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軾、辛棄疾在詞史上所做的巨大貢獻在于創(chuàng)立并發(fā)展了豪放詞派,但其婉約詞作也極為優(yōu)秀。從題材來看,中秋、閨情和詠物這三類詞在宋代詞史上對士大夫展現(xiàn)心緒有著特殊的作用,以這三類題材為基礎進行分析,比較蘇軾以婉調作婉詞、辛棄疾以豪調作婉詞的特點。
關鍵詞:蘇軾;辛棄疾;婉約詞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提出:“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盵1]宋代文壇以詞為宗,詞體創(chuàng)作蔚為大觀,蘇軾和辛棄疾二人作為南、北兩宋文壇成就最高者,其卓越貢獻主要在于對豪放詞的開拓和發(fā)展,但他們的貢獻并不僅限于此,蘇、辛對婉約詞的發(fā)展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也同樣不容忽視。
單從數(shù)量上來看,在蘇軾現(xiàn)存的三百四十余首詞中,豪放詞所占數(shù)量不足十分之一,絕大多數(shù)仍要劃歸到婉約詞一類,并且蘇軾婉約詞的創(chuàng)作水平也絲毫不遜色于同時代其他婉約派名家。清人王士禎在《花草蒙拾》中評蘇軾《蝶戀花》:“恐柳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蹦纤涡翖壖驳脑~以豪放見長,但正如范開在《稼軒詞序》所說:“其間固有清而麗,婉而嫵媚,此又坡詞之所無,而公詞之所獨也?!盵2]辛詞在金戈鐵馬之外,也不乏這些清麗婉轉之音。
一、從中秋詞看蘇詞浪漫、辛詞現(xiàn)實
北宋太宗年間,八月十五被定為中秋節(jié),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士大夫情懷在中秋的月光下得到了充分的彰顯,淺斟低唱間文人創(chuàng)作的中秋詞成了抒發(fā)個人情懷的窗口,或嘆煢煢孑立,或悲人生無常,都流露在皎皎月色之中。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直以來都被文壇譽為中秋詞之絕唱,也成為后世中秋詞的范式。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3]。這首詞寫于蘇軾貶官至密州期間,當時蘇軾正值壯年,胸中藏有一番宏圖壯志,本欲成就一番事業(yè),奈何壯志難酬,恰逢中秋之際,又同自己血濃于水的弟弟蘇轍分隔兩地,難以團圓,情感難以發(fā)泄,借著佳節(jié)一抒胸中郁結之氣,成就這首千古流傳的佳作。
上闋逸興壯思,馳騁想象,舉著酒杯與天對話,向天發(fā)問,充滿飄飄然的佳節(jié)酒酣之感而后跌入現(xiàn)實中?!拔矣孙L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政治仕途的失意讓詞人陷入了一種矛盾的境界,欲求而不敢,欲爭而不能。但蘇軾并沒有任由這種失落的情緒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反而以一種灑脫的氣質帶著我們享受人間;雖在下闕中表現(xiàn)出人生無常的感慨,不能與親人相聚,仕途失意而輾轉反側,徹夜無眠,但隨即又筆鋒一轉,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此事古難全”,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從整體上來看,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一種乘風而來、又乘風歸去的飄飄然的動態(tài)美,或與天公對話,或在人間起舞,整首詞節(jié)奏較快,有清曠超逸之感,充滿著飄飄欲仙的浪漫特色。
滿江紅·中秋寄遠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jié)。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fā)。
云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寄遠》同樣是一篇中秋懷人之作,但對中秋月夜的直接描寫很少,更多的則是借著月夜描寫美人,訴說思念。相比于蘇軾,辛棄疾似乎更善用比興。在這首詞的開頭,詞人先用濃墨重筆描繪了自己想要登樓望月的迫切心情,倏爾轉折,又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擔心中秋月不夠明亮的心思,一“快”一“怕”,抑揚頓挫,為后來的美人出場和情感抒發(fā)造足了勢。而后“一聲吹裂”,又將月光籠罩下的世界比作“冰壺”,營造出一種極其空靈的境地。
