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七七
本文要說的冬至是“四時八節(jié)”之一,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冬季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古代民間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又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
在現(xiàn)代天文學上,冬至日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日后,太陽又逐漸由南回歸線向北移,白天的時間就會一天天變長。對于古人和農(nóng)耕社會來說,不僅僅是陰陽交替的時間點,更是確定農(nóng)時、指導民眾生活的時間坐標,同時出于“盡人事,知天命”的目的,由此催生出對自然敬畏、對靈魂崇拜的原始信仰,相關(guān)祭祀、禱告、預測的儀式與之相伴隨。
冬至節(jié)日的誕生,與上古民眾的巫術(shù)信仰、圖騰崇拜、娛神活動等行為存在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通過這些夸張的儀式、神秘的變裝、詭異的樂舞,人們可以實現(xiàn)其祈福禳災、順應(yīng)自然的愿望。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鴻蒙時代,人們不能對異象災害與物候變化做出科學、理性的解釋,因而上古的節(jié)日活動充滿神秘性,具有濃郁的原始信仰韻味。
從陰陽觀念來看,冬至是冷暖轉(zhuǎn)化、陰陽交替的關(guān)鍵,正處于兩極之勢?!岸琳邩O也,太陰之氣,上干于陽,太陰之氣,下極于地, 寒氣已極,故曰冬至?!彼^“極也”,《孝經(jīng)說》認為:“斗指子為冬至。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為至?!?“陰極之至”是指冬至日,此時陰氣達到極盛,陽氣最為衰弱,然而盛極必衰,陽氣由消逝漸漸豐盈起來,是為“陽氣始至”,太陽在這時處于南回歸線,北半球的太陽光照時間最短,又說“日行南至”,故冬至稱為“南至”。莊子講“至陰肅肅,至陽赫赫”,極陰之氣異常寒冷,極陽之氣異常熾熱,是故氣溫由寒轉(zhuǎn)暖,陰陽亦隨之轉(zhuǎn)化。
從古至今,冬至長期以來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重視,民間涌現(xiàn)出許多有關(guān)冬至的諺語。冬至的到來表明寒冬已至,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边@是依據(jù)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來的早晚。俗語還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币馑际嵌吝@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是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是陰天。
根據(jù)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在冬至日至郊外祭天的習俗,但將冬至作為節(jié)日則始于漢代。《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jié)氣循環(huán)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yīng)該慶賀。自此以后,冬至被當作一個大節(jié)日來過。漢朝稱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guān),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由此可見,古人對冬至的重視程度。
據(jù)說,從漢代開始,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就有了。每年農(nóng)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 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相傳,南陽醫(y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xiāng)時適逢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xiāng)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guān)東搭起醫(yī)棚,將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到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 驅(qū)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xiāng)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于是形成“捏凍耳朵”這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或“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耳朵。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jié),但春天已經(jīng)不遠了。唐代詩人杜甫就有“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的詩句。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jié)”,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jié)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清代,有的旗人為了消災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碼兒”或牌位,殺豬祭天。順便祭“祖宗桿子”(系兩三丈高的旗桿,頂端為葫蘆形,稍下為“刁斗”,斗下懸旗,代表祖先)。祭罷,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謂之“神余”。
除了這些習俗,魏晉時期有一個冬至習俗特別有趣,那就是互贈履襪。在魏晉時期,冬至節(jié)向帝王、長輩贈鞋襪具有祈壽、添歲的愿望,故稱為履長之賀。冬至向帝王進鞋襪的習俗與元旦相似,《宋書》日:“冬至朝賀享祀,皆如元日之儀,又進履襪?!北砻鞫寥者@天除朝賀祭祀以外,還有贈帝王履襪的新習俗。曹植的《冬至獻襪履表》表達了冬至臣僚向帝王獻履襪以祈壽的寓意:“伏見舊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所以迎福踐長,先臣或為之頌?!泵耖g百姓向長輩親戚贈送鞋襪的記載在漢代就已出現(xiàn),漢昭帝下令冬至日贈履襪予舅姑,推動了此風俗的流行,《中華古今注》載:“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贝藓啤杜畠x》講兒媳向公婆進履襪以表孝順、添歲祈福:“近古婦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襪于姑舅,踐長至之義也?!泵袼讓W家蕭放提出對冬至贈送履襪這一習俗的看法,他認為人與自然同稟一氣, 冬至一陽復始,人只要與自然同步相應(yīng),就會獲得新的生命力。民眾為祈福禳災,期望風調(diào)雨順,能夠安居樂業(yè),故紛紛于冬至日食用赤豆粥、贈鞋襪。
冬至節(jié)傳承至今,雖然節(jié)俗已經(jīng)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但依然保持著冬至祭祀祖先、北方冬至吃餃子、江南吃湯圓、餛飩等習俗。作為一個內(nèi)容豐富的節(jié)日,冬至必將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