綱。

吳照南游吳越,北至京師,湘江夜泊,鄧家園看桃花,竹林寺題畫壁,歲暮又登滕王閣,晚步天一山,胥江吊伍相。他與眾多文人相交游,以詩相酬。有湘江懷古:“晴云鋪絮浪花浮,曲曲欄干水上樓。一自湘妃遺淚竹,至今湘女善含愁?!盵1]11有衡陽舟中漫興:“湘波寫出青天影,臥看衡陽九面山?!盵1]11有寄情山水:“覓徑穿林路幾彎,野塘芳草綠回環(huán)?!盵1]12有乘舟漫興訪友人:“秋水船隨湖雁至,故人尊向桂花開?!盵1]16

吳照寄情山水,寓懷于詩。乾隆四十九年(1784)吳照游吳中,有詩《夜游元墓詩九首并序》可見其時心態(tài):

甲辰五月十五日泛舟,由石湖至靈巖,流連竟日,日之夕矣,游興猶濃。急命舟子鼓棹至元墓,夜色模糊,月光在云霧中,抵山腳時城中譙鼓度三更矣。舟人語予曰:山徑崎嶇,請來日登山可乎?余笑而不答,攝衣登岸,窮極奧窅,比天明反棹,得詩九章??驮唬壕R茲山真面目否?予曰:勝賞無窮,隨其所得皆足以自樂,惜無與游者,共領(lǐng)茲趣耳[1]19。

吳照于山水間隨性而為,竟日泛舟江上,游興不減,鼓棹至元墓山,三更登山,天明返棹,興盡而歸,只苦無與游者。此組詩在一定程度上可一窺吳照流連山水間的心態(tài)。

(三)學(xué)游并重,“卓然一善著書人也”[1]5

乾隆五十年(1785),吳照于南昌潛心考據(jù)修書,始撰《說文偏旁考》,次年完成,共兩卷。乾隆五十二年(1787)吳照刊刻宋洪邁撰寫的《南朝史精語》十卷。乾隆五十三年(1788)吳照刻清閻若璩撰《四書釋地》一卷、《續(xù)》一卷、《又續(xù)》二卷、《三續(xù)》二卷、附《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

同年王昶招集翁方綱、江藩、吳照等人小集,畢沅正月為東坡壽,吳照于武昌有詩《十二月十九日東坡先生日,弇山尚書歲招客設(shè)祀,賦詩未及,與讀諸君詩敬成七言長句》。

乾隆五十四年(1789),吳照由翁覃溪推薦選拔貢,其兄吳煊舉于鄉(xiāng)①《聽雨齋詩集卷》一十三卷有詩云:“我兄已酉舉于鄉(xiāng),裘敝年年覓饘粥,我充選士需次選?!薄赌铣强h志》《懷舊集》等書籍均記錄吳照已酉年拔貢。。

乾隆五十五年(1790),吳照游于無錫與揚州、燕京等地,與朝鮮來使柳得恭和樸齊家結(jié)交。柳得恭《灤陽錄》卷二記載了兩人相識的一些趣事:

吳照字照南,號白庵,江西南城人。以能詩知名,為嘉定王西莊錢塘袁簡齋所許,學(xué)使翁覃溪方綱獎拔之。海內(nèi)稱為得士云者,有《說文偏旁考》二卷,其書于五百四十部之首,先說文,次古籀,次隸,以考其源流,手自摹寫刊行。羅兩峰為道余姓名,便寄《說文偏旁考》,后遂相識,訪其寓軍機主事曾燠家,滿壁篔筜。又白庵筆,也亦為余寫竹于小帖,書畫雙絕真奇才也。照南托兩峰父子為石湖漁隱圖,請次修。擘窠題軸翁覃溪見,而大驚即抵書曰:“儒生不知事體,圣世安得有隱?!闭漳匣堂Ω难b題,云《石湖課耕圖》。中州士大夫之忌諱,文字類如此[19]。

乾隆五十六年(1791)修禊漢江,吳照與諸君有集。陳懿本《聽雨齋詩集》有序云:“辛亥暮春劉純齋觀察修禊於漢江上,吳越荊楚之士會者二十人,白庵先生后至,據(jù)座揮毫,快如風(fēng)雨”[1]2。

乾隆五十七年(1792)春吳照假余干縣訓(xùn)導(dǎo)[20],同年在南昌撰寫《說文字原考略》[21]。

乾隆五十八年(1793),吳照官永新校官。張敦仁有序云:“白庵知名當(dāng)世久,乾隆癸丑予宰廬陵,白庵假永新校官”[1]2。

除了小范圍的聚會,吳照還參與了由他人舉辦的大型集會。時曾燠任兩淮鹽運使,于揚州幕府組織了繁復(fù)的文事活動,幕下文人墨客眾多。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七《城南錄》記載: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秋,曾燠與吳錫麒、吳植、詹肇堂、徐嵩、胡森、吳嵩梁、吳照八人在園中進行秋禊[22,23]。吳照有詩《賓谷運使出秋褉圖屬題長句一首》云:“水邊竹影如人閑,風(fēng)裹荷香拂衣墜。冶春紅紫粉妖嬈,不比斯游有新意”[1]49。

乾隆五十九年(1794),吳照又一次秋闈不中,遂刻《聽雨齋詩集》成。張敦仁有序云:“今歲秋,踏省闈不售,盡取其詩,極意刊落,厘為若干卷,將授諸梓而問序與予”[1]2。

