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博, 陳怡平, 鄭太波, 魏 蓉, 孫 琦, 李 媛,上官周平, 張永旺
(1.中國科學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黃土與第四紀地質(zhì)國家重點實驗室,陜西 西安 710061;2.延安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3.延安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陜西 延安 716000;4.西安地球環(huán)境創(chuàng)新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61;5.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陜西 楊凌 712100)
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糧食作物,具有高產(chǎn)、耐旱、耐寒、耐瘠薄等特點,在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qū)大面積種植,是該區(qū)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1-2]。由于土壤地力、栽培品種和栽培措施等的差異,不同地區(qū)馬鈴薯產(chǎn)量差別很大[3]。全球馬鈴薯平均產(chǎn)量為18 t·hm-2,歐美發(fā)達國家馬鈴薯平均產(chǎn)量為45 t·hm-2,而我國馬鈴薯平均產(chǎn)量只有17 t·hm-2,我國西北地區(qū)馬鈴薯平均產(chǎn)量不足15 t·hm-2[4]。合理施肥是提高馬鈴薯產(chǎn)量,增加馬鈴薯品質(zhì)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減少農(nóng)業(yè)面源污染,促進農(nó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重要手段[5]。對馬鈴薯氮、磷和鉀吸收與分配規(guī)律的科學認識是合理施肥的關鍵。盡管對馬鈴薯氮、磷和鉀吸收與分配特征及其合理施肥已有大量研究,但是不同研究關于馬鈴薯適宜施肥量及施肥比例的研究結(jié)果存在較大差異[6]。如:段玉等[7]在內(nèi)蒙古武川縣和察右中旗15項試驗中平均推薦N∶P2O5∶K2O用量和比例為190∶97∶137 kg·hm-2;張朝春等[8]在甘肅省景泰縣、內(nèi)蒙古達拉特旗和河北省沽源縣3個馬鈴薯生產(chǎn)基地推薦N∶P2O5∶K2O用量和比例為180∶180∶225 kg·hm-2;何文壽等[9]在寧夏西吉縣、原州區(qū)、同心縣和紅寺堡區(qū)等4個不同馬鈴薯試驗基地推薦的N∶P2O5∶K2O用量和比例分別為150∶90∶60、180∶90∶45、195∶105∶75 kg·hm-2和180∶90∶105 kg·hm-2。上述差異表明不同地區(qū)、品種和栽培方式下馬鈴薯對氮、磷和鉀養(yǎng)分的需求不同。因此,開展不同區(qū)域馬鈴薯氮、磷、鉀元素吸收與分配規(guī)律研究十分有必要,對于因地制宜指導區(qū)域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解決黃土高原生態(tài)建設和糧食生產(chǎn)之間的矛盾,國家在黃土高原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重點實施區(qū)域延安市開展了治溝造地試點工程[10]。截止2018年底,在延安地區(qū)已完成治溝造地面積約34 000 hm-2。然而,新造耕地土壤貧瘠,作物生產(chǎn)力較低[11-12]。