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一 Ailleurs
邁克·弗格森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大腦和認知科學系擔任研究軟件工程師和ML(即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簡寫為ML)工程師,專門研究Brain-Score(一種衡量類腦AI 的工具)。他于2021年春季畢業(yè)于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和應用數學學士學位,以及認知科學和哲學學士學位。在本文中,邁克分享了他在麻省理工AI 研究室工作的一年中學到的5 件事,包括他對生活、成功和知識的一些看法,希望你覺得有趣或有用。
承認自己的盲區(qū),質疑一切
“我不確定,我必須調查一下”
邁克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之前,剛從弗吉尼亞大學畢業(yè),主修計算機科學和認知科學,并輔修哲學和數學,自我感覺還不錯,然而,當他第一次參加麻省理工學院的周會時卻傻眼了——他發(fā)現自己最多理解了討論內容的10%~20%。在接下來的幾周里,他都在懷疑人生:難道自己的智商太低不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嗎?為什么看起來只有自己不懂的樣子?
邁克注意到,實驗室里那些最聰明的人總是在不斷提出問題。僅在第一周,他就遇到了五六個研究AI 和神經科學交叉領域的人,他們研究AI和神經科學交叉點的時間甚至超過他的年齡。然而,即使他們已經在領域內以最大的專注度研究了數十年,甚至達到了絕對的巔峰,但仍然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驗證假設。由此,他明白自己來麻省理工的目的就是不斷解決不懂之處的,于是他放棄了偽裝自己,坦然承認自己不了解目前進展的工作。
從不停止提問,每個疑問都代表著一次機會——可以縮小理解差距,提高自己的認識。正是對自己已有的知識有了充分認識,并且始終思考對立面是什么,才會拓展自己的知識邊界。總是支持同事的觀點,總是希望別人知道自己有多聰明,其實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一個沒有認知沖突的安全環(huán)境,只會將自己置于過分舒適而漸漸退化的境地。
不要想為什么要提問,而是不要停止提問。當你思考永恒、生命和現實背后的奧秘時,難道不感到敬畏嗎?這就是人類思維的奇跡——使用它的結構、概念和公式,作為工具,去解釋人類的所見、所感和所觸。
現在,邁克已經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如果被問到一個問題,他會迅速反應“我不確定,我必須調查一下”,或者“這是很好的建議,我必須進行更多試驗才能確認”。
學徒心態(tài)
“反復的失敗會讓你的精神意志變得堅強,它會以絕對清晰的方式向你展示必須去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p>
邁克有一項堅持了3年多的挑戰(zhàn)——每周讀一本書。在近4年的時間里,他閱讀了170多本關于人工智能、哲學以及人類意義的書籍。他從書中獲得的體悟是,要成為某件事的大師,真正了解一個領域并產生影響,必須經歷大師發(fā)展的各個階段——
完成正規(guī)教育后,你可以進入“學徒”階段,必須學習做事的方式和規(guī)則(無論是明確的還是隱含的);持續(xù)3~10年以上,接下來進入創(chuàng)造階段,在這個階段你可以擴展并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和獨立性;最后,進入掌握階段,掌握一門學科或把握一個領域就是一種投資,它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幫助你發(fā)揮自己的全部潛力。這是對未來幸福和成就的投資,也是一種避免陷入死胡同或隨著年齡增長而感到不快樂的方法。
在深入學習AI和神經科學領域后,邁克覺得自己正處于學徒階段,用他最喜歡的作家羅伯特·格林的話來說,就是“接受理想的學徒制”。去提出問題,去熱切地尋求知識,在學習事物時永遠不要有優(yōu)越感——任何與自己領域相關的事物,即使是看似無關的事物,都值得學習。
成為一個有自主意識的勞動者
“我只知道我們是人類,擁有數千年的進化遺產。
我們的幸福、悲傷、希望、勝利和失敗等情緒或思維,是非常獨特的。它們正是使我們成為人類的東西,也是在AI 中很難很快復制的東西?!?/p>
AI 是否可以體驗情緒?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邁克已經寫了很多這方面的文章,這惹惱了他的實驗室伙伴,卻還沒有讓他接近答案?!拔抑恢牢覀兪侨祟悾瑩碛袛登甑倪M化遺產。我們的幸福、悲傷、希望、勝利和失敗等情緒或思維,是非常獨特的。它們正是使我們成為人類的東西,也是在AI 中很難很快復制的東西?!?/p>
我們的大腦出現故障的方式比正常運行的方式要多,比如多巴胺水平可能會失控,神經可能會出現病變,神經元信號可能丟失或重定向不當……故障列表幾乎是無窮無盡的。我們都會犯錯,這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我們的所有情緒都是有價值的,是人能夠區(qū)別于類腦系統(tǒng)和機器的重要部分。
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我們一直是一個有知覺的人,一個會思考的動物,而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特權和冒險。想想之前已經被歷史遺忘的所有故事,生存、愛情、苦難、逆境等主題在幾個世紀中回響,獨特的思維是時空里永恒的紀念。所以,不管你在生活中發(fā)生了任何事情,任何好的、壞的事情,無論它們是日常無聊的生存任務,還是個人的得失,只要記住,成為一個有意識的、工作的人,就是一項了不起的壯舉。
科學是一種思維方式,而非知識體系
一段時間里,一種反科學的風氣在美國各地興起,這在很多方面令人非常不安??枴に_根在1996年曾驚人地預見了這種現象:對我子孫時代的美國,我有一種預感——那時,美國(的經濟主體)是一種服務和信息經濟,幾乎所有的制造業(yè)都轉移到了其他國家;令人敬畏的技術力量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代表公共利益的人甚至無法理解這些問題;人們失去制訂自己議程或明智地質疑當權者的能力;人們的批判能力衰退,輕信偽科學和迷信,虛假陳述泛濫,人們幾乎不知不覺地滑回迷信和黑暗中去……
——卡爾·薩根《魔鬼出沒的世界:科學,照亮黑暗的蠟燭》
一種對科學事業(yè)本身的懷疑似乎也越來越流行,怎樣對抗這種“反科學之風”?邁克根據他在麻省理工迄今所觀察到的事情,提供了一些見解。
首先,就是上文第一部分所說——質疑一切,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免于合理的懷疑。當你看到一篇文章時,先看看是誰寫的,看看他們之前的工作,是否有資本推動;在得出結論之前,要交叉地參考來源進行確認。問問別人為什么要爭論,以及可以得到什么,警惕自己是否只看到了事情的一面。
其次,分析論據。尋找邏輯中的常見錯誤,比如人身攻擊、不合邏輯的推理,選擇和確認偏差(其中選擇性偏好最為要緊,因為它產生的深遠影響難以被發(fā)現);跟隨作者提出論點的過程,確保論點在哲學上是有效的(即前提正確)、合理的(即結論從前提中得到);警惕錯誤的暗示、毫無根據的主張和人為控制得到的圖表數據;要為所有論斷尋求證據,沒有證據就可以斷言的東西,也可以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被駁回。
第三,認識到人都會犯錯。數據往往不完整或有偏差,新的證據出現可能會沖擊原來的立論。思想是可以改變的,也應該去改變。成熟的做法是,面對新的事實時,讓舊觀念消失,并承認所犯的任何錯誤。
邁克希望這些建議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看似“后真相”的世界中找到方向,學會深入挖掘論點,對結論的得出方式進行分析。
科學是一種思維方式,是開放思想和懷疑主義之間的微妙界線。關鍵是,只要稍加實踐,科學就能深刻地影響一個人的世界觀。
本文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AI 科技評論”,ID:aitech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