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玲 王振華
中國是詩的國度,曹操的四言詩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風,其創(chuàng)作的《短歌行》在文學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抒情形式繼承了《詩經(jīng)》寫實的特點,并且同《詩經(jīng)》一樣大量采用了“比”“興”的寫法,抒發(fā)了作者對人生苦短的感傷和自己的價值取向,對當代學生具有教育意義。
在《短歌行》中有很多人稱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僅是為了體現(xiàn)主客體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也折射出了詩人的愛憎情感態(tài)度。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看到那些穿著青領的學子,令他朝夕思慕。正是這些人的存在,讓他一直低唱著《子衿》的歌。其中的“子”“君”是對“學士”的尊稱,表現(xiàn)了曹操對人才的充分尊重。為了把這些人才招攬到自己的麾下,曹操又寫出了“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當這些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時,“我”一定會吹奏瑟、吹笙宴請賓客?!凹钨e”是作者對賢者的稱謂,表現(xiàn)了這些有才之人在曹操心中的地位,而曹操在詩中卻把自己稱為“我”,有意放低了自己的姿態(tài),拉近了與賢者之間的距離,顯示出了曹操招攬?zhí)煜氯瞬诺恼\意,也展現(xiàn)了曹操博大的胸襟。
在詩中曹操還用了“比”“興”的寫法,“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用“明月”比喻賢者才學的光芒萬丈,用烏鵲繞枝的畫面隱喻了賢者無處建功立業(yè)的社會現(xiàn)狀,表現(xiàn)了自己對人才的渴求。又用“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詩句營造了寬廣宏大的氛圍,把自己比作山海一樣,要想成就大事,仁人志士必須多多益善,向賢者表明了自己的求才若渴之心,也展示了海納百川的豪邁氣概。最后詩人將自己比為“周公”,寫下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向世人表明了自己招攬賢才的動機和意圖,展現(xiàn)了曹操的人格特征。
在賞析詩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層次地挖掘詩歌內(nèi)涵,讓學生去關注詩歌在表達過程中人稱或視角的變化,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yǎng)對作品的審美感知力和鑒賞力。
建安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繼《詩經(jīng)》《楚辭》和先秦散文之后的又一座文學高峰,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他的詩文一方面反映了漢末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自己企盼天下統(tǒng)一、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和壯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在讀《短歌行》時,教師要注重語用的理解與品讀,引領學生透過詩歌語言的表層含義,領略其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真正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初讀“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覺就是作者在感嘆人生苦短,但仔細揣摩就會發(fā)現(xiàn)詩人不單單是在表達“人生如白駒過隙”,而是通過“人生幾何”和“去日苦多”的對比,抒發(fā)在短暫人生中的焦慮感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抒發(fā)作者壯志未酬的情愫。
另外,詩中說到“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初讀很容易讓讀者認為曹操是在借酒澆愁,但是當把“唯有杜康”和“慨當以慷”聯(lián)系在一起時,就會讓人感受到曹操不是在借酒澆愁,而是在借酒勉勵自己,應當在年富力強之際完成天下統(tǒng)一的愿望,表現(xiàn)出了曹操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在語文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對比、聯(lián)系和分析,要從句式、用詞、風格等多維度探究文本背后的深層意蘊。
詩歌文字簡練,但其中卻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每一篇詩歌都是以作者的情感為主線。在學習詩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詩歌結構,要注重內(nèi)容之間的關聯(lián)性,避免斷章取義,指導學生從縝密的結構中剝絲抽繭,感受詩人的風骨。
