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見山望水 沒有一個人能逃得過云南鄉(xiāng)村的美

2022-04-03 07:03閔杉汪二款
云南畫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佤族白族鄉(xiāng)愁

閔杉 汪二款

在詩人的筆下,鄉(xiāng)愁是對故鄉(xiāng)無數(shù)碎片化的記憶,無法割舍,難以忘懷,永不老去,“鄉(xiāng)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離開了這個地方會想念這個地方0”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鄉(xiāng)愁”,體現(xiàn)著人民領袖對國家、對人民的赤子深情。

鄉(xiāng)愁是我們心底最堅硬而又最柔軟、最厚重而又最縹渺、最莊嚴而又最平常的情感。打造中國最美鄉(xiāng)愁旅游帶,能把過去、現(xiàn)在、未來銜接為一條綿延不絕、奔騰不息的長河,從而孕育出新的文化底氣,激蕩出新的文化情懷。打造中國最美鄉(xiāng)愁旅游帶,讓人們能更好地感受到“鄉(xiāng)風、鄉(xiāng)俗、鄉(xiāng)情、鄉(xiāng)聲、鄉(xiāng)味”,感悟“鄉(xiāng)戀、鄉(xiāng)思、鄉(xiāng)念”,增強鄉(xiāng)愁的歸屬感,讓居者自豪、來者依戀、聞者向往,這是一種溫暖的情懷。打造中國最美鄉(xiāng)愁旅游帶,能讓歷史遺存與當代生活共融,自然景觀與人文蘊含并存,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精神承接,歷史積淀與時代演進互促,古老記憶與未來憧憬貫穿,使古老的原生態(tài)與美好的新生態(tài)交相輝映,讓鄉(xiāng)村“舊貌換新顏”“古樹開新花”,實現(xiàn)原有文化根脈上的涅槃新生。

中國最美鄉(xiāng)愁旅游帶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合辦欄目

建水石屏團山

團山村位于建水縣西部,以“完整保存19世紀風貌特色的原生態(tài)村落”和擁有“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的深厚底蘊,于2005年正式入選2006年世界紀念性建筑遺產(chǎn)保護名錄,是云南地區(qū)特色原始生態(tài)村落。

團山是彝語“圖色兒”的音譯,意為風景秀麗的地方。從民安橋沿著路邊上去200多米,即是團山村所在地。團山村是建水“民居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洪武年間,團山張姓始袓由江西僥州府鄱陽縣貿易入滇,定居團山,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大家族。清光緒年間,村里的一批人走出家門,到個舊開發(fā)礦業(yè),掙得錢財,便回鄉(xiāng)建蓋豪宅,以此光宗耀袓,輝耀門庭。因礦山都用馬來馱礦,所以團山村又有了一個讓人聯(lián)想的名字——馬背上馱回的村莊。

團山民居建筑在清朝以前均為漢、彝的土掌房,清乾隆年間,建有少量瓦房。清光緒年間,團山村張氏家族多到個舊開采錫礦,后采到富礦而發(fā)財,紛紛回家建房?,F(xiàn)存一寺(大成寺)、三廟(上廟、下廟、家廟)、八大廳(每所房子均有一大廳)、十二大五間(均為四合院的民居)以及三個內外走馬轉角樓,東南西北四個寨門和圍墻、炮臺均為清末年間所建。

漫步團山古建筑群,近距離接觸和品鑒建筑的每個細微構造,如斗拱、梁坊、廊檐、門窗、坎墻、須彌座、木雕、磚雕、石雕等,經(jīng)過幾百年的雨打風吹依然完好如初、煥發(fā)光彩,無不彰顯著古人的高超建筑智慧和考究做功。據(jù)悉,當年即便工匠云集,每座庭院也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工,可謂十年磨一“劍”。這些上乘品質的建筑都隨著時間的打磨、歲月的“啃噬”,日漸顯現(xiàn)出其與日月同輝的獨特魅力。

除了建筑本身的光彩,建筑四壁和楹梁上隨處可見詩詞繪畫和極富哲理的對聯(lián),這些附著于建筑上的文化載體也反映出主人的身份氣質和文化素養(yǎng)。據(jù)統(tǒng)計,團山民居中,共有書法2977幅、繪畫2717幅,這些珍貴的載體既是當?shù)匚拿}的延續(xù),也是村子文化習俗養(yǎng)成之見證。

