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靜
(南越王博物院,廣東 廣州 510000)
土司是中國古代中央王朝委任少數(shù)民族首領為世襲地方官員,實現(xiàn)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制度化治理,體現(xiàn)了“因俗而治”的政治理念與政治智慧。土司制度推行時期,西南等地少數(shù)民族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大大增強,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1]。土司制度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土司文化,2015 年7月4日,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近年對于土司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利用逐漸成為熱點[2]。在這一背景下,南越王宮博物館聯(lián)合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綿陽市博物館及平武報恩寺博物館等單位,以土司文化為主題,推出“土司遺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展”,于2020 年7—10 月在南越王宮博物館展出。本展覽從土司文化兼具歷史性與民族性的特點出發(fā),以此作為展陳設計的基本理念,將四川平武地區(qū)明代土司相關文物呈獻給公眾,使其成為了解中國古代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的一扇窗口。
自元代形成土司制度以后,對維護國家統(tǒng)一、邊疆穩(wěn)定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研究土司文化,對于理解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認識歷史時期少數(shù)民族形成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增強民族國家的凝聚力有重要意義[3]。因此,南越王宮博物館此次聯(lián)合多家單位策辦“土司遺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展”,不僅是出于滿足公眾了解歷史渴望的目的,對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具有重要價值。
土司作為中國歷史上“特定的”符號,是在特定的民族、地區(qū)與時代所有的,是包容政治、經(jīng)濟、文化、階級、社會和歷史等內容形式的符號,因此土司文化是中國古代歷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4]。同時,土司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鄉(xiāng)土文化、家族文化和政治文化的統(tǒng)一體,是一種具有多元性、原生性、本土性特點的民族文化[5]。土司文化與土司遺存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fā)展這一宏偉歷史進程的產物,是體現(xiàn)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智慧和民族融合的不朽遺產,因此兼具歷史性和民族性是其最基本的特質,也是兩個最為關鍵的元素。
平武,古名龍州,地處四川盆地北緣,自古便是民族雜居之地。平武土司最早起源于南宋末期,經(jīng)歷元、明、清、民國,延續(xù)時間長達七百余年。王璽是平武王氏土司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于明宣德三年(1428 年)襲職。1974 及1979 年兩次對王璽家族墓地進行考古發(fā)掘,出土數(shù)百件金銀器、陶瓷器、玉石器等隨葬品[6]。以王璽家族墓為主的文物資料作為反映明代西南地區(qū)土司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本次展覽的主要展品。
根據(jù)土司文化兼具歷史性和民族性的特質,并從時代意義出發(fā),本展覽從框架的編排、文物元素的提煉與運用,再到形式設計與內容選取等方面,都圍繞“歷史性與民族性元素的交融”這一理念進行。通過這個展陳設計,可以系統(tǒng)地展示土司文化豐富的內涵,從而讓觀眾對土司文化形成了直觀印象,起到生動宣傳土司文化的良好效果。
本展覽的內容框架以標題“土司遺珍”為綱,以出土文物作為展示土司文化的主要展品,根據(jù)土司制度的歷史由來、發(fā)展演變以及文物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日常生活、喪葬習俗、思想觀念以及審美藝術等內容,整個展陳設為五個單元,針對每一單元的主題編排內容和選定展品,使得兼具歷史性與民族性的土司遺產得以全面展示,從而凸顯土司文化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政治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這兩個單元以提供歷史信息為主,比如濃厚歷史色彩的“宣德爐”、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土司信物“誥命符”等文物。在平面設計上主要是提綱挈領,以滿足公眾對民族文化、歷史變革等方面知識的需求,幫助觀眾了解關于展出文物的歷史背景。
