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水清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清麗的春天,何止漫山遍野的花草,還有幼鳥的鳴叫,更添上一泓汨汨清流呢。大自然如此,人間何嘗不是這樣。
“少年是人間的春天”,“雛”,盡管幼小稚嫩,“其作始也簡”,卻預示著生機勃發(fā)的明天。還原字源構造,“雛”從草從鳥,表示稚嫩的小鳥?!半r”的讀音,從芻而來,難道僅僅是形聲組合之需?如果是單個鳥的介入,憑什么說這一定是只小鳥?以形聲一體的方式明示字義所指,這才是漢字的奧妙所在。
作為聲符擔當?shù)摹捌c”,最初呈現(xiàn)的是手捧嫩草之形,也有解作割草、拔草狀態(tài)的,表示人們采集飼養(yǎng)牲畜的嫩草或牧草?!捌c,刈草也?!边@個字,同樣反映了農耕時代的生活圖景。事與物互置、行與物對應,也形成了一字多義的特點。所以,“芻”自然具有嫩草或牧草的含義。再延伸,就有了初級、初步、不成熟的含義。
“嫩草初抽勻細綠”“風吹草低見牛羊”“春草隔溪看”,草的當春勃發(fā),帶來了多美的田園牧歌生活。
正是嫩草特征,賦予了“雛”中之鳥的幼小字義。首先,字形里的鳥已經(jīng)呈現(xiàn)幼小之形,表示“鳥之小者也”。其次,再加上“芻”的嫩草特征助力,則進一步強化了“雛”的幼鳥、小鳥義涵。至于許慎大師認為“雛,雞子也”,把小鳥當小雞,那是因為他無緣見到甲骨文呢。同樣,字義引申后,“雛”多指幼小、年輕。
“綠草茸茸媚柳芳”,你聽見雛鳳清麗的鳴叫聲了嗎?
(郝巧鳳摘自《新民晚報》2021年11月18日 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