建水石屏碗窯

碗窯古村是建水紫陶傳統(tǒng)燒制技藝的發(fā)源地,這里世代以燒制陶瓷為生,村落因制陶得名。這是一個構建在農(nóng)耕文化基礎上的村落,多元的文化元素,讓這個村落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民居建筑既有漢族風格的四合院青磚黛瓦,也有彝族特征的土坯平房;朝出耕夕入陶,生生不息的龍窯和新舊不一的院墻,承載著上千年碗窯人薪火相傳的生存態(tài)度和文化理念,敘述著碗窯村悠久的歷史風貌和耕讀傳家的生活態(tài)度。

從遠處眺望并自高處俯瞰碗窯村,高低不一、參差錯落的民房,“填滿”了一個山坳。也許沒人想到,就在這一片密集的屋檐下,分布著若干家紫陶制品工作室或稱紫陶作坊。歷史悠久的建水紫陶就在這里發(fā)軔、成長并走向興盛。

根據(jù)碗窯村圓通寺內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的《奉本府清軍明文告示》碑文載:“碗窯名雖一窯,內分上下,燒造器皿,各不相同。上窯燒造者缸、盆、瓶、甕;下窯燒造者碗、碟、盅、盤?!币院笥捎诟G業(yè)的興旺發(fā)達,加之兼燒陶器,碗窯村遂發(fā)展為上、中、下三窯,成為滇南陶瓷生產(chǎn)的重要基地。

碗窯村古窯址為龍窯類型,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有20多條已坍塌和遭破壞的古代龍窯遺坑,因相互疊壓使其關系變得復雜,部分遺坑仍殘留窯壁,均依山傍水,利用自然地勢而建。窯口堆積的古代瓷片,主要是元明時期生活用詞的遺存,并有部分清代產(chǎn)品,清幽、青花瓷之釉色、款式、造型、圖案、裝飾工藝等,多為元明時期見習之物。

在數(shù)百年的生產(chǎn)過程中,建水窯產(chǎn)品大量銷往全省,且通過唐代開通的“步頭路”經(jīng)越南遠銷東南亞一帶,成為我國享譽海外的“國瓷”的一部分。

建水石屏鄭營

鄭營原名普勝村,明洪武十四年U381年),明太祖派軍平滇后,沐英奉命就地屯墾,鞏固邊防,軍戶紛紛落籍云南,在石屏寶秀鎮(zhèn)駐防12營盤,鄭營就是其中之一。鄭營人來自杏花煙雨的江南,把那里濃厚的文化氣息播撒在滇南赤瑞湖畔,小橋流水人家,營造著對遙遠故鄉(xiāng)的記憶。

祠堂、書肆、庭院、街巷,處處透著江南的婉約與細膩,而鄭營人的精神世界里,也銘刻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烙印。村子中有三條街、九條巷,三街呈東西向橫貫于村前、村中和村后;九巷呈南北向縱穿于村中,三街九巷如經(jīng)緯交織,把一幢幢民居聯(lián)系在一起,構成具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建筑群。

村中的正街是一條長約700米、寬3至5米的由青石板鋪成的道路,將村子劃為上下兩半。漫步其上,隨處可見文人雅士的匾聯(lián)和題字,保存完好的陳氏宗祠、鄭氏宗祠、陳家大宅、司馬第等分布其旁。

陳氏宗祠祠門為牌坊式,高大雄偉,為磚石結構的三開間,瓦頂、門框皆用磚石拱券。在祠門前,有亭子狀青石小品兩座,為左右而立。據(jù)鄭營的老人講,這叫“將臺”,只有中過進士又立過戰(zhàn)功的家族方能建此建筑,以代表這個家族的功績和地位。門口的石獅威風凜凜,造型逼真,不怒而威。大門門額上鑲嵌四塊青石匾,長寬均為80厘米,陰刻“陳氏宗祠”四字,為清代云南華寧人朱家寶所題,他與陳鶴亭為“同榜進士”,后任吉林、安徽巡撫,頗有政聲。匾額下有陳鶴亭先生題寫的楹聯(lián)“閥閱煥胖舸,爭夸媯水長流,弓冶箕裘綿百世;祠堂臨寶秀,更喜瑞湖在望,波光山色滿一門?!贝伍g的匾額是時任滇督唐繼堯書敬題。陰刻“源遠流長”楷書大字。對聯(lián)為隸書,聯(lián)語為:“祖德從太邱來,難兄難弟增輝朋弟;祠堂臨瑞湖上,采萍采藻永薦馨香。”