本單元第一部分“飾代風華”,主要通過各種服飾類的文物介紹與平武土司相關的形制文化、審美觀念以及平時的生活等??窗逶O計則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知識概覽”,另一類是“典型介紹”,主要采用橫貫式與單吊式相互結合的方法,使展線顯得更有韻律。第二部分“宴飲起居”,主要通過石刻、拓片上的圖像,以及各類陳設器具,生動地向觀眾展現(xiàn)當時土司的生活場景。
本單元展品的陳列與最前面的宣敘完全貼合,這也意味著,之前各個單元的文物都可以通過解析而進入本單元,再加上通過看板內容作為提示的方法,能夠彌合其他的展出形式,比如佛教題材類的發(fā)鈿、壓軸線及八卦鏡等。
該單元主要以史料以及相關圖片的平面展示為主,展覽的結語部分的形狀設計,主要取自重點精品文物“明代彩釉花卉紋小口帶蓋瓷瓶”上象征民族團結共進的“團花”圖案,再次強調土司制度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以及對當下社會形態(tài)的啟示(見圖1)。
圖1 結語“團花”設計
另外,中軸展柜作為整個展廳當中最為特殊的展線構成,具有多面、緩沖的特征,因此放置在這一部分的文物皆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具體包括西平佳器、金玉紈帶、玎珰七事等極具特色的重要文物。在展陳設計上,充分考慮溢出的部分,以分心的托架為例,不僅能夠讓觀眾看清楚飾品正面的紋樣,還能看清楚背面雕刻的各類建筑。
此次展覽共展出173 件/套珍貴文物,種類豐富,具體包括衣飾、金器、瓷器、玉器等,具有極高歷史研究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展陳設計中,所有的文物展品都是素材[7]。由于文物本身極為斑斕多彩,元素符號的提取有著一定的難度。在提取元素符號時,不僅要注意氛圍的烘托,還要能夠體現(xiàn)展覽的亮點;由于部分文物自身比較精致小巧,在提取時體量一旦發(fā)生變化,元素就會失去原本的意韻。
本展覽在文物提取設計元素時充分考慮了以下幾點。
(1)深入理解文物、解讀文物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梳理有效元素信息,再對其進行精練。
(2)以提取的元素為基礎,通過鉤填法再次進行加工和創(chuàng)作,增強其裝飾性,從而獲得既具有傳統(tǒng)特色,又具有時尚美感的表達形式。比如前言墻提取玉佩當中的典型紋樣龍紋,以及绔帶當中的典型紋樣麒麟紋,從而貼合展覽的宣敘,體現(xiàn)土司的身份特征,然后再加上瓷瓶上的團花以及牡丹,通過漢文化與多民族文化共同認可的圖案,恰到好處地揭示展覽的主題。
(3)確定整個展覽的色彩系統(tǒng),不再僅限于文物本身。運用色彩的整體象征性,應符合陳列主題的本質,根據(jù)內容的意蘊,賦予恰當?shù)那楦行陨蔥8]。與展品陳列相比,色彩系統(tǒng)的確定需要充分考慮導賞的功能性,要能夠引導觀賞者進行快速的感知和想象,因此,展陳設計選用的色彩不僅具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力,而且具備相應的提示性。例如第一、二單元,選用文物“金雀花黃”作為背景色(見圖2),表現(xiàn)“土地”和“權力”的常規(guī)意象,主要講述的是土司制度的背景,高度契合該部分內容;第三單元,主要選用具備四川當?shù)厣剿庀蛱攸c的青碧作為背景色,來表現(xiàn)玉石、金銀以及陶瓷此類文物展品;第四單元考慮到展線的延伸,提煉平武當?shù)亍白贤痢钡牡刭|學風貌色彩作為背景色。除此之外,展廳的中軸線及序廳裝置選用辰砂,象征赤忱的熱情,也使得整個展廳更具有藝術魅力。整個展覽的色調激烈豐富,極具民族特色。
圖2 展覽第一、二單元背景色
從此次展陳設計來看,無論是圖案元素的提取,還是色彩系統(tǒng)的確定,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此次展覽的主題,充分體現(xiàn)民族性與歷史性的融合。形式設計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展現(xiàn)內容,優(yōu)化觀賞者的體驗。
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核心特性是:知識性和教育性、科學性和真實性、觀賞性和趣味性。[9]因此博物館展陳不僅需要向公眾宣傳相關知識,還要能夠引發(fā)觀眾思考。此次展陳以土司文化為主題,重點在于引導觀賞者深入理解我國多民族文化發(fā)展的歷程,以及對于當代社會的意義,因此展陳形式設計也必須貼合這一主題。博物館展陳設計要求內容與形式完美統(tǒng)一,兩者之間相得益彰,密不可分[10]。所以展陳設計需要通過合理又不失新穎的形式來展現(xiàn)豐富的內容,同時充分運用展品自身的元素來體現(xiàn)展覽的個性特色。
