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濤
(山西省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季節(jié)性凍土區(qū)是指冬季氣溫降低使土體凍結,而在春天土體融化的地區(qū),具有季節(jié)性循環(huán)的特點。在這一地區(qū)進行公路路基設計需要引起特別注意和重視,否則一旦路基土發(fā)生凍脹,將造成較大的損失,甚至引起安全事故。
對于季節(jié)性凍土區(qū),因路基填料和含水量等條件存在差異,可能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不均勻凍脹現(xiàn)象,致使地面開裂。當氣溫回升時,凍土開始融化,整體將處在飽和狀態(tài),相鄰土粒之間的摩阻力減小甚至消失,此時受荷載作用極易導致沉降與翻漿。不論凍結或融化,都會給路基的使用造成影響,埋下安全隱患。
若按照凍脹性可將路基填料分成以下五個等級:I 級,為不凍脹;II 級,為弱凍脹;III 級,為凍脹;IV 級,為強凍脹;V 級,為特強凍脹。由于塊石的細顆粒含量相對較少,所以在發(fā)生凍結時能使水快速排出,能起到防止體積膨脹的作用?;诖耍趦鼋Y深度內將巖石作為填料能起到減小或徹底消除凍脹性的作用。如果填料中細粒土的實際含量超過15%,則必定發(fā)生凍脹。因此在凍結區(qū)內必須對填料中細粒土實際含量予以嚴格控制;若路塹段內的凍結區(qū)含有凍脹土,則需將其挖除,并采用非凍脹土進行換填[1]。
這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發(fā)生凍結前土體實際含水量和凍結過程中水分補給。當土體實際含水量達到界限值時,土體開始凍脹,并伴隨含水量不斷增加,凍脹率變大。土體凍脹性和地下水之間的關系取決于毛細水高度,如果地下水位比臨界深度低,則可忽略地下水對土體凍脹性帶來的影響,只考慮土體自身含水量即可;而如果地下水位比臨界深度高,則在毛細水的持續(xù)作用下,地下水將伴隨土體不斷凍結而為土體提供水分,使凍脹性顯著增強。
對于有害凍結深度,通常為最大凍結深度60%~95%,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與相關經(jīng)驗,可將最大凍結深度的70%作為有害凍結深度[2]。
最常用的凍土處理方法為物理化學法,即利用鹽分與交換陽離子的方法來改良地基土,使土粒子和水之間發(fā)生相互作用,促使土體所含水分的遷移強度與冰點發(fā)生變化,以減弱凍脹性。該方法還可具體分為以下幾種:憎水物質改良法;分散改良土法;土粒聚集與人工鹽漬化法等。其中,憎水物質改良是指在土體內摻入一些憎水物質,促使土體顆粒具備一定憎水性,使?jié)B透通道變化,降低含水量,常用的憎水物質包括重油、液態(tài)石油瀝青和表面活性劑等。
對于路堤填料,應達到以下要求:如果路基的高度已經(jīng)超過有害凍結深度,則基床的表面到有害凍結深度這一區(qū)域,應使用非凍脹土進行填筑;而當路基填筑高度比有效凍結深度小時,需開挖到有害凍結深度處,然后采用非凍脹土進行換填。對路塹進行換填和處理時,應達到以下要求:如果有害凍結深度以內的地基土屬于I 級凍脹或II 級凍脹,則可不做換填處理;而若地基土屬于凍脹土,則從基床的表面開始直到有害凍結深度處的所有土體都應挖除,并使用非凍脹土進行換填處理[3]。
當路塹從地下水相對發(fā)育的段落中通過時,必須重視地下水可能給路基造成的影響,采取下列措施進行處理:
(1)采用防滲隔斷層,即在換填層的層底設置一層0.1m厚的防滲隔斷層,具體可采用中粗砂+兩布一膜,以此隔水防滲,并防止地下毛細水。
