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學術出版與理論自信:新聞傳播研究的“東學西漸”
——基于“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分析

2022-03-15 03:37:14張金凱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22期
關鍵詞:話語建構學術

□文│張金凱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文化的對外傳播在國家戰(zhàn)略層面得到廣泛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1]出版走出去不斷推進,在學術研究領域建設國際傳播能力和構建對外話語體系也刻不容緩。近年來,我國通過一系列圖書對外出版項目扶持優(yōu)秀學術著作譯介到國外,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當屬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以下簡稱“外譯項目”),其依托國家社科基金成果,通過對優(yōu)秀學術著作的譯介,將具有代表性的、呈現(xiàn)國內研究水平、傳遞國內研究動向的學術成果翻譯成多種語言,并與國外著名出版機構和研究機構合作,對于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學術出版,不僅是出版學術研究成果,作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內容,學術成果代表了較高水平的文化思想結晶,在一定程度上構成和支配著文化思想的基本邏輯框架和話語體系。在新聞傳播研究領域亦是如此,新聞傳播研究的學術成果在東西方交流中也需要依靠學術出版的支撐,通過中西方出版的學術著作實現(xiàn)學習、對話和交流。經過百年的學術激蕩和本土化歷程,已經產生出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代表中國研究特色的、呈現(xiàn)中國學術旨趣的在地新聞傳播研究成果,并從逐步反思、立足本土、構建本土話語的理論自覺階段,開始進入主動建構國際學術話語權的理論自信階段。這一批批著作的譯介,有助于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研究話語體系,并逐步推動建構中國新聞傳播研究國際學術話語權。

一、從學術出版看中國新聞傳播研究的生命周期

新聞傳播研究在中國起步較晚,新聞學因其歷史使命相對來說更容易擺脫西方話語框架的束縛。從學術出版的角度,中國本土的新聞傳播研究經歷了從“舶來品”的理論依附階段到逐步反思、立足本土、構建本土話語的理論自覺階段。

1.理論依附:作為“舶來品”的新聞傳播研究

盡管中國早期的新聞傳播研究主要依賴于對西方理論著作的引進和學習,但是也正是通過西方理論話語的推動,使得新聞傳播研究在中國能夠比較迅速和順利地實現(xiàn)學科化。在這一階段大量西方著作被譯介至國內,一度受到國內學者的追捧。找到“學科”并把它拿來全面完整介紹到國內,就是翻譯的基本目的。[2]學科建制的初步階段也正是通過對西方的適應、模仿、吸收、篩選、甄別、歸納等一系列學習過程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并將之體現(xiàn)在中國現(xiàn)實的新聞傳播實踐中。

但正如有學者指出,西方學者成為知識最初的生產者、話語表述者,成為學術話語“權威”,他們的研究成果往往被非西方學者“跟著說”“比著說”,構成一種“標準”、一種“參照”、一種主導的“思想”。[3]我們當下所使用的理論、概念、話語、方法等,大多還是依附于西方的話語體系。在跨文化傳播中由于文化差異、政治分歧等原因,薩義德強調在“理論旅行”過程中因時空限制等原因產生誤讀很常見,需要保持一種開放性和批判性。也正是基于這種開放性和批判性,中國新聞傳播研究逐漸步入立足本土的新階段。

2.理論自覺:立足中國本土的新聞傳播研究

中國新聞傳播研究本身就是跨文化傳播過程的典型案例。

一方面,對理論的引進脫離該理論在美國產生的學科背景,除了進行觀點的論述和邏輯推演,更多是注重傳播學理的探討和傳播技巧;對理論的現(xiàn)實運用脫離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現(xiàn)了將一些理論運用于中國時的削足適履現(xiàn)象。[4]如果不去關心中國社會真正發(fā)生的現(xiàn)實,不去深究和總結經驗事實背后的社會發(fā)生邏輯和歷史變遷規(guī)律,那么講述的“故事”將浮于表面、無的放矢,西方學者更難以理解。西方盡管有眾多成熟的社會理論資源自有其譜系,也構成其話語體系中的一環(huán),將其用以解釋中國社會現(xiàn)實,其實并不完全適用,將這樣的理論誤用再傳播到國外,一來容易引起對描述現(xiàn)實的誤解,二來會顯現(xiàn)出自身理論駕馭的不足。盡管至今這種現(xiàn)象依然存在,但是在這一階段相對來說已經能夠實現(xiàn)一定的理論自覺,即自覺檢視西方理論、自覺反思現(xiàn)有理論。