蘇翠翠[13]對比研究了延安新造耕地不同作物產(chǎn)量后發(fā)現(xiàn),馬鈴薯對新造耕地適應性最強,但其產(chǎn)量也只有9 t·hm-2,低于當?shù)噩F(xiàn)有馬鈴薯平均產(chǎn)量。如何提高新造耕地馬鈴薯產(chǎn)量,高效利用新造耕地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本研究以黃土高原典型新造耕地馬鈴薯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栽培品種和栽培措施對馬鈴薯氮、磷和鉀元素吸收與分配規(guī)律的影響,篩選適宜該區(qū)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馬鈴薯品種和栽培技術,以期為新造耕地馬鈴薯合理施肥和產(chǎn)量提高提供科學指導。
研究區(qū)位于陜西省延安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沙渠灣試驗基地(109°20′51.4″E,36°47′58.3″N)。該區(qū)屬中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季風氣候,平均降雨量505.3 mm,平均氣溫8.8℃。試驗樣地為2018年新造耕地,當年未種植作物,2019年開始種植馬鈴薯。試驗區(qū)土壤類型為黃綿土,0~40 cm土層土壤pH值為8.6,有機質(zhì)含量6.1 g·kg-1,全氮含量0.29 g·kg-1,全磷含量0.63 g·kg-1,全鉀含量18.0 g·kg-1,堿解氮含量16.1 mg·kg-1,有效磷含量5.4 mg·kg-1,有效鉀含量83.7 mg·kg-1,陽離子交換量5.2 cmol·kg-1。2019年和2020年研究區(qū)全年降水量分別為524.6 mm和698.3 mm,馬鈴薯生育期(6―9月)降水量分別為423.8 mm和573.6 mm;全年平均氣溫分別為9.6℃和9.4℃,生育期內(nèi)平均氣溫分別為19.9℃和19.5℃,均高于當?shù)囟嗄昶骄健?/p>
本研究設計兩組試驗,每組試驗設4個處理,兩組試驗包含1個共同處理(表1)。試驗采用完全隨機區(qū)組設計,每個處理3次重復。第一組試驗(CK,T1~T3)以當?shù)刂髟择R鈴薯品種克新1號為供試品種,研究栽培措施對新造耕地馬鈴薯氮(N)、磷(P)、鉀(K)養(yǎng)分吸收與分配的影響。各處理分別為:克新1號+NPK+平作(CK)、克新1號+NPK+起壟(T1)、克新1號+NPKM+平作(T2,M代表農(nóng)家肥)和克新1號+NPKM+起壟(T3)。第二組試驗(T3~T6)馬鈴薯栽培措施相同,研究栽培品種對新造耕地馬鈴薯氮、磷、鉀養(yǎng)分吸收與分配的影響。試驗設4個品種處理,以T3為對照,其他3個處理分別為:隴薯7號+NPKM+起壟(T4)、NK001/冀張薯8號+NPKM+起壟(T5)和青薯9號+NPKM+起壟(T6)。
表1 不同試驗處理
試驗小區(qū)面積35.8 m2(6.4 m × 5.6 m),馬鈴薯種植株距40 cm,行距60 cm,種植密度為57 000株·hm-2。每公頃化肥用量為N∶P2O5∶K2O=150∶60∶345 kg,每公頃農(nóng)家肥用量30 000 kg。其中70%的氮、鉀肥作基肥,播種時施用,30%作追肥,盛花期施用;農(nóng)家肥和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施用方式為撒施。平作處理馬鈴薯種植采用當?shù)貍鹘y(tǒng)穴播種植方式;起壟處理采用人工起壟,壟寬60 cm,壟高20 cm。小區(qū)之間設0.8 m保護行,樣地四周留1.0 m保護行。2019年馬鈴薯種植時間為6月7日,收獲時間為10月18日;2020年馬鈴薯種植時間為5月28日,收獲時間克新1號品種為9月24日,其他品種為10月12日。除上述處理差異外,其他管理方式與當?shù)剞r(nóng)戶相同。
