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魯民
曾國藩有個座右銘:“一勤天下無難事?!彼约禾熨x平平,反應(yīng)遲鈍,記性很差,各方面都很一般,不過中人資質(zhì)而已,后來卻能出將入相,史上留名,主要就是靠了個勤字。
小時候,他在家挑燈夜讀,一篇幾百字短文背了一晚上還是結(jié)結(jié)巴巴。連在窗外等著盜竊的小賊都不耐煩了,推門進來,利利索索把文章背了一遍,還十分不屑地諷刺說,就你這笨勁兒,還讀什么書呢?
曾國藩長大后也沒怎么特別聰明過,可就憑著一股子百折不撓的勤奮精神,把笨勁兒用到極致,“扎硬寨,打呆仗”,屢敗屢戰(zhàn),永不放棄,愣是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成了“晚清三杰”的領(lǐng)銜人物。他的成功經(jīng)歷再次驗證了一個成語:勤能補拙。
歷史上像曾國藩這樣靠勤奮取得成功的人有很多。王羲之癡迷書法,夜以繼日苦練,練字用壞的毛筆,堆成了一座小山,人稱“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里洗毛筆和硯臺,后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稱“墨池”。勤奮如此,再加上天賦,他的《蘭亭集序》被公認(rèn)“天下第一行書”,也就沒什么好奇怪了。
大畫家齊白石,更是勤奮努力的楷模。他畢生作畫不輟,一日離開畫筆就渾身難受,覺得少了點什么似的,如果哪天因事未畫,一定會在翌日補上。他曾在85 歲的一天上午一連寫了四個條幅,并在上面題字:“昨日大風(fēng),心緒不安,不曾作畫。今朝特此補之,不教一日閑過也?!?/p>
著名語言學(xué)家周有光,活到百歲之后,仍每天伏案工作,研究不輟,每月至少有一篇研究文章發(fā)表在國內(nèi)外刊物上。當(dāng)央視主持人問他:您都過一百歲了,又有那么多成果,干嗎還那么辛苦自己啊?他坦然一笑:“辛苦嗎?我沒覺得,一輩子的習(xí)慣了,想改也難?!?/p>
推而廣之,李太白是“三萬六千日,夜夜當(dāng)秉燭”;莎士比亞的信條是“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拋棄他”;愛因斯坦的成功訣竅是:成功=艱苦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魯迅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范文瀾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他們都因特別勤奮而躋身名人行列,事業(yè)成功就是對他們勤奮不怠的最好褒獎,他們都當(dāng)?shù)闷鹛斓莱昵谶@四個字。
不過,所謂天道酬勤,也是有條件的,一是方向正確,慢一點不怕,但絕不能犯南轅北轍的錯誤;二是方法得當(dāng),不然也會弄巧成拙,譬如拔苗助長之類就不行;三是勤奮要有質(zhì)量,有效率。人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那是太過理想的說法,其實結(jié)果遠非如此。有的人確實是耕耘與收獲成正比,立竿見影,汗灑在地上就見果實;有的人則付出三分、五分、七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獲,甚至忙活半天顆粒無收。到底差在哪里了?還是差在勤奮的真假與質(zhì)量上了。只有高質(zhì)量的勤奮,含金量足的勤奮,扎實可靠的勤奮,有的放矢的勤奮,抓石留痕的勤奮,才可能敲開成功的大門,走上勝利的坦途。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勤奮,不論是用于學(xué)習(xí)還是工作,都是一種美德。但現(xiàn)實生活中肯勤奮的人很多,真正會勤奮的人卻很少,而成功女神只青睞那些會勤奮的人。因而,每個渴望事業(yè)有成的人,不僅要肯勤奮,不能躺平,還要會勤奮、善勤奮,換言之是真勤奮。須知:肯勤奮是一種態(tài)度,會勤奮是一種本事,肯勤奮加上會勤奮,那就真的是“一勤天下無難事”了。即便不能像曾國藩等名人那樣功成名就,也不至于碌碌無為,一事無成,而會有一個不錯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