另一方面,相對于其他人文社科,尤其是基礎學科,新聞傳播研究自有其現(xiàn)實基礎,特別是當下媒介技術迭代、媒介化不斷深化,也要求和反推新聞傳播研究跟上時代步伐,以求準確、及時反映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特征。從近些年出版的新聞傳播類優(yōu)秀成果中可以看到,大量中國本土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社會經驗提煉、總結出來的新聞原理和傳播規(guī)律在其中得以呈現(xiàn)。中國新聞傳播學理論已經從主要引進西方新聞傳播學術著作,并對西方著作進行解讀和在地性闡釋,走向深耕于本土,將本土實踐與前沿理論相結合的階段,出版了一系列具有本土特征、反映中國當下實際情況的學術成果。

在此基礎上,隨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要求,考慮從學術研究和學術出版的角度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建構國際學術話語權時,更需要思考其在國際語境下的哲學理念,如何與國際既有的話語體系進行對接,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yōu)槭裁催@么做及其背后深層的含義和價值。[5]這不僅是從事本土化新聞傳播研究的基本要求,同時也將是建構學術話語權的理論根基之所在。十余年“外譯項目”的推進,將有助于從學術出版的角度思考新聞傳播研究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的目標和要求。

二、走向海外的中國出版:“外譯項目”中的新聞傳播研究

隨著走出去倡議的不斷深化,中國的新聞傳播研究也不僅著眼于內化國外相關理論或提出本土化概念,而是將視野放到國際學術話語場和全世界,思考如何讓本土新聞傳播理論話語走出去。在此建構過程中,國家一系列圖書對外出版推廣計劃提供了良好的傳播平臺,通過與國外著名高校和出版社合作,將體現(xiàn)國內較高研究水平、具有話語影響力的優(yōu)秀著作譯介至海外,讓國外學者和大眾了解當下中國新聞傳播研究的關注點、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這也將推動學界主動建構對外話語體系,讓國內新聞傳播研究構成“東學西漸”的重要組成部分。

1.東學西漸:“外譯項目”的傳播使命

自晚清維新運動代表人物容閎提出“西學東漸”至今,西學在中國傳播已逾百年。百年來更多的狀態(tài)是中國緊追猛趕,將西方更為前沿、更為普適、更為深刻的理論成果譯介至國內,這也包含了西方掌握了主導學術話語權的原因。但是在西學引進的過程中,學者們并沒有忘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核,也沒有放棄將西學的合理內核內化和本土化,以期反向輸出給西方來實現(xiàn)“東學西漸”。

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啟動了“外譯項目”,資助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優(yōu)秀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國外權威出版機構出版,進入國外主流發(fā)行傳播渠道,以增進國外對當代中國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推動中外學術交流與對話,提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力。[6]2013年至2019年間,我國版權輸出數量整體呈增長態(tài)勢,版權貿易順差更是不斷擴大,版權引進與輸出比從2013年的1:1.75達到 2019 年的1:1.02。[7]也就是說,當下版權引進與輸出總量已基本均衡。其中,“外譯項目”作為學界盛況和對外輸出的重要平臺,亦在出版走出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學術著作相對于其他大眾文化或普及性內容,盡管受眾面更窄,接受門檻也更高,但是其權威性同樣更高,也更為國外同行所接受,從而所形成的知識認知與文化認同也更為深厚。20世紀后期美國學界提出的“法國理論”思潮,正受惠于當時大量法國學術著作輸入美國,同時眾多美國學者對這些著作高度推崇所引致。而如今要在國際學術話語場中占據一席之地,中國的學術著作一方面需要更多精良的著作譯介到國外,另一方面使得在與國外學者對話中讓其對這些研究成果產生認同和推崇,借助學術界專家學者的權威性,在國外的學界乃至大眾中產生相應的影響力。

2.出版中國:“中國故事”與“中國理論”

2014年“外譯項目”增加了新聞學與傳播學門類,至2021年已有16部著作獲得立項。這些著作從某種層面不僅反映了當下國內新聞傳播研究的整體研究水平、理論旨趣和思想指向,也反映了中國大眾傳媒和媒介化社會的發(fā)展態(tài)勢。學術出版作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是會通中西、實現(xiàn)中西文化交流的必要條件。以“外譯項目”為代表的學術出版項目,不僅作為中國對話話語建構過程的階段性表征,同時需要實現(xiàn)良好的跨文化傳播效果,參與到中國新聞傳播實踐中。作為“出版中國”的重要典范,這些著作從不同面向以新聞傳播學科的學科視野和學術框架敘述著“中國故事”,并試圖歸納出具有本土新聞傳播研究特色的“中國理論”。

中國故事。在新聞傳播研究領域,中國工農階層研究一直是富有特色的學術研究領域,也將成為抗衡西方政治傳播、種族研究、宗教研究和健康傳播等優(yōu)勢研究領域的一大重點。其主要圍繞兩種研究對象,一是大眾傳媒從業(yè)者的勞動,一是其他勞動者的媒介實踐。這些著作集中反映在新聞傳播領域乃至整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工農階層一直是中國故事的主體,工農階層敘事也一直是中國故事的“宏大敘事”。

