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廬氏
兩位雜技演員表演《抖杠》這個充滿驚險的節(jié)目,他們在空中翻騰、旋轉,優(yōu)美的身體造型展示了高超的技藝,女子的婀娜柔美與男子的剛健有力相得益彰。表演中,竹杠抖動幅度非常大,兩位演員被拋到了令人手心出汗的高度,而他們在空中依然身手矯捷,在竹杠上完成了一系列令觀眾目不暇接的高難度動作……精彩的表演中,掌聲不斷。然而,演員卻充耳不聞,全身心投入表演。演出結束后,兩位演員接受采訪,被問為何如此鎮(zhèn)定?回答是:“表演時耳中塞著棉花,聽不見掌聲。倘若時時惦記掌聲,會影響正常發(fā)揮。聽不到掌聲,才能贏得掌聲?!?/p>
“聽不到掌聲,才能贏得掌聲!”展示的是一種忘我的境界。自古以來,便有這般令人敬佩的人物?!肚f子》曾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梓慶削木為,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滑消。然后入山林……’”梓慶之所以能夠打造出有如鬼斧神工般的,其秘訣并不在匠人之術,而在于靜心養(yǎng)氣,摒棄“慶賞爵祿”和“非譽巧拙”的雜念,心里全然不存公室與朝堂,外界的困擾便自行消失。此時,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然后鉆入山林尋找合意的木材悉心加工制作……
可見,之成,關鍵在不為外界所惑。靜心養(yǎng)氣、專心致志地做事,尤其是當外界褒獎不斷的時候,更需定力。當然,更為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赤子之心,一種止于至善的精神、淡泊明志的境界。
當一個人,技藝高超,或事業(yè)有成,或治理有方,不免周圍掌聲響起,如果就此而飄飄然起來,甚至得意忘形,那么,很可能潛不下心來——不僅如梓慶所說的“手上的功夫就要變形”,腳也會騰云駕霧般不能落地,在虛無縹緲中自我膨脹,然后,便是跌落神壇。進一步說,如果一個人,只為迎合掌聲而干事,那就免不了急功近利,只重顯績而不管潛績,只為眼前個人的政績而不顧民眾長遠利益。如此急功近利,往往勞民傷財,“面子政策”“政績工程”泛濫。所以,被查處的官員常常會懺悔自己緣何欲壑難填,除了“要這么多錢干嗎”之外,還“痛心”于自己為了早出政績、早日升遷,導致地方財政寅吃卯糧,教師工資屢遭拖欠,既破壞了城市整體發(fā)展格局,還阻礙了優(yōu)勢產(chǎn)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所以,一門心思為掌聲,到頭來,不僅可能失去掌聲,還可能換來“被戳脊梁骨”的罵名。只有那些真正一心為了事業(yè)、一心為了民眾的人,才可能贏得人民群眾熱烈的掌聲:袁隆平一生扎根土地、蹲守田間地頭,只為了“讓所有人能夠吃飽飯”,實現(xiàn)“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他,何曾是為了掌聲?楊善洲從地委書記任上退休后,放棄安逸生活,卷起鋪蓋扎進大山深處植樹造林,22年,把數(shù)萬畝荒山變成綠洲,并將價值3億元的林場經(jīng)營管理權無償移交國家。他,又何曾是為了掌聲!而是為了踐行“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的錚錚誓言。
然而,做事不是為了贏得掌聲,掌聲卻一次次為他們響起!這掌聲,表達的是人民的感念和心聲。再進一步說,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人去后”的掌聲才是真實的心聲,“閑談中”的口碑,才是傳世的豐碑。
圖:王恒?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