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貝
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加碑巖鄉(xiāng)黃木杖子村羊巖子小學,有一名遠近聞名的代課教師,她的名字叫吳艷蘭。不久前,我走進山村,走近吳艷蘭老師,聆聽了她的心靈獨白——
吳艷蘭
綏中縣距葫蘆島市69公里,加碑巖鄉(xiāng)距綏中縣城駐地67公里,從加碑巖鄉(xiāng)驅(qū)車到黃木杖子村羊巖子小學需一個半小時的車程,這里的偏僻程度可見一斑。
幾間與民房別無二致的瓦房,一個破舊的籃球架子孤獨地站立著,數(shù)只桌椅板凳在室內(nèi)整齊地擺放著,這就是羊巖子小學的硬件設(shè)施。目前,全校共8名學生。47歲的代課老師吳艷蘭,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大了許多。
1989年,從綏中縣第一高級中學畢業(yè)的吳艷蘭當上了代課教師,那時的她在王臺子小學教課。2004年,按教育部門要求,羊巖子小學須開設(shè)英語課,有關(guān)部門便把英語、語文、數(shù)學全能的吳艷蘭安排到了這里,待遇是每月400元的代課費。
黃木杖子村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村民居住分散,每隔十多里地才能見到幾戶散落的人家。如果到規(guī)模較大、師資力量相對強的黃木杖子村小學上學,每日上下學要走三個小時的山路,低年級學生只能“望校興嘆”。而在羊巖子小學上學只需步行20分鐘左右,所以,這所小學的存在意義非凡。孩子們四年級以前在羊巖子小學上學,五年級時再轉(zhuǎn)到黃木杖子村小學。由于學苗少,羊巖子小學每隔一年或兩年招生一次。
自羊巖子小學回蕩起朗朗的讀書聲,村民們的內(nèi)心才踏實了,感覺這樣才對大山有個交代,也不負中共冀東區(qū)黨委武工隊于1943年開辟抗日根據(jù)地在此成立的“遼西第一黨支部”。
吳艷蘭每天徒步兩個多小時往來學校。校長、德育主任、教導主任、各學科老師,均由她一人擔當。多年的代課生涯一路走來,艱辛之外還是艱辛。教室里,防暑靠開窗通風,防寒靠燒柴草取暖。每每雨雪淹沒了崎嶇險峻的河灘路,吳艷蘭也要無條件、無選擇地趕赴學校。她知道孩子們在等她:“不能讓孩子們心里沒有指望,他們才是最重要的?!?/p>
而今,吳艷蘭教一年級和三年級,每天6節(jié)課。一些會乘除法運算的孩子為吳老師計算過:400元(月工資)÷132(節(jié)課)=3.03元(每節(jié)課)。每天走12公里山路,每月平均上22天課,每年按八個月計算,全年行走2112公里。一茬茬學生“畢業(yè)”離開了這里,而吳艷蘭一直堅守著。她天天穿著輕便的平底鞋行走著山路、河灘路。同學們沒見她穿過值錢的衣褲,飯盒里也少有油星。
每個同學“畢業(yè)”前夕都會給吳艷蘭寫一封感謝信。一個孩子為吳艷蘭送去了繡著“一生平安”的十字繡,并寄語:“祝老師永遠健康,永遠年輕漂亮!”另一個孩子在信中這樣表述:“我從學過的所有漢字中挑出‘偉大’一詞贊美老師……”在學生眼里,“偉大”用來贊美有豐功偉績的人,但用在吳艷蘭身上還是覺得有些蒼白。
一名女生把吳艷蘭當成了偶像,決心長大后也到羊巖子小學教書,便問吳艷蘭:“當老師是不是要大學文憑?”吳艷蘭告訴她,《教師法》規(guī)定,小學教師須“取得小學教師資格,應(yīng)當具備中等師范學校畢業(yè)及其以上學歷”。
同學們不知道,吳艷蘭雖不具備從教資格,卻以“代課”身份扛著學校,扛起了這個鄉(xiāng)村的責任,扛起了學生的明天。
吳艷蘭也曾哭過,為自己的艱苦生活和鄉(xiāng)村的未來哭泣。
村里與吳艷蘭年齡相當?shù)慕忝迷谕獯蚬?,每月收入?000元左右,還享有各類保險。本鄉(xiāng)有編制的老師工資收入在三四千元,有五險一金等福利待遇……
2010年,吳艷蘭決定放棄代課,外出謀職以改變窮困現(xiàn)狀。
消息一經(jīng)傳出,在村里引起不小的轟動。十余名學生及家長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們組成了一個“哀求團”,循著摸爬難行的山路與河灘路,找到了她的住處。
“吳老師,看在鄉(xiāng)親們的面子上,你幫幫忙吧,你可不能走呀!如果你走了,孩子們將是新一代的文盲。”家長說。
“吳老師,你別走,好嗎?等我長大掙錢了,全都給你,行嗎?”幼稚的孩子表達了心聲。
學生們哭了,家長也落淚了。在吳艷蘭心里,這是古老鄉(xiāng)村的未來對她的挽留,她不忍心看到承載鄉(xiāng)村希望的下一代像山坡上散養(yǎng)的崽羊一樣。輾轉(zhuǎn)深思,吳艷蘭決定接受“未來”的挽留,繼續(xù)留下來任教。常年超負荷的教學、走山路,使她患上了心臟病、血壓高。她的收入無法滿足吃穿自給,更無法支付高昂的醫(yī)療費用?!巴χ?!挺到哪天算哪天!倘若真的離開,就等于背叛了鄉(xiāng)村和那些孩子們。”
第二天師生們回歸課堂,吳艷蘭噙著淚水向同學們“發(fā)誓”:“親愛的孩子們,從今天起,我絕不再拋棄你們,我向大家保證并承認錯誤,希望大家努力學習……”吳艷蘭沒有以老師自稱,她認為自己是孩子們的守護使者。學生們則認為,吳艷蘭不僅是老師,還是全世界最好的老師。
當黃昏再次降臨大山的時候,吳艷蘭將空飯盒塞進背包,攜上幾個孩子,走在放學的路上。她領(lǐng)著孩子們唱起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清脆而甜甜的童聲與山谷交相輝映,鄉(xiāng)村仿佛被沾了蜜一樣……
吳艷蘭想,中國夢就是無論城市和農(nóng)村,所有成年與未成年人夢想的總和。而自己的夢想就是:縮小鄉(xiāng)村與城市的差別,讓山村的孩子與城市里的孩子一樣健康求知,快樂成長!
多年來,吳艷蘭接受過包括中央電視臺記者在內(nèi)的數(shù)十次記者訪談,獲得過“十大新聞人物”“杰出人物”等稱號,代課費也提高到每月1000元。許多人慕名而來,帶著一種崇敬之情探望她。她仿佛是深山中的一處美麗風景,看過她的人,看過就走了,但她依舊是從前的她。她守著大山,與古老的深山幽谷一起盼望著,有人能來和她一起肩負起山村的未來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