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昂
《紅樓夢》是現(xiàn)實主義小說,賈寶玉作為其中作者濃墨重彩描繪的怡紅公子,他的成長與變化最為矚目。曹雪芹在塑造這一人物時運用了多重的表現(xiàn)筆法,展現(xiàn)這一人物的復雜構(gòu)成,蘊含多種文化學、人類學、社會學現(xiàn)象。曹雪芹對賈寶玉的塑造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對人與自然現(xiàn)實關系的超越,二是對人與社會現(xiàn)實關系的超越,三是對人的自我超越。在塑造賈寶玉這一人物形象過程中,曹雪芹通過藝術(shù)想象和審美理想的加工,使得賈寶玉這一人物形象流傳至今,值得大家深入分析和探討。
一、賈寶玉這一形象對人與自然現(xiàn)實關系的超越
賈寶玉作為《紅樓夢》中的經(jīng)典人物形象,已經(jīng)成為《紅樓夢》中的典型,超脫書本成了諸多標簽的代表。任性的孩童也好,博愛的情癡也罷,都難免有片面武斷之嫌,探究賈寶玉這一人物形象應從多角度入手。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莊子在《齊物論》中以他敏銳的視角觀察到人鮮少展望到的更高更遠的層面,所以需要有“天的層面”反過來指導啟發(fā)“人的層面”,否則看人便如身處廬山之中,無法斷定其真正面目。賈寶玉這一形象的塑造具有天人和諧的特點,在于他既愛惜外在之物,又葆有內(nèi)在的自然之心。
(一)愛惜外在自然之物
脂硯齋對賈寶玉有一經(jīng)典批語,那就是“情不情”。甲戌本第八回對“情不情”所作出的解釋為“凡世間之無知無識,彼俱有一癡情去體貼”。賈寶玉作為情榜的榜首,就連對待“無知無識”的動植物都有一種天然的親近與愛惜。他會與空中飛燕、水下游魚對話,也會與月亮星辰傾訴衷腸,他還會憐惜漂泊無依的落花,這就使他區(qū)別于之前作品中所出現(xiàn)的貴公子形象。在之前的文學作品中動植物常作為寄寓憂憤的對象,這可以追溯至《詩經(jīng)》的《碩鼠》、屈原《離騷》中的香草美人等,而后在《西游記》《聊齋志異》中各有超越。賈寶玉這種“情不情”的態(tài)度與行為既有吸取前人經(jīng)典的精華,又有獨特的創(chuàng)新。
(二)葆有內(nèi)在自然之心
整個宇宙創(chuàng)生多姿多彩的萬物,但人身處其中往往只看到自身的發(fā)展面貌,“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人類自出生以來就面臨層層考驗,身體發(fā)膚慢慢變老,暫且不提,就連心也很難保持少年時的純凈。這個狀態(tài)是莊子那個時代就看到的,人在這世界上奔波勞碌所帶來的焦慮感、失落感、茫然感,最終導致心靈上的不安。莊子認為人有時候就是這樣,日日與身邊之物廝殺,最后心也陷入疲倦成為行尸走肉。賈寶玉則不然,他的追求在《紅樓夢》第二十三回中有明確體現(xiàn):
且說寶玉自進花園以來,心滿意足,再無別項可生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頭們一處,或讀書,或?qū)懽郑驈椙傧缕?,作畫吟詩,以至描鸞刺鳳,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無所不至,倒也十分快樂。
賈寶玉追求美好生活,反感對于外在事功的追求,把在大觀園與姐妹團聚玩耍的日子當做自己生平快慰之事??v使是平日對錢財不大關心的林黛玉,也在修建大觀園后看出了“寧榮”二府的經(jīng)濟窘?jīng)r,認為若是“不省儉”必然會導致“后手不接”。賈寶玉卻一笑置之,還讓林黛玉不要擔心,認為不論如何“也短不了咱們兩個人的”。在賈寶玉心中從來不在意“寧榮”二府的經(jīng)濟,更不在乎自己作為繼承人應該承擔的責任。他追求美好,將美好的人與感情當做一生的事業(yè),曾提出“即便一時為這些人死了,也是心甘情愿的”。
二、賈寶玉這一形象對人與社會現(xiàn)實關系的超越
賈寶玉厭惡仕途經(jīng)濟,也厭惡那些在官場上汲汲營營的祿蠹,這與之前的才子佳人小說中男主人公金榜題名的仕途之路截然不同。賈寶玉不慕名利的人生觀以及他與眾不同的男女觀、木石前盟的愛情觀都是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關系的一種超越。
(一)不慕名利的人生觀