(2)降低水位。針對處在凍結深度中的地下水,若此部位地基土屬于凍脹土,則可通過滲水盲溝的設置來處理。將盲溝設于側溝平臺以下,并在溝內填筑清洗干凈的碎石,同時在溝的四周包裹土工布,將其作為反濾層,滲水管底部高程不得對于側溝底部的設計高程到最大凍結深度-0.25m 之間,并將滲溝出水口設置在地勢相對開闊的部位,最后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溫措施[4]。
(3)路塹邊坡排水。當路基邊坡存在地下水,同時地下水所在區(qū)域中的地基土屬于凍脹土時,應根據(jù)現(xiàn)場地質情況設置支撐滲溝,在穩(wěn)定狀況良好的土層中進行設置,并在基底處做好防滲,使?jié)B溝高程處在地下水位實際高程+最大水位變化范圍內。
進入到路基中的地表水在發(fā)生凍脹與融沉后,會引起病害發(fā)生,對此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滲,具體措施包括:
(1)在基床上進行隔水防滲層的設置。為避免地表水對路基本體造成侵蝕,可以在基床的表面鋪設一層厚度為0.1m 的隔水防滲層,即中粗砂+復合土工膜,以此防止地表水進入到基床范圍內。
(2)對路基排水出路予以合理銜接,比如采用排水溝把路基兩側存在的地表水引排至涵洞,或直接引入到溝渠當中。
(3)加強路肩和邊坡的防護設計,尤其是要對邊坡坡腳開展嚴格的防沖刷設計,增強坡腳處的防沖刷能力。
通過調查可知,路基邊坡支護系統(tǒng)長時間受到凍融的作用和影響,出現(xiàn)了較為嚴重的開裂破壞。對此,為盡可能減少維修成本,對于在嚴寒地區(qū)修建的支護結構,需采用等級為C25 以上的片石混凝土;對于路塹防護,注意不可在全斷面設置護墻,以孔窗式護墻為宜;擋墻最好應設置在巖層上,禁止設于凍脹土地基,若無法達到,需將該部分的地基土挖除,并使用非凍脹土進行換填。
(1)當?shù)叵滤惶幱趦鼋Y深度之內時,需在路基兩側設置滲水盲溝,用于將地下水阻擋在路基范圍之外。
(2)避免地表水進入到路基凍脹區(qū)之內,通過路肩與邊坡的修整,并采用漿砌片石對路肩予以有效防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采用植草等方式來防護;對既有路基必須做好排水,采用排水溝使地表水進入到排水涵洞當中,也可引入到對應的溝渠當中。
(3)當路塹側溝排水無法通暢時,需要在基床表面兩側重新開挖梯形截面的側溝,其底部寬度按照0.4m 控制,深度按照0.6m 控制,由強度為M7.5 的水泥砂漿進行砌筑。對需要改動邊坡的段落,應在側溝外部采用重力式擋墻予以收坡;若對既有邊坡進行的改動很大,則需按照新建段落相關標準加強邊坡防護。
(4)對于基床產(chǎn)生翻漿和唧泥現(xiàn)象的段落,先對表層土體進行開挖,挖深按不小于0.6m 控制,然后換填新土,必要時還應在基床表面采用擠密樁進行進一步加固,擠密樁之間的距離一般按照0.53m 控制,且路肩寬度內的樁數(shù)不能少于5 根。
綜上所述,路基發(fā)生凍脹會使路面產(chǎn)生嚴重破壞,直接影響公路的使用。因此,在季節(jié)性凍土區(qū)進行公路路基設計時,必須加強防凍脹處理,堅持從填料的優(yōu)選、防排水及防護等不同方面入手,根據(jù)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與氣候,深入探究并探索防凍害技術,選擇適宜的技術措施,保證路基始終處于穩(wěn)定及安全狀態(tài),并為其他季節(jié)性凍土區(qū)的路基設計提供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