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平
1917年,張勛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之間的矛盾,率五千辮子兵,以調停為名,于6月14日進北京。復辟之前數日,張勛密謁十二歲的溥儀,進以復辟之說,溥儀搖頭不顧。張曰:“圣上不愿,其意安在,能講給老臣聽否?”溥曰:“陳師傅寶琛終日子曰詩云鬧個不了,朕還有何心思去干別樣事!”張曰:“圣上如允重登大寶,即日理萬象,可以不用讀書了。”溥大喜曰:“敢是一做皇帝,書就可以不必讀了么?”張曰:“古來只有馬上天子,從無讀書天子?!变咴唬骸皽嗜缜溲?,朕便干了?!庇椎劭v使有天下最好的老師,也不愿讀書,因為幼帝也是孩子?!蹲訅劢K錄》云:“凡為君者多無度,隨心所欲,迎其好者,侍君如待孺子?!睕r且此君確系孺子。溥儀確實不好學,學業(yè)也無成效。據秦翰才《滿宮殘照記》云:“溥儀在六歲上開始上學,由大學士陸潤庠和侍郎陳寶琛教讀漢文、都統(tǒng)伊克坦教讀滿文,但滿文成績很不行。其后有英人莊士敦教讀英文、劉驤教讀日文,但日文也不行?!苯骸冻靶伦T》云:“宣統(tǒng)讀書,本屬虛文,然猶常由師傅陪至赍宮坐數小時,據云現已讀至《孟子》。惟其生平極好弄,去年十月間,師傅伊克坦授讀時,彼忽賜餅數枚與伊,并親送入伊口。不待其下咽,又一再塞入,伊無奈何,即向瑾皇太妃辭職?!睆垊滓浴翱梢圆挥米x書了”哄孩子,也夠缺德了,哄的雖是廢帝,已無欺君之罪,卻有欺世之過,果然,復辟鬧劇僅十二天即破產。
史震林《西清散記》云:“一生有可惜事:幼無名師,長無良友,壯無善事,老無令名?!薄坝谉o名師”竟是人生第一缺憾事,溥儀等不存在此憾,卻不好學,另是一憾。童子貪玩忘學,古今皆然,故有勸學之說。劉勰《文心雕龍·體性》云:“夫才由天資,學慎始習,斫梓染絲,功在初化,器成彩定,難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討葉,思轉自圓?!眲駥W的形式可謂多矣,有分善誘法、激將法、灌輸法、苦刑法等等,其中又以善誘法最為常效。循循然春風化雨,諄諄然誨人不倦。清人彭瑞淑《為學一首示子侄》云:“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其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徽咴唬骸釘的暧I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之,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此寓勸進,目的無非功名,無非前程。但這需要付出,讀書是精神上的勞動,唯此等勞動他人無法替代,故需要勸導。顏真卿有《勸學詩》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表n愈給兒子韓昶寫過一首《勸讀詩》,其中有“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句。勸學業(yè)勸讀書,目的亦然。楊繼盛有《言志詩》云:“讀律看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男兒欲畫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蓖嗦懵愕摹渡裢姟窡o異,其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彼握孀谮w恒的《勸學詩》中更有“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顏如玉”句。進入近代,民主科學洗禮,但口氣仍未變,《商務國語教科書(小學初級學生用)上冊》第十課《讀書》云:“飛禽走獸,饑知食,渴知飲,又能營巢為休息之所。其奇異者,能為人言。惟不知書,故終不如人。人不讀書,則與禽獸何異?”讀書如服藥,藥多力自行,讀書不獨變氣質,且能養(yǎng)精神。
但真正的讀書,是生活的一部分,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也。黃山谷嘗云:“士大夫三日不讀書,自覺語言無味,對鏡亦面目可憎?!泵自乱嘣疲骸耙蝗詹蛔x書,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覺思澀。想古人未嘗片時廢書也。”民間據此演繹道:“一日不讀書,無人看得出;一周不讀書,開始會爆粗;一月不讀書,智商輸給豬?!庇荣笤疲骸皶?,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比f事易滿足,讀書不知足。田家英乃書生,酷愛讀書,少年時曾寫就一幅對聯:“走遍天下路,讀盡世上書?!睋f,毛公閑余,喜歡與之談天,話題多在讀書一路,曾戲言,若田死后,當立一碑,上書“讀書人之墓”。王晫《今世說》載:“李啟美嗜古學,抱疴十月,猶聚書床頭讀之。將革,嘆曰:吾死矣。獨念茫茫泉路,能讀書否?悠悠來生,解讀書否?”“文革”時,錢鐘書下放農場,楊絳曾指小山窩棚問道,可否終老于此。錢沉思片刻曰:“沒有書讀?!贝私哉嬲x書人。因了讀書,使之坦然熬過難關,正應了毛姆所言:“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就給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辈粸闊o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此時活下去的精神養(yǎng)分,皆自讀書而得。