生物量測定:采用全區(qū)收獲法測定馬鈴薯地上、根系和塊莖生物量(g)。將馬鈴薯地上、根系和塊莖生物量的鮮質(zhì)量稱重后,取部分樣品60℃烘干后測定其樣品干質(zhì)量(g),計算單位面積馬鈴薯地上、根系和塊莖干物質(zhì)量(t·hm-2)。
氮、磷和鉀含量測定:將烘干后的馬鈴薯地上、根系和塊莖樣品粉碎后過100目篩,分別測定各部分氮、磷和鉀含量(g·kg-1)。其中,全氮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全磷采用釩鉬黃比色法測定,全鉀采用火焰光度計法測定[14]。
植株氮、磷和鉀養(yǎng)分吸收量(kg·hm-2):等于植株各部分氮、磷和鉀乘以相應部分干物質(zhì)量。
采用Excel 2013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繪圖,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不同處理間差異顯著性檢驗,采用LSD法進行不同處理間多重比較分析(P<0.05)。
2.1.1 栽培措施對馬鈴薯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響 新造耕地克新1號馬鈴薯塊莖生物量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別為14.5~16.0 t·hm-2和12.5~15.1 t·hm-2。與CK相比,T1、T2和T3沒有顯著增加新造耕地馬鈴薯塊莖、地上和根系生物量(表2)??诵?號馬鈴薯塊莖生物量占總生物量比例為83.2~95.2%,地上部生物量占總生物量的4.1~15.0%,根系生物量占總生物量0.6~1.9%(表2)。
表2 栽培措施對馬鈴薯塊莖、地上部、根系和總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響
2.1.2 栽培品種對馬鈴薯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響 不同品種馬鈴薯塊莖、地上部、根系和總生物量均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P<0.05)。T4和T6處理馬鈴薯兩年平均塊莖生物量較T3處理分別增加56.6%和31.9%;而T5處理塊莖產(chǎn)量與T3相當(2020年)或略低(2019年)(表3)。不同品種馬鈴薯地上部、根系和總生物量與塊莖生物量變化趨勢相似,均表現(xiàn)為T4和T6處理顯著高于其他品種(表3)。T3塊莖生物量占總生物量比例最高,兩年平均占比為88.1%;T4和T6處理塊莖生物量占總生物量比例較低,兩年平均占比分別為57.4%和66.4%(表3)。
表3 栽培品種對馬鈴薯塊莖、地上部、根系和總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響
2.2.1 栽培措施對馬鈴薯氮、磷、鉀含量及其分配的影響 新造耕地克新1號馬鈴薯塊莖、地上部和根系氮含量分別為10.5~19.1、12.8~15.5、6.7~12.3 g·kg-1;磷含量分別為2.0~2.5、0.7~1.4、0.7~2.1 g·kg-1;鉀含量分別為32.3~33.5、16.0~30.1、13.1~19.1 g·kg-1??傮w上看,馬鈴薯塊莖氮、磷和鉀含量最高,其次為地上部分,根系最低。與CK相比,T1、T2和T3處理均沒有顯著提高新造耕地馬鈴薯塊莖、地上部和根系氮、磷和鉀含量,也沒有改變馬鈴薯氮、磷和鉀含量的分配格局(圖1)。
注:a, b, c表示馬鈴薯相同部位不同處理間氮、磷、鉀元素含量差異顯著(P<0.05);x, y, z表示馬鈴薯相同處理不同部位間氮、磷、鉀元素含量差異顯著(P<0.05)。下同。