下片開頭仍先比興,描繪中秋宴席歌舞助興的場面,“咽”字啟情,似有一聲沉重的悲息?!叭舻瞄L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一句更是直接借用了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之意,從中不難看出辛棄疾的創(chuàng)作受蘇軾影響很深。蘇詞中人與月共舞,想象充沛,發(fā)興無端,充滿奇異的浪漫主義色彩;而辛詞則有所不同,辛棄疾從眼前之景、眼前之人出發(fā),雖也有令人驚奇的比喻,但更多是觸景生情,從心出發(fā),抒發(fā)的是當下之感,添了些悲涼,也多了份立足于現(xiàn)實的理想色彩。
二、從閨情詞看蘇詞凄美、辛詞清麗
男女戀情向來是詞作的主要歌唱對象,從產生之初,便與女性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士大夫一方面繼承前人的寫作傳統(tǒng),另一方面因宋代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文人們往往選擇閨情詞來吐露心中的情緒。
定風波·感舊
莫怪鴛鴦繡帶長,腰輕不勝舞衣裳。薄幸只貪游冶去,何處,垂楊系馬恣輕狂。
花謝絮飛春又盡,堪恨。斷弦塵管伴啼妝。不信歸來但自看,怕見,為郎憔悴卻羞郎。
《定風波·感舊》這首詞是蘇軾在返回杭州的途中,回憶起上一年參加宴席期間歌妓所做的曲,有感而發(fā)之作。蘇軾善于運用一些女性物品來烘托氣氛,詞作中頻頻使用玉環(huán)、香羅、輕衫之類的女性化意象。詞的上片感懷,由腰身承擔不了“鴛鴦繡帶”發(fā)聲,披露出負心郎“薄幸”“游治”“輕狂”等可恥行徑,詞風香軟濃艷,極具“健筆柔情”的特征,同時,也展現(xiàn)出歌妓對負心郎的怨恨和相思,以及苦苦壓抑內心的凄涼心境。
詞的下片傷今,先點明時間,在“花謝”“絮飛”“春盡”時節(jié),伴隨著“斷弦”“塵管”“啼妝”,男女雙方情感走到了盡頭,被傷害的歌妓形單影只,凄淚滿面。孫言誠《蘇東坡詞選》中談道:“該詞寫一個被丈夫冷落的歌妓獨處深閨的怨恨和相思。對于丈夫的負心行為,不是‘恨’而是‘羞’,這充分表現(xiàn)了歌妓的一往情深。”該詞最值得歌頌的是歌妓在痛苦之余迸發(fā)出的反抗,這首詞充滿了理性色彩,同時也刻畫出了在那個時代面對破碎的感情、失敗的婚姻時,難能可貴的斗爭及對平等的追求。字里行間表露出一種凄美的色彩,讓人讀之不免扼腕嘆息。
南歌子·萬萬千千恨
萬萬千千恨,前前后后山。傍人道我轎兒寬。不道被他遮得、望伊難。
今夜江頭樹,船兒系那邊。知他熱后甚時眠。萬萬不成眠后、有誰扇。
辛棄疾寫到:“萬萬千千恨,前前后后山?!痹~的開頭將眼前層巒疊嶂連綿不絕的山峰同心中纏纏綿綿難以排遣的酸楚放在一起對比,將閨閣少女的愁思予以一種實體的承載,讀起來朗朗上口,簡潔明快。隨后寫到別人說“我”的轎子太寬擋住了行人的道路,而從“我”的角度出發(fā),卻嫌轎子擋住了我看向情人的目光。下篇寫少女的想象,不知道是因為天氣炎熱失眠,還是因為心中掛念著他而失眠,“萬萬不成眠后、有誰扇。”不知他的船只停泊在何處,不知他今夜是否也因熱氣睡不著,不知他身邊是誰在扇扇子,這般酸酸楚楚的少女情思躍然紙上。
整首詞讀下來,語言清新明麗,全詞都使用簡潔明快的日常用語,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也沒有深層次的用典,有的只是少女情思的坦然表現(xiàn)。蘇軾的《定風波·感舊》走的依然是傳統(tǒng)閨怨詞的路子,用女性化的物品起興,引出閨閣女子的愁苦之情;辛棄疾則是細致入微地展現(xiàn)出少女的內心感受和心理活動,將描寫的重心放在飄蕪的少女情思上,詞作更顯清麗。沈祥龍《論詞隨筆》云:“詞以自然為尚。自然者,不雕琢,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詮也?!盵4]不難看出,稼軒閨情詞是極為符合這一審美標準的。
三、從詠物詞看蘇詞孤冷、辛詞豪俊
詠物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之大宗,詞一開始雖為娛樂所產生,但唐五代北宋以來漸趨清晰的尚雅新風、對于詞體的規(guī)范引導促進了詠物詞的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抒情言志、托物寄意的作用也在詞中得到充分的闡釋和體現(xiàn)。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蘇軾詠物詞的代表作。這首詞是蘇軾貶官黃州獨居定慧院時所做,詞的開頭使用“缺月”“疏桐”這樣的意象營造出一副孤冷月夜圖,半輪殘月高高地掛在稀疏的梧桐樹上,夜已深,人巷靜,世間萬物似乎都籠罩在這樣霧蒙蒙的清冷月夜之中,萬籟俱靜,只有“幽人”孑然一身,像孤獨的飛鴻。下片承接“孤鴻”展開來描寫,“孤鴻”與“幽人”相襯相生,不知是人驚動了雁,還是雁驚動了人?!肮馒櫋比羰翘暨x不到良枝寧愿不棲息,更何況是人呢?有報復無法實現(xiàn),心中有怨恨無人能夠理解。
