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慶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0-
為了讓文言文教學更輕松,我們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有什么特點;如何教學才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下面我就以上三個問題談談我的實踐教學方法。
一、什么是文言文
具相關資料記載,對文言文的解釋是這樣的: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第一個“文”,是美好的意思?!把浴保菍?、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拔难浴?,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二、文言文有什么特點
我通過閱讀書籍和上網(wǎng)查閱,發(fā)現(xiàn)文言文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言文分離。語言學研究認為,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二者相互影響又互相促進,關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言與后世的口語逐漸拉開了距離。從漢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舉考試的需要,讀書人刻意模仿“四書、五經(jīng)”的語言寫詩撰文,以古雅為尚。這樣,作為書面語的文言就與人們口頭實際用的語言距離越來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離的現(xiàn)象。
(二)歷久不變。一直到“五四運動”以前,文言作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書面語言被人們代代相傳、沿用下來,其語言成分基本未變。例如先秦時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虛詞的用法等都在歷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連語言三要素中最活躍的詞匯,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有些詞的古義在口語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卻照舊使用。雖然后世人們在模仿中難免會摻入些許當時的口語,從而給文言帶來某些細微的變化,但從總體看來,文言在詞匯系統(tǒng)、語法系統(tǒng)方面還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簡練。我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寫成的,其中許多不朽的作品歷來以簡約精練著稱。可以說文言本身就包含著簡練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單音節(jié)詞占優(yōu)勢,雙音節(jié)詞和多音節(jié)詞比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語、賓語、謂語、介詞的情況很常見。再加上歷代名家多注重錘煉語言,講求“微言大義”,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嚴密簡潔的風格。
(四)古奧難懂。由于年代的久遠,與口語相脫離的文言越來越艱澀難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奧的詞語,還有許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這一切,在初學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給古書作注,解決難懂的問題,歷來是文人學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一。
三、如何教學才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
我通過實踐教學發(fā)現(xiàn),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弄清楚一篇文言文,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作手:
(一)讀通課文。我根據(jù)文言文的特點,引導學生斷字、斷句;多音、通假;人名、地名 。等多方式指導學生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
(二)讀懂課文。這一環(huán)節(jié)非常之重要,這需要學生聯(lián)系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表達意圖,在此基礎上,我給學生提供了以下四種方法:
1、借助注釋法,就是通過文中提供的注釋,先理解單個字詞的意思,讀懂課文大意。如,伯牙鼓琴,文中注釋為①本文選自《呂氏春秋.本味》。鼓,彈。我們根據(jù)人名、地名可以不譯的規(guī)律就能知道,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彈琴的意思。
2、借助插圖法,就是借助文中的插圖對句子進行理解,讀懂句意。如,《書戴嵩畫?!芬晃闹校耙蝗掌貢?,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文中的插圖是,一個放牛的孩子,左手拿一根放牛的鞭子,右手指著畫中的斗牛圖向杜處士在哪兒發(fā)笑。通過插圖我們對這句話就不難理解了。
3、聯(lián)系上下句內(nèi)容法,就是根據(jù)上一句的內(nèi)容和下一句內(nèi)容之間的關系來對上下句內(nèi)容的理解,讀懂段意。如《伯牙鼓琴》中,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通過對上下句之間的銜接我們就明白了伯牙終身不彈琴的原因是:鐘子期死了。
4、聯(lián)想、想象法,就是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現(xiàn)文言文藝術之美,讀懂全文。如,《伯牙鼓琴》中,“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巍乎若泰山?!碑敳缽椀礁呱?,鐘子期就想到高山。下一句,當伯牙彈到流水,鐘子期就想到流水,這是一個多么高的境界呀!這就要求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才能達到理解全文的效果。
(三)明理,就是學了這篇文言文,我們懂得了什么道理。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有很多老師在教學時容易忽視,尤其是我們的青年教師。我想這應該是一個不可缺少的主題,我們應該引導孩子自己得出結論。如,教學《伯牙鼓琴》一文,我緊緊抓住“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边@句不放,讓學生感悟為什么?學生再通過“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巍乎若泰山?!碑敳缽椀礁呱?,鐘子期就想到高山。很多孩子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他們之間心有靈犀。我于是就順引孩子們,古時,人們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而我們文章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知音難覓”。
文言文教學千方萬法,這只是筆者的教學中的一點膚淺認識,希望能給讀者一點教學文言文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