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 霄
(貴州大學明德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近年來,大部分英語老師主要注重英語教學方法研究。許多專家學者也分別提出了自己的語言教學方法。當前主要分為三種:以教學方法為基礎的語言結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語言功能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從連帶性和區(qū)域性來說,主要的教學方法有語法翻譯方法、直接翻譯法、音頻語言法、視頻音頻法、環(huán)境法、等級直接法、功能法等。
基于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方法,Bangalor(1979)提出了心理構建主義。 Nunan(1989)提出了分析學習任務的框架。任務的目的在于組成輸入材料,并利用輸入材料安排各種教學活動,有多模態(tài)教學法、混合教學法、翻轉教學法等。有專家提出了5項原則,任務必須要匹配所接觸的目標語言,任務要求學生使用特定任務的語言,接觸有意義的語言,并且應用語言。
擁有特殊語言表達方式和大量社會文化信息的報刊圖片已經(jīng)成為許多教師和學生學習英語和文化的一種有效方法。目標語言和文化語言之間的關系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已經(jīng)被國內外很多學者所認同。但是就如何有效地結合語言文化,在語言文化中加入思政內容這些都是需要老師們進行辛苦的教學研究。文章探討了通過老師提前選擇好報刊圖片,在口語教學中加入報刊圖片的話題內容進行教學,通過學生和老師間討論和互動的教學方式來增強教學效果,達到提高學生口語能力的作用。
老師提前選擇報紙上當前國內外熱點事件的圖片20張,比如冬奧會、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香港回歸等,在口語教學活動中進行展示。老師可以給出和圖片相關的分類單詞,要求學生們用自己的英語句子描述這些圖片。老師也可以引導并和學生一起討論圖片背后的文化背景。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老師可以采取對比和提問的方式增加學生的興趣,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
目標在于分析圖片背后所反射出來的文化背景??赡苁且粋€故事,也可能是一種風俗。這樣的圖片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口語討論中來。報刊圖片模式在于研究并探索使用圖片來進行口語教學的模式,這種新型的口語模式會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也訓練了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1)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例如,在中國,你去外國朋友家做客,朋友問你想不想吃甜點,雖然你很想吃,但是會因為不好意思而回答不想吃,朋友就不會再繼續(xù)勸你吃東西,而外國人對于這樣的問題就會很直接,想吃或不想吃都不會考慮個人背景信息,回答非常直接。所以不同的人,相同的語言和相同的表達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含義。由于文化的差異,如果一個詞沒有正確的使用,它可能會使聽者難過或是大笑。一個不帶敵意和感情因素的語言,有可能會使聽者不贊同或生氣。
(2)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部分,在文化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奠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語言受到文化的影響,并且反映了文化。
(3)語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際。在語言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語言反映文化,文化影響語言的使用和發(fā)展。通過使用語言作為媒體的跨文化交際尤其要注意語言的場合,首先要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來自什么國家,了解對方感興趣的話題,避開對方禁忌的話題,才能更好地進行交流。
(4)英語口語的特點??谡Z包含兩個方面,聽和說,這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技巧,代表了輸入和輸出。實際上為了訓練學生聽力的技能,學校設立了專門的聽力課。為了訓練學生口語的技能,也設立了單獨的口語課。但是專業(yè)老師都知道,聽說兩個技能是可以結合開設課程的,比如視聽說課程、報刊閱讀聽說課、口語對話課程、英語沙龍等。通過口語對話的方式,可以讓口語和聽力技能更加有效地進行提升,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5)聽說是口語課堂上的兩個過程。從轉化過程來說,聽力是消極的過程,盡管聽力過程包含許多活躍的因素。主觀上來分析,它是不可能脫離消極的地位的。當對方?jīng)Q定要說什么的時候,不是由說者本身所決定的,而是取決于聽者是否能夠聽懂,聽懂多少,這就是聽力能力了,接著通過口語的方式予以回復。所以學生聽懂對方語言后,運用報刊圖片中的場景類詞匯進行口語表達,比如,中國的新年和西方的圣誕節(jié)的圖片,分別表現(xiàn)了哪些文化背景,不同國家會舉行怎樣的活動等,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口語對話表演或演講,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寓教于樂。
目標語言的文化知識不僅是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方面,而且也是教育本身的一個要求。語言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載體,學習口語的學生需要說出和語法規(guī)則相匹配的英語句子。在口語英語教學活動中,如果學生不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難免會面臨尷尬和誤解。更糟糕的是,它會造成雙方跨文化交流的失敗。如果老師只是關注教學生如何使用正確的語言匹配語法知識,忽略教授學生以特定場景單詞來運用英文的能力,老師的課堂也會變得索然無味。學生被動學習,久而久之也會覺得很枯燥,課堂效果不佳??谡Z教學應該是一種以教學活動為中心的語言文本。
在口語課當中,老師應該在課前告知圖片的話題。如節(jié)日、運動、美食等學生根據(jù)老師話題要求提前分組準備分類詞匯。課中老師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報刊圖片提問,常見的學習英語的報刊有中國日報、英語學習、經(jīng)濟學人等,話題涉及科技、娛樂、教育、文化等,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課后老師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根據(jù)課上的分類詞匯寫出一篇和圖片有關的作文。學生有可能會在網(wǎng)絡上和圖書館尋找相關的信息,上交完報刊圖片作文后,老師進行修改,并且要求進行口語練習,這樣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口語能力。另一方面,老師可以使用一些好的APP來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討論話題,找出和圖片相關的口語對話。比如:老師提問,請同學們猜測下這些圖片選自哪篇文章?圖片反映的是什么社會現(xiàn)象?使用這些圖片的目的是什么?通過這圖片可以學到什么?圖片中的主角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它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風俗?圖片當中的主角,服飾為什么是這樣的?
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記錄,可以得知學生們是喜歡使用英文表達自己觀點的,也可以分組進行練習和討論。有些學生害羞,老師就應該鼓勵學生張嘴多說英文,緩解他們緊張的情緒。積極的學生會帶動課堂氛圍,使學生們更加活躍地參與到口語活動中去,課堂氛圍就會越來越好。老師也可以在課堂上有目的地提供一些相關的詞匯,教授學生用好的英語句子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梢苑纸M讓學生討論報刊上的圖片,可以用中文表達,根據(jù)老師提供的分類詞匯和句型更好的組織英語語言表達,要求每組推薦一個代表同學做英語匯報,一組一組進行,最后由老師來進行點評。
通過報刊圖片的口語教學模式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話題的能力。學生會思考圖片中發(fā)生的事件、發(fā)生的時間、為什么圖片中的人會這樣做,學生都會很好奇,進而會去找問題的答案。這些都會刺激學生們進行討論、進行分享,因為分享使人快樂。在口語課上使用報刊圖片促進了學生用英語表達觀點的能力,學生們愿意張口,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學生們也學會了做好筆記,積極上網(wǎng)或用手機查找相關的詞匯和句型結構,背誦佳句,進行角色扮演或英語演講,這些活動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們的口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