蘇軾的一生都在貶謫的途中度過,可謂歷經崎嶇坎坷,當生命遭到威脅時,他也曾徹夜難眠:“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盵5]同“孤鴻”一樣,若是無良枝,寧愿在冷寂的沙洲落腳。黃庭堅曾如此評價蘇軾:“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碑斒送静豁?,一腔熱血難以展現(xiàn)時,蘇軾選擇了曠達,選擇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以一種清冷的態(tài)度和眼光對待官場的污濁,無人訴說,無處發(fā)泄,便順應本心,在自己的一片園地里孤芳自賞。
賀新郎·聽琵琶
鳳尾龍香撥。自開元《霓裳曲》罷,幾番風月?最苦潯陽江頭客,畫舸亭亭待發(fā)。記出塞、黃云堆雪。馬上離愁三萬里,望昭陽宮殿孤鴻沒。弦解語,恨難說。
遼陽驛使音塵絕?,嵈昂?、輕攏慢捻,淚珠盈睫。推手含情還卻手,一抹《梁州》哀徹。千古事,云飛煙滅。賀老定場無消息,想沉香亭北繁華歇,彈到此,為嗚咽。
和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一樣,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聽琵琶》作于他落職罷官期間,在本要大展宏圖的有為之年退居江西上饒城外的帶湖。流連山水、寄情田園的同時,他并沒有忘記抗金復土的夙愿,該詞作更是流露出其功名未成、未老投閑的悲憤辛酸之情。除此之外,該詞還表現(xiàn)出了對國家危亡的擔憂,看似寫唐,實則諷宋,借唐玄宗年間有關琵琶和音樂的典故,抒寫北宋淪亡之悲,譏諷南宋小朝廷耽于安樂。辛棄疾自比“潯陽江頭客”,“昭陽宮殿”不復在,心中凄苦恨意難說?!读褐荨非T,為之嗚咽,哽咽難語。
所謂“時勢造英雄”,辛棄疾所生活的時代,正是宋朝最黑暗、最微弱的時代,用辛棄疾自己的話說,是“南共北,正分裂”的時代,也是漢民族處于危急存亡的時代。琵琶曲素來以幽怨著稱,白居易的《琵琶行》即是如此,但辛棄疾的《賀新郎·聽琵琶》卻以一種凌云壯闊的歷史場景襯托昭君的溫柔婉轉,在壯麗的景象映襯下更顯出婉約細膩、溫柔繾綣的風情,使后世的讀者能夠感受到詞人的感慨愁思,也更加完整、完美地達到了豪放與婉約并舉、慷慨與細膩融合的境界。[6]
四、結語
辛詞以豪放沉郁的風格著稱,悲壯沉郁,感慨蒼涼,多了分“霸氣”,而蘇詞或則恣意奔放,或則清曠豁達,多了分“仙氣”。[7]蘇軾用婉調作婉詞,辛棄疾用豪調作婉詞,拿“水調歌頭”“滿江紅”“念奴嬌”這三個詞牌舉例,蘇軾用來寫豪詞,抒發(fā)激昂悲壯之懷,而辛棄疾用來抒寫婉情,并且將婉約詞的婉調寫得更加的委婉含蓄。
蘇、辛婉約詞創(chuàng)作繼承了傳統(tǒng)婉約詞的特點,同時又有創(chuàng)新,不僅拓寬了婉約詞的題材,更提升了婉約詞的格調,對后世的婉約詞家的創(chuàng)作起了借鑒推動作用。雖然本文討論的重點在蘇軾和辛棄疾婉約詞創(chuàng)作詞風的差異上,但總的來看,二者創(chuàng)作實為一種“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關系,婉約詞從北宋經蘇軾發(fā)展到南宋辛棄疾,一種文學體制從產生到繁榮,有其內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這種規(guī)律正是經過代際之間文人創(chuàng)作的繼承和發(fā)展才延續(xù)下來,而蘇、辛二人的詞作創(chuàng)作關系正是這種文學延續(xù)最好的闡釋。
作者簡介:戴云逸(1997—),女,漢族,安徽滁州人,安徽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
參考文獻:
〔1〕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2〕范開.稼軒詞序[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3〕胡仔.苕溪漁隱叢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4〕陳振濂.宋詞流派的美學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5〕蘇軾.蘇軾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孫榮蘭.試論辛棄疾的詠物詞——以《賀新郎·詠琵琶》為例[J].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1(03):47-49.
〔7〕朱德才,鄧紅梅.辛棄疾詞新釋輯評[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