2.2.2 栽培品種對馬鈴薯氮、磷、鉀含量及其分配的影響 不同品種馬鈴薯塊莖氮含量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T3和T5處理馬鈴薯塊莖氮含量顯著高于T4和T6處理,但地上和根系部分氮含量與T4和T6處理無顯著差異(圖2)。與克新1號T3相比,T4和T6品種塊莖氮含量分別下降46.4%~48.7%和44.2%~49.0%。與氮含量相比,不同品種馬鈴薯塊莖、地上部和根系的磷、鉀含量差異較小。不同品種馬鈴薯各部位氮含量的分配格局也呈現(xiàn)一定差異,除T3(2020年)處理外,各品種馬鈴薯總體呈現(xiàn)地上部含氮量較高,塊莖和根系含氮量差異不大。不同品種馬鈴薯磷含量均表現(xiàn)為塊莖顯著高于地上和根系部分,而地上和根系差異較小。除T4(2020年)處理外,不同品種馬鈴薯鉀含量也總體表現(xiàn)為塊莖最高,但地上部分與塊莖鉀含量差別較小,均顯著高于根系鉀含量(圖2)??傮w上看,品種差異對馬鈴薯不同部位氮含量分配格局有一定影響,但對磷、鉀含量分配格局影響不大。
圖2 栽培品種對馬鈴薯塊莖、地上部和根系氮、磷、鉀含量的影響
2.3.1 栽培措施對馬鈴薯氮、磷、鉀儲量及其分配的影響 新造耕地克新1號馬鈴薯2019年和2020年總氮儲量分別為29.0~35.8 kg·hm-2和43.4~51.7 kg·hm-2,總磷儲量分別為5.4~6.4 kg·hm-2和7.3~8.8 kg·hm-2,總鉀儲量分別為84.5~96.4 kg·hm-2和92.7~108.6 kg·hm-2。其中,塊莖氮、磷、鉀儲量占總氮、磷、鉀儲量的85%以上,其次為地上部分,根系占比最小??傮w上看,起壟和施肥處理沒有顯著改變克新1號馬鈴薯氮、磷和鉀儲量及其分配格局(表4)。
2.3.2 栽培品種對馬鈴薯氮、磷、鉀儲量及其分配的影響 T4和T6處理馬鈴薯氮、磷和鉀儲量顯著高于T3和T5處理。T4和T6處理馬鈴薯兩年平均總氮儲量分別是T3處理的1.8倍和1.3倍,平均總磷儲量是T3處理的2.2倍和1.4倍,平均總鉀儲量是T3處理的2.5倍和1.7倍。并且,T4和T6處理馬鈴薯地上部分氮、磷和鉀儲量占比分別為56.4%和44.3%、28.8%和18.2%、45.3%和31.7%,明顯高于T3和T5處理。T3和T5處理地上部分氮、磷和鉀儲量占比分別為10.6%和25.4%、5.2%和11.7%、8.8%和16.8%。栽培品種對馬鈴薯氮、磷、鉀儲量及其分配格局均產(chǎn)生顯著影響(表4)。
合理的栽培措施是提高作物產(chǎn)量的重要途徑[15-16]。通常情況下,起壟和施肥都能促進馬鈴薯的產(chǎn)量形成,進而增加馬鈴薯對土壤中氮、磷和鉀元素的吸收量[7, 17-18]。然而,本研究中起壟和增施有機肥并未顯著增加新造耕地馬鈴薯產(chǎn)量和植株氮、磷、鉀吸收量(表2,表4)。壟作栽培馬鈴薯增產(chǎn)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起壟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疏松度,有利于馬鈴薯塊莖的形成與膨大[17];二是起壟增加了地表土壤的受光面積,促進了土壤熱量的吸收與耗散,增加了土壤晝夜溫差,有利于光合產(chǎn)物在馬鈴薯塊莖的積累[19]。但是,不同栽培措施對馬鈴薯塊莖產(chǎn)量及氮、磷和鉀元素吸收量的影響依賴當?shù)氐臍夂?、土壤等環(huán)境條件[20]。本研究馬鈴薯種植土壤為新造耕地。新造耕地是利用現(xiàn)代化機械將溝坡高處土壤覆蓋到溝下低處土壤形成,其土壤被壓實平整后使用大型農(nóng)用機械進行了多次深翻耙平,耕層土壤相對疏松,土壤結(jié)構(gòu)對馬鈴薯塊莖形成與膨大限制作用較小。同時,研究區(qū)所在地位于我國陜北黃土高原地區(qū),該區(qū)晝夜溫差相對較大,馬鈴薯生長季節(jié)6―9月日平均溫度超過20 ℃,高于或接近馬鈴薯生長最適溫度。因此,對于研究區(qū)新造耕地,土壤結(jié)構(gòu)和溫度均不是馬鈴薯生長主要制約因素,對馬鈴薯氮、磷和鉀元素吸收與分配沒有顯著影響。