因此,本展為增強內容的傳播效力,采用嵌入裝飾的方法,結合各個單元的具體內容,分別采用不同的紋樣元素進行渲染。其中忍冬紋不僅象征富貴榮華,同時還具有綿延生發(fā)的寓意;而團花是漢民族與其他民族共同認定的紋樣,不僅具有極強的形式美,還具有信仰崇奉之意;牡丹在漢文化中有著重要意義,并且符合改土歸流之后各個民族共同發(fā)展的態(tài)勢。
另外,為突出此次展覽的主題,同時基于文化傳播方面的需求,打破常規(guī)主題墻設計,在序廳正中做主題裝置藝術展示(見圖3)。通過重新解析平武報恩寺轉輪經(jīng)藏,結合當代裝置藝術表現(xiàn)手法,強調點位構造,把四層八方的結構概念化地表達出來。在整體設計上,采用營造法式的天宮閣作為吊幔,融合中國傳統(tǒng)的水墨元素、融合四川地區(qū)的石刻、佛經(jīng)、平武的古建等,共同形成一種有機聯(lián)系的特殊文化印象,增強展陳的藝術效果。
圖3 序廳主題藝術裝置
同時,為充分體現(xiàn)展覽的文化背景,主標題、部首標題從古人書法作品中集字而得,在前言墻、部首牌、背景版面設計中植入文物中抽提的圖案元素營造出濃厚的讀史氛圍,并輔以大量歷史元素和民族文化元素,將觀眾帶入特殊的氛圍之中。
此次展覽的展品不僅是詮釋土司制度、土司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具有濃厚地域、民族特色的文物。通過欣賞展品,可以解讀出其蘊含的歷史性與民族性元素。
其一,土司制度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土司制度在元代趨于成熟之后,維護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政治上的穩(wěn)定,這一作用在此次展品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比如第一單元當中的“宣德爐”與“誥命符”,都具有濃厚的歷史色彩和權力色彩。表明土司制度與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央政府權力的密切關聯(lián)。
其二,土司制度促進了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比如此次展覽當中的金器、銀器、玉器、瓷器等,同時呈現(xiàn)出漢民族文化特征和鮮明的地方性元素。以展品“紅綠彩纏枝蓮池紋蓋罐”為例,無論是整體造型、紋樣還是色彩,都十分符合漢民族的審美,同時又采用了少許的地方民族文化元素,可見當時平武地區(qū)的民族文化發(fā)展已經(jīng)達到較高水平。
其三,土司制度促進民族融合。由于土司制度的推行,各個民族之間的往來也越來越頻繁,民族關系變得更加融洽,極大地促進了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藝術的繁榮。以 “金鑲寶南極老人分心”(見圖4)為例,整體造型為“山”形,正面采用圍欄作為裝飾,后方的人物分為兩排,南極老人處于正中,右面雕塑一只鹿,南極老人兩邊各有一名弟子,三人背后均以火焰背光為飾,前排還有十余名侍從,每個人物的面目、表情都各有不同,雕刻得極為細膩。該飾品雖然取材于漢民族文化傳說,但是紋樣、造型上兼顧多個民族的習俗。
圖4 明代金鑲寶南極老人分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社會發(fā)展的同時,公眾的審美水平也不斷提高,為更好地滿足廣大受眾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博物館展陳設計需要從內容、形式等方面著手,不斷加以改進與創(chuàng)新?!巴了具z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在歷史性與民族性交融這一理念的基礎上,巧妙地編排展陳框架,通過富有特色的形式設計來烘托主題,在提煉展品元素的基礎上,采用多種設計手法,增強展陳形式的藝術美感,強化展陳內容的宣傳效果,使內容與形式高度統(tǒng)一,為公眾奉獻了一臺既具有視覺美感,又能宣傳土司文化知識的精彩展覽。其在設計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內容的巧妙編排,為同類型展出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土司遺產見證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土司制度及政治理念,展現(xiàn)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中不同族群間的文化與思想交流,土司制度對推動社會整體發(fā)展、保障國家長期統(tǒng)一、維護族群文化多樣性傳承都有重要意義,對全人類關注文化多樣性保護及族群間的交流與共同發(fā)展也具重要價值和啟示意義[11]。本次展覽無論內容框架、文物元素的提煉與運用,以及形式設計方面,無一不是圍繞民族性和歷史性交融這一理念進行,取得了良好效果,生動詮釋了土司文化與土司遺產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政治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從而引發(fā)了社會各界對土司文化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關注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