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上,除了運動員,特別拼的還有場外各國記者們。他們起早貪黑、“爬冰臥雪”,只為把賽場的精彩傳播到世界各地。
北京2022年冬奧會,防疫要求十分嚴格,《人民畫報》只有一名攝影記者進入閉環(huán)采訪。17天里,《人民畫報》記者陳建用鏡頭記錄下一個個冬奧經(jīng)典瞬間,見證了一幕幕巔峰時刻。
陳建參與過全運會、亞運會特別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的采訪報道。2022年采訪冬奧會,讓他也成為了一位“雙奧”記者。
繼 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這是我第二次出現(xiàn)在奧運會的攝影報道現(xiàn)場。
雖然之前也曾報道過全國冬季運動會和亞洲冬季運動會,但冬奧會與這些賽事相比,還是有很大區(qū)別。冬奧會不僅比賽項目更為齊全,整個賽事的籌備期也更長。所以,我事先做了充分的準備,查閱歷屆冬奧會資料,熟悉以前沒有拍攝過的比賽項目,包括比賽規(guī)則和各項目有實力的運動員,閱讀了大量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北京冬奧會分為北京、延慶和張家口三個賽區(qū),《人民畫報》只有一個攝影記者名額,因此我每天需要早中晚不停轉(zhuǎn)場。我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北京賽區(qū),如果需要前往張家口或延慶賽區(qū)拍攝,只能當天去當天回,“連軸轉(zhuǎn)”是常態(tài)。
夜里11點結(jié)束北京賽區(qū)晚間比賽的拍攝,凌晨兩點回酒店完成發(fā)稿后,匆匆洗個澡就要坐上媒體班車,大概3點半到達新聞中心,等待早上5點最早一班班車前往清河火車站,隨后搭乘6點的火車前往張家口賽區(qū),拍攝上午9點30分的比賽。新媒體發(fā)稿時效性強,我每天要確保一個冬奧圖集的發(fā)布,如果有奪金項目或者熱點人物出場,還需要再加一個圖集。這就是我在張家口或延慶賽區(qū)的工作日常,每天連軸轉(zhuǎn)的狀態(tài)充滿了挑戰(zhàn)。
本屆冬奧會的雪上項目主要放在張家口的崇禮,冬奧會期間,崇禮大雪小雪接連不斷,白天溫度就沒有高于零下10度的時候,到了夜晚甚至低于零下20度。
我在北京工作了20多年,也曾去過中國最北邊的極地漠河,但這里的冷,還是比我預想的更甚。
2月18日,為拍攝女子U型場地技巧決賽,和很多攝影記者一樣,我早上7點就到達張家口崇禮云頂滑雪公園的攝影點占位,直到將近中午12點比賽結(jié)束,在寒風凜冽中靜立接近5個小時。腳早就凍得沒了知覺,手也已凍得麻木不聽使喚。
我拍了兩組選手的跳躍動作,拍了有三四百張,但手已經(jīng)凍到?jīng)]有知覺。無反相機的聲音本來就小,我當時又帶著棉帽子,根本聽不到快門聲,相機的顯示屏凍住了,不能顯示畫面,只能通過目鏡去看。但目鏡上又是一層哈氣,根本看不清。等拍完回來一看,實際只拍到了4個畫面。等到拍谷愛凌領(lǐng)獎時,一個畫面按了100多張,手已經(jīng)被凍麻木,根本控制不了快門了。
對我而言,這次在冬奧賽場拍攝的經(jīng)歷既是挑戰(zhàn),也是學習的過程。
競爭激烈、精彩紛呈的比賽,觀眾們看得津津有味。但身為一名攝影記者,拍攝時卻不能太情緒化。對我而言,每一場比賽都重要,都必須很專注去拍好它。
奧運會是一個很大的舞臺,很多瞬間在日常難得一見:比如花樣滑冰全是頂尖高手,你可以在一張“白布”(冰場)上去嘗試運用各種拍攝方法,追隨、慢門、多重曝光……平常生活中可能沒什么機會去這樣表現(xiàn),而這次冬奧會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嘗試機會。
如果說體育攝影有什么變化和趨勢,那就是更加重視細節(jié)化和人情的表達。更精彩的畫面,往往不是在事件本身的最高潮,而是事件過后的一些動作和細節(jié)。攝影記者要始終保持事件高潮之后的持續(xù)專注力,眼睛不能離開取景框,拍攝位置固然十分重要,但“堅持”二字更必不可少。
比賽結(jié)束后是防疫隔離時間,正好可以把我冬奧會拍攝的近10個T的影像整理一遍。一邊整理一邊回顧,這次拍攝經(jīng)歷還是很令我挺感慨的。照片把我又帶回了賽場,對運動員們以及所有為這場運動盛會付出的人們由衷敬佩,其中也包括我的記者同行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