踏進這座宅第,看層層疊起的橫梁斗拱,精雕細刻的花鳥魚獸,陽光斜斜地照在屋頂?shù)那嗤呱?,仿佛穿越時空,回到當年,仿佛又看見了一個大家族的興衰榮辱。

騰沖和順

和順,歷史文化悠久,以華僑出國歷史長、僑屬多而成為云南省著名的僑鄉(xiāng)。和順自古有重教興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里有被譽為“中國鄉(xiāng)村文化界堪稱第一”的和順圖書館,保存完好的文昌宮;從這里走出了一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

關于和順名字的由來,明代前期及中期稱為“河上邑”;正德年間稱為“陽溫登”;明代晚期稱“河上屯”。據(jù)《徐霞客游記》中記錄,明崇禎十二年間,徐霞客游騰沖,敘述山川形勢之時,三次有感而發(fā)地提到和順,跌水河“破峽西南去,經(jīng)和尚(河上沌”;“大盈江過河上屯合緬箐之水”;“芭蕉關西通河上屯、緬箐之道”。而清初之時,稱為“河順”,有鄉(xiāng)諺“河順鄉(xiāng),鄉(xiāng)順河,河往鄉(xiāng)前過”的描述。后來因當?shù)孛耧L淳樸、重教興文、士和民順,故定名為“和順”沿用至今。不難看出,關于和順的描述,水是尤為重要的一環(huán),所以和順又有小江南的稱呼,江南水鄉(xiāng)悠悠,烏篷船輕蕩水面,煙雨蒙蒙,好一幅精細的工筆畫。

和順居家宅邸,綜合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北雄南秀”的特質,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雄秀的結合體,不論是三坊一照壁還是四合院,既有雄偉壯觀大氣的特征,又講究精雕細刻、典雅秀氣。就艾思奇故居來說,主體建筑為走馬轉角樓的四合院,整幢建筑房屋高大雄偉,粉墻黛瓦,地面用火山石鋪筑;樓分上下兩層,每層采光透氣都有所講究,主體全部使用紫楸木來制作;基石細錘細鏨,平面用鏨子挑成各種細點花紋,砌筑不用灰漿接縫,工藝細致到用繡花針都無法插進去,當?shù)厝朔Q為清水墻。

整個和順村莊依山而建,背風向陽,最開始 鄉(xiāng)民大多聚族而居,每姓為一巷,每個巷道口都 設有一個總大門,古代稱為閭門,門額上提有說 理敦教、盛微幽光等內容,兩邊配木刻或者石刻 對聯(lián),無不折射出傳統(tǒng)儒家文化詩書禮儀的道德 觀念。每條巷道都采用火山石鋪筑,每條路中間 都有一條較為平整的石板鋪設而成,當?shù)厝朔Q之 為“燈芯石”,是專門為老年人、婦女修的。不 論官職多大、家庭多么富有,但凡遇到老人,都 要讓出燈芯石,讓老人或婦女使用。這就是和順 人對尊老愛幼刻在骨子里的表現(xiàn)。

騰沖斯莫拉

司莫拉佤族村位于云南省騰沖市清水多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語當中的意思為“幸福的地方”,是一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佤族聚居村落,一個民族文化保存完整的原生態(tài)古寨。村落依山而建,內有濕地、森林、竹海、梯田、浦泉,遠古佤山的原始氣息撲面而來。

佤寨是清水文化里一條涓涓流淌的文脈,在古樹的盤根錯節(jié)里共生,在四季更迭的莊稼里綿延,在樸素真誠的群眾心中默默傳承……相傳,在西漢年間,族人迀至騰沖,幾經(jīng)輾轉,終落址清水鄉(xiāng)。由于佤寨位于左右兩個寨子的中央,便稱之為“中寨”,寨名沿用至今。中寨的佤族居民,祖先源于先秦時期云南境內的“濮人”,《山海經(jīng)》《竹書紀年》和《國語》中都有“僬僥”這個族稱的記載。《后漢書》也記有“永昌郡徼外僬僥種夷內附”,而“僬僥”與佤族自稱“巴饒”的語音很相近,所說的正是散居在保山地區(qū)的佤族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騰沖的佤族袓先分流遷入騰沖清水鄉(xiāng)地區(qū)后,安居樂業(yè)與當?shù)貪h族融合形成現(xiàn)在的中寨,為最先與外來漢人交流融合的守土民族之一。

2020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騰沖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除了考察當?shù)孛撠毲闆r外,還體驗了打米粑、敲木鼓等佤族民俗。

