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梓翔
摘 要:蘇軾不僅是一位大文豪,還是著名的書法家。蘇軾之所以在書法上取得巨大的成就,與他敢于創(chuàng)新的美學思想是分不開的。通過分析禪宗、道家和儒家三個不同的思想學派對蘇軾書法美學思想的影響及其具體表現(xiàn),分析了蘇軾在書法美學思想上從“尚法”到“尚意”的突破過程。
關(guān)鍵詞:蘇軾;書法;美學思想
作為一門獨特的書寫藝術(shù),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當中極具表現(xiàn)力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在世界藝術(shù)領(lǐng)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往今來,中國的書法大家僅憑一筆一畫勾勒出簡約的字形,其中又蘊含著飽滿的情感意味,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與中國傳統(tǒng)文學和山水畫形成了有機的融合體,而將書法與文學作品緊緊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的大家,不得不提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軾。蘇軾不僅在文學界有很高的聲望,在書法和繪畫上也有很高的造詣。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章和精妙的書法作品,其中有很多書法作品都蘊含著濃濃的禪意,這與蘇軾大起大落的政治生涯是分不開的。從進京應(yīng)試寫下了《刑賞忠厚之至論》后,蘇軾便聲名大噪。正如歐陽修所言,蘇軾“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蘇軾無疑是才華橫溢的,才子都是有傲氣的,書生意氣的蘇軾在官場上很是直率,殊不知為官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很多時候需要權(quán)衡利弊明哲保身,因此蘇軾的仕途是充滿荊棘的,幾經(jīng)貶謫。然而,從某個角度來說,一生的坎坷也造就了蘇軾在書法上輝煌的成就。
一、禪道儒思想對蘇軾書法美學的影響
(一)禪宗思想與蘇軾的書法美學思想
宋代時期理學盛行,在明朝學者顧炎武看來,理學的本質(zhì)是禪宗思想。在北宋時,朝野上下都流行著禪學,一些文豪在禪宗思想的影響下對外物的觀察和對內(nèi)心的領(lǐng)悟形成了一個觀念體系,進而體現(xiàn)在其文藝創(chuàng)作中,蘇軾、蔡襄等人的文學作品都受到了禪宗思想的影響。蘇軾在其書法美學思想當中提出的“自然”“超然”觀點,無一不與禪學有關(guān)系。“詩不求工,字不求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這些都反映出蘇軾在書法美學上追求一種自然、超然的情趣境界。例如在《黃州寒食帖》中,蘇軾的字寫得參差不齊,粗細、疏密變化多姿,其筆下就好像是一個老翁在攜帶著幼小的孫子,營造出其樂融融的意境。
蘇軾在書法美學思想當中透露出的“自然”觀點,可以從禪宗的“道法自然”思想中找到源頭,并且這種書法美學可以追溯到漢朝。東漢書法家蔡邕曾經(jīng)提出書法藝術(shù)是肇于自然的觀點,唐太宗則認為書法“同乎自然”,因此可以看出,蘇軾的“自然”書法觀實質(zhì)上是在前人的觀點上推陳出新,提出了在書法中應(yīng)該遵循自然法則,天機自張,不應(yīng)當刻意而為,顯露過多的人為行徑。
蘇軾除了主張書法“自然”之外,也崇尚“超然”的書法境界,“凡物之可喜……莫若書與畫……至其留意而不釋”,從蘇軾對書法的這些議論語句可以看出,他本人十分反對在書法當中過分“留意”,對書法藝術(shù)要抱有超然的態(tài)度。換一種說法,蘇軾認為書法藝術(shù)應(yīng)當“游于物之外”,如果“游于物之內(nèi)”就會產(chǎn)生患得患失的意念,導致求樂而生悲,這就叫作“留意生禍”。反之,當采取“游于物之外”的超然態(tài)度,物之來欣然接之,物之去亦不復念,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蘇軾所主張的書法“超然”,旨在掙脫法的條條框框束縛,因此在欣賞他的書法作品的時候,人們總能感到耳目一新。蘇軾提倡在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做到“心忘其手手忘筆”。他所說的“我書意造本無法”,并非是要否定、拋棄法,不講求書法藝術(shù)規(guī)律,而是主張在掌握書法藝術(shù)法的規(guī)律之后推陳出新,進一步超越自我。蘇軾在書法領(lǐng)域博覽前人的真跡,其中包括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quán)、顏真卿等名門大家的書法,然而在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時又能做到“超然”于各大家的作品而自成一家,就好比如小說《倚天屠龍記》當中張三豐創(chuàng)出的太極劍法,張無忌在學會太極劍法之前,要忘記所學的武功招式,才能領(lǐng)會其劍意。
(二)道家思想與蘇軾的書法美學思想