正如《進城》作者所言,通過回到經驗事實本身,遵從發(fā)現(xiàn)的媒介邏輯來深入理解和分析作為行動者的農民工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的內涵和意義。[8]中國故事的敘事需要回到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實踐中,同時傾向于使用行動者自己的語言來講述自己的故事,這也是民族志等質性研究方法所推崇的。一方面?zhèn)鬟f中國故事,從新聞傳播研究理論框架呈現(xiàn)中國從傳統(tǒng)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過程中各階層、各族群的媒介實踐,以及大眾傳媒本身的行業(yè)轉型,呈現(xiàn)中國近年來傳媒行業(yè)的社會、體制和職業(yè)變化;一方面?zhèn)鞑ブ袊适卤旧碜鳛橐环N跨文化傳播實踐,在新聞傳播領域既展現(xiàn)中國與西方社會的文化交往,同時又將這種文化交往與媒介實踐融合在一起,從地方、區(qū)域和全球視野,講述中國與其他地區(qū)、與世界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換句話說,通過回到中國故事本身,遵從發(fā)現(xiàn)的媒介邏輯來深入理解和分析作為行動者的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社會實踐的內涵和意義。這樣的中國故事不僅更能夠體現(xiàn)中國本土的時代特征,同時在國際學術話語場中也將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對外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由于語境的陌生、文化的隔閡,很多故事并不能為大眾乃至國外學者所接受,如何敘事成為學術交流的基本思考點。《中國近代圖像新聞史:1840—1919》聚焦于近代涌現(xiàn)的各種畫報、畫冊、攝影、漫畫等圖像載體,這種具象化的方式在傳播過程中更容易為異文化語境的受眾所接受。拉近受眾與中國故事的心理距離、思想距離、生活距離,對中國故事“具象化”再造、“敘事化”傳播、“感性化”形塑、“日?;毖哉f。[9]可以說,這樣的“講故事”不僅讓中國故事更為受眾所接受,同時不乏學理性的論述也在敘事過程中自然呈現(xiàn)。

中國理論。中國故事描繪的是在中國社會發(fā)生的社會現(xiàn)實,呈現(xiàn)的是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同樣也要通過中國故事凝練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國理論。這也是“西學東漸”過程中很多中國學者往往容易忽視或者遺漏的地方。鄭杭生指出,當下眾多學者往往養(yǎng)成一種根深蒂固的“邊陲思維”,往往習慣于用西方的概念來裁剪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而不善于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把西方社會科學中的精華用來分析快速轉型中的中國社會的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10]這就需要學者一方面對西方理論概念及其譜系和思想體系十分熟悉,一方面對轉型中的中國問題有著深刻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凝練出“中國理論”。

在“外譯項目”中多部著作采用了西方的理論概念,集中呈現(xiàn)了當下新聞傳播領域在使用西方理論概念中逐漸突破當初“西學東漸”早期遭遇的一系列問題,進入反思西方理論、提出中國理論的階段。這也是中國學術研究走進國際學術話語場必須具備的能力,由此新聞傳播研究才能夠擁有和國家學術研究更加深入合作、交鋒和對話的前提條件,也為建構國際學術話語權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進行本土化新聞傳播研究的過程中,根據中國社會現(xiàn)時發(fā)生的實際經驗和傳統(tǒng)變革,以歸納和提出更為精煉、準確的概念和理論體系,在建構本土理論和理論旅行的過程中,大量研究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不論這些概念成熟與否,有根據地提出這些概念本身就值得提倡。挖掘本土話語概念在于從現(xiàn)有的概念話語中發(fā)掘其新的歷史內涵和時代特征,并賦予其新的話語意義,這并不是對概念話語的歪曲,而是發(fā)展和推進話語的變革,這也是構建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理論自信:中國新聞傳播研究國際學術話語權的未來建構