(四)仕途漸淡,“閉門了無事,惟喜培春花”[1]82

吳照中年時期仕途之心漸淡,名川勝水覽其秀,與友酬唱懷其情,心寄山水田園。王昶一語道盡吳照前后詩風(fēng)變化:“夫照南初投予詩,其風(fēng)格直逼盛唐。今乃撤盡籓籬,不規(guī)規(guī)仿效,然轄束其奇氣于尺幅中。短言之不見其促,長言之不見其剩,深言之不見其奧,淺言之不見其俚,蓋自有君形者存。而豈拍張叫號、揮霍凌暴以自為雄者所可同日語哉!夫當(dāng)其涵濡浸漬于唐賢之中,若惟恐其才之盡者。然而偶然放筆,才驅(qū)氣駕,怪怪奇奇,祇以自嬉。及其弦外有音,一語耐百思,此非用力數(shù)十年之久,未敢以為必得之者”[1]5。

嘉慶三年(1798)吳照游廣東梅州;嘉慶四年(1799)游京師;嘉慶五年(1800)客淮南,同年任大庾教諭,臘月歸南昌。樂鈞有詩《送白庵歸大庾廣文任二首》[24]。吳照同年作《養(yǎng)花四首》云:“人生隨所處,貴在身心安。荒區(qū)雖云陋,種植聊自歡?!薄皼r今四十六,不比年少看。以此倍愛惜,日夕憑欄桿。品物方暢茂,莫嘆春光闌。”[1]84這是吳照性情的本真抒發(fā),可見其晚年心態(tài)已經(jīng)趨于平和。

嘉慶六年(1801)吳照又游京師,這是他的最后一次遠游。時朝鮮特使樸齊家第四次出使與吳照再次相會燕京[25,26]?;卮筲缀髤钦臻L居六琴吟館,一時和者眾多,有詩《壬戌暮春八日,陶怡園訪我六琴吟館,賓主欣然竟日有會而作》《辛酉臘月望家齊、堂茂才偕陳雙蘆令尹步至六琴吟館,王餐霞令尹亦至,歡飲至三鼓始散,作詩紀(jì)之,亦百年來未有之韻事也》為紀(jì)。

吳照曾多次回到曾燠幕府,與友酬唱。彭兆蓀1804 年至1807 年客于曾燠幕府,協(xié)助曾燠編選《國朝駢體正宗》,《邗上即事柬贈曾賓谷都轉(zhuǎn)燠》其二注曰:“予初至邗上,以病懶未遑修謁,而吳白庵廣文照、樂蓮裳孝廉鈞數(shù)道公延竚之雅,予滋愧也!”[27]

嘉慶九年(1804)吳照主講紫陽書院。程瑤田有敘云:“嘉慶甲子之春,我、太守珠公延、南城吳君白庵來主紫陽書院講席。”[1]7

嘉慶十二年(1807),歐陽修與蘇東坡生日,吳照與諸友酬唱。貴征有《六月廿一歐公生日,賦平山堂傳花歌》詩注:“嘉慶十二年,同人曾于蜀岡谷林堂后辟地奉公及東坡先生栗主。每歲六月廿一及十二月十九,同人多作詩酹公及東坡”[28]。同游諸君據(jù)詩題,伊秉綬太守做東,客有小石上人、貴征、宋茂初、楊芳燦、洪梧、秦恩復(fù)、吳照、張燕昌、趙魏、江藩、宋葆淳、陳均。

嘉慶十六年(1811),吳照卒于蘇州。

結(jié)語

吳照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卒于嘉慶十一年(1811),享年五十七歲。幼年始學(xué)詩,青年游歷四方,轉(zhuǎn)益多師,遍游吳越名山勝水,晚年逐漸心態(tài)平和,主講書院,以養(yǎng)花種竹作畫為善,修身養(yǎng)性。

困諸生籍三十年始得拔貢,官至大庾教諭,仕途不算通達,但與眾多乾嘉名士以詩畫交游酬唱,在乾嘉文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當(dāng)時世未能名聲大噪,然“蓋不躍躍于今日之名,而取必之后世之傳者也”[1]5。

猜你喜歡
嘉慶總目詩集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21年11期)2021-06-25 07:00:00
總目次
從嘉慶元年繼德堂觀戲談起
紫禁城(2020年9期)2020-10-27 02:05:40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20年17期)2020-10-21 05:54:52
再也不怕了
第36 卷總目次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19年7期)2019-05-05 08:41:56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16年13期)2016-11-11 03:40:49
清中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嘉慶朝刑科題本為中心的探討
2014年第1—6期總目次
疏勒县| 四子王旗| 蒲城县| 普洱| 乳源| 洛南县| 渝中区| 德格县| 揭西县| 曲周县| 湾仔区| 铜梁县| 莱芜市| 安宁市| 太湖县| 思南县| 伊吾县| 竹溪县| 元江| 黎城县| 巴中市| 额敏县| 洮南市| 蛟河市| 昌图县| 翁牛特旗| 辽源市| 和田县| 宜宾市| 怀集县| 石台县| 安新县| 柘城县| 澳门| 喀什市| 漾濞| 修水县| 桐柏县| 富平县| 长岭县| 曲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