蘇軾曾經(jīng)寫道:“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彼J為在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只要“通其意”,便是“無適不可”,也就是達到一種虛靜的狀態(tài),這種虛靜的狀態(tài)與道家的虛靜有著同工異曲之處。老子以虛靜觀體察世間萬物的變化,悟出了“致虛極,守靜篤”的道理。可以從《莊子》中追溯蘇軾“虛靜”的書法美學:“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解心釋神,莫然無魂?!庇纱丝梢姡K軾書法美學當中的“虛靜”觀點,是直接受到道家思想影響的。在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時,通過進入虛靜狀態(tài)來體會感悟周圍事物的變化,再進一步領(lǐng)悟自身心理情感的起伏變化,使人的情感起伏與世間萬物的變化保持在同一頻率。只有處于虛靜的狀態(tài)中,書法創(chuàng)作者才能徹底領(lǐng)悟“物固自生”的精髓,在真情外露后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才會返璞歸真,真切感人。
蘇軾的書法美學也受到了莊子齊物思想的影響。他曾在《次韻子由論書》當中提到“貌妍容有顰,璧美何妨橢。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又在《孫莘老求墨妙亭詩》里寫“短長肥瘦各有態(tài)”,這些詩句無一不透露出蘇軾的齊物思想。也因為這樣,蘇軾才會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沒有墨守成規(guī),而是在傳統(tǒng)書法評判標準的基礎(chǔ)上推陳出新,創(chuàng)造出雄健豐腴的書法風格,很好地印證了蘇軾本人“剛健含婀娜”的美學態(tài)度。在蘇軾看來,書法不應(yīng)該只局限于某一種審美標準,而是應(yīng)當有海納百川的容量,堅持書法多元化發(fā)展的審美標準,以肥為美也好,以瘦為美也罷,都要在吸取眾家之長的基礎(chǔ)上獨具一格,這樣才能呈現(xiàn)出百花爭艷、百家爭鳴的局面。蘇軾在打破傳統(tǒng)書法單一審美標準的同時,也為自身的書法注入了新的創(chuàng)新力量,從《莊子·齊物論》當中可以找到蘇軾思想得以突破的端倪:“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恢恑憰怪,道通為一。”只有在一個審美觀多元化的環(huán)境下,才能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的美的表現(xiàn)形式,在不同的審美觀念影響下,丑和美也存在相互轉(zhuǎn)化的可能性,只是表現(xiàn)形式不同而已,當一個新的審美標準建立,便是新的美創(chuàng)造出來的時機。
另外,蘇軾在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也十分講究“簡淡”,他反對在書法中過分雕琢,提倡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用簡約、平淡的筆畫勾勒出質(zhì)樸的意象美。例如在《書唐氏六家書后》中,蘇軾寫道:“永禪師書……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從中可以看出他對矯揉造作的排斥,將“簡淡”看作書法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昂喌边@種美學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道德經(jīng)》,其中言及“道之出口,淡平其無味”,蘇軾在書法美學當中融進了道家的這種思想,進一步將其豐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簡淡”書法風格。
(三)儒家思想與蘇軾的書法美學思想
在蘇軾的書法美學思想當中,備受爭議的是“書如其人”的觀點。在《跋錢君倚書〈遺教經(jīng)〉》中蘇軾寫道:“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痹诖耍K軾將儒家思想當中的“仁”作為衡量書法好壞的標準,得出了“書品如人品”的結(jié)論。然而他又在《題魯公帖》一文中寫“君子小人必見于書,是殆不然”。如果跟書法者素昧平生,單單靠一幅書法作品是無法分辨出君子小人的,因為讀者看到的只是書法呈現(xiàn)出來的點、線帶來的視覺沖擊,如果不對書法家的時代背景、閱讀書本的數(shù)量以及個人情趣愛好加以了解,僅僅靠眼前書法作品的好壞貿(mào)然下定論,去評定書法家品德的高尚或低劣,這未免過于輕率。蘇軾無疑是深深懂得這其中的道理的,知人論世的傳統(tǒng)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并且可以為讀者提供快速評判書法好壞的標準,增強對書法作品的直觀感受。因此,蘇軾從自身“書如其人”書法美學思想出發(fā)對顏魯公的書法作品進行評價。先是對顏魯公所在的唐朝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尤其是對顏魯公忠誠、仁義等儒家思想有深刻的了解——在安史之亂之中面對叛軍首領(lǐng)李希烈的利誘威脅,顏魯公都不為所動,大有孟子之“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的氣魄。