后疫情時代中國的政治體制和國家治理模式優(yōu)勢更得以凸顯,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當下文化軟實力,特別是國際學術話語權的構建力還遠沒有跟上綜合國力的步伐。一國的學術話語權既離不開國家的政治支持和經濟保障,又需要依靠學界持之以恒對于學術話語的生產。近30年來,國家大力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學術界也從“理論自發(fā)”走向“理論自覺”,同時這份“理論自覺”有助于提升中國學者的“理論自信”。有了這份理論自信,不僅僅是客觀現(xiàn)實所呈現(xiàn)的中國制度和發(fā)展優(yōu)勢,同時也是從主觀層面不再僅僅依附于西學,不再習慣于借西學來反觀中國。這就對國內新聞傳播研究學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標,促進學界跳脫第二階段的“舒適圈”,自覺、主動進入構建對話話語體系、建構中國新聞傳播研究國際學術話語權這一第三階段。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要求,需要意識到這是在學術研究上凝練中國特色的一次良好機會,也是中國走進國際學術場的必然要求。有了對外話語體系才能建構中國新聞傳播研究的國際學術話語權。沒有話語權的支撐,就無法實現(xiàn)理論旅行的持續(xù)進行,在面對西方話語構筑的一座座學術高山時,沒有本土話語體系的支撐,翻越的自信就無處憑存。構建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的關鍵是立足于中國實踐、總結中國經驗、解決中國問題,從而增強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構建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11]

在思考提升中國國際學術話語權時,一些學者指出,中國人文社科研究有自己獨特的問題,如何聚焦這些問題點,尋找中國新文科建設的知識路徑,著力解決西方理論概念的普世性和中國文化意涵的本土性之間的矛盾,這是中國學術研究本土化的關鍵所在。[12]可見,中國理論并不是說要完全拋棄西方理論概念,而是在學習和使用這些理論概念時注意這些理論概念本身所包含的話語指向和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內涵與中國本土文化意涵很多時候并不相容,在這種情況下,選擇重新解釋理論概念還是完全拋棄,則需要依據具體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例如《文化話語研究》,通過對西方的“話語分析”進行全面考察,指出其既包含了西方文化的話語霸權,又無法有效解釋中國現(xiàn)實,從而根據中國本土實際提煉適用本土的話語范式,并嘗試對城市、貿易、公共領域等方面進行話語實踐。這樣的中國理論盡管仍可溯源至西方理論,但是已脫胎換骨成為具有本土特色、適用于中國媒介語境的一般理論。

作為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化概念和理論的提出不僅需要從學理和邏輯上經得起推敲,更要在媒介化社會實踐中得到體現(xiàn)和佐證。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與當下的媒介實踐,摸清實踐背后的社會關系和時空變遷動向,深入理解生發(fā)的社會條件和歷史動因,在此基礎上才能歸納媒介行為的行動規(guī)律以及提煉更為準確、深刻的一般概念和理論,這已不僅是在本土化階段提出某個局部的、自洽的理論或概念,而是主動建構成體系、成系統(tǒng)的媒介話語網絡,將理論、規(guī)律、概念、話語融合為具有統(tǒng)一特征和整體風格的系統(tǒng)化話語體系。在各種對外交流和對話的學術平臺上,擁有系統(tǒng)化的話語體系將是一種理論自信的表現(xiàn)。也正是擁有這份理論自信,才能夠主動在國際學術話語場建構學術話語權。

四、結語

中國的新聞傳播研究從早期“舶來品”的理論依附階段到逐步反思、立足本土、構建本土話語的理論自覺階段,現(xiàn)在進入主動建構國際學術話語權的理論自信階段。理論自信,不僅僅是客觀現(xiàn)實所呈現(xiàn)的中國發(fā)展優(yōu)勢,而是基于中國本土的實際情境,凝練具有本土特殊性和一般普適性的理論和概念,以新聞傳播研究的學科視野和學術框架講述“中國故事”,傳播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國理論”。

中國學術出版將成為傳播中國的必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對外交流和傳播的重要渠道,一方面?zhèn)让娉尸F(xiàn)了中國新聞傳播研究的發(fā)展路徑和趨勢,一方面主動搭建溝通中西方跨文化傳播的平臺和渠道,在此過程中,對外話語體系的建構將成為溝通平臺搭建的基石。

中國新聞傳播研究從“西學東漸”到“東學西漸”的對外傳播過程雖然漫長,但是隨著包括“外譯項目”在內的一系列戰(zhàn)略舉措的推進和學者們的添磚加瓦,可以看到中國新聞傳播研究的話語體系建設正逐步擴大、完善,在國際學術話語場也將有望掌握話語權。

猜你喜歡
話語建構學術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建構游戲玩不夠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的認識》例談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
裕民县| 汉中市| 朝阳市| 安平县| 石柱| 宜城市| 高碑店市| 兴义市| 穆棱市| 壤塘县| 建昌县| 博兴县| 隆德县| 平阳县| 临沂市| 孝昌县| 德昌县| 洱源县| 福泉市| 阳西县| 青田县| 新干县| 松原市| 大化| 遵义县| 驻马店市| 义乌市| 彭水| 高安市| 蒲城县| 夏津县| 景泰县| 佛山市| 读书| 昌黎县| 东安县| 千阳县| 通渭县| 石家庄市| 九龙城区| 拉萨市|