而作為一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佤族聚居村落,司莫拉佤族村至今還保留著祭寨、祭拜樹神、婚喪嫁娶等佤族民俗。佤族人愛水,寨中水流不息;佤族人敬樹,村里古榕成片;佤族人能歌善舞,每逢節(jié)日廣場上熱鬧非凡。象征著謙和與善良的牛頭圖騰隨處可見,表現(xiàn)佤族人民生活場景的彩色壁畫生動逼真。民族文化陳列館則是集中展現(xiàn)了祖先留下的農(nóng)耕痕跡、歷史淵源和民俗來歷等。

騰沖銀杏村

騰沖銀杏村位于云南省騰沖市固東鎮(zhèn),銀杏村原名江東村,全村共分布有古鋃杏樹3000多棵,其中樹齡在500年以上的有50多棵,400年以上的70多棵……

傳說村里以前有一棵很大的銀杏樹,好幾個成年人才能環(huán)抱一周,三國時期劉備還在此樹上拴過馬,村中人甚是以之自豪。在這棵樹下還有過一座銀杏廟,樹甚大加之此廟位置得天獨厚,故而得名銀杏村。

鋃杏村的古鋃杏樹,隱于群山環(huán)抱,現(xiàn)于農(nóng)莊炊煙之間,它們的古老讓這個小村莊更加顯得古樸和深邃。每到深秋,房前屋后,小路上、石墻上、瓦房上、水溝中、菜地里……黃葉紛飛,一地金黃。游人身臨其境,仿若走進金色的童話世界。清晨,陽光透過樹葉縫隙投下美麗的斑駁光影,整個村莊都掩映在一片金黃中。

每年銀杏紛飛的時節(jié),也是這個小村子最熱鬧的時候。最難能可貴的是,游人的紛擾,并沒有讓這里變得太過“商業(yè)化”,村民們還保留著原有的淳樸和熱情。你可以看見村民散養(yǎng)的小雞在落葉上踱步,犁田的老牛臥在樹下小憩,還可以看到老屋的墻頭曬著村民的衣服。挑一家小院坐下來,如果不注意看,都看不出來那些蓋了厚厚葉子的桌椅,渾然一色了,撥開桌子上的落葉,叫一壺農(nóng)家茶水慢慢喝著,或者索性不撥開,撲鼻而來都是泥土和植物的香氣,安靜下來,才能感受到這個小村莊的古樸與深邃。

大理古生

“古生,是一個充滿濃濃鄉(xiāng)愁的地方,是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是歷久彌新的宜居古鎮(zhèn),是民族和諧的幸福家園?!惫派逦挥谠颇鲜〈罄戆鬃遄灾沃荽罄硎袨硺蜴?zhèn),是洱海邊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白族傳統(tǒng)村落,這里景色秀美、民居古樸。古生村有2000多年歷史,明代的福海寺、鳳鳴橋,清代的古戲臺、龍王廟等文物古跡保存完好,村心的大青樹已有300多年樹齡。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古生并“立此存照”:“這里環(huán)境整潔,又保持著古樸形態(tài),這樣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記得住鄉(xiāng)愁。”古生村的村民們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始終以“守住青山綠水、留住最美鄉(xiāng)愁”為指引,把保護洱海“母親湖”作為留住“鄉(xiāng)愁”的生命線,將鄉(xiāng)村振興試點作為喚醒“鄉(xiāng)愁”記憶的實驗田,探索出了古生“鄉(xiāng)愁”的實踐經(jīng)驗。

冬季的古生村,青瓦白墻的白族民居、平坦整潔的青石板路、保存完好的古橋古樹古戲臺,與藍天白云、遠山碧水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古樸整潔、風情濃郁,留得住鄉(xiāng)愁,也吸引了眾多游客的到來。

大理喜洲

喜洲鎮(zhèn)位于大理市北部,西倚蒼山,東臨洱海,隋唐時期稱“大厘城”,是南詔時期“十瞼之一”,是一個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白族歷史文化名鎮(zhèn)。自古以來就是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集中的重鎮(zhèn),有悠久的經(jīng)商歷史,是白族工商業(yè)發(fā)展的搖籃,清光緒年間,形成了馳名三迤的“喜州商幫”,孕育了以“嚴、董、尹、楊”四大家為首和“八中家”“十二小家”的民族資本家。

