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榖梁赤
[經(jīng)①]初稅畝②。
[傳③]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稅。初稅畝,非正也。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④。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私田稼不善,則非吏;公田稼不善,則非民。初稅畝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畝十取一也,以公之與民為已悉矣。古者公田為居,井灶蔥韭盡取焉。
[經(jīng)]冬,蝝⑤生。
[傳]蝝非災也。其曰“蝝”,非稅畝之災也。
[經(jīng)]饑。
(原文據(j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春秋榖梁傳譯注》)
【注釋】
①經(jīng):春秋經(jīng)。
②初稅畝:以畝計稅。有文字記載的中國古代征收田賦的開端。
③傳:榖梁傳。
④井田:以里為單位,將其劃成井字形。周朝時的井田為九百畝,中間一百畝為公田,余下的分給八戶農(nóng)民,為私田。
⑤蝝:尚未生出翅膀的蝗蟲。
【譯文】
[經(jīng)]初稅畝。
[傳]“初”是開始的意思。古時候抽取十分之一的收獲,是指要農(nóng)人將公田里的收獲全部上交,卻不向私田收稅?!俺醵惍€”的做法是不合乎正道的。古時候長、寬各三百步的土地為一里,稱作“井田”。所謂“井田”,就是說,一共九百畝地,其中公田占一百畝。私田的莊稼長得不好,就責備管田地的官吏;公田的莊稼長得不好,就責備農(nóng)人。文中說“初稅畝”,就是責備魯宣公取消公田,然后丈量土地,按田畝的實際數(shù)字抽取收成中的十分之一作為稅,以為將公田給了農(nóng)人,他們就會把這些土地當作是自己的一樣,去盡力耕作了。古時候,公田為八戶人家所共有,他們筑房、挖井、壘灶,以及種植蔥、韭菜等日常蔬菜所需要的土地,都是從公田中取得的。
[經(jīng)]冬季,生出了蝝。
[傳]“蝝”并不是災害,文中記載“蝝”,并不是實行了以畝計稅制度后所引起的災害。
[經(jīng)]發(fā)生饑荒。
【簡析】
本文選自《榖梁傳》,是魯國在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的按畝征稅的田賦制度,它是中國古代承認土地私有合法化的開始?!蹲髠鳌泛唵闻袛喟刺锂€征稅,不符合禮法。過去的井田制所征收的糧食不超過進獻的規(guī)定,“初稅畝”這么做是用來增加財物。正好這年冬天魯國發(fā)生了侵食谷物的蟲害與饑荒?!洞呵锝?jīng)》中“冬,蝝生,饑”這幾個字,《左傳》更是用“幸之也”來做論斷,言下之意是認為施行“初稅畝”的這年冬天魯國便發(fā)生了蟲災,造成了饑荒,乃是上天的警示?!洞呵锝?jīng)》之所以將“蝝生”與“饑”連同記載,是在慶幸魯國沒有造成更加嚴重的災害。《公羊傳》比《左傳》的反對之詞更甚:首先定性說《春秋經(jīng)》記載“初稅畝”三個字就是為了批評這種賦稅改革,然后將魯國施行初稅畝等同于“大桀小桀”那種貪婪暴君、賦稅過重的行為,最后強調(diào)這里特別記載“蝝生”就是專門為了警告世人“變古易常,應是而有天災”。顯然,《左傳》和《公羊傳》都認為這是魯國變易古制,遭到上天譴責。唯獨《榖梁傳》完全否定了發(fā)生蟲害與推行初稅畝有關,因為蝝是還沒有長出翅膀的蝗蟲,在冬季也無農(nóng)作物可食,事實上已不構成災害。雖然《榖梁傳》也認為“初稅畝”的做法不合乎正道,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了不迷信災異的進步科學觀以及將自然現(xiàn)象與人文變法明確區(qū)分開來的進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