有了這些背景知識之后,在對顏魯公的書法進行鑒賞的時候,就能很好地理解其用筆、結(jié)體和章法,也能夠欣賞到顏魯公書法的氣勢雄健,其結(jié)體異常寬厚,橫畫鏗鏘有力,豎畫碩壯粗厚,顏魯公得“天下第一楷書”的贊譽乃是眾望所歸。因此,蘇軾的“書如其人”書法美學思想是有前提的,首先要求讀者飽覽群書,“腹有詩書氣自華”,根據(jù)自身吸收的書本知識對書法家的作品進行格物致知,然后才能達到知人論世的境界,透過書法的表面形式領(lǐng)悟書法家想表達的內(nèi)在精神。反之亦然,當一個書法家有了淵博的知識、持之以恒的練筆經(jīng)歷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便能夠?qū)⒆陨淼膬r值觀念和內(nèi)在審美精神借助書法的形式傳達給世人,當遇到一個有著相關(guān)經(jīng)歷的讀者時,便會引起其內(nèi)心的共鳴,蘇軾便是這樣的書法家兼讀者,所以他才有了“書如其人”的書法美學思想,并且進一步總結(jié)說:“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由此可見,“書如其人”只是蘇軾用來評論書法的一種輔助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具體來說,蘇軾的意思是讀者與書法家需要達到同樣的境界,才能實現(xiàn)內(nèi)心的共鳴,這樣讀者便能夠欣賞到書法作品所蘊含的內(nèi)在價值,書法家就可以實現(xiàn)書法作品的傳世價值。就好像蘇軾在評論顏魯公的書法時,本身已經(jīng)具備很高的才學,于是有了獨特的見解:“顏魯公書,雄秀獨出……后之作者,殆難復措手?!碧K軾把儒家思想中的“仁”作為切入點,引出了君子小人的判定觀點,進一步提出讀者和書法家所要具備的才學?!额}魯公貼》一文的舉例論述娓娓道來,讓審美的主體和客體都能信服其拋出的“書如其人”的觀點,甚至還跟隨著蘇軾本人領(lǐng)略了一番顏魯公書法作品的美感。
二、蘇軾書法美學思想的突破
——從“尚法”到“尚意”
蘇軾的書法美學思想可歸納為兩點——“尚法”和“尚意”?!吧蟹ā笔侵缸裱瓡ǖ幕驹瓌t。蘇軾十分重視學習書法要循序漸進這一基本原則,曾提出“書法當自小楷出,豈有未正而行、草稱也”。在他看來,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是完全沒有捷徑可走的,拔苗助長只會落下個四不像的后果。在《跋陳隱居書》這篇文章當中,蘇軾又重申了自己“尚法”的書法美學觀點:“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蘇軾還專門針對這點講述了一個笑話:李公擇在沒有楷書和行書的基礎(chǔ)上就選擇了學習草書,寫起草書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劉貢父看見后就笑著稱之為“鸚哥嬌”,用鸚鵡學舌并且夾雜鳥語來說其草書中有楷書、行書,并不是純正的草書。這則故事從反面的角度批評了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接著蘇軾舉了文與可的故事作為正面例子,文與可在《論草書》中說:“余學草書幾十年,終未得古人用筆相傳之法。后因見道上斗蛇,遂得其妙?!睆奈呐c可在草書上所下的苦功可以推測,其在楷書和行書方面也有堅實的基礎(chǔ),才會在草書方面“落筆如風,初不經(jīng)意”。從蘇軾對李公擇和文與可的描述當中可知,蘇軾清醒認識到“尚法”的重要性,因此他曾經(jīng)立下目標:“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鋌,不作張芝作索靖?!?/p>
蘇軾雖然重視書法美學的“尚法”原則,然而他并沒有墨守成規(guī),而是在臨摹前人字帖的基礎(chǔ)上追求新意。在蘇軾看來,書法是形和神的統(tǒng)一,只追求形似則淪為書法的奴隸,只追求神似則不被認可。蘇軾之所以大力推崇王羲之、顏魯公等人的書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些書法大家的作品都有“書意”,也就是被世人欣賞的氣韻。蘇軾在臨摹這些前輩的書法時,遵循他們的書法形式,更注重他們的“書意”,他在《跋王荊公書》一文中說:“荊公書得無法之法,然不可學,學之則無法……”從中可以看出,蘇軾接受“不可學,學之則無法”的觀點,但是他更加傾向于在書法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先學習前輩們的法則,然后在“尚法”之中追求創(chuàng)意,最終形成“尚意”的書法美學思想。
三、結(jié)語
作為一代文豪,蘇軾在書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詣,其在書法美學思想上所推崇的“自然”“虛靜”“簡淡”“書如其人”等理念,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社會生活中仍然有著借鑒意義,而且蘇軾在書法美學中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也是人們在深化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所需要具備的。
參考文獻:
[1]陸林深.蘇東坡書法美學思想[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3):1-6.
[2]胡代林,劉英瓊.崇尚自然:蘇軾書法美學思想的核心[J].中國鋼筆書法,2014(11):57-60.
[3]傅錄志.蘇軾書法美學思想管窺:從《黃州寒食詩帖》談起[J].中國書法,2018(10):140-142.
[4]張萍.禪意人生與蘇軾書法美學思想的禪境[J].名作欣賞,2015(33):167-168.
[5]連超.人間有味是清歡:蘇東坡禪意書法之審美闡釋[J].書法教育,2019(2):96-99.
[6]謝廣輝.蘇軾書法美學研究[J].中國美學,2017(2):82-95.
[7]趙思月.淺析蘇軾的書法美學[J].美與時代(下),2014(6):89-91.
[8]馬云.蘇軾“無為”的書法美學觀[J].文藝研究,2013(3):154-155.
[9]李巍.試論蘇軾“無為”的書法美學觀[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4):25-27.
作者單位:
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