歷史上喜洲鎮(zhèn)是南詔的軍事重鎮(zhèn),文化比較發(fā)達,曾為國家輸出了許多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過去喜洲的工商業(yè)也比較發(fā)達,曾是云南的商貿中心之一。

喜洲鎮(zhèn)中心的四方街,是由店鋪圍成的小廣場。這里豎著一座石坊,這就是修建的“文明坊”。這個地方原來的石坊叫“題名坊”,是明代鎮(zhèn)上出了幾位進士之后建的,那時候凡是在科舉中取得功名的村民都可以把名字刻上。喜洲村頭有兩棵枝葉繁茂的大青樹(高山榕樹)。白族人認為,大青樹是一個村莊興旺的象征,因此又把它稱作“風水樹”。這種樹通常與戲臺一起組成村民們的群體活動中心。喜洲村頭的這兩棵古樹,據(jù)說是一陰一陽樹,一棵萌發(fā)另一棵落葉,周而復始,交替繁榮;一棵結果另一棵永不結果。勞動間歇時,村民常在樹蔭下小憩。喜洲民居從布局上看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進兩院(六合同春)”“走馬串角樓”等白族庭院格局。這些民居雕梁畫棟、斗拱重疊、翹角飛檐、門樓、照壁、山墻的彩畫裝飾藝術絢麗多姿,充分體現(xiàn)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華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以其古樸典雅、大方實用而著稱于世。

大理周城

隨處可見一件件藍白相間的扎染布,家家門外石板路,戶戶門外有流水,這就是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xiāng)”的大理周城。周城不僅因為其境內的蝴蝶泉而聞名遐邇,而且還因為這里至今仍十分完好地保留著白族的各種傳統(tǒng)習俗,又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密如蛛絲的石板路,汩汩的泉水順著七拐八彎的巷道流淌,古樸而又幽靜。巷道兩側一幢幢白墻青瓦樓房,是周城白族的傳統(tǒng)石墻土木結構建筑,“大理有三寶,石頭砌墻不會倒”是這種建筑特征的寫照。

扎染是周城白族人民明末清初以來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扎染工藝品集文化、藝術為一體。扎染布由手工針縫線扎,反復冷染浸制而成,顯色青里帶翠,凝重素雅,精工制作,圖案清新,色彩絢麗,遠銷海內外。用扎染布制作的工藝品既充滿濃濃的民族風味,也很具現(xiàn)代韻味。

昔日周城白族先輩們趕馬馱貨走夷方、下海捕魚都成了老人擺古的話題,但周城的白族經(jīng)商和從事手工藝品加工的古老傳統(tǒng)習慣一直沿襲著。已有300余年歷史的扎染手工藝在新時期大放異彩。扎染又稱絞纈染,俗稱扎花布,是將白布按繪制好的圖案用線縫扎起來,染以天然的植物染料,經(jīng)漂洗拆線后即呈圖案,美麗古樸。今日的周城扎染產(chǎn)品已有250余種,遠銷到歐美和東南亞各國。在周城,從10多歲的小女孩到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人人都會扎布。

在周城的北廣場有一磚木結構的古戲臺,建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古戲臺坐東朝西,戲臺高達2米,歇山頂抬梁式建筑,掛有邑人段凌云撰嵌字聯(lián):周常演文,禮樂宏模新景運;城時習武,弦歌稚化慶升平。古戲臺正對兩棵大青樹,這里是每日下午集市貿易的地方,每逢火把節(jié),就會豎起巨大的火把,成為慶祝演出活動的地方。

猜你喜歡
佤族白族鄉(xiāng)愁
云南佤族音樂文化意蘊的傳承分析
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
為句承諾,守邊1720年的少數(shù)名族
滄源佤族民歌音樂形態(tài)特征研究
回頭一望是鄉(xiāng)愁
花樣云南(二)
白族
鄉(xiāng)愁
初訪湖北鶴峰白族聚居區(qū)隨想
蒙自县| 余干县| 秦安县| 五峰| 上思县| 广德县| 嘉峪关市| 禄丰县| 高安市| 民丰县| 尤溪县| 武陟县| 庄浪县| 五寨县| 宁德市| 社会| 灵丘县| 巴彦淖尔市| 鹤壁市| 龙泉市| 崇明县| 社会| 浪卡子县| 迁安市| 天津市| 德保县| 望江县| 唐海县| 马山县| 扎赉特旗| 华宁县| 中山市| 辽宁省| 泾阳县| 乐安县| 郴州市| 汉中市| 安义县| 青冈县| 泊头市| 射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