《短歌行》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四言詩,從整體上看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對人才的感慨以及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在閱讀時,可以把它劃分為四個部分,四句為一章節(jié)。第一章節(jié)描繪了詩人一邊喝酒,一邊唱歌的悲涼場景,用反問的形式表達了作者對人生苦短的感慨,以及統(tǒng)一大業(yè)還未完成卻已年過半百,心中燃起的悲傷。第二章節(jié)與第一部分遙相呼應,表達了作者對人才的渴望,也道出了作者為何要以酒解愁的原因。第四章節(jié)把明月比作人才,用反問的形式,進一步說明了作者對人才的渴望,但想到“何時可掇”時又產(chǎn)生了無比的惆悵。緊接著從幻想的角度,想象出了人才聚在一起高談闊論的畫面,通過現(xiàn)實與幻想的結合,表達出了作者的求才心切。最后一部分通過描繪烏鵲繞樹南飛的場景,與前一章節(jié)緊緊相連,寫出了曹操對人才的渴求,也寫出了天下人才也在苦苦尋找著自己的用武之地,還寫出了當前的社會現(xiàn)狀。最后用“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結尾,恢弘的氣勢展示了作者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心情。
由此,從整個詩歌結構中,既可以看到曹操對人生理想的堅守和執(zhí)著追求,也可以感受到曹操與漢代“禮教”正統(tǒng)思想的抗爭,彰顯了“慷慨悲涼”的魏晉風骨。
閱讀是感情傳遞的紐帶,在語文學習中不僅要以文會意,理解、感知文本內(nèi)容,還要以聲傳情,通過朗讀把訴諸視覺的文字語言轉化為聽覺的有聲語言,把無聲文字化為有聲,把傳遞信息的文字符號轉變成充滿感情色彩的語音,讓學生接受更加直接的感染和熏陶,找到學習語文的動力。聲音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可以引起人的情思,在讀《短歌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示范讀,用飽含感情、收放自如的語言,讀出詩中的沉郁蒼涼和慷慨激昂。
在范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感覺自己就是曹操,達到了一種忘我的狀態(tài),一股股熱血不時涌上心頭,學生也會聽得非常認真,那低沉悲壯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讀出了曹操為求賢而產(chǎn)生的惆悵,以及自己壯志難酬的感慨;聲柔氣徐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讀出了詩人對賢者的渴求;響亮高亢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抒發(fā)出了作者的慷慨激昂———無聲的語言被賦予了人的靈性,讓學生在聽中生情,與遙遠的曹操在情感上產(chǎn)生和諧共鳴,能進一步升華學生的閱讀情感。同時,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網(wǎng)絡的優(yōu)勢,從網(wǎng)上下載優(yōu)質(zhì)的范讀微課視頻,讓學生在課后也能夠進行閱讀訓練,對詩歌有全新的認識和感知,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
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以知識的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為主,注重學生的智力發(fā)展,較少涉及情感教育,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內(nèi)容理解較為膚淺,難以感受其精神實質(zhì)。所以,語文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用美文載之以情,用教學語言動之以情,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詩歌的本質(zhì),達到作者心靈和讀者心靈的耦合,增強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悟,升華閱讀情感。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凝結,特別是這些古代詩歌,每篇都不是無情之物,正是因為它們思想感情強烈、真摯,對后人思想道德情感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價值,才得以流傳至今,成為代代相傳的經(jīng)典。
通過《短歌行》教學,教師深有感觸,在課堂上一味為學生講解,向學生灌輸詩歌情感是行不通的,只有讓學生自己朗讀、自己體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鼓勵學生熟讀成誦,把文本中的情感入于目、出于口、聞于耳、鳴于心。
《短歌行》句式簡短、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在朗讀中教師要指導朗讀技巧,如在讀“慨當以康,憂思難忘”時要用舒緩的氣息和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句子的凝重蒼涼之感;在讀“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時,要用柔和的聲音和輕緩的氣息,讀出其中深沉悠長的意境;在讀“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時要用高聲、底氣十足的聲音,讀出其中深情激昂的情緒等。教師通過朗讀技巧的指導,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本情感基調(diào),用有感情的朗讀達到升華情感體驗的目的,在朗讀中品味情調(diào)、明確情理、激揚情懷。
曹操開創(chuàng)了四言詩的新局面,《短歌行》是四言詩的代表作,在文學史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不僅汲取了《詩經(jīng)》、漢樂府中的文學養(yǎng)分,還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獨有的文學風格和政治抱負,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在讀《短歌行》時既要讀“進去”,又要讀“出來”,以文會意,以聲傳情,增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