有機肥主要通過提高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改善土壤空隙結(jié)構(gòu)等來培肥土壤,促進作物生長;而化肥則可以迅速提高土壤主要養(yǎng)分的濃度,滿足作物生長需要[21]。除部分處理增施有機肥外,研究區(qū)不同處理馬鈴薯樣地均施用了等量的化肥。按照施用化肥N、P2O5和 K2O 的養(yǎng)分利用率分別為 35.9%、15.6%和50.4%計算[7],每公頃土地化肥可提供N、P2O5和 K2O分別為53.9、9.4、173.9 kg,基本能滿足研究區(qū)克新1號馬鈴薯N(29.0~51.7 kg)、P2O5(12.2~20.1 kg)和K2O(101.9~130.9 kg)的吸收量。加之,新造耕地有機肥培肥時間較短,有效性養(yǎng)分釋放緩慢,故在施用足量化肥的情況下增施有機肥沒有顯著提高新造耕地克新1號馬鈴薯氮、磷和鉀元素的吸收量,也未明顯改變氮、磷和鉀元素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格局。
馬鈴薯不同處理間養(yǎng)分吸收的差異主要由塊莖產(chǎn)量決定[20,22]。不同馬鈴薯品種之間的產(chǎn)量差異極為顯著[23-25]。本研究中不同馬鈴薯品種氮、磷和鉀的吸收量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并且氮、磷和鉀在植株各部分的分配格局也有明顯不同(表4),這主要由不同品種馬鈴薯生物量及其分配差異引起(表3)。馬鈴薯氮、磷和鉀的吸收量變異較大。每生產(chǎn)1 000 kg塊莖馬鈴薯N吸收量在1.0~10.0 kg之間變化,其主要分布范圍為3.0~6.0 kg;P2O5吸收量在0.5~3.5 kg之間變化,其主要分布范圍為0.5~2.0 kg;K2O在2.0~12.0 kg之間變化,其主要分布范圍為4.0~10.0 kg[26]。本研究不同品種馬鈴薯每生產(chǎn)1 000 kg塊莖的N、P2O5和 K2O吸收量分別為2.2~3.5,0.9~1.7 kg和7.2~13.6 kg,其變化范圍與前人研究基本一致。與前人研究相比,新造耕地不同馬鈴薯品種對氮的吸收量偏低,對磷的吸收量居中,而對鉀的吸收量較高。
馬鈴薯氮、磷和鉀元素在植株內(nèi)吸收與分配受到生育期影響[6-7,27]。在收獲期,塊莖是馬鈴薯氮、磷和鉀元素的主要儲存庫。段玉等[7]在內(nèi)蒙古的試驗發(fā)現(xiàn),馬鈴薯塊莖氮累積量占總氮吸收量的70%,磷和鉀累積量占總磷、鉀吸收量的82%和74%。何文壽等[9]在寧夏的試驗則發(fā)現(xiàn),馬鈴薯塊莖氮、磷累積量分別占各自總吸收量的60%以上,鉀的累積量占鉀總吸收量的50%。相比而言,本研究不同品種馬鈴薯塊莖氮、磷和鉀兩年平均累積量變化分別為41.3%~88.4%,69.8%~94.2%和53.5%~90.3%。上述結(jié)果的差異反映了馬鈴薯植株對氮、磷、鉀吸收與分配具有較大的時空變異性,這種高度變異性與馬鈴薯寬泛的環(huán)境適應性是一致的。
1)起壟和增施有機肥沒有顯著增加新造耕地馬鈴薯產(chǎn)量和植株氮、磷、鉀元素的吸收量,也沒有明顯改變馬鈴薯氮、磷和鉀元素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比例,其原因與新造耕地土壤結(jié)構(gòu)相對疏松、生育期土壤溫度較高以及無機肥施用量充足等有關。
2)栽培品種對新造耕地馬鈴薯氮、磷和鉀吸收量影響顯著,隴薯7號和青薯9號馬鈴薯品種氮、磷和鉀元素吸收量顯著高于當?shù)刂髟云贩N克新1號,并且隴薯7號和青薯9號馬鈴薯氮、磷和鉀元素在植株各部分的分配格局也與克新1號明顯不同,其植株地上部分氮、磷和鉀元素分配比例明顯高于克新1號。
3)研究區(qū)新造耕地所有處理兩年平均馬鈴薯N、P2O5、K2O吸收量分別為50.8、22.5 kg和161.3 kg,參考馬鈴薯N、P2O5、K2O養(yǎng)分利用率[7],在不考慮增施有機肥情況下,需要N∶P2O5∶K2O用量和比例為142∶145∶320 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