人跟外物廝殺,爭名奪利,汲汲以求,追求功名利祿,追求老子所謂五色、五音、五味等各種滿足,甚至是縱情縱欲。賈寶玉在《紅樓夢》中不是厭惡讀書而是厭惡那些以讀書為手段在官場上汲汲營營的祿蠹。賈寶玉不慕名利的人生觀實則是給了一個反思的機會,反思活著的這個過程是不是非要汲汲以求。汲汲以求這一行為背后的動力究竟是來源于內(nèi)心,還是外物和他人的要求。汲汲營營的過程中,人處于其間,究竟是清醒還是糊涂。在這之中,清醒是關鍵一環(huán),隱形的因素有沒有影響清醒,剝離夢與醒的反差,去面對真實的自己是需要極大勇氣。而賈寶玉卻做到了這一點,不懼世俗的眼光、家族的規(guī)訓,大膽提出自己的追求與想法,他不慕名利的人生觀是對世俗世界功利觀的反抗。
(二)與眾不同的男女觀
賈寶玉與眾不同的男女觀不單單表現(xiàn)在那一句“女子是水做的骨肉,而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其具體表現(xiàn)在他承認女子的美好,給予女子一定的尊重。賈寶玉身邊的女子都十分出眾,王熙鳳之所以能夠協(xié)理寧國府,就和賈寶玉的推薦有關。不過,賈寶玉并沒有平權(quán)思想,并不認為女孩可以和男孩一樣,去建功立業(yè),賈寶玉不僅不希望女孩和男孩一樣去建功立業(yè),反而希望女孩不要去操心那些俗事。因此,當賈探春對賈府未來的發(fā)展擔憂操心時,賈寶玉反而勸賈探春安富尊榮,享受當下。這不同于真正的平權(quán)思想,但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呵護女性又毫無半點覬覦之心,整部書里只有賈寶玉一人。
(三)木石前盟的愛情觀
《紅樓夢》中的愛情主線一直以來都是萬眾矚目的焦點,寶、黛、釵三人的感情糾葛牽動讀者的心。小說中的賈寶玉從見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到睡夢中大喊不要金玉良緣只要木石前盟,故事的發(fā)展是有階段性的,并非如傳統(tǒng)的才子佳人小說一般主人公一見傾心后就步入以身相許的階段,《紅樓夢》打破了之前的結(jié)構(gòu)模式。第二次摔玉二人表明心跡后依然有所誤會,縱使賈寶玉挨打后林黛玉聽到他的肺腑之言,他們依然會有小的摩擦,直至具有代表意義的情節(jié)齡官畫薔的出現(xiàn):
寶玉見了這般景況,不覺癡了。這才領會過畫“薔”深意。自己站不住,便抽身走了。賈薔一心都在齡官身上,竟不曾理會,倒是別的女孩子送出來了。那寶玉一心裁奪盤算,癡癡的回至怡紅院中,正值黛玉和襲人坐著說話兒呢。寶玉一進來,就和襲人長嘆,說道:“我昨兒晚上的話,竟說錯了,怪不得老爺說我是‘管窺蠡測’!昨夜說你們的眼淚單葬我,這就錯了??磥砦揖共荒苋?。從此后,只好各人得各人的眼淚罷了?!币u人只道昨夜不過是些玩話,已經(jīng)忘了,不想寶玉又提起來,便笑道:“你可真真有些個瘋了!”寶玉默默不對。自此深悟人生情緣,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傷:“不知將來葬我灑淚者為誰?”
齡官畫薔既有寶、黛愛情的啟蒙之用,也代表了他自我中心意識的消解。在這之后寶、黛二人心意相通,這一系列的發(fā)展過程都是異于前書的。而賈寶玉因林黛玉之喜而喜,因林黛玉之悲而悲的心病無醫(yī),二人的精神共鳴對青年男女婚姻自由的啟迪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三、賈寶玉這一形象的出現(xiàn),實現(xiàn)了人對自我的超越
在賈寶玉這一人物形象出現(xiàn)之前,文學作品鮮少有討論人在整個宇宙坐標系中赤條條來去的孤獨感以及行走世間的迫不得已與無能為力。賈寶玉這一人物形象的出現(xiàn)正是在文學作品中揭示人在這一生中所要面臨的精神困境,從而達到人對自我的超越。
(一)踽踽獨行的孤獨感
賈寶玉作為國公府的繼承人,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尤其是他傳奇的出生經(jīng)歷,也就是所謂的“銜玉而生”,所以得名寶玉。賈珠死后,賈寶玉成為榮國府的希望,死去的寧榮二公特意拜托警幻仙子開導教化賈寶玉,可見他們對賈寶玉寄予了厚望。賈寶玉責任重大,他是賈家起死回生的唯一希望,但他的玉是無才補天的石。實際上賈寶玉的性格跟這塊石頭是相通的,小說中的賈寶玉,他有幾個重要特點,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并不是封建貴族家庭的“好子弟”,什么用處也沒有,厭惡仕途經(jīng)濟,不愿意讀那些在當時看來非常重要的書,他還不愿意做官。但賈寶玉本人可以說非常有才華、有靈性、有慧根。他才思敏捷、閱讀量廣,給大觀園所作的匾額、對聯(lián)文字恰到好處,就連一向不滿意他的父親賈政也不能說他的作品無一可取。賈政一心想要賈寶玉學習經(jīng)濟入仕的學問,可賈寶玉不僅不順從,而且屢屢對著干。因而賈寶玉越聰明,就越發(fā)令賈政生氣失望。