劉鑾《五石瓠》說張獻忠:“日使人說《三國》《水滸》諸書,凡埋伏攻襲皆效之?!睆埬宋拿?,其獲取書中養(yǎng)分,聽得而讀不得。這也屬實用類型者,無勸而讀,卻動機不純。張獻忠成為殺人魔王,有本性的原因,是否還受到了《水滸》《三國》中濫殺無辜、草菅人命式冷酷描述的影響。
朱熹《觀書有感》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月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于謙《觀書》云:“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逼湟矂駥W,卻是自勸,而非勸他。苦讀千年史,笑吟萬家詩,歷來就有“讀書種子”之說,昔人方孝孺、葉德輝,今人陳寅恪、錢鐘書,皆得此譽。蘇軾有“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之愿,包世臣有“恨無十年暇,盡讀奇書”之憾,奮發(fā)于良書,且患不多,讀書已然成為他們自覺自愿的生活方式。掃地焚香,清福已具,其有福者,佐以讀書。萬事皆易滿足,唯讀書終身無盡。
有些路只能一人走,讀書亦然。依我的經驗,讀書無須交流,其妙在意會,一本讓你心潮澎湃、夜不能寐的名著,推薦他人后,卻心若止水,古井無波。所以說,勸讀可以,但不必開書單,開卷有益,但不必照書單行事。莘莘學子,書海無涯,總希望有人從旁開示津梁,少走彎路。于是請碩學鴻儒自作多情,廣開書目,意欲金針度人。黃侃曾言“八部書外皆狗屁”,意謂平生信奉推重經典只八部,即《毛詩》《左傳》《周禮》《說文解字》《廣韻》《史記》《漢書》《文選》,其余均不可論。其實這也是他為人開出的書單,此單等于無單,但他的話很有道理。陳寅恪曾對人說,其幼年見夏曾佑,老人家對陳說:“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他當時很驚訝,以為前輩老糊涂了。待到自己也老了,才覺得那話有點道理:中國古書不過是那幾十種,是讀得完的。
1925年1月,《京報副刊》刊出啟事,征求“青年愛讀書”和“青年必讀書”書目各十部。魯迅也在被邀之列。《京報副刊》為此欄目專門印發(fā)了一種表格,分上下兩欄,上欄是“青年必讀書”,下欄是“附注”。在上欄里,魯迅填的是:“從來沒有留心過,所以現在說不出?!薄案阶ⅰ睓诶锾畹膭t是那句著名的話:“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焙髞恚斞刚f明了自己“交白卷”的本心:“我向來是不喝酒的,數年之前,帶些自暴自棄的氣味喝起酒來了……我知道酒精已經害了腸胃……和青年談起飲食來,我總說:你不要喝酒。聽的人雖然知道我曾經縱酒,而都明白我的意思?!彼凇秾懺趬灪竺妗分幸舱f到了不愿作青年導師的話,雖無關薦書:“倘說為別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為連我自己還不明白應當怎么走。中國大概很有些青年的‘前輩’和‘導師’的罷,但那不是我,我也不相信他們。我只很確切地知道一個終點,就是:墳。然而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無須指引。問題是從此到那的道路,那當然不只一條,我可正不知那一條好,雖然至今有時也還在尋求,在尋求中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實偏偏毒死了偏愛我的果實的人。”胡適倒是未列書單,在1929年的一次演講中大致指出了不讀什么:“每天花一點鐘看10頁有用的書,每年可看3600多頁書,30年讀11萬頁書。諸位,11萬頁書足可以使你成為一個學者了??墒牵刻炜慈N小報也得費你一點鐘的工夫,四圈麻將又得費你一點鐘的光陰。看小報呢?還是打麻將呢?還是努力做一個學者呢?”某年,新聞出版總署曾組織專家評審,推出“百種優(yōu)秀思想道德讀物”,自以為讀書尚廣的我,竟一本都沒讀過,遂覺自己既不“優(yōu)秀”,還無“道德”。遂想起了《伍爾夫讀書心得》中的一句話:“關于讀書,一個人可對別人提出的唯一指導,就是不必聽什么指導,你只要憑自己的天性、憑自己的頭腦得出自己的結論就可以了?!弊x書無禁區(qū),缺什么營養(yǎng)補什么成分,你感興趣的、能讀下去的,都是你所需要的。
讀書本是個人私事,勸人讀書與勸人從良,皆煞風景之事,無趣得很。向來只聞勸人讀書,不聞勸人游山,山水本就風景,不可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