而賈政的生氣失望,同樣令賈寶玉越發(fā)懼怕賈政。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產(chǎn)生惡性循環(huán)。明明有靈氣才華,但他確乎就是一個無用之人,這就是那塊石頭的特性在他身上的體現(xiàn)。他既背離了封建貴族家庭的“好子弟”道路,可又不同于薛蟠那樣的蠢材。賈寶玉在他的世界里孤身一人。在《紅樓夢》第三回中賈寶玉第一次摔玉,原因很簡單,就是當賈寶玉得知林黛玉沒有玉的時候,忽然“發(fā)作起癡狂病來”,繼而狠狠地摔了玉。這樣看似一時意氣的舉止,其實是賈寶玉對消解自身差異的渴望,也是他精神上孤獨的表現(xiàn)?!都t樓夢》中對賈寶玉的評價有很多,賈府內(nèi)王夫人說他是“禍根孽胎”,薛寶釵說他是“富貴閑人”,賈府外冷子興說他“酒色之徒無疑”。家族內(nèi)外的誤讀也使得他得不到理解與認同。世人都羨慕賈寶玉擁有一副好皮囊,生在世家大族,一出生就含著金湯匙,是其他人幾輩子都達不到的高度。從這個角度說賈寶玉確實很幸運,可另一面,他又是非常不幸的,因為他想要的都得不到,想追求的全都消散,他從始至終都是孤獨的。他努力保護大觀園的女子,可最后他眼睜睜看著晴雯被趕,芳官、藕官出家,迎春嫁給“中山狼”,看著自己一直珍惜呵護的女子在別人手中被糟踐,自己卻無能為力。他渴望永遠生活在大觀園中,身邊的女子永遠不會離開。他向往真情和樂土,他排斥世俗虛偽,可現(xiàn)實的世界沒有這么簡單,只會席卷一切美好,賈寶玉一直在和世俗做抗爭,卻每每以失敗告終。
(二)為生而生的無力感
賈寶玉對人世間行動不自由的感受是逐步遞進加深的。在第一個階段面對周圍人對自己進行仕途經(jīng)濟之路上學習的勸說,他還只是不適應,所以他的表現(xiàn)只是叛逆,不屑“大丈夫名節(jié)”,厭惡如賈雨村一般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作者站在人本位的角度,似貶實褒,肯定賈寶玉的率性,表現(xiàn)賈寶玉的掙扎。第二個階段是失望,在齡官畫薔之后,賈寶玉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逐步消解,明白了這世間原就是個人得個人的眼淚。這一階段的賈寶玉是懦弱逃避的,不似之前那般留戀紅塵,心中還有割舍牽掛。但隨著社會進程推動,成長痛苦加劇,眼看著女孩們的出嫁悲劇,心上人林黛玉的香消玉殞,賈寶玉對人世間的態(tài)度由失望轉(zhuǎn)化為絕望。
(三)方生方死的釋然感
生死問題是人生最大的問題。生死課題幾乎從先秦諸子百家時就一直被探討,尤其是儒家和道家,儒家孔子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其意義在于要把生過好,再去考慮何者為死,對于生死有一種階段性的概念。道家的超脫之處除了思維上的通透豁達以及心境上的自由自在外,還體現(xiàn)在處理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生死問題。曹雪芹在塑造賈寶玉這一形象的死亡觀時就參照了莊子提出的“方生方死”這一概念,其意為說生的時候也在說死,生死是統(tǒng)一的,它是一件事的兩種描述,其實人自出生起便是向死而生的。生死是一件事,就像一條線,人從出生開始就在走向死亡,而并不是從年老開始才走向死亡。只有真正地以智慧的眼光去看待人生,恰恰才能更嚴肅地去對待人生,因為生死是同一個過程的兩端,人生于世的每一天都很重要。生死它不是決然對立的,它是一個過程,因此“善吾生者善吾死也”。賈寶玉對死亡有很明晰的考量,關于生,不可使其過于疲敝;關于功利,不可使心受其干擾,這樣才能打通生死,超越生死,也就是超越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的過分貪婪,達到真正的齊生死。因此他展望死亡,希望能夠死在最美的時候,再不托生為人,應和書中第一回回歸天界的開頭。
如同“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樣,賈府無法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注定要走向滅亡。賈寶玉不可避免要長大,不得不面對成人后不堪的生活和命運,而他對封建制度、仕途經(jīng)濟的背離也注定了他日后的結(jié)局?!都t樓夢》塑造的賈寶玉這一典型藝術(shù)形象,憑借其多面性